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数据到养数据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现在的企业获取数据如此容易,数据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到底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收集多少数据?收集数据的边界在哪里?”后来,我在美国遇到一位高人,他认为,过去收集数据很难,而现在获取数据资源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如果收集数据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收集再多的数据也没有什么意义。
  同时,许多企业还有一个疑问:“现在收集数据不难,成本也不高,为什么不先收集了数据再说呢?等以后需要数据来解决问题时,再拿出来用不是也可以吗?”这位高人同样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对此持否定观点,并指出用这样的理念来设计数据应用注定会失败。
  数据收集是没有边界的,我为此也痛苦了好一段日子,比如,收集一个人的生日,虽然可以精确到几分几秒,但这么精确的数据又能用在什么领域,又能产生什么价值呢?
  事实上,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比如,某网站的母婴频道在主动收集用户的宝宝信息,包含宝宝生日、性别、小名、身高、体重,这里我们就要清楚这几个数据的用途和生命周期,如宝宝的身高和体重。但是,妈妈们填写的是宝宝当前的数据,我们知道宝宝的身高、体重变化非常之快,也就是说这两个数据的生命周期很短,在当时的推荐中可能有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两个数据就失效(Data Broken)了;而宝宝生日和性别这两个数据的生命周期就很长,可以从生日的年份中推算出宝宝的年龄,而性别则基本是终生稳定的。
  保存数据及其收集时的背景(Context),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还是以收集宝宝的年龄作为例子来阐述,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购买特定的商品集合,如几段奶粉和尿不湿的型号等,知道宝宝所处的大概年龄段,以推算出宝宝当前的年龄。但如果仅仅是保存宝宝几岁这个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很快也会失效,因为人的年龄是在动态变化的。同时,你还需要保存宝宝几岁这个数据获得的时间,即在哪年哪月计算得知这个宝宝的年龄,而这个信息就是背景数据。另一种做法更加聪明一些,即通过宝宝现在的年龄反过来推算宝宝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所以说,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必须知道这些数据未来可以用来做什么,如果今天都想象不出来的话,日后就更不可能了。
  打一个比方,如今很多电商高管会询问数据分析师商品的重复购买率是多少。于是,工作人员收集数据来计算重复购买率,却很少想到高管们需要重复购买率是来做什么决定的,这就好比“刻舟求剑”的故事。事实上,在世事多变的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套用方法或指标。
  重复购买率有不同的定义,而做不同的决策需要考虑经过不同定义的重复购买率。如果一家投资公司想收购A 公司,那么会从重复购买率来看整个A 公司的运营良好程度或用户质量等;如果从A公司本身运营的角度来看重复购买率,那么它更应该关注的是日、周级别的重复购买率的变化趋势,或者当月新增客户有多少人在三个月后进行了重复购买,从而可以衡量出每个月新增及存量客户的忠诚度和质量,进而找出改善的空间。在知道了以上的背景之后,再去选择使用什么数据不是更有的放矢吗?
  数据应用因小而美
  “小”不是指数据量,而是指应用的目标很具体。
  2011年年底,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我开始思考怎么从“用数据”转变为“养数据”(即从数据化运营转变为运营数据),这段时间我为收集什么样的数据而特别烦恼。而且,我也曾经试图做出一个特别大且适合多数人使用的数据应用,可是后来发现这在数据应用的起步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是找到可以解决大部分人需求的数据应用并不容易;二是当时公司的数据非常丰富,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因素之间的联系又很复杂。
  所以,当开发数据应用的时候,数据就等于原材料;当原材料一直处于变化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就很容易出问题。体会到数据和应用的关系之后,我最后决定从小角度切入,先把小应用做出来,这就是很好的瞄准器。
  这里说的“小”指的是应用的目标很具体。请注意,“小”不是指数据量。许多人在没有获取足够的数据,并且缺乏对数据理解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其实是在“享受”自己的无知。打个比方来说,对于一款数据应用,如果我的目的是分辨两种决策谁更好以及差异在哪里,这就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但如果我的目标是想知道如何让公司赢利,这就是一个空泛的目标。
  经过这样的一番周折后,按照小角度切入的想法设计数据应用,就可以做得具体而快速,而且可以避免因原材料的变化而导致数据缺失的问题。
  把数据放进“框”之中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必须考虑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一个单独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要把数据放在一个“数据框架”(场景)之中,才能看出存在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这里我拿前阵子一家电商公司找我讨论的问题来举例。
  A 公司问我,要不要撤去导航网站的广告?因为它怀疑许多老客户是从导航网站访问官网,而不是直接访问官网。把这个问题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他们想弄清楚在导航做广告与公司业务之间的关系。那么,接下来就要观察用什么“数据框架”有助于其做出决策。
  1. 公司当前的投入产出比
  (1) 明确导航网站引进的新老用户占比如何?
  (2) 引入的新老用户的投入产出比和转化率如何?
  (3)推断撤去导航网站,对流失新老用户的影响如何?
  2. 与竞争对手的博弈
  有一个问题可能会被忽略,那就是你不做导航网站广告,你的对手就会立马投放此广告。做数据框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框架不是静态的,而是存在博弈的,需要把竞争对手的因素考虑进来。
  3. 考虑时间因素
  建立框架时要考虑时间因素:
  (1)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眼光来审视导航网站,看看导航的质量是不是越来越好;   (2)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有延迟性,引进来的流量会有一些延迟,在两三个月后才能知道新用户的价值。
  总之,“数据框架”是商业分析师的灵魂所在,可以让其从框架中找寻问题的关键因素及答案。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框架,不能完全在此进行阐述。
  如何用框架来做决策
  想要解决的问题越复杂,框架也就越复杂。但是,决策最重要的前提是要从小角度切入,从“小”做起。
  对此,我总结了4 步走的方法:
  1. 首先确定有什么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去收集数据。
  2. 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好,放入一个“数据框架”内(这个框架是用来帮助决策者做决定的)。让决策者用框架更清楚地看到数据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比如A 公司在框架内要知道竞争情况、新老客户的比例情况等因素以及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看框架与做决策的关系。比如,A 公司与导航网站有三种选择——完全不合作、部分合作和全面合作。数据分析师就可以根据数据框架告知A 公司该怎么决策。如果发现数据框架与决策不能匹配,就必须返回到第2 步。
  4. 根据决策行动,然后检查行动是否达到目的。如果行动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目的,就要检讨整个链条,寻找问题出在哪里。是数据有问题吗?还是因为框架不对?或者是决策不对?是否还有数据没考虑进去?
  所以,想要解决的问题越复杂,框架也就越复杂。对于现在多数还没有开始做数据应用的电商公司来说,框架一开始千万不要过于复杂,一定是要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开始搭建框架,令框架与决策紧密相关。所以,在搭建框架前问问自己:“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决策是什么?反过来你的框架又该怎样搭建?”虽然你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但是,最重要的前提是要从小角度切入,从“小”做起。
  养数据,重要的数据战略
  “用数据”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而“养数据”则是一种数据战略,是基于深入业务理解的更高层次的商业决策。
  “养数据”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决定收集哪些数据。这个决定不容忽视,因为这可能是公司数据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公司的做法,是有什么数据就收集什么数据,完全没有主动性,但这样做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公司自主思考的能力开始缺失,对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不甚了解。事实上,在我看来,被动收集数据的行为是“收集”,而主动收集数据的行为则是“养数据”。再拿上面讲到的某电商母婴频道的例子来说,如果收集主体是一家医院,那么宝宝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和妈妈的姓名等数据的收集,就是收集数据,因为在住院档案和出生证明上,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是母婴用品要针对家庭进行营销,那么这些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宝宝奶粉的品牌、家庭收入、职业等信息则需要企业自己主动去收集,而这些数据也就是“养”出来的数据。
  养数据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网站自身没有的数据,需要用户主动提供的;另一类是公司拥有的,但没有进行收集的数据。
  若要收集公司没有的数据,在“养数据”时通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技巧。举例来说,现在国内外有很多个性化的手机购物应用,他们会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商品的推荐,让每个人都有完全不一样的购物体验。具体的运作原理是,当用户第一次使用这些应用时,界面中会弹出一些问题,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数据,比如会出几款衣服,让用户挑选哪一款是更喜欢的。这样,在几个问题之后,应用就知道用户的喜好了。这类应用通常还会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会让用户点“赞”,这个点赞的功能,就是让用户明确地告诉应用自己喜欢什么,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告诉应用自己的偏好。这样一来,应用就可以“养”出用户的核心数据。
  对于公司有数据但没有收集的状况,则更多的是因为内部资源协调的问题和公司决策的问题。很多提供餐饮和团购类信息服务的网站,通常会有一个功能是“把信息通过短信发送到手机”,这样就不需要用户进行特别的记录,不过有些网站会记录用户的手机号,而有些网站则不会。那么,这些手机号需不需要企业存下来呢?这就是一个与业务决定和资源协调相关的问题,如果决定是记录,则必然会需要开发人员在后台进行功能的优化,如果不记录,那就会丢失这部分信息。我的观点当然是记录这些数据,也即是“养”数据,因为这不仅能够校验用户的手机号码是否有效,还能够慢慢地建立起企业与用户的社交关系。
  总之,“用数据”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而“养数据”则是一种数据战略,是基于深入业务理解的更高层次的商业决策,数据养的时间越早,积累的数据也就越多。养数据同样也是一种管理和商业艺术,在养之前可能谁也不确定最终会出现什么后果,但一旦养成,则会产生非常大的商业价值。
其他文献
三四年前,各大视频网站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往往会投入巨资在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版权的购买上。而近一两年,像PPTV、乐视、新浪视频、腾讯视频等视频巨头公司,渐渐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体育赛事版权上。同时,乐视体育,新浪和腾讯还共同发起成立了“互联网体育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让“互联网+”体育这一领域逐渐地被人们了解,同时这也标志着视频巨头们对视频体育领域的争夺变得更加白热化。  烧钱,不惜重金获得直播权 
期刊
去年一年到现在参加的很多营销峰会或者论坛,“大数据”绝对是个热词。  大数据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大数据对购物和零售业带来的变革,大数据分析可以让零售商利用多渠道/全渠道零售活动,确保消费者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产品,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无论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此外,很多零售商正在转向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将个性化客户通信与实时定价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研究消费者的购
期刊
我最近经常说:微商的团队圈地运动时代过去了,接下来是圈系统、圈工具、圈社群、圈自媒体、圈大咖时代了。为什么呢?因为大量的微商团队创始人们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瞬间阅尽人间浮华,至少被十个以上的品牌当爷供过,出入五星级,头等舱嘚瑟,动不动塞班岛,最次的起码也去过欧洲,去过泰国,上过游艇,摸过人妖,与明星合过影,享受过众多下线的掌声欢呼声尖叫声,拿奖拿到手软,各种大小微商媒体的报道,突然成为“明星”香饽
期刊
这10年下来,我目睹了太多太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忽视知识产权、忽视品牌保护、忽视我给出的建议而在后期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两个微信上有近8000位朋友圈品牌创始人,不想兄弟姐妹在这方面再走弯路了,那么,一般玩网络圈和网络商品的朋友,以下的这些商标类别对你比较重要:  1、第 9 类: APP、计算机软硬件、科技电子设备  2、第16类: 印刷物、杂志、  3、第35类: 广告、电子商务、营销
期刊
“新的事物和商业模式总是同步演绎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不仅是社交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营销模式的革命,SCRM(social 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运用正在普及,它将带来一个新的时代,造就一个全新的行业。”刚刚获得过亿B轮系列融资的六度人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星亮表示,企业需要通过SCRM(social crm)这种基于社交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有效经营自己的客户,为此,我们一直致
期刊
虽说中国工业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的下跌幅度不如上证综指跌幅那么剧烈,其持续下行的时间却要长得多,而且并没有止跌的迹象,其实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远远大于股市的大起大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已近四年,一旦这样的状况再持续几年,你会看到企业利润消失的速度将比中式宴会酒瓶见底的速度还要快。事实上,有些行业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随着国内和出口需求增长放缓,太多企业大举扩充产能。 
期刊
注意力对创造性思考有重要的影响:注意力范围广,有利于思维自由发散碰撞;注意力范围窄,有利于以线性方式逐步实现目标。然而新近研究表明,要理解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最重要的并不是正面和负面情绪这样的区分。心理学家埃迪·哈蒙-琼斯(Eddie Harmon-Jones)和同事在过去七年里从事的研究表明,影响人注意力范围的关键因素并非情绪极性(正面或负面),而是动机强度,即想要实现或避免某事的意愿强度。  
期刊
员工离职,特别是老员工的离职,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是一个双输的格局。企业损失了熟悉公司业务和文化的干将,损失了业务传承、新业务机会、客户资源、文化传承、甚至在职员工感受等等,带来了负面信息传播、业务交接传承、新员工不能胜任的风险,增加了离职、招聘、培训等各种人力成本;而对于员工来讲,也不是总能收获更好的结果,他要冒着新工作不能适应、文化不能融合、没有朋友、员工关系不易相处、福利减少、晋升机会需要重
期刊
互联网在全面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转型与升级的同时,对中国的就业格局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下的就业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平台型就业”浮现,“创业式就业”热潮快速发展  ·互联网行业人才呈现“两低一高”特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人才跨界流动  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新
期刊
很多中小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离开领导,企业运转不了。什么都要等领导回来决断,什么都要等领导回来签字,造成各种时机的延误,工作的滞后,这可真是忙死领导,闲死下属。  因此,如何打造一个自动运转的企业,对创业家和企业经营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非常需要的,一旦打造一个自动运转的场之后,你将会非常轻松自如。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企业自动运转?答案是中层!  小领导就事论事,焦点在怎么解决事情上;大领导则是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