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节 中末比与构图设计
一、点与中末比
点在构图设计中的摆放与比例分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好的作品里,很多看似随意的点的摆放都蕴含着许多的有规律的中末比。点的数量往往众多,相互影响却又相互独立,又因为点存在的方式多变,形态各异,也常作为单独的元素出现在艺术设计的构图里面。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出点与中末比的关系,笔者用相同的九个点,放在相同大小的面积内,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以此来区别两者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图1所示)。
在版式一定的面积内进行了多重的黄金矩形分割,其中所运用的全都是对等比例,将版式确定好后,放入同等大小的点,确保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只受点的位置影响,即只受构图的影响。可以从所绘出的效果图中看出,点在布局里显示出一种秩序性和稳定性的排列。
在与上同等版式的面积内进行随意的矩形分割,同样确定好版式之后,将与上相同大小的原点置入构图里。可以从所绘的效果图看出整体较为无秩序,且显得散乱,尽管这样的排列也体现出一种艺术设计的自由,但较之上图的黄金矩形分割构图而言,则显得过于单薄。
合理利用中末比对点进行理性排列,通过点与点之间的间隔,可以科学地把握整体构图,营造出点与点之间的张力,从而把握好整体的视觉效果。
二、线与中末比
点具有聚焦功能,而线则可以分裂空间[1]。当点移动的时候,从起点到终点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一条移動的线。线是对点静态限制的一种突破[2]。点以大小来作为彼此的区别,线以曲直粗细加以区别。在绘制一个物体时,物体的结构线、轮廓线、明暗交界线等,由这样的线构成了物体的所有。线的不同排列,在一定的面积内则划分出多样的面,分割出来的空间会左右人的视觉感受。为了直观感受,线的不同排列方式对构图的影响,笔者用了横竖共九条线,采用不同的排列方法,放在相同大小的面积内,对比看两者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图12左版式内,浅色线的网格是依据等比的方格分割进行的构图,然后结合自身的思维,用横竖共计九条颜色更深的线交叉构图,以满足中末比(5:8)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可以看出,整体构造极具规律性和统一性,且富有韵律美,虽然交叉纵横不显杂乱。
在图12右版式内,同样线划出一个等比网格,再用横竖共计九条颜色更深的线交叉构图,以非中末比的比例进行编排。长短粗细和上图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可以看出,整体构造虽然显示出一种自由的张力,但却经不起推敲,其无规律性始终无法在视觉效果上传达出统一性。
可以看出,中末比分割在线的排列上也能起到实际的运用,对中末比比例的合理应用可以使线条的排列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统一的效果,使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融合,从而显示出其中的秩序和理性。
三、面与中末比
面在平面上,无论它是用线描绘出来,还是用色彩平涂,或者是与背景有所区别,决定性的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轮廓线[3]。从造型的角度来说,在轮廓线内部具有明确、充实、调和、均衡的平面形成被称为面。如果我们将正方形的罗廓线内部用黑色的颜色涂满,可以管擦到面那种明确的形状感以及完美性。这种感觉就是几何中那样作为完整的、内部充实的面所呈现出的感觉。面与线、点有不一样的张力,这与面的轮廓线有关。面通过穿插、平行、切割等构成创造各样的形状,表现出不同的节奏、秩序等。
与点、线不同,面与分割的联系较为复杂,无法单独地以相同的元素来进行比较,只能通过实际的作品来作为分析对象(论文第四部分内容),从而理解中末比在面的领域里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第二节 中末比与色彩设计
除了构图外,设计和绘画中的配色原理也可以通过中末比获得美的效果[4]。中末比比例运用到色彩设计里也能对整个换面的色彩和谐起到一定成都的促进作用,能使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达到绝佳的统一。当两种原色相互调和后会出现间色(secondary color),亦称“第二次色”。如将红色和青色混合会得出紫色,黄色与青色相调和可得出绿色。为调和出不同的第二次色,将采用不等量相融的比例,常见色调配量为:黄(3)+红(5)=橙(8),青(5)+红(8)=紫(13)。从出现的数字3、5、8、13可以看出,在色彩的调配量层面上也符合上文所提到的斐波那契数列。正因为该数列与中末比比例的必然联系,才使利用该配比所调和出来的颜色达到一种较为合适,较为自然的视觉效果。
颜色的变化相当复杂,千变万化到难以言说的程度。原色与原色的混合,原色与间色的混合,间色与间色的混合,瞬息变幻之间构造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世界,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尽管其繁复冗杂,但只要找出这其中各自所符合的中末比比例出来,就可以达到一个较为完善的程度。
从微观上讲,一个设计既是一个整体,其色彩统一中的整体美是重要的衡量原则[5]。在一个画面里,从微观上来讲,可能包含了数以万计的色块,而色块的变化,包括比率、次序或者对比程度等,引起整体的色调变化,使局部与整体有所关联。黑格尔曾经说:“和谐的本质就是差异。各种事物的比例是由事物的本质差异构成的。”从色彩出发,各种色块的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微妙的差异,就是能形成艺术设计里面和谐美的因素。
在好的作品里,设计师惯用1.618这个中末比比例的数字,从繁复中找到秩序,通过科学理性的配比来辅助作品的色彩配比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尽管1.618这个黄金比率被运用在色彩配比里是能体现出艺术设计理性美的一个点,但是艺术设计并不是一个限定的范围,笔者只在于从中末比比例的角度轻浅地分析其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旨在强调在繁杂的色彩里寻找其中的规律,从而使画面色彩也能达到一种理性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雄.中末比的美学意义及其应用[J].陕西学前示范学院学报,2014(9):5-8.
[2] 吴霞.艺术设计中的中末比视觉结构分析[J].包装学报,2012(1):93-98.
[3] 杨晓庆.中末比比例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设想[J].设计,2013(11):169-170.
[4] 程新浩.论平面设计中的中末比法[J].美术观察,2008(8):116-116.
[5] 乐民成.建筑与造型创意中比例设计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102.
作者简介:
陈月,女-1993-7,籍贯:重庆市职务:硕士研究生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一、点与中末比
点在构图设计中的摆放与比例分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好的作品里,很多看似随意的点的摆放都蕴含着许多的有规律的中末比。点的数量往往众多,相互影响却又相互独立,又因为点存在的方式多变,形态各异,也常作为单独的元素出现在艺术设计的构图里面。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出点与中末比的关系,笔者用相同的九个点,放在相同大小的面积内,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以此来区别两者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图1所示)。
在版式一定的面积内进行了多重的黄金矩形分割,其中所运用的全都是对等比例,将版式确定好后,放入同等大小的点,确保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只受点的位置影响,即只受构图的影响。可以从所绘出的效果图中看出,点在布局里显示出一种秩序性和稳定性的排列。
在与上同等版式的面积内进行随意的矩形分割,同样确定好版式之后,将与上相同大小的原点置入构图里。可以从所绘的效果图看出整体较为无秩序,且显得散乱,尽管这样的排列也体现出一种艺术设计的自由,但较之上图的黄金矩形分割构图而言,则显得过于单薄。
合理利用中末比对点进行理性排列,通过点与点之间的间隔,可以科学地把握整体构图,营造出点与点之间的张力,从而把握好整体的视觉效果。
二、线与中末比
点具有聚焦功能,而线则可以分裂空间[1]。当点移动的时候,从起点到终点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一条移動的线。线是对点静态限制的一种突破[2]。点以大小来作为彼此的区别,线以曲直粗细加以区别。在绘制一个物体时,物体的结构线、轮廓线、明暗交界线等,由这样的线构成了物体的所有。线的不同排列,在一定的面积内则划分出多样的面,分割出来的空间会左右人的视觉感受。为了直观感受,线的不同排列方式对构图的影响,笔者用了横竖共九条线,采用不同的排列方法,放在相同大小的面积内,对比看两者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图12左版式内,浅色线的网格是依据等比的方格分割进行的构图,然后结合自身的思维,用横竖共计九条颜色更深的线交叉构图,以满足中末比(5:8)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可以看出,整体构造极具规律性和统一性,且富有韵律美,虽然交叉纵横不显杂乱。
在图12右版式内,同样线划出一个等比网格,再用横竖共计九条颜色更深的线交叉构图,以非中末比的比例进行编排。长短粗细和上图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可以看出,整体构造虽然显示出一种自由的张力,但却经不起推敲,其无规律性始终无法在视觉效果上传达出统一性。
可以看出,中末比分割在线的排列上也能起到实际的运用,对中末比比例的合理应用可以使线条的排列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统一的效果,使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融合,从而显示出其中的秩序和理性。
三、面与中末比
面在平面上,无论它是用线描绘出来,还是用色彩平涂,或者是与背景有所区别,决定性的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轮廓线[3]。从造型的角度来说,在轮廓线内部具有明确、充实、调和、均衡的平面形成被称为面。如果我们将正方形的罗廓线内部用黑色的颜色涂满,可以管擦到面那种明确的形状感以及完美性。这种感觉就是几何中那样作为完整的、内部充实的面所呈现出的感觉。面与线、点有不一样的张力,这与面的轮廓线有关。面通过穿插、平行、切割等构成创造各样的形状,表现出不同的节奏、秩序等。
与点、线不同,面与分割的联系较为复杂,无法单独地以相同的元素来进行比较,只能通过实际的作品来作为分析对象(论文第四部分内容),从而理解中末比在面的领域里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第二节 中末比与色彩设计
除了构图外,设计和绘画中的配色原理也可以通过中末比获得美的效果[4]。中末比比例运用到色彩设计里也能对整个换面的色彩和谐起到一定成都的促进作用,能使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达到绝佳的统一。当两种原色相互调和后会出现间色(secondary color),亦称“第二次色”。如将红色和青色混合会得出紫色,黄色与青色相调和可得出绿色。为调和出不同的第二次色,将采用不等量相融的比例,常见色调配量为:黄(3)+红(5)=橙(8),青(5)+红(8)=紫(13)。从出现的数字3、5、8、13可以看出,在色彩的调配量层面上也符合上文所提到的斐波那契数列。正因为该数列与中末比比例的必然联系,才使利用该配比所调和出来的颜色达到一种较为合适,较为自然的视觉效果。
颜色的变化相当复杂,千变万化到难以言说的程度。原色与原色的混合,原色与间色的混合,间色与间色的混合,瞬息变幻之间构造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世界,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尽管其繁复冗杂,但只要找出这其中各自所符合的中末比比例出来,就可以达到一个较为完善的程度。
从微观上讲,一个设计既是一个整体,其色彩统一中的整体美是重要的衡量原则[5]。在一个画面里,从微观上来讲,可能包含了数以万计的色块,而色块的变化,包括比率、次序或者对比程度等,引起整体的色调变化,使局部与整体有所关联。黑格尔曾经说:“和谐的本质就是差异。各种事物的比例是由事物的本质差异构成的。”从色彩出发,各种色块的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微妙的差异,就是能形成艺术设计里面和谐美的因素。
在好的作品里,设计师惯用1.618这个中末比比例的数字,从繁复中找到秩序,通过科学理性的配比来辅助作品的色彩配比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尽管1.618这个黄金比率被运用在色彩配比里是能体现出艺术设计理性美的一个点,但是艺术设计并不是一个限定的范围,笔者只在于从中末比比例的角度轻浅地分析其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旨在强调在繁杂的色彩里寻找其中的规律,从而使画面色彩也能达到一种理性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雄.中末比的美学意义及其应用[J].陕西学前示范学院学报,2014(9):5-8.
[2] 吴霞.艺术设计中的中末比视觉结构分析[J].包装学报,2012(1):93-98.
[3] 杨晓庆.中末比比例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设想[J].设计,2013(11):169-170.
[4] 程新浩.论平面设计中的中末比法[J].美术观察,2008(8):116-116.
[5] 乐民成.建筑与造型创意中比例设计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102.
作者简介:
陈月,女-1993-7,籍贯:重庆市职务:硕士研究生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