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司章程之于商事立法的地位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z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2005年新《公司法》颁布,公司章程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自科斯“价格理论”与诺思“制度理论”始,中国商事立法应针对其中的“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积极做出应对。属性为“正式约束”的公司章程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利要求书”直接体现了其利益诉求。公司章程与国家商事立法具有同根同源同性的特质。国家商事立法可以借鉴公司章程中的代表性规定以弥补其缺陷,这相比于融合其他非同质的规则花费的成本会更低,也符合商事立法追求的高效理念。
  关键词:商事立法;公司章程;立法思维;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300-02
  一、商事立法的思维——从法经济学角度试析
  近些年来,法学界关于商事思维的讨论颇多。这不得不提到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罗纳德·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其提出了制度与市场交易间关系的观点,后被整理为“科斯定理”。
  (一)“科斯定理”与“交易成本”
  “科斯第一定理”是指若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达到最佳配置,而与法律无关[1]。“科斯第二定理”是指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中,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可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转化。即交易成本为正,制度的存在会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
  至于何以产生“交易成本”及其界定,科斯并未给出答案。诺思认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2]“一旦我们认识到生产成本是转形成本与交易费用的加总,我们就将需要一个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先从衡量成本的探讨开始,然后……我们将考察实施成本”[2]。
  由此可知,诺思将交易成本归结为“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的加总。
  (二)“衡量成本”、“实施成本”与制度的效用
  1.衡量成本——缔约阶段的利益衡量
  简单的情形假设:在一个交易进行的时候,甲乙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一般情况之下,买卖双方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己方的全部意图,这就当然使得交易本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即上文笔者提到的诺思谓之“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产生使得甲乙双方互相猜忌,而为了取得对方的全部有用信息,衡量此笔交易的种种属性以期对己方有利,而他们都会为此付出相应的成本。正如诺思所说:“当我消费橙汁时,我从所喝的橙汁的数量……获得效用,尽管这种交换本身只是花2美元……这么简单的事……”[2]
  2.实施成本——履约阶段的利益衡量
  实施成本的存在体现出人的“自利性”。“行为人为了一己之利而抢劫他人”,在这个小案例中就可以阐明实施成本的存在,这里的契约当事人是国家和行为人,契约表现为刑法,行为人认为守法所获得的利益不比自己的抢劫所得更多。对此,诺思解释道:“自利行为将……存在着这样一种不确定性:对方不一定理解遵守合约……包含了风险溢价因素的交易费用就可以反映出这样的不确定性……”[2]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这什么明显的界限,在一场交易进行的情况之下,甲乙双方有可能仍然在衡量违约是否会对己方更有利,这无疑也是衡量成本的一种体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区分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而在于理解这两种成本的加总,即交易成本的概念,从而为中国商事立法提供思路。
  3.制度的效用——商事立法的带入剖析
  针对“衡量成本”,也即关于交易标的的信息披露。国内立法上都有关于交易信息披露的规定,并对于违反的行为作出了相当力度的惩治。当然,商事立法不能也不可能将买卖当事方的衡量成本降低至零,这其中不仅包括法律不能规制的行为也包括法律虽有规定但因为法律的规制使得一方违约的所得利益大于守约的获益。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交易行为而并不是单个交易的单个行为。以《合同法》为例,其中的定金和违约金条款的适用,更多的选择权在当事双方的自行选择,于本案中出现的违约仍获利的行为过错并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双方的利益博弈效果。至于《公司法》与《证券法》之下有关“衡量成本”的规定,可知交易对方通过侵权责任法主张侵权责任往往比主张违约责任更加有效。
  针对“实施成本”,也即“人性自私的代价”。法律关于“人性自利”的规制也遍布整个法律体系。假如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视为契约的话,那么“实施成本”将无处不在。法律能够做的就是针对“人性自利”的过错成本降至最低,对于无过错的那一部分法律也无能为力。诺思有言:“信守交换条款对于从事单次交换或签订单词合约的双方来说是不值得的。这样,理性自利的个人只能得到帕累托次优的结果……现在……他们可以事先请定一个契约……不过……这些做法事实上已经将交易费用扯进来了……”[2]
  二、商事立法思维下的公司章程地位——基于“价格”与“制度”
  (一)“企业的性质”与公司章程
  科斯提到:“设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发现相关价格的工作……在某些市场中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确实,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协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3]
  笔者认为,科斯提及的“一个契约”恰恰指的就是公司章程。公司章程至于公司内部就相当于宪法之于国家的地位。在公司内部任何有关经营活动的契约内容都不得违背公司章程的规定,它俨然已经变成了“契约之王”,作为公司成立的最基础协议,它使得公司内部的“交易”行为变得有章可循。通过设立“公司章程”替代多人间缔结的零散契约,这不仅使得原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也节省了因反复缔约而形成的缔约成本,最终又能够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   (二)“正式约束”与公司章程
  “正式约束”对应“法的正式渊源”,这一部分规则都将会体现在国家立法之中,由国家机关行使强制力对其做出最终的权利保障。
  首先,“正式约束”是具有强制性的规则。但是,无论是在公法还是在私法中,公民总是有一定自由范围的,只是范畴大小的问题。正如诺思所说:“这些不同层次的规则——从宪法到成文法、普通法,到具体的内部章程,再到个人契约——界定了约束,从一般性规则直到特别的界定……契约则包含了专属于交换的某个特定合约的条款。”[2] 但最终不难发现的共同点就是,这样的规则都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权利保障的后盾。
  其次,公司章程属于典型的“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来自于社会传递的信息,并且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传承的一部分。”[2]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非正式约束”体现为道德规范或者是习惯、惯例。而“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2] 两者相比较,非正式约束经过社会的发展有可能会演变为正式约束,但毕竟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点,即国家强制力的介入。公司章程不论是作为契约、自治法还是亚国家法,其本身都具有严格的体系性与程序性。当公司内部人员的行为违背了公司章程的规定,其他人员可以依据公司章程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即,公司章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诉性。据此,笔者认为,公司章程应属“正式约束”。
  故,公司章程与国家商事立法间的关系:
  (1)公司章程诞生于企业(公司)产生之初,代表了企业(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的,是企业(公司)的权利要求书。(2)公司章程从性质上属于“正式约束”,这与国家商事立法同根同源同性。(3)公司章程作为市场主体最直接的权利要求载体,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企业(公司)的直接利益,且既然公司章程与商事立法同根同源同性,将其代表性内容引入国家商事立法相比融入其他性质的规则或约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其立法成本。
  三、结语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关于商事立法的思维应当采取法经济学理论中的思维,以现实世界交易中切实出现的问题作为直接的立法调整对象,诸如“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此外,公司章程作为企业(公司)这一市场主体的“权利要求书”直接体现了企业(公司)的利益诉求,能够更加突出该主体的经营管理特色甚至含有公司文化。而关于公司章程的性质界定一直存疑,也未有统一之说法。笔者认为,公司章程属于“正式约束”。因此,公司章程与国家商事立法具有同根同源同性的特质。制度有其优势亦有其缺陷,对于相对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规定,国家商事立法可以借鉴公司章程之中的代表性规定以填充其内容缺陷,这样相比于融合其他非同质的规则花费的成本会更低,也符合商事立法追求的高效理念。
  参考文献:
  [1]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3-79.
  [3]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9-40.
  [责任编辑 陈 鹤]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调整。但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不清、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柔性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精准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量显著相关,投资规模的扩大能够带动相应的就业规模的加大,但带动效应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总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益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一产业就业直接效应和间接效益均为负;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二产业就业直接效应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产业就业间接效应显著。对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就业量;直接效应;间
期刊
摘 要:在财经院校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体,实验教学是辅助。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财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加强。相比发达地区财经院校实验教学的蓬勃开展,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实验教学困境更加突出。故应通过对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实验教学困境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达到提升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从而更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西
期刊
摘 要:在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行业需求、学生能力现状、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找出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旨在对改进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提高企业客户满意度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就业导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穿行式”的实
期刊
摘 要:《产业转移背景下“大湘南”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一书与“大湘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一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挂钩,根据承接转移产业的规律,提出大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可为同类地区的产业转移模式选择和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业转移背景下“大湘南”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实践价值;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
期刊
摘 要:围绕乌克兰危机,八国集团成员国关于地缘政治秩序的重建进行着博弈,八国集团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处理后危机时代与八国集团的关系,找准国际合作的落脚点意义重大。未来,中国与八国集团之间应该张弛有度,并积极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四国”等国际组织中寻找新的发力点。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八国集团;中国;关系走向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 要: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困境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与知识产权客体迥异的特征,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适度突破的合理性,提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寻非遗保护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民族民间医药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98-02  一、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  与现代知识产权
期刊
摘 要:劳动是人有目的性的活动,精神性是其本质属性与内涵。劳动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力量(智力)。劳动,是自然加诸人的“天然”负担,是违逆人的本能、本性的负效用。人类一直都在用劳动消灭劳动。所谓“劳动的乐趣”,除了极个别情况适用,不能成为普世法则。  关键词:劳动;精神性;物质性;人本性;负效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01-02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国对资源的消耗飞速增长,资源紧张的局面越发严重。石油资源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情况。基于此,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SWOT分析,通过研究企业的优势因素、薄弱环节、发展机会和环境威胁,得出对企业综合情况的客观评价,以识别各种因素。
期刊
摘 要:历经三级人民法院审理,号称对赌协议第一案的“甘肃世桓案”终于尘埃落定,而关于对赌协议效力的讨论却未就此“止步”,因为其是否合法有效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中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方式选择,甚至将影响到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战略的实施。以该案为切入点,逐一厘清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及效力。  关键词:附生效条件合同;风险共担;意思自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