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助力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广西靖西市距离越南边境3公里以内的7个乡镇(37个村)居民进行全样本调研,结合语言经济学理论对居民普通话、外语、方言及多语能力等语言技能与职业选择、收入之相關性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不仅普通话技能、越南语技能的掌握与居民收入水平呈相关关系,而且多语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后,就普通话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均衡性这一难题,提出兼顾普通话推广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分类施策”模式。本研究可为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实施方案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政策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进而切实发挥语言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脱贫攻坚;分类施策
  【作 者】刘金林,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2488。马静,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3-0136-008
  广西境内有包括12个世居民族在内的45个民族居住,既是多民族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还是当前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和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受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广西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大部分边境和山区居民受教育水平低,其中语言能力较差即是突出表现之一。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是不少边境山区居民群体中存在的现象。“十三五”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国家语委多次发文,基于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这一层面将语言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尤其是2018年1月15日,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发挥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力度,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教语用〔2018〕1号),从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具体措施三个方面为我国推普脱贫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吹响了语言扶贫攻坚战的号角,为深度贫困地区语言助力脱贫攻坚,推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增添了新动能和政策保障。
  语言经济学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制度三个方面论证了语言的经济属性,研究表明,微观层面的语言技能与劳动者收入及跨域流动[1][2]、宏观层面的语言多样性与国家经济发展均具有密切关系[3]。对语言影响劳动者收入、经济发展的异质性、伴随性等的深入分析[4],也为语言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和《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的收官之年。因此,笔者结合课题组对广西靖西市距离越南边境3公里以内的7个乡镇(37个村)的全样本调研数据,对居民普通话、外语及多语能力与其职业选择、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提升语言扶贫成效的有效举措。这不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国内外语言经济学实证研究的范畴,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调整和完善语言扶贫政策及实施方案,进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安边、稳边、兴边、富边,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一、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调研对象
  靖西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为百色市代管的县级市,南与越南高平茶岭县、重庆县山水相连,西与那坡县毗邻,北与百色市区和云南省富宁县交界,东与天等县、大新县接壤,东北紧靠德保县。为更好地分析挖掘出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各类语言与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课题组选取了语言要素多样、对外经贸活跃、人口流动频繁的距离边境0-3公里范围内7个乡镇进行调研,涵盖37个村,涉及68611人1。靖西市国境线0-3公里范围内所有居民均为本次调研的调研对象,为全样本调研。
  (二)调研内容
  此次调研所采集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母语及使用母语的能力、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类别掌握及使用能力、普通话掌握情况、职业、年均收入等。
  本次调研将受访对象的语言能力分为四个等级,即熟练、一般、略懂、不会2。其中熟练是指能够掌握较多词汇、能在各种社会场合交际中流利使用。一般是指能够掌握大部分词汇,无阅读与听力障碍,且在日常生活中能进行正常交流。略懂是指仅能掌握基本词汇,可完成一般性的日常生活交流。不会是指完全不具备某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根据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情况及年人均纯收入水平,将其职业分为务农、务工、学生、经商、公职人员、其他工作3、无业等七类;将年人均纯收入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即0~10000元、10001~30000元、30001元以上三个收入段。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方法上,调研组主要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逐一入户访谈和一对一座谈交流的方式,对靖西市边境0-3公里范围内全体居民开展结构性访谈(标准化访谈、封闭式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与无结构性访谈(开放式访谈),实地调研靖西市边境居民的社会语言生活、日常生产生活、地方文化特色、中越人文交流及产业合作、劳动力流动等情况,全面收集真实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问卷内容包括主观问题与客观问题两部分,主观问题包括是否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保护、推普是否会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等,客观题目包括受访对象的姓名、年龄、性别、语言及使用能力、职业、年均收入等相关信息。
  在调研实施方式上,调研组对靖西市的实地调研方式以分组分片方式进行,调研组根据课题实际需求,充分整合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吸收这3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形成调研团队,共计20人,分为5组,2019年8月份,调研组对靖西市0-3公里边境地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调研,工作主要包括实地统一培训调研内容、调研技巧,调研分工等,并以安宁乡为调研点,调研组全体人员开展集中调研。2019年9月27日至10月30日为分散调查阶段,课题小组成员按照调研任务分工,分组分片调研,对各自负责调研的片区开展实地入户访谈和一对一座谈交流,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   二、靖西市边境居民语言能力分析
  (一)多语能力分析
  调查发现,靖西市边境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粤语、客家话、桂柳话、壮语、苗语、瑶语、越南語等八种语言。对居民所掌握的语言数量进行统计后可以看出,靖西市边境居民群体中,多语人群占据绝大多数。掌握1 两种语言的有45185人,占比66%;掌握3种语言的有21453人,占比31%,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仅有1973人,占比3%,其中包括使用汉语的61人,使用壮语的1908人,以及使用苗语的4人。
  由于靖西市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地,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因此壮语与普通话的双语使用群体占据了双语使用人群的绝大部分,共有45177人。其它的双语使用类型则有普通话与白话、普通话与苗语、普通话与越南语等类型,并且人数都为个位数(详见表1)。
  在使用三种语言的人群中,由于靖西市语言环境较为复杂,因此相较双语人群的语言类型而言,呈现出了多样的三语使用类型。“壮语—普通话—白话”“壮语—普通话—桂柳话”“壮语—瑶语—普通话”“壮语—普通话—客家话”“壮语—苗语—普通话”“壮语—普通话—越南语”三种语言的使用者分别为14125人、4643人、1495人、702人、231人和215人,分别占比65.84%、21.64%、6.97%、3.27%、1.08%、1.00%。“普通话—白话—客家话”、“普通话—苗语—越南语”两种类型使用居民较少,仅有41人和1人(详见表1)。
  将受访对象的职业类别与多语能力匹配对比可以发现,靖西市的边境居民不论何种职业(包括无业),大部分均掌握了两种及以上的语言。使用两种和三种语言的居民群体中,排名前三位的职业为务农、务工和学生,占比达到39.1%和41.8%、25.21%和40.28%、24.11%和14.3%(如表2所示)。靖西市口岸边贸频繁,因此务农人员在忙完农活的空闲时期常常外出打零工,在这一过程中会接触到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而由于受访对象中务农群体人口基数大,因此在双语和三语群体中,务农人群都占据了第一位。而对于务工群体来说,跨区域流动的过程就是接触、使用其他语言的过程,
  因此多数务工人群掌握的语言数量较多。对于学生而言,除了熟练使用母语外,在学校期间掌握、使用普通话是他们必备的技能,所以在多语人群中,学生的数量较多。尤其是,学生在两种语言使用者居民中占比达到24.11%,比三种语言使用者居民中这一比例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二)普通话水平分析
  受访对象的普通话水平如表3所示,“熟练”等级的有32317人,占比45.64%;“一般”等级的有22032人,占比32.11%,“略懂”等级的有13338人,占比19.44%,“不会”普通话的有1924人,占比2.80%。
  将受访居民的普通话水平与职业类别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普通话在公职人员、务工和学生群体中已基本达到了100%的全覆盖,在经商、务农和其它工作等三类职业群体中普及率也较高,掌握人群分别占比98.28%、96.28%和84.46%(详见表4)。
  (三)外语(越南语)能力分析
  语言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外语技能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一直是语言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靖西市毗邻越南,掌握越南语有利于推动中越边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边境贸易的开展。因此,伴随着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在中越边境城市出现了学越南语热现象,越南语的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但据课题组调研发现,当地的越南语覆盖面较小,居民掌握水平较低。如表5所示,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的仅有226人,占0.33%,且多数处于“略懂”层级。掌握越南语的边境居民的职业类别如表6所示,其中务工人员50人,务农人员5人,经商人员154人,学生6人,其他职业人员9人,无业人员2人,分别占22.12%、2.21%、68.14%、2.65%、3.98%、0.88%(详见表6)。可见,掌握越南语的居民中,除了务工人员之外,大部分为经商人员。据实地调研显示,务工人员主要是在边境企业打工1,而经商主要是做边贸生意,比如红木、海产品、边境旅游等。
  三、靖西市边境居民收入分析
  (一)收入层次分析
  根据靖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课题组将受访对象的年人均纯收入水平分为了0~10000元、10001~30000元、30001元以上三个等级。靖西市边境居民的收入分布情况如表7所示。在调查的群体中,超过半数的边境居民位于0~10000元的低收入段,达到了54.12%,37.96%的居民处于10001~30000元的中等收入阶段,而30001元以上的高收入段的居民所占比例仅有7.92%。
  (二)不同职业居民收入情况
  将受访居民的职业类别与年人均纯收入匹配对比后发现,不同职业的居民群体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务工、经商、公职人员等三类职业群体的收入倾向于中高收入段,而剩下的务农、学生、其它工作、无业居民等四类职业群体的收入明显集中于低收入段(如表8所示)。
  四、靖西市边境居民语言能力和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一)多语能力和收入相关性分析
  表9显示,在使用单一语言的居民当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下、10001~30000元收入段、30001元以上收入段的居民分别占比95.24%、4.66%和0.1%;而对于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居民来说,各收入段的居民占比为54.01%、41.41%和4.59%。对于掌握三种语言的居民来说,各收入段的占比为50.61%、33.80%和15.59%。因此,随着居民掌握语言数量的增多,10000元以下收入段的居民占比由95.24%骤降为50.61%,降低了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30001元以上收入段的居民占比由0.1%上升到15.59%,增幅达到155倍。尽管10001~30000元收入段居民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4.66%提高到41.41%,再降低到33.8%,但依然表现出较大的增幅,达到6.25倍。由此可见,居民掌握的语言数量越多,其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通过对语言使用居民的平均收入测算,单一语言使用者、两种语言使用者、三种语言使用者的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分为5527元、11892元、17732元。三种语言使用者年均纯收入平均值分别为两种语言使用者和单一语言使用者的1.49倍和3.2倍,多出5840元和12205元。这充分表明,多语技能和劳动者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详见表9)。
  (二)普通话能力和收入相关性分析
  掌握/不掌握普通话的两类人群的年均纯收入段分布如表10所示。在未掌握普通话的居民群体中,有超过98%的居民位于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段,居民收入水平结构极不平衡。而在掌握普通话的群体中,处于0~10000元收入段的居民占比降为52.89%,降低幅度接近1倍;而10001-30000元以及30001元以上收入段居民分别大幅度提高到38.97%和8.14%,涨幅分别达到20.4倍和161.8倍。同时,根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测算结果。掌握普通话能力的居民的平均收入为13781元,而不会讲普通话人群的平均收入仅为5340元,前者为后者的1.58倍,比后者高出近8450元,人月均纯收入高出700余元(详见表10)。因而,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普通话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
  (三)外语(越南语)能力与收入相关性分析
  在受访对象中,掌握越南语的居民较少,仅有226人,同时结合表5来看,其中超过半数居民的越南语掌握水平位于“略懂”水平。但在掌握越南语的居民当中,经商人员占比达到近70%。据调查,这一部分居民都通过开办边贸企业,包括加工业、旅游业、贸易企业等,基于靖西市毗邻越南以及掌握越南语的语言优势,从事边境贸易生意,年人均纯收入普遍比较高,平均水平均在10万元以上。另外,掌握越南语的居民中从事务工的人员占比仅次于经商人员,占比为22%。这部分人群主要是在边境企业打工,工资水平在2500~3000元/月,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0元左右。因此,总体来说,掌握越南语的居民的平均收入远远高于不会越南语的居民,这也许就是作为交际工具和制度的语言的经济效应的展现。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推广普通话是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脱贫的有效举措。目前,靖西市边境地区普通话能力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水平的居民占比达到97%以上,这部分人群中有近半数居民的年均纯收入处于10000元以上,与不会普通话的群体中98%居民位于低收入阶段的分布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测算结果表明,掌握普通话能力的居民的平均收入为不会讲普通话人群的1.58倍,人均高出近8450元/年。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对该语言的掌握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通行证,也是农民工就业应聘的“敲门砖”,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沟通交流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降低农民工的工作搜寻时间,增加农民工的城市就业机会,从而对其工资水平具有重要影响[5]。该研究结论和Tainer(1988)1,Gao and Smyth(2009)2,程虹、王岚(2019)3等学者研究结论一致。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靖西市所有的受访对象中,普通话掌握水平为“熟练”层次的只有45.64%,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水平在整体上仍有待提高。因此,着力提升居民的普通话熟练程度,提高居民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应是下一阶段普通话推广的重点。
  (二)掌握越南语对于边境居民参与边贸业务,提升收入水平具有积极意义。靖西市拥有两个边境口岸和四个边民互市点,当地居民在掌握越南语的前提下与越南民众进行贸易往来时能明显地降低语言不通所带来的交际成本,因此掌握并不断提升越南语水平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自身收入、扩大中越边境贸易量具有积极作用,结论和卞成林、刘金林、阳柳艳(2018)研究结果相同1。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当地掌握越南语的居民并不算多,且掌握水平较低,但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地居民希望学习越南语的意愿较为强烈。因此,在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的情况下,靖西市边境居民应该借助当地的地理优势,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加强越南语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对外交流能力,为从事和参与边境贸易提供语言保障。
  (三)居民多语能力与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调研分析表明,随着居民掌握语言的数量的增加,居民的收入结构呈现了较大差异。多语能力越强,处于中高端收入居民的比例趋于明显提高。三种语言使用者年均纯收入平均值分别为两种语言使用者和单一语言使用者的1.49倍和3.2倍。这充分显示,提高居民的多语能力是实现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经。
  (四)注重语言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均衡发展成为语言扶贫关注的重点。在调研过程中,部分被调研的居民在肯定普通话普及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问题感到了担忧。目前,靖西市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97%,因此,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以实现普通话扶贫效应的同时,兼顾靖西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应是下一步语言扶贫需要考虑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建议在开展普通话推广时,注重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的提升,而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及儿童则侧重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教育,根据居民的实际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需求,构建“分类施策”的兼顾普通话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模式。
  1. 抓好青壮年劳动力的普通话培训工作,着力提升青壮年劳动力的普通话技能。在靖西市推普工作中,农村地区部分老人普通话普及工作难度大、非在园学龄前儿童普通话普及工作相对薄弱等成为推普的制约因素,但就推普整体现状而言,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97%,因此,靖西市推普的制约因素已成为语言多样性与统一性均衡问题解决的契合点,应把推普的政策重心由全面普及转为重点提升,加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的普通話使用能力,为其外出务工、自主创业等夯实语言基础[6]。《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结合当地旅游服务、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需求,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青壮年农牧民进行专项培训”。通过靖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靖西市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在这些方面,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劳动人口是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力量。同时课题组在靖西市的实地走访调研中也了解到,不少20~45岁的青壮年都表露出强烈的向外发展或者提升自身劳动技能的意愿。这部分群体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社会活跃度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在靖西市整体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在今后的推普工作中,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别需要加强以青壮年为代表的特定人群的普通话推广,着力提升该类人群的普通话技能。   具体来讲,一是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非外出务工青壮年人群普通话的专项培训。鼓励他们借助信息化工具和资源自主学习,带动推普工作进村、入户、到人,为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消除语言障碍,为更好的求职创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二是持续加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普通话技能的提升。针对已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在其过年过节等返乡时期,组织其参加普通话培训,及时了解其语言使用困境,帮助其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及技巧。而在培训组织上,当地语言文字部门可以牵头协调,在各乡各村组织语言能力较好的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等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落实。在培训形式上,既可以选择由基层干部等群体做出日常表率的浸润式教学,也可以选择特约教师开展定期授课的集中教学。在培训内容上,则可以根据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进行“普通话+职业能力”的融合教学,也可以根据他们在特定场合中的语言使用需求进行模拟语境练习。
  2. 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及儿童,侧重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教育,构建“大手拉小手”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模式。一方面,普通话推广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国家语委多次发文,基于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这一层面将语言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另一方面,2019年2月21日,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岳麓宣言》,提出要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进行保护。当前,靖西市普通话普及率高达97%,普通话成为重要的交际语言,而民族语言断代传承现象、民族语言区域使用不平衡现象凸显,如大部分儿童不会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县城居民基本不使用自己的母语等。因此,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及儿童,应侧重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教育,以“大手拉小手”的模式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
  3. 创新方式,多种渠道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一是政府、学校等层面应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双语教育、在电视台等媒体单位推出双语节目、举办各类双语活动与竞赛等,加强群众民族语言与文化保护、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尤其是要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育力度,畢竟除了家庭成员内部的传承方式之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调研发现,靖西市乃至广西其他深度贫困县(市),双语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双语教学师资较为缺乏。因而,加大靖西市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是推进靖西市双语教育事业发展,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二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业,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三者互动。资金的匮乏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可替代性资源,也是打造旅游产业的重要素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充分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三者互动,即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业经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回馈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模式。当然,保护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或方言与文化,不仅仅是尊重、鼓励少数民族自身对于语言或方言的使用,而且当地的扶贫干部也要学会使用当地语言或方言,以方便和当地居民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获得其认同,高效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 刘毓芸,徐现祥,肖泽凯.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倒U型模式[J].经济研究,2015(10).
  [3] 王海兰.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7(4).
  [4] 程虹,刘星滟.英语人力资本与员工工资——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5] 王春辉.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江汉学术,2018(5).
  [6] 黄少安.交易成本节约与民族语言多样化需求的矛盾及其化解 [J].天津社会科学,2015(1).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EVERAGE OF LANGUAGE IN BORDER ETHNIC AREAS FOR POVERTY-ALLEVIATION:Taking Jinxi City of Guangxi as an Example
  Liu Jinling, Ma Jing
  Abstract:Basing on a full-sample investigation on 7 township (37 villages) located within 3 miles of the border in Jinxi City of Guangxi, combining the lingual-economic theori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irical analyses on the relevancies between local residents' multi-lingual (Mandarin, Vietnamese, local dialect) capabilities and skills and their occupational choices and income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mastery of Mandarin and Vietnamese not only indicates a correlation with local residents' income leve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ulti-lingual capability can also increase local residents' income level. Last, concerning the difficult problem to make balance betwe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ndari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ethnic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mode of "categorized implementation" to reconcile the both, which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implementing plans of language poverty-allevi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olicies on preserving and inheriting ethnic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border ethnic area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Border ethnic areas;language;poverty-alleviation;categorized implementation
  ﹝责任编辑:陆  露﹞
其他文献
【摘要】嫁妆是人类婚姻消费的一个组成内容,与彩礼相对,是女方家在婚姻关系缔结中馈赠给女儿的一项礼物,是理解婚姻消费男女两方家庭互为主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处于西北山区的H村是透视女性嫁妆特质的一个较好的个案,这就需要有扎实的人类学田野作业,通过对村庄70年来嫁妆形式及结构历史流变的追踪调查,能够看到对于嫁妆,村民内部有着差异性的认知,嫁妆不仅是乡土礼俗和世俗价值的社会性展现,更是人性所共有情感现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
期刊
【摘要】视觉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壮语中存在大量的视觉词,这些视觉词不仅是对身体经验的描述,更是壮族人民思维方式的体现。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索壮语视觉词的认知机制,进而挖掘壮族人民语言文化内涵。  【关键词】壮语;视觉词;隐喻;认知  【作者】熊奥奔,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H218.94 【文献识别码】A
期刊
【摘 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说明没有良法就没有善治。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一直独具特色,但相关的研究却是薄弱环节。本文主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立法的实践中发现亮点与缺憾,剖析成因,进而提出改革路径。在党领导下推动上层规则改革和对立法机制设计改革相结合,促使广西地方立法体现公平正义并实现保障地方利益、民族利益的立法目的,提高立法的质量,推动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法治发展和社会
期刊
【摘要】民族习惯争议案件发生地裁判地遍及全国,呈逐年上升态势。司法案件中争议的民族习惯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的,极少数是汉族的。有的案件将民族习惯作为适用法律规定的事实依据或者认定为法定或者约定情形予以间接适用,也有的直接适用民族习惯不适用法律规定。有的案件认为民族习惯不属于法定情形,不符合证据规则或者没有法律依据不予适用。司法法治原则要求民族习惯司法适用的第一依据仍然应是法律法规,第二依据才是民族习
期刊
【摘 要】“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集中到一点,就是聚人心、促团结。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
期刊
【摘要】南岭走廊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间有着频繁的交往交流,随着交往交流的深入,族际间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南岭走廊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与国家的民族政策、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深度交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以及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是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影响因素  【作者】袁丽红,广西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8。 
期刊
【摘 要】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因而历史的书写常常肩负建构国家、民族形象的重任。当代的壮族历史书写,也同样起到了建构壮族形象的作用,从其书写中我们大致能感受到六种较为鲜明的壮族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面对由此产生的壮族形象建构的新需求,当代的壮族史书写已经到了需要转型升级的时候了,在研究路径、史料挖掘、书写方法上都应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和提升。  【关键词】当代;壮族历史书写;壮族形象;  【
期刊
【摘 要】中老之间跨国联通的道路在不同时期曾以马帮道路和跨国公路存在于两国边民社会,不久的将来跨国铁路将成为更加现代化的联通方式。老挝贺人的社会生活空间中,道路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本文以道路与族群发展关系的视角切入,考察老挝贺人从中国到老挝,从丰沙里(Phongsali)山区到乌多姆赛(Oudomxai)坝区的移民历史,探讨跨国道路对贺人生存发展和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以及贺人随路而迁
期刊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边界与国民:现代国家边疆建设中的双重型构/杨丽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86~91  从“根文化”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2~27  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笔谈一)/麻国庆,关凯,施爱东等//西北民族研究,-2020,(2).5~17  关系理性视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