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G+AI”驱动下“四全媒体”的智能化构建路径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hlxj1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媒体是由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四个维度构成。随着5G大规模的商用,这一革命性的通用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一起赋能“四全媒体”,对其表现形态、特征和场景产生重要影响。基于5W理论,笔者从传者、内容、媒介、用户和反馈这一完整传播链提出,“5G+AI”驱动下的“四全媒体”智能化构建创新路径,以期对“四全媒体”的智能化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5G;AI;四全媒体;路径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媒介融合的内涵,并为全媒体时代的融媒体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传播学者程曼丽认为:“5G的普及将会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更多的新兴业态,甚至形成产业化规模,这势必会对现有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产生更大影响。”[2]那么在5G时代的技术背景下,“四全媒体”的智能化建设也将会出现新的应用场景,同时四全媒体将会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赋能下创新构建路径和方法。
  一、5G时代与“四全媒体”
  5G作为第五代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性将会有效解决4G时代无法解决和遗留下的痛点。依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5G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界定,5G技术将会在三大业务场景应用: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通信、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一)全程媒体:泛在网和跨越时空
  全程媒体是指信息传播从时间上无时不有,到空间上无处不在。5G和AI、云计算等技术让全程媒体的实现成为可能,并衍生了更多元的信息生产方式和媒介形态。
  1.泛在网:信息的无缝连接
  5G构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万物皆媒的底层架构是内嵌于终端的传感器和芯片。传感器感知、收集信息变动,将大数据上传到云端,然后与其他的传感器交互信息。这种感知、交互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并在AI的帮助下自动生成信息分发给不同终端。传播关系在5G下进化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媒介生态呈泛在化。
  2.直播:跨越和重塑时空
  加拿大学者英尼斯在他的《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提到,“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某些媒介可能更加适合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3]。他认为媒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所在的文化里,存在一定的偏倚性,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两者之间很难共存。到了5G时代,技术的革新,消弭了媒介在时间和空间倚重中的分裂,赋予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偏倚的共存。5G时代下的移动化直播给全程媒体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时间维度,用户能随时拿出手机对事件直播,随时对个人的生活、工作直播;其次是空间维度,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直播呈现移动化的特征,用户可以在不同空间中进行直播,结合VR技术还能呈现多视角的场景。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解放带来了直播内容、题材的多样化。
  (二)全息媒体:多元场景和复杂形态
  全息媒体是指信息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包括图片、文字、视频、VR、游戏等,同时,这些形态在信息技术的弥合之下边界消失、趋于融合。
  麦克卢汉的经典话语犹在耳旁,“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论断在新媒体时代愈加彰显了它的生命力。“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者自我解除。这样一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比率、谋求新的平衡”[4]。5G技术在挑战或者延伸着人们的视觉、听觉习惯,并通过改变其他延伸的新比率,升维用户的感知。
  1.视觉的延伸:5G+AI+超高清视频
  5G相较于4G网络具有10倍的传输速率和100倍的传输容量,可以满足超高清视频的传输要求。“在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红毯及颁奖典礼直播上,中国移动咪咕采用了5G+4K+VR的直播技术,直播画质更为精细、流畅和真实,明星嘉宾的装扮和神态、表情等细节都更为清晰”[5]。
  AI技术的突破,则可体现在基于机器视觉和图像识别对画质提升和内容审核效率上。[6]用户在观看超高清视频时,在人脸识别的帮助下,可以直观地了解视频中人物的相關信息,加强了人与视频的交互;甚至搭载在终端上的传感器,可以根据用户眼球的运动和停留时间来搜集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偏好,从而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2.听觉的延伸:5G+AI+云计算+音频
  万物互联时代,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加持下,音频有望成为除视频之外重要的用户入口。“很多对于音质细节具有高要求的音频内容,比如环境音、催眠音效、白噪音等可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7]。同时,毫秒级的低时延给网络直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一些直播平台上,合唱是比较常见的用户交互的表现形式,但是4G网络的高延时很难让不同终端的声音同步合成或合声,现在5G的低时延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3.升维感知:5G+AI+VR
  5G网络下,VR的渲染和计算不再通过本地终端,而是直接通过云端进行,通过云计算技术快速将渲染的结果回传给VR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飞跃、眩晕感减弱、图像的清晰度提升。
  VR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媒介。VR满足了用户的不同感官和感觉,所以它也可视为一种媒介。“沉浸式或仿真的虚拟现实在未来将与其他网络形式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引人注目的媒介”[8],VR+新闻、VR+游戏、VR+直播等都是VR作为媒介与其他媒介的融合表现形态。
  (三)全员媒体:协作共生和靶向传播
  全员媒体是指信息生产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新闻专业生产人员,信息生产进入社会化时代。用户、人工智能机器都加入到信息生产的行列,在信息提供的内容、方式上存在差异又共存发展。   1.5G+UGC+MGC:生产端智能升级,消费端沉浸体验
  5G的迭代对UGC(用户集成内容)来说,不管是供给侧还是消费侧都是一次升级。从供给侧来看,5G网络使用户生产信息特别是视频更为便捷、迅速,内容的形式更多元化。从消费侧来看,5G和VR,将会极大地提升消费者的体验,这又会反过来刺激供给侧的不断优化,供给侧也只有不断升级拍摄设备、剪辑和制作的水平,才能在个人生产中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用户还可以借助于AI将文字转化成视频,或者借助于AI进行智能剪辑合成,MGC(机器生产内容)与UGC融合发展、协作共生。
  2.5G+PGC+MGC:更多的屏幕、更准的传播
  首先,5G所带来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使得PGC分发的“屏”更多,屏幕之间互联互通,呈现全场景融合。其次,PGC借力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传感器进行更为精细的内容生产,并在垂直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给用户提供更多样和精准的信息和服务。最后,AI赋能让PGC的内容策划、生产、传播和反馈更加智能。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下,MGC与PGC或UGC协作生产是大势所趋,靶向传播为用户进行精准匹配。
  (四)全效媒体:效果、效率、效能
  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全效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在发展新兴媒介技术、探寻全新媒体组织架构时,要合理组合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传输效率、传播效果、传媒效能三位一体的最优化”[9]。
  人工智能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生产模式。从前期的选题策划,到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和制作、信息分发和反馈等环节,人工智能都将深度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将一些重复性、可预测性的新闻生产交给机器人来操作,专业的媒体人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创造力用来生产复杂、深度、不可预测的信息。
  二、5G+AI:“四全媒体”的智能化创新路径
  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笔者尝试从传者、内容、媒介、用户和反馈这一完整传播链提出“5G+AI”驱动下“四全媒体”的智能化构建创新路径。
  (一)内容:泛视频的内容生产
  数字化时代使网络用户在不同的技术阶段有着不同形式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过去用户生活在文字化的传播语境中,如今进入了视频化的生存中,其中的变化就是技术的进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生活在视频世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而是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方式”[10]。
  经过野蛮生长,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经进入了瓶颈期,需要技术提供新的增长极。而5G技术,很可能将使中长视频浴火重生,与短视频形成互补,成为这些平台发展的双翼,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视频化生存”的需要。
  (二)传者: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库尔特·卢因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这个理论被引入到传播学中,主要指代媒介在信息内容上选择把关。“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11]。
  进入智媒时代,我们发现传播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者,还应当包括技术人员,他们编写的算法模型、分发程序等都对内容的流通和选择有着重要的“把关”作用,把关人理论在5G时代也得到完善。然而,一些传统媒体,依然是以内容传播者自居,缺少平台思维、技术思维。高端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传统媒体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甚至处于真空状态,完全依赖于科技公司的产品,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缺乏数据分析处理、智能分发等能力,这些都使传统媒体陷入被动运转中。
  “四全媒体”的智能化构建,必须转变思维和观念,大力培养和引进既懂传播规律,又懂技术的高端复合人才。正如央视网董事长、总经理钱蔚所说:“Media+Tech=未来媒体,而媒体人+科学家/工程师=未来媒体人。”[12]
  (三)媒介:打造智能平台生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平台这一概念被学者们借鉴到传媒圈。平台构筑的媒介生态表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信息的聚合平台,内部的边界消失;其次是用户之间的社交或者所谓的关系所带来的转换平台。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最终要实现的都是媒体的产业价值。
  平台生态中多元化的传播者共同构筑了平台的生产者,他们所提供的产品不仅仅有内容产品,还包括关系产品、服务产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提供政务产品也是其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平台生态从内容形态上,包括文字、视频、VR、语音、直播等。这些媒介的采集、制作、传输和反馈将与人工智能融合成為智媒体。2019年11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上线,央视频App完成了从发布级到平台级的生态演进。在技术体系上,央视频App是个小前台,但背后依托一个大中台。这个大中台包括三部分:视频中台、数据中台、AI中台。[13]
  (四)用户:树立“用户本位”的价值逻辑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当转变内容本位的逻辑,更加重视用户的偏好和生产力,树立用户本位的价值逻辑。媒体要不断完善智能算法的个性推荐,给用户精准分发信息,同时也应当平衡社会责任与市场效率的关系,营造一个“求同存异”的信息生态,“同”是公共信息,而“异”是千人千面的个人喜好。
  (五)反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化传播效果,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跟踪信息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精准地了解内容产品的转化率,实时纠偏内容的方向,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用户反馈效果的新方法。
  基于全样本的大数据分析,对内容传播效果的分析准确迅速。平台将会基于对传播效果的分析,在信息生产和分发中调整内容制作方向和算法模型,改善用户的体验,但如此也势必会牺牲用户的一部分个人隐私。在体验便捷和数据安全之争的过程中,平台企业大多是牺牲用户的隐私,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这是平台野蛮生长的必经之路。随着个人隐私被窃取商用,大量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网络新问题浮出水面,需要我们对人工智能伦理进行反思。以法治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需要国家监管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条例,规范平台方使用大数据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提出这12个字要求[EB/OL].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9/01/27/ARTIkmjDRsxENPcWXF4KPjyj190127.shtml,2019年1月27日.
  [2]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EB/OL].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9/19/c_1125014767.htm,2019年9月19日.
  [3]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5G重塑直播?[EB/OL].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178976.
  [6]5G+AI技術红利,超高清视频领域抢先落地[EB/OL].http://www.sohu.com/a/320352939_120044877.
  [7]5G跟音频,有关系吗?[EB/OL].https://www.tmtpost.com/4136864.html?rss=souhu.
  [8]马丁·李斯特,乔恩·多维,等.新媒体批判导论[M].吴炜华,付晓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9]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7).
  [10]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1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2]央视网董事长、总经理钱蔚:“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总台视频化传播创新求变[EB/OL].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179964/keyword_id/-1.
  [13]央视频披露与抖音、快手三大不同:算法、内容聚合方式、技术体系[EB/OL].http://www.sohu.com/a/360734208_717968.
  (作者单位: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编校:王志昭
其他文献
【摘要】潘文年教授所著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通过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相关理论引入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具体实践过程,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现状、基本模式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系统整合分析,为在政治、文化、经济合力驱动下的出版业“走出去”活动提出了宏观、中观至微观的策略分析。该书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跨学科方法的引入以及对投资式“走出去”模式的首次系统阐述,为中国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  由郑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
期刊
【摘要】如何实现全媒体时代期刊的融合发展?与新媒介诸如公众号、网站、广播影视等结合,赋予纸媒新的生命力;借助新媒介,策划文学活动,诸如举办赛事、开展网络教学、形成期刊联盟等,提升纸媒影响力。  【关键词】融合发展;结合新媒介;媒体合作与联盟;网络教学  随着手机、iPad等便携式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及4G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1月25日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
期刊
【摘要】近几年,中国重大历史纪念日频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围绕关键年份的通史梳理,党的早期宣传活动回溯,媒介对近代社会的启蒙、变革等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新史料、新方法的发掘与运用进一步拓展了学科外延,学术史的梳理也为学科的转型和发展描绘出清晰脉络。结合时代话语,新闻史研究将作为“旧识”的史料,解读成“新知”。未来,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要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借鉴不同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学科
期刊
京剧作为国粹,其产生于清代中叶年间著名的“花雅之争”。元代的杂剧和南戏的早期之争便是为地方戏树立戏剧的楷模,自此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戏曲的发展日益蓬勃,出现的剧类繁多,每个地方有其地方代表戏剧。在明中叶盛行的主要是高雅的昆曲,在剧坛拥有压倒性地位。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各种地方戏开始蓬勃发展并大放异彩,赢得了地方居民的喜爱,开始能够与昆曲争长短。李斗《扬州画舫录》说:“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
期刊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性、传统性的文化载体,在增强文化自信、复兴民族文化、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化的创新进步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和更高标准的效果目标,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来持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发展。由王耀华等编著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2015年3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
期刊
媒体亦如人体,需要健康检查。很长时间,中国传媒业体检阙如,中国传媒业亟须一份体检报告。陶喜红教授的新作《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视野开阔,理论厚实,方法新颖,兼具学术穿透力与实操启迪性,成就了中国传媒业第一份体检报告。其学术贡献有三:建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体检中国传媒三大产业;预警异常体征对症下药。  一、建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  健康有客观指标,指标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公众极大的健康担忧,网络舆情汹涌澎湃。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在融媒体传播中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要求。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特征和主流媒体报道的网络传播特
期刊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与传媒业的融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或将持续推动并深化传媒业的创新变革。由聂有兵编著的《虚拟现实:最后的传播》(2017年4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一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当下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影响等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分析与拓展,并对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传播实践活动提出了科学、客观、有效的预警、预判和指导,进而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下现
期刊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遭受着各种风险与危机,尤其是“舆情”与“疫情”引发的风险与危机,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幅复杂多变的风险图景,由此,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构显得特别重要。在“舆情”与“疫情”风险传播中,通过“焦点事件”,找准舆情危机的“阈值”,利用“耗散结构”进行议题阐释;重视议题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题互动,引导意见领袖与民众的议题互动,特别注意加强政府、媒体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