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园绿地是一类重要的城市游憩资源,城市游憩对公园绿地开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通过比较游憩和旅游在设施、目的地等方面选择上的差异,来说明城市游憩对于公园绿地功能开发的意义;其次通过分析政府导向型公园绿地开发存在的问题,引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再次通过比较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与传统园林绿化的不同特点,构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第四,通过对城市游憩导向概念框架中深度开发的内涵解析,探讨公园绿地发展的新方向;最后,以上海市为例,从综合开发、整体开发、开发内容的深化以及管理模式的更新等4个方面对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公园绿地;城市游憩;深度开发;上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8-0018-06
  
  1 城市游憩与公园绿地
  
  1.1 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
  城市游憩,简单地说,就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城市游憩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憩既包括外地人来该城市的旅游活动,也包括城市本地人的游憩活动。由于受设施、目的地选择、环境质量、组织者、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见表1),城市中外地人的旅游活动数量远远低于当地人的游憩活动。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通常所说的城市旅游实际上是城市游憩,即包括当地人的游憩和外来游客的旅游。
  把对城市旅游的认识扩大到城市游憩的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示我们,在进行城市游憩资源规划与开发时,不仅要考虑到旅游者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本地人的需要。这一点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游憩资源开发尤为重要。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人均收入虽然较高,但由于受闲暇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经常远距离旅游,更多的是在城市附近和周边地区游憩,他们大量的需求实际上是游憩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在城市内部及外围地区开发游憩资源,兴建游憩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憩活动。
  
  1.2 城市游憩与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的主要开放空间,是市民和游客开展户外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因而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游憩资源。据有关机构1999年、2000年、2003年对上海市居民户外出游类型的调查表明,在出游类型中上海市民选择公园绿地的比例很高,而且存在着上升的需求,分别为27.5%、30.3%和34。8%。
  游憩功能是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但是公园绿地本身不能构成兴趣中心,要以满足人的游憩需求为准则,进行公园绿地的深度开发,促进市民生活多样化、社会化。
  以城市游憩为导向进行公园绿地的深度开发,可以“创造出适合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的游憩休闲场地和环境,有利于大量游憩活动的开展,通过促使兴趣中心的形成影响市民户外活动的类型,从而使城市和居住区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和魅力,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
  
  2 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
  
  2.1 城市游憩导向的提出及其特点
  在城市游憩蓬勃发展的今天,政府导向型的以生态、景观为主的绿地开发方式难以充分满足市民游憩活动的需求,表现在:从景观、生态功能需要出发,过分注重绿地的定额指标,容易忽视人的真正需求并且导致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差;从城市游憩活动开展的角度看,往往伴随着此类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大,市民开展游憩活动的场所减少。
  针对上述出现的新问题,本文认为公园绿地这类重要城市游憩资源的开发应以游憩为导向进行综合考虑。首先,游憩是生活的一部分,积极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游憩资源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的问题。其次,游憩是一种文化。绿地文化是游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育、商业、文化、娱乐、广场等共同构成城市游憩景观系统并具有多个层次:居住区、市区和郊区。层次不同,相应的游憩文化景观不同。最后,游憩过程还是一种能量生产过程。通过游憩,使游憩者有更充沛的精力、更丰富的知识、更强健的身体从事生产和创造性活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游憩的本质属性来考察公园绿地的开发,城市游憩导向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强调在公园绿地中营建新的游憩场所,而是要把公园绿地整合到城市游憩的框架中去,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市民和游客休闲游憩的新资源和新产品,既促进城市游憩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公园绿地自身的建设。
  对比传统的园林绿化,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具有3大特点:(1)从生活的层面上,强调公园绿地开发应充分关注市民的生活,适应市民、游客的不同需要,特别要考虑市民的闲暇游憩需求。(2)从文化的层面上,倡导公园绿地开发应根据不同的层次结构构建不同的游憩文化景观。(3)从系统及功能开发的层面上,认为公园绿地系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整体性,并能支持游憩活动的有效进行;公园绿地游憩功能开发有赖于其生态、景观等功能的支撑和适当发挥,是游憩、生态、景观等功能开发的综合。但是,有两点应值得注意:(1)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并不是要求所有公园绿地都进行相同程度的游憩开发,而是从城市地域的整体上,将公园绿地纳入到城市游憩的框架中考虑,并根据市民及游客的需求,将一部分吸引力强的公园绿地建成城市旅游地,将部分市民游憩需求量大的公园绿地建成市民的精神家园和游憩场所,对另外一部分吸引力不强、游憩需求量不大的公园绿地,可作为潜在游憩资源进行培育,在强化其生态、景观等功能建设的同时作附带式联动开发;(2)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不是要淡化公园绿地的生态、景观等功能,而是在重视公园绿地景观、生态等功能发挥的同时,强化游憩功能,使游憩的拉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公园绿地的功能开发走向综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2 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
  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使公园绿地建设从传统园林绿化的概念框架中突破出来,在公园绿地开发的指导理论、开发尺度、开发方式、开发内容、功能拓展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从而构建起全新的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见图1)。
  从理论支撑来看,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重视从审美艺术理论走向大众生活游憩理论,即在广泛应用园艺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融入大众游憩生活理论、景观生态学等新的理论,这些都是传统园林绿地规划与开发中所没有考虑到的;在开发方式上,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强调从单一的直接为生态、景观或游憩服务转为在游憩拉动下的综合开发,使绿地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开发尺度从局部地块走向整体系统,向郊区、市域乃至 区域拓展,与城市区域的大环境建设相结合;在开发内容上,讲究从传统的美化生活走向健康生活,从客体走向主体,以人的健康需要、精神需要为目标;在功能拓展上将户外游憩、自然保护、景观建设等一并纳入公园绿地的功能范畴;在保障体系方面,倡导进行传统公园绿地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公园绿地长效管理机制。
  可见,将公园绿地开发在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中进行整合,是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
  
  3 深度开发的内涵解析
  
  3.1 深度开发的概念及内涵
  深度开发,简单地说就是在我国城市绿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将公园绿地的开发纳入到城市游憩导向的新概念、新框架中,追求公园绿地深层次的发展。公园绿地的深度开发在城市游憩导向的框架内进行,其内涵主要涉及如下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综合开发。即开发方式从单一转向综合,就是从单一的直接为生态、景观或游憩服务的开发模式转向综合型的开发模式,使公园绿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作用,发挥综合效益。
  第二是整体开发。即从单个的公园绿地游憩景区(点)开发转向整体的绿色游憩系统架构,要突破地方行政区域界限的限制,根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在生态、景观、游憩、社会、文化、经济等功能上的侧重,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游憩系统。
  第三是开发内容的深化。从市民需求和游客需求的角度来看,游憩者的体验已从表面转向深入。为此,公园绿地的开发在内容上应特别注重文化因素的导人和参与性的强化。
  第四是管理模式的更新。开发的深化,必然要求建立新的开发与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深度开发的理论支撑
  AVC理论的核心是三力,即景区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AVC理论主张将游憩、景观、生态3个要素综合考虑,使风景地和游憩地具有鲜明的形象与强大的吸引力,保证风景游憩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容量的扩大,从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AVC理论为指导,公园绿地深度开发以游憩为导向,将游憩、景观、生态这3个要素进行融合,综合开发公园绿地的生态、景观、文化、游憩等多种功能,提高公园绿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承载力,实现绿地内游憩设施布局景观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生态环境为游憩者服务,促进公园绿地的良性发展。
  
  4 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
  
  4.1 上海公园绿地建设现状分析
  4.1.1 上海公园绿地建设概况
  近年来,上海公园绿地建设实现超常规发展。1998年至2003年年底,中心城区新建、扩建了黄兴、塘桥、径南、月浦等多座公园,全市拥有的公园数量达到139座,共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249块;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家汇公园、凯桥绿地、华山绿地等一大批标志性市内大型绿地建成;外环线100米林带全面竣工,400米林带一期完成,二期正在建设之中;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框架基本形成。
  这些近年来新建的公园绿地与传统公园和一般绿地相比,多位于市区甚至市中心位置,向公众免费开放,规模大,特色鲜明(见表2),具有发展城市游憩的独特优势。
  4.1.2 上海公园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上海公园绿地的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绿地系统不够完善,绿地布局欠科学。上海“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在上海的中心城区,特别是内环内绿地不足,局部地区存在绿化服务盲区”。位于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卢湾区和南市区绿地都比较缺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不足1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亦远低于市区平均水平;从市区绿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公园绿地分布也不均匀:普陀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闵行区、宝山区和金山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3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亦高于市区平均水平。
  第二,公园绿地的综合效益发挥不甚充分。目前上海公园绿地的建设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基本上仍停留在单一的追求促进生态和谐与景观美化的层次,公园绿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还没有被注意到或者挖掘不够,综合效益发挥不甚充分。
  第三,公园绿地的管理体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上海城市绿化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公共绿地免费向公众开放对公园绿地的养护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现行公园绿地管理方式相对于超常规发展的绿化建设形势而言,显得滞后,表现在缺乏各类公园绿地适用的管理法规、规章,绿化诚信体系较难形成等诸多方面。
  第四,空间设计较单纯,地方特色体现不足。一些公园绿地的空间设计“讲面子而不要里子”,缺乏合理的游憩功能分区,“使游人极不方便”;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相当一部分公园绿地更多地注重从国外引进,绿化植被也很大程度上以外地引进为主”,而较少注意到与地方景观文脉结合,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
  
  4.2 城市游憩导向的上海公园绿地深度开发
  4.2.1 公园绿地的综合开发
  (1)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中心城区一般是城市的CBD(中心商务区)和RBD(游憩商务区),除了在部分条件允许的地块积极营造大型公共绿地以增添城市景观氛围和降低局部地区热岛效应外,还可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就城市CBD和RBD附近的公园绿地开发而言,可重点开发提供商业娱乐服务的绿地。如徐家汇综合改造时,建设了“长岛”、“半岛”两块当时数得上的大绿地,使商业环境大为改善。现又建设了7公顷的徐家汇公园,将徐家汇商圈与衡山路欧陆风情街相连,使徐家汇商业更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又如南京东路原本没有绿地,建设步行街时在东西两端新辟了3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不仅可供游客休憩,还给南京路步行街带来了商业“人气”。
  (2)住宅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公园绿地开发——与区域专题整合相结合
  住宅区、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公园绿地开发可与区域专题整合相结合,建设绿色专题游憩区。
  城市中老住宅区的街道广场绿地,是市民和社区居民进行健身休闲、体育锻炼等游憩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段和场所,可结合开敞空间的创造,形成绿色游憩社区的概念,建成社区休闲活动中心。如宝山区大华集团在建设300万平方米的大华小区时,投资1.2亿元在小区内建造了面积5.8公顷的大华公园。这座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场所,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了小区的品位,使住在周边150万平方米住宅内的居民受益。
  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文化积淀深厚、绿化环境较 好。在目前上海已经划定的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周边均有大量的城市街道绿地和城市公园,可利用街区浓厚的文化积淀,建设独具特色的绿色文化社区。
  (3)近郊区及中心城镇的公园绿地开发——与经济资源的深化相结合
  近郊区是城市居民进行郊野游憩的频发地带,除了结合环城绿地的建设打造环城游憩带外,还可与经济资源的深化相结合,进行适量的景观房地产开发。如闵行区地处上海市郊结合部,近年来大力推进“以绿兴区”的方针,绿化面积从不足80公顷猛增到3690公顷,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开发,住宅销量连续多年位于全市前茅,一跃成为区内的支柱产业。同时,绿色和景观房产的相互映衬,提高了绿地游憩区的品质。
  随着上海城市郊区(县)大规模房地产市场的开发,绿地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步体现。以九城一镇为代表的上海中心城镇的公园绿地开发既可与地区休闲游憩中心的创建相结合,也可考虑与周边地区的景观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形成旅居结合,景观房产、旅游房产的新型运作方式,以实现一部分经济价值。
  (4)城市周边地区及偏远城区(如城乡结合部)的公园绿地开发——与社会资源的延伸相结合
  城市周边地区及偏远城区具有丰富的民俗、工农业、文物古迹、宗教等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延伸相结合,城市周边地区及偏远城区的公园绿地开发可结合观光农业、观光林业、体育休闲、科教旅游等进行,形成新的郊野公园开发模式。
  另外,在大城市的公园绿地体系中,市区公园与郊区公园的功能正在日益分化,人们要求郊区公园的开发应更接近自然。因此,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与开发还应该尽量回避市区公园的人工景观,在自然、野趣方面充分发展。
  4.2.2 公园绿地的整体开发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各级公园绿地和与之相配套的人文设施,可以构建一定层次结构的游憩绿地系统。与上海规划部门的现行绿化规划相契合并结合城市绿化发展的实际,上海城市游憩绿地系统可分成中心城区、市区和郊区等几个层次进行构建。
  (1)中心城区:有效布局公园绿地,建设都市标志性景观游憩区域
  上海的中心城区,特别是内环以内的区域,人口分布较为密集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少。密集的绿地游憩需求与较少的绿地开敞空间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对此,可根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理论和公园负荷量分级规划,有效布局公园绿地。一方面,参照上海提出的“十五”期间完成内环线内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开敞式公共绿地的建设目标,可将规划新建公园绿地与现有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公园绿地及重点开发的绿化区域有机结合,按照公园服务半径要求,尝试构建30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的市民户外游憩绿地空间,其作用是填补城市绿化盲区,在中心城区均匀布局城市游憩绿地,形成中心城绿色游憩空间,让市民和游客拥有相对均等的进入和开展游憩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可按公园负荷量及等级配置的要求,重点结合旧区改造、学校合并、新区建设等项目布置大型公园绿地。不但可以降低现有中小型公园绿地的负荷量,对缓解城市中心区域的热异常状况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可以形成通透的、敞开的、以大树为主的城市标志性绿化空间,成为都市的绿色客厅。如延中绿地北起大沽路,南至金陵西路,东起普安路,西至石门一路,包括黄浦、卢湾、静安三区的19幅地块,是“中心城核心区大型城市生态景观绿地”。该绿地的建设在中心城区营造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绿化环境氛围,构筑起良好的城市景观,并与邻近的人民广场、复兴公园、淮海公园等公园绿地一起,成为中心城区游憩观光和体现上海绿化水平的代表性区域。
  (2)市区:以景观路线为“绿轴”,打造城市绿色游憩廊道网络
  “一纵两横”景观绿轴(黄浦江、苏州河与延安路沿岸、沿线景观绿化)是上海正在规划建设的穿越市区的绿色景观道路。另外,各区也都有1—3条区级绿化景观道路正在规划和建设。绿化景观道路的建设应注重平面绿化和空间绿化的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实施分段规划、分段开发,串联区内各级各类公园绿地,逐步形成城市绿色游憩廊道网络。如正由上海规划部门规划并实施的延安路绿化景观轴线,西起虹桥机场,东到浦东世纪公园,全长约25公里。“绿轴”以公园绿地为中心,与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风貌相辉映,采用分段规划、分段开发的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绿色风光游憩走廊段。
  (3)郊区:以环城绿带为“绿环”,城市森林和郊野公园为“绿面”,形成城郊森林生态游憩带
  从区位上看,上海的环城绿带正处于环城游憩带内;从结构上看,上海环城绿带由内向外分为100米、400米和500米三个圈层,沿途结合楔形绿地,分别布置以乔木为主的开放性林带、绿地为主的项目和主题公园,可结合绿带区位及布局结构的不同,开发外环线环城绿带观光休闲游,引导市民从离家最近的外环线进入林带,开展健身、野餐、休闲、娱乐等游憩活动。
  除了开发环城绿带自身的功能外,上海城郊绿化还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用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思想,在城郊建城市森林和郊野游憩公园,将农田和森林及其他一些景观糅合进公园绿地的建设中。这些森林和农田对于保证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市民郊游的需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2.3 公园绿地开发内容的深化
  生态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是近年来公园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公园绿地的开发应“注重文化性因素的导入,结合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地方特色越强,留给人们的印象就越深刻。如徐家汇绿地建设秉承“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着力营造商圈里的绿洲这一主题,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将绿地内大中华橡胶厂原址的老烟囱作为绿地景观的一部分规划进去,使新的城市景观和老的历史文物遗迹相和谐,成为绿地的标志性景观。
  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居民游憩行为要素的不同,在公园内部划分出各具特色的游憩功能分区(表3),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开展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将公园建成市民的精神家园。
  4.2.4 公园绿地管理模式的更新
  城市绿地开发的深化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管理模式。鉴于各类公园绿地所处环境和建设方式的不同,宜探索实行多种绿地管理的新模式。
  (1)实行招标管理
  招标可以达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绿地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如上海市绿化局2002年首次推出公园绿地和行道树9个养护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收效甚好。
  (2)与街道联建管理
  与绿地所在的街道共同管理。如长寿绿地、凯桥绿地与当地街道共建,街道拿出部分养护管理资金,绿地管理则吸收部分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3)鼓励社区参与,建立综合管理的新模式
  利用街区工作联系面广、有社区工作优势、与绿地管理具有互补性的特点,调动市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公园绿地的管理中来,市民既是游憩者也是管理者,从而实现公众与政府的互动管理。另外,对部分居民区多的大型绿地,可探索实行属地化管理等。
  [责任编辑:宋子千;责任校对:王玉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从旅游规划角度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意义  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它决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在旅游规划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该说,《国标》的颁布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国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
期刊
[摘 要]我国饭店业整体绩效水平较差,本文从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双重视角对我国饭店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我国饭店业是国有饭店主导的竞争性行业,国有饭店主导和竞争性行业的不相容性必然造成我国饭店业整体绩效水平差,因此改善我国饭店业状况的首要问题是产权改革,实施国有化饭店退出,而不是规模化、集团化经营问题。  [关键词]饭店业;市场绩效;产权结构;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客观评价古村落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依据。针对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的模糊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在专家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以佛山三水大旗头古村落为例,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价,以此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旅游学刊》创办20周年了,感慨万千。环顾全球旅游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我国的旅游理论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决不在他人之后。对此,《旅游学刊》功不可没。
期刊
[摘 要]可持续旅游已成为旅游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以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旅游,更是众多国际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北京故宫的旅游服务调查为切入点,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分析了游客对景点服务的态度和需求,同时也探讨了服务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解决此问题的工具——服务质量。同时对故宫的旅游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目的是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期刊
[摘 要]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属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本文以北京西城区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借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它们的相对价值。并利用资源经济学中的若干资产价值确定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绝对价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计算,作者发现在西城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中,价值相对突出的是西城区以水体为核心景观的园林文物资源,而且这
期刊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浙江省于2003年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依据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笔者作为省专家组指导成员,有机会经历普查的全过程。在指导和实际普查中,我们发现国标在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于学科专业,这里只提一些笔者本人的看法。
期刊
网络信息的“生成一聚合一生成”之路  庄志民    所谓Web1.0,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概括,那就是:利用各种创新技术创制出诸如搜索、通讯或网游等服务平台,以此赢得用户青睐进而提升点击率,最终实现主营与兼营结合的多元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如此以门户网站或综合网站作为信息提供者从而为公众的信息需求服务的现象,所显现的是“英雄造时势”的模态。在这样的模态裹挟之下,旅游界也开始出现急速发展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及受益分配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矛盾新的焦点问题。最后,讨论了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鼓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经济替
期刊
[摘 要]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实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示器。本文选取西安欧关客源为研究对象,基于期望差异模型、花费一收获模型、服务绩效模型和标准模型对游客满意度做出测定和比较,并运用合图法(co—plot)分析西安欧荚游客的期望和实际感知特点。结果发现:①期望差异和花费——收获模式与总体满意度显著相关,推爷率与游客满意度高度正相关,而重游意向与满意度联系不大。②根据游客期望和实际感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