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生命:于“散步”间散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我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题目“散步”是从什么角度拟题的?如果换成其他题目,你会怎样给它重新取题?
   (师读课文)
   师:我们先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
   邵思妤:文章是以所写的事情来命名的,他的主题就是“散步”。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吗?
   邹政杰:我和家人一起散步。
   师:在哪里?
   邵思妤:在田野。
   师:重新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我和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
   师:如此,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在了。其实在散步的背后,透露着更深层次的内容,你们能按照你的理解给文章重新命名,并简单说说理由吗?
   王婷:背上的世界。我从文章最后一句“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得出的。
   师:这句话说明了?
   王婷:说明母亲和儿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张亦博:我取名“亲情”,因为文中写到冲突的时候,母亲就顺从孙子,还有我和我妻子背上母亲和儿子时的语言描写都流露出了浓厚的亲情。
   师: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李品池:我取名“母子”,因为“我”和母亲是母子,妻子和儿子也是母子。
   师:讲的是这四人之间的故事,两代人的故事。
   张棋涵:我把它扩展一下就是“妈妈和儿子”,因为文中写道:“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两个妈妈和儿子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师:嗯,“妈妈和儿子”这朴素的取名蕴藏着亲情的流泉。
   周小迪:我取“选择与解答”,因为一是母亲,二是儿子,都是听从于“我”的,所以“我”这个选择权是非同寻常的。作者很難选择,后来他选择了顺从母亲,这体现出作者的孝心。而母亲又选择了顺从孙子,这就体现出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亲情。
   师:你的“选择与解答”不仅包含着“我”的选择,也包括母亲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体现了相同的情感——爱。
   王靖皓:我取“孝与爱”。孝就是我与母亲,爱就是妻子和儿子,
   林丹丹:我选择的第一个题目是“爱护”。在走小路的时候,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而且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这体现了他们对背上两个人的爱护。第二个题目是“责任”。母亲选择大路,大路平顺,儿子选择小路,小路有意思,在这个时候,“我”是一家之主,担当着抉择权,所以此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林慧:一开始我和他们的想法差不多,后来我想怎么选一个词把这些想法综合起来,所以我选择了“家人”。像亲情、责任、爱护等都从“家人”开始出发的,“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是一家人,王婷说“背上的世界”,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家人,是我们一生的挚爱,所以说有了他们就有了整个世界。丹丹说“责任”,“我”在家里是顶梁柱,肯定要背负起家里所有的责任,所以“责任”也是“家人”的一种体现。
   师:一个“家人”涵盖面很广。
   金晖:我想到的是“生命·路程·孝与爱”。
   师:好漂亮的题目,等会好好聊。
   朱俊豪:我选择“背起”。因为妻子背起儿子,“我”背起母亲,在这种背的过程中透露出“我”对母亲还有妻子对儿子的爱。
   王博:我选择“大路与小路”。大路是“我”对母亲的爱,小路是“我”对儿子的爱,当“我”选择大路表达对母亲的爱时,母亲又将这个爱传递给了儿子。
   师:一个诗意的题目,大与小之间,有着爱的传承。
   朱德炜:我选择“一亲情可浓,两背意更深”。前者指亲情之浓,后者指责任之大。
   师:好有才气和创意的题目,令人眼睛一亮。(掌声响起)
   金晖:老师我来解释我的题目“生命·路程·孝与爱”。整篇文章一直都在讲关于生命的事情,因为母亲已经十分年迈了,从“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可以看出母亲在这个冬天过得十分的艰难……
   师:孩子们,请把刚才关于熬的句子画出来。继续。
   金晖:“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此外,“我”的儿子十分幼小,母亲又十分的年迈,他们的生命历程很遥远,所以我第二个词我用了“路程”,因为他们走过的路各不相同,人生的坎坷也各不一样,他们在生命长河当中的经历更是不同,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母亲可能快到终点了,“我”应该更向着母亲,让她把生命最后的一小部分精彩地走完,所以最后“我”让母亲的路程变得更加美好,这里能看出“我”的爱,也体现出“我”的孝,而母亲的抉择更体现出对孙儿的爱。(掌声)
   师:一个富有哲理的题目,一个意味深长的解答!我们就顺着金晖的“生命”走进《散步》的生命吧!让我们将刚才划起来的句子读一下吧。(生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我的母亲又熬过了……)
   师:我听出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关注到了句子的重音,有些词你们进行了特别的强调,现在请你们按照句子朗读的节奏、语气、重音等要求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需要说明理由。
   周小迪: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的重音为“又”,还有“熬过”。因为母亲已经是暮年,她的身体也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天气一凉就很容易生病,好不容易春天终于到了……
   师:你能抓住你的重点词“又”“熬”来说说吗?
   周小迪: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没有痛苦的生命的期盼。
   张棋涵:“熬”字写出了母亲整个冬天都在煎熬,表明她生活的艰辛,说不定哪一天她就突然离世了。    师:这么难熬的冬天,母亲最终熬过来了,这表明了母亲生命的……
   张棋涵:坚强!顽强!
   师:一个“熬”字写出了母亲生命的顽强!
   林丹丹:“又”字写出母亲生命快枯竭,但一次次都度过来了,这个“又”字体现了作者看到母亲好不容易熬过冬天的情形,强调了母亲的艰辛以及作者看到母亲痛苦地煎熬时的不忍。
   师:这个“不忍”后面隐藏的是作者对母亲的?
   林丹丹:对母亲的爱。(师示读此句,从感情上启发)
   王荣镭:“又”与“熬”表达了“我”对母亲度过严冬能够安然无恙的欣喜、庆幸。
   师:是啊,一个“又”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生命安然无恙的欣喜,对苍天能让自己再多看一眼母亲的愉悦与感激。
   金晖:这个“又”字还包含着“我”内心的一丝感动。因为母亲“熬”的动力来源是因为家里还有儿子,还有孙子,她渴望能够活下来再和他们相聚一段时间,不能就这么抛下他们走了。
   师:一切皆由情。母亲顽强的生命背后是亲情的支撑啊!她不忍舍弃天伦之乐,能忍多久就忍多久。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来重读这个句子。(生读)
   林丹丹:我选择“太迟,太迟了”,也许这个春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来的不迟,但这个重复的词语显示了“我”觉得母亲“熬”这个严冬时,时间过得无比漫长,体现了“我”心理的难过,背后流出的是对母亲深深的爱意。他希望母亲能挺过,希望母亲能陪他再度过另一个冬天。
   师:抓住复式的词语,从形式上不考虑“我”的情感,太有语文的素养了。这里,重复的岂止是“太迟太迟”,更有儿子“我”的祈祷与期盼哪!两个词,一腔炽热情。
   李品池:我强调“总算”,这个词可以看出冬天在“我”眼中的无比漫长,也流露出“我”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以及对春天已经到来的欣喜。
   师:简单的“总算”里,有著抱怨,有着期盼,有着欣喜。真是一词藏深情啊!请以“总算”为强调词,读一下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为何不重读“总算”呢?
   生:我觉得这样读情感更加真切。太重了好像不自然。
   师:高!真实的情感是不矫揉造作的,是自然流淌的。重音轻读,就是这个道理。
   张亦博:我选择“太迟太迟”,好像作者很担心他母亲生命的消失,作者说很多老人都挺不住,所以他会很担心,“我”的母亲会不会挺不住呢?
   师:作者希望母亲的生命能更长一点。
   张亦博:然后春天总算来了,作者就高兴死了,然后就疯了般要带他母亲出去散步。(生大笑)
   师:是啊,作者没用“活过”“度过”,没用“挨过”,却用“熬过”,那一种欣喜若狂,对母亲生命顽强的感叹。
   金晖:我觉得“严冬”的“严”字也体现出母亲的艰难,和对冬天的抱怨和隐隐的憎恨,严冬如同死神,还好母亲和它做斗争,然后挺下来了。
   师:不是“冬天”而是“严冬”,一字之差,拥有的却是情感啊。
   王婷:从“许多老人挺不住”也可以看出母亲生命的顽强。这里用对比,显示了对生命消失的惋惜与对母亲生命顽强的喜悦。
   王荣镭:我选择“很好”。
   师:有意思,说说看。
   王荣镭: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熬过严冬迎来春天很欣喜的情感。
   师:真是字字总关情啊。
   王博:我选择“但是”,之前有些老人都挺不住了,他担心自己的母亲,生怕母亲哪一天离去,“但是”来了转折,透出生机,春天快要来了,内心流露出了高兴:母亲终于可以幸免于难了。
   师:刚才我们把这个句子炸了一下,炸出了句中的香味,现在我们再用饱满的深情地读一下。
   (生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师:我们读出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顽强,以及生命能坚持下来的欣喜。
   金晖:我关注到了“挺不住”,这个词说明那些老人都不在了,但作者不用“死”,因为他内心深处深怕母亲走了,心中有点发慌,写出了他心中十分的……
   师:作者不用“死”而用“挺不住”,是否也写出了他对年老生命的一种?
   金晖:敬重!和对母亲生命的珍爱。
   张亦博:“挺不住”说明每一个生命都在坚强的挣扎着,但最后都“挺不住”,说明了生命的艰难。
   师:刚才这个段落,我们品出了生命的艰难,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顽强。其实文章除了人,还有很多地方也写到了生命,你能找出来品味下吗?
   张亦博: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让人觉得新绿、嫩芽、水泡这些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的生命有一种轮回,而我们人却没有。所以我读出了生命的短暂。
   师: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我们品一品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吧!
   朱俊豪:这是一种和谐的生命。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铺着是一种生命,树上的嫩芽也是一种生命,田野咕咕冒泡的水也是一种生命,这些生命构成南方初春田野上很优美很和谐的画面。
   师:这幅画面里有何颜色?
   生:绿色。
   师:有何声音?
   生:咕咕的声音。
   师:还有……
   生:茂密的嫩芽。
   师:他们构成了……
   生:一种色彩斑斓的,动力十足的生命。
   张棋涵: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
   朱德炜:我读出了生命的短暂,这些新绿就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般,春天嫩绿,秋天枯竭,所以作者在其间还隐约地表达出我们要珍惜生命。
   师:带着哲学的思辨来看待着碧绿的生命,这生命就具有了厚重感。绿与枯,生与死,生命形式在不断地轮换着,但是,人的生命去了就难以复返。让我们带着珍惜之情,读一下这南方初春田野的美景吧!(生读)    王靖皓: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前面“太迟,太迟了”表达了对春天的抱怨,第四自然段写出了生命的生机勃勃。春天到了,他母亲也挺过来了,又可以享受这个春天了。
   林丹丹:新绿就如母亲的心情,新绿随意地铺着,它是知道的,它过了这个春天,即将枯萎死去。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它不悲伤,反而很欣喜在春天这一刻展现它的美丽,而下一个春天将由它的子孙后代去享受。这就如同母亲,虽然生命接近尾声,但是她的后代将延续她的生命。
   师:真好,你看到了生命的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周小迪:下文“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我觉得老师您在朗读时犯了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犯得很好,你在“很仔细”后面加了一个“很仔细”。一个“慢慢地”可以体现“我”与妻子对儿子和母亲的保护,但再加一个“稳稳地”,叠了一下,使得这种感情更加递进一步,但作者在后面却只用了一个“很仔细”,我觉得作者該如您读得一样,再加一个“很仔细”,这样句子前后就比较对称,有一种对称美,而且更能体现作者对他母亲和儿子的关爱。
   师:很感谢小迪同学的细心,他在听读中发现文章的疏忽之处,注意到文章的句式之美,蕴藉之情。现在我们在“很仔细”后再加一个“很仔细”,然后读两遍,体会一下这种句式的对称之美以及情感的深沉。(生读)
   周小迪:我还发现文章的一针见血之处。作者说母亲虽然高大但很瘦,所以不算重,儿子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如此小心地走呢?
   师:这很矛盾是吗?母亲和儿子如此轻,我和妻子随便一背都能很轻松地把他们背好,(师扮演随便背,轻松状,众生笑)可我们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
   周小迪:通过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两个人的重量轻,但是他们在我们心里的重量就如同整个世界。轻的是外在的重量,重的是心中的深情。“慢慢地,稳稳地”两个词中,是重若千斤的情与爱呀。(生鼓掌)
   师:为何是两个世界?不就是两个人而已吗?
   周小迪:对作者来说,母亲从小培育了作者,是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重如天。儿子嘛,是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所以这两个人加起来可以堪比世界。
   林丹丹: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而是中国无数个家庭的缩影,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由类似的成员组成的,而这不同的家庭就组成了整个世界。这个家庭的和谐、亲情是绝大多数家庭的一个象征。
   师:小而言之,这是一个家庭的世界;大而言之,不同的家庭都是有小、中、老三代人组成的,这些众多的家庭就组成了整个社会和世界,所以,这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和象征。从刚才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老一辈和小一辈的——
   生:关爱,责任。
   师:这里我们体会到了生命所担负的责任和生命的依托。
   金晖:这也使得我们想到了老子的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这个和睦的家庭让我们看到了中华的敬老爱幼的文化传统,我们一起背一下这个句子吧!
   生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林丹丹:我觉得开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排列的顺序很有意思。
   师:能把它们的顺序交换吗?
   林丹丹:我觉得不能,“我”是家庭的顶梁柱,应该排在第一位。母亲在我心中是第二位的,因为是我动员母亲出去散步,又说母亲熬过了冬天,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讲母亲,在尊老和爱幼之间,作者首先选择尊老,因为儿子陪伴他的时间很长,而与母亲相伴的时间则不多了,所以把母亲放在中间好好保护。妻子是他一生的伴侣,儿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是要放飞的。所以妻子放在第三,儿子排在第四。
   师:儿子是希望,希望是要放飞的。短短的句子,不同的位置,展现的是作者那颗爱的心。
   邵思妤:这个排序与下文的句子写法是呼应的。下文有“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这与“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顺序是一致的。
   师:前后勾连,互相呼应。
   张亦博:第四自然段“从南方初春的田野”一直到后面,与第三自然段是相连的,因为第三自然段是“挺不住”“熬过”,在第四段就有了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作者看到似乎在说:“哎?你怎么随意地铺着?”看到树上的嫩芽,作者看到似乎在说:“哎?你怎么也绿了?”听到田里的冬水在冒着水泡,作者看到会想:“哎?你怎么也冒水泡了?”从对母亲的描写转到景物的描写,它们内在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欣喜。
   师:哦,这里有新绿;啊!那里有茂密的嫩芽;啊——这里有冬水在咕咕的冒水泡。那是一种莫名的欣喜。对于充满生命活力的欣喜。
   李品池:我还是讲排序的问题。“我”和母亲在前面,仿佛就是我妻子和儿子的影子,妻子和儿子也是“我”和母亲的影子。因为母亲和“我”也曾经有过如“我”妻子和儿子的时候,妻子和儿子也将会经历“我”和母亲此时此刻的那个时候。
   师:所以这个排序体现出来的是生命的——
   李品池:循环。
   师:生命的循环和生命的延续。你读出了生命的哲理。(生鼓掌)
   周小迪:我觉得排序还是有问题的。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是将老人放在前面的。按这么说,“我”是顶梁柱,是第一个,母亲是值得保护的,是第二个,儿子比较小,应该放在第三个,因为他们两个才是真正的世界,而后才是妻子,只有如此,方可保护老小。
   林丹丹:这是两个不相连的排序,可以用分号。“我”是顶梁柱,“我”背起母亲;妻子对儿子来说也是顶梁柱,妻子背着儿子。他们是并列的两对,所以排序没问题。还有品池说前面一对母子是后面一对母子的影子,我觉得也可以换过来,这同样是一种生命的历程,而且换过来有一种回忆的味道。看到年轻的母子,我和母亲也想起了我们的曾经……    师:回忆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说得真好!文学的无穷魅力就此可见一斑。在琢磨的过程中,我们品味的不是排序,而是汉语言的魅力了。我们渐渐地走进了文章的深度。在语言的天地里,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永远是交替的,“一山放过一山拦”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思想的魅力!
   王靖皓:我觉得四个人全部相等。因为他们在各自的眼中,对方都是第一位的。
   师:好深情的“第一位”啊!
   师:第一句可否这样改?“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妻子,儿子。”
   张奕博:去掉就如同四个割裂的人,彼此互不相干,少了一点温情。
   王婷:加上“我的”才能显示母亲和妻儿在我心中的重要性。
   生:加上“我的”亲情就浓了。
   金晖: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作者好不厚道,他为何不在“儿子”前加“我的”呢?似乎这个儿子单是他妻子的,与他关系似乎不是很亲密。(众生纷扰)
   生:我可以这样读: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妻儿就都是我的了。当然在儿子前加上“我的”更加明朗化了。
   王博:“我”是三代人的一个纽带。我连接着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妻儿。
   朱俊豪:加上“我的”就说明我的母亲和妻儿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与我骨肉相连。
   师:太好了。“我”为有这样的母亲与妻儿——
   生:自豪。
   师:“我”为有这样的母亲与妻儿——
   生:骄傲。
   师:“我”对“我”的母亲和妻儿充满了——
   生:珍重!
   师:所以我们应该强调——
   生:“我的”!
   师:让我们带着这骄傲,自豪与珍重的情感,读出了骄傲感,亲切感,珍重味,读出“生命的一部分”吧!(生集体读)
   周小迪:我突然想起半月考的时候,“试题”的图片是“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并问我们“孝”的含义是什么?我想作者背儿子是孝,媳妇背儿子则是爱,孝与爱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这段文字就体现了——
   师:你是想说文字中“我,我的母亲”传达出的是孝;“我的妻子和儿子”传达出的是爱,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出了其内心的想法,是吗?
   师:现在,我们来重新诵读一下这段文字。
   张棋涵:可以再说孝与爱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听”很有内蕴。这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信任与爱,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依赖。
   生:这后一句也可以看出,小时候母亲对“我”很好,现在“我”也该好好地赡养母亲,回报她对“我”的爱。两个“听”字很有亲切感,温柔感。
   生:这句话前者是现在的母亲与现在的“我”的关系,后者是过去的“我”与过去的母亲的关系,这一老一小的组合其实写出了两种生命状态。前者是后者的未来,后者是前者的过去。不同的生命状态始终是相互支撑。这里透露出的是生命的和谐。什么叫天伦之乐,什么叫其乐融融,这就是最形象的解答。
   师:生命的哲理解读!
   生:我想对开始的题目变换进行补充可以吗?我想到黑板上去写。
   师:好的。
   生(李品池):(写“孝一孝,拾年少”)解释:“我”背起母亲,“我”和母亲看到妻子和儿子,就想到了我们的以前,想到以前就重拾了青春年少的时代。那是一种青春的岁月,华年似水,不断流逝,但是当“我”今日背起母亲的时候,往事历历,情感分明。“我”的岁月虽然溜走了,但生命在儿子的身上依然延续着,而且将不断的蔓延,这怎不令人欣喜呢?(台下掌声轰鸣)
   师:这是一种生命的回忆之美。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之美,爱的河流就这样永不干涸,所以“我”将永远沐浴在生命的爱河之中。真好。让我们将它记在课本上吧。对母亲的孝顺,让我们回顾了儿时的温馨,生命的美好,年华的美丽。“孝一孝,拾年少”!真好。
   师:让我们继续我们的“生命”之旅吧。
   生:“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拆散”一词十分夸张。分开走只是路不同,但作者却把它扩大成了整个生命的历程。这说明作者当时心中的担子很重,后面的抉择更体现出了他的孝。
   师:“拆散”是有点夸张,作者大词小用,透露出来的却是内在的一种生命的情怀。
   生:“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粼粼”课文注解是“形容水的明净”。这是母亲的眼随小路望去,看到水的宁静,这也折射出母亲内在心理的宁静,母亲也许已经想通了生与死的关系。有了一种对生死的超脱。前文母亲对孙儿的顺从——
   师:“明净”一词是否也显示了母亲悠闲,闲适,从容的生命状态呢?那是历经人生风霜之旅的沉淀。如同秋日的黄叶,在经历了春的鲜嫩,夏的繁茂之后,它愿意在飒飒秋风中,褪去青绿,披上金黄。它愿意落叶归根,去滋润新的生命,去延续其生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那是生命的厚重与沉稳。
   生:我觉得这里母亲想通了。因为本来选的是大路嘛,可现在选择小路,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决定。但我觉得她的心理有一种彻底通透了的感觉。母亲的心犹如鱼塘,一条鱼儿砰的一下,掀起了她心中的涟漪,母亲的心突然开阔了,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应该享受生命了。因为她选择大路只是因为大路平顺,没有坎坷。虽然小路有坑洼,但她想享受一下这一种人生暮年之旅难得的经历。
   生:“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我觉得“摸摸”该换成“抚抚”,更能体现她对孙儿的关爱。这里有一种生命的關爱。
   生:母亲想走小路,除了对孙儿的关爱之外,其实也有一种想回味其所经历的人生之路的。因为小路坎坷,如同其人生之路。她说,我走不过去,你就背着我。想起自己面对苦难,儿子陪同她走过的困难,此时,她的内心就充满了温暖。
   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瞄向母亲眼中的风景吧,我们一起读一下。(生读)那是多么宁静优美和谐的生命啊!
   生:小路虽然坎坷,走起来辛苦,但一路有儿子、孙儿、媳妇的陪伴,而且有金色的菜花等美丽景色,走到最后,还有一潭宁静的鱼塘。走小路,美景与爱意,母亲都能享受了。
   生:我觉得开始那位同学的“小路与大路”这个题目取得特别好。大路代表平坦,小路代表坑洼,就如人生之经历,人生中不可能完全平平坦坦,但是母亲一开始选择大路,而后之所以选择小路,不仅是她想享受小路的风景,她还想引导孙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经历这些坎坷。她是在引导孙子走向人生的正路。
   生:人不可能摆脱烦恼,人只能战胜烦恼。
   师:读《散步》,我们读出了一种责任,一种关爱,一种生命的态度与生命的传承。让我们在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中结束我们的这堂课。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各种‘微’无孔不入,并且大行其道。“微写作”自然地顺应了时代特点,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盛行开来。笔者认为,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微写作又可称微作文。它是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起点低、耗时少、角度小、话题简、情感真、篇幅短、体裁多、评价活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借助微写作或总结归纳所感兴趣的知识,或抒发心灵独特的感触,或描写所感觉的世界,或阐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其中渗透着生
语文期刊是语文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研究者进行学术传播、构建联系的重要平台。语文期刊在一定时期及范围内,对语文教研具有导向作用。语文期刊本身也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以语文期刊为中心,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考察并梳理语文研究现状,从而明晰语文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或许是语文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创刊时间较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语文研究专业期刊。因部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17日,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九月号第3期上[1],后收入1936年出版的《闲书》一书中[2]。作为散文名篇,被选入众多文选集和多版本语文教材中。但是,被编入文选和教材的《故都的秋》一文,与刊发于《当代文学》之作相对照,其中字词有多处改动,并非原貌。这些改动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刊《当代文学》之文到《闲书》之文的作者自改;二是《闲书》出版之后,文章进入文选系统时的编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修订版)”)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强调“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避免遗漏缺失……避免简单重复”[1]。因此,18个“学习
《学弈》选自部编教材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第一则,这个小故事阐明了为学有道: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单从这个小故事看,似乎是在谈论学习之道。但孟老夫子仅仅在谈论教育问题吗?他在什么场合对何人所说?为了不断章取义,弄清楚孟子的真正用意,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从孟子与告子谈论的问题来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何许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他是战国
梁秋燕,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节选)安排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与传统小说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结构单纯,人物关系简单,主人公性格单一,情节集中,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由此引来的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展开。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以老人没能守护住大马林鱼而结束,可是在每次搏斗中,老人的勇气、毅力、智慧却让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
在备《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我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碧透”的“透”的释义问题,二是“红遍”的象征意义问题。第一个问题关系到感受毛泽东诗词风格、伟人气度;第二个问题关系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化解读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遗存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之前备课,因为对文本很熟悉,没有细究词义。这次备课,我发现“漫江碧透”的“透”字的释义有些模糊。此前一直将“透”理解为“透明”“清澈”的意思。人教版的教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養,思维是关键。为什么?   从核心素养的提出来说,它首先是基于我们今天对教育的更为全面和深刻理解。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我们的教育要立人,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就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精神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与人格的结合是完美心理的体现,心理完美就是将人格与思想力量有机结合。由此提出的核心
一、案例背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该专题包括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编选了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两篇文章,第二板块“经典的力量”编选的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教材编写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从师而学,并阅读大量经典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为了配合文本教学,必修一读本也编排了《我的精神家园》、《站着读与跪着读》等8篇关
张蕾芳,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将不同文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创新篇章组合方式,单元内部,有的一课由几个单篇作品构成。直观来讲,就是提供一组文章供学生进行综合阅读,教材中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基础上,贯通融合这些文章,才能够完成。它与单篇教学的区别在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