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上的两个怪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cong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驼侠》、《钟楼怪人》,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并且运用了美丑对照的原则,将人物伽西莫多和克洛德描绘的淋漓尽致。他们“似善非善,非善似善”的矛盾性格的平衡状态因一个少女的出现被打破。这两个怪人,他们或是非善似善的行动派;或是似善非善的隐藏者;或是似善非善的隐藏者;或是非善似善的行动派。
  【关键词】钟楼怪人;伽西莫多;克洛德;矛盾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环绕一名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和副主教克洛德以及他收养的义子伽西莫多展开,集中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压迫人民群众的现状。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不是单一化的,每一个人的性格中又充满矛盾。
  雨果按照“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善与恶、美与丑既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也体现在人物自身中,他擅长塑造外貌丑陋、心地善良的形象,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外貌美丽而心地丑陋的人物。作者笔下的坏人并不是坏的一塌糊涂,好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客观的“怪现象”由钟楼里的两个怪人阐释的十分充分。
  一、非善似善、似善非善的怪人克洛德
  (一)非善似善的行动者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时期的代表,是被“命运”选定了的牺牲者。作为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低俗而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年轻时候的他积极上进、对人善良、乐于助人,他极力宣扬教会的思想,受到了大家的接受和拥护,所以凭借上进的表现,他成为了圣母院的副主教。但教会的思想没有使他清心寡欲,他的心底还有私欲。宗教异化了他的感情,却没有泯灭他的人性,在父母双亡后,他担负起照顾弟弟的职责,却不曾想到积极上进的他有一个不成器的弟弟,但他依旧如故,因为弟弟总是能让他发笑,这使一个经常在教会的笼罩下生活的冰冷的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以至于后来主动提出收养丑陋的弃子伽西莫多,费尽心思教他说话、识字,都可以看得出来他的人性的光辉。而他也是一个正常人,在养育亲人的过程中,他的情感已经打破了教会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直到“命运”的导火索——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的出现,将这根绳索彻底点燃。以前他总是严峻而镇定,即使是对小魔王般的弟弟,他也是勉强一笑,但面对这个女人,他的眼里却闪烁着异常的青春和炽热的激情,同时他的嘴里却吐出了比叹息更加痛苦的笑容。克洛德清醒着,痛苦着。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以排挤爱斯美拉达的方式让自己好受,这时,他还不曾伤害别人,奋力地坚守着他做人的底线。
  (二)似善非善的隐藏者
  克洛德在自己的弟弟和养子的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可是在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的身上,他却充满了欲望。他是所谓的神职人员,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正常的男人,教会的禁欲主义并没有抹杀他的人性,但他在追爱的路上却越走越极端,他的欲望已经将他推向深渊。他指使伽西莫多掳走爱斯美拉达,三番五次向少女求爱,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他甚至滥用职权对其威逼利诱,欲望之火烧红了他的眼,以致他刺杀费比斯,但他标榜的“高尚的”地位又使他虚荣地嫁祸少女。他清醒着,恶毒着,他的信条已经变成了“得不到的就要将其毁灭”。这相比于他起初“痛苦的微笑”,可以说他的人性已经完全扭曲了。
  可以说,克洛德是被压抑了的一个人,他继续找到释放的源泉,将自己从“套子里”取出,但他不曾想到,他无声地反抗又将自己拉入了更大的陷阱。
  二、似善非善、非善似善的怪人伽西莫多
  (一)似善非善的隐藏者
  伽西莫多是被“命运”选定了的丑陋的典型,他的鼻子古怪,嘴巴如马蹄掌,左眼上竖着红色浓密的眉毛,右眼被一只大瘤子完全遮住,牙齿七扭八歪,嘴唇上露出一颗象牙般的大门牙,驼背,罗圈腿,大手大脚。可以说,他是雨果笔下丑陋的极致。他不会流泪,而在他的一生中,仅仅流过两次眼泪,恰是在少女出现后。第一次,他像一个可怜虫一般的听从副主教的话去掳走爱斯美拉达,这时的他,与那个平日里在钟楼的顶层喂养小鸟的善良的人格格不入,而在事情败露后,他的养父甚至失去了看向他的勇气,在万人唾弃中,是爱斯美拉达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他流下了羞愧的眼泪,那是他生平的第一滴泪水,他内心是善良的,但总得到别人的辱骂和嫌弃,所以他忠实的扮演“怪人”的角色。他吓跑了在圣母院周围玩耍的孩子,对其他人嘲弄采取怒吼式的反抗。能得到他温顺的态度的,只有养父克洛德,即使他每天都阴沉着脸,他也是世界上唯一给过他温暖的人。所以在他愤怒的将养父从钟楼扔下时,他流下了人生的第二滴眼泪,那是他“曾经爱过的人”啊,在心底深处,他还是痛苦的,因为他的善良和正义总是充斥着他的耳膜,即使它早已经被大钟震聋。但他到底在情与理的冲突中迷失了自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伽西莫多,只能以钟为伴,在钟楼的角落寻求庇护。伽西莫多的眼泪始终与快乐无关,在他看来,克洛德给与他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给他爱的温暖;第一次让他得到人生的启迪;第一次指使他去干坏事;第一次让他流泪……他似有似无的存在于巴黎圣母院,但是他有在钟楼上,才会平静下来。谁也不知道,他会在哪一刻又会出来吓人。
  (二)非善似善的行动派
  伽西莫多总是以恶人的身份出现,这无疑是与他丑陋的相貌所统一的。在养父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性格变得十分古怪。在众人将他推举为“愚人王”时,他高兴地吹小哨,但当克洛德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的快乐戛然而止,仿佛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般落荒而逃,可以看出,他对克洛德唯命是从,以致后来他去掳走爱斯美拉达。这也是他和养父的情感之间出现裂痕的诱因,集善良和美丽于一身的爱斯美拉达与冷酷和肮脏的克洛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时常在宗教的熏染下的伽西莫多开始反思,当他发现幕后主使是自己的养父后,他开始逃避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跟在他的身后。而爱斯美拉达被陷害上绞架时,他发疯了一般的冲出教堂救下了少女,将他安置在钟楼上的房间,并且向世人喊出“宗教避难”的心声,这个让他成长了多年的教堂,此刻变得极其神圣,它再也不是他来回穿梭、练习攀爬的工具,而是救命的稻草。
  但他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大钟震聋了他的耳朵,可他偏偏能听得到小哨的声音,被他认为是“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却让他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就在爱斯美拉达吹响他给的哨子的那一刻,他与养父之间再也不可能和谐相处。他的缺陷恰又为他悲剧的人生添加了催化剂,他听不到群众聚集在教堂下嘶吼的声音,只能本能的保护爱斯美拉达,所以他将石柱砸向了爱斯美拉达口中的“朋友”,甚至放开铅水去抵御他们的进攻。少女死后,他跟着消失在钟楼,后来被发现他抱着少女的尸骨,完成了爱的殉葬。他将少女对他的同情理解为“爱”,但他却爱的高尚,少女给了他养父给不了的情感和温暖,他那宗教化了的人性已经开始复苏。
  三、总结
  《巴黎圣母院》的创作正直七月革命爆发时期,它是作为反封建的悲歌而出现的,作家极力表现出了下层人民的力量,以及教会势力的虚伪和封建统治者的软弱。而那座古老的巴黎圣母院,一次次地见证了革命的残酷和历史的变迁。小说中的两个“似我非我,非我似我”的怪人,梳理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个是教会势力的代表,一个是下层人民的化身,将两条看似矛盾却又息息相关的主线交织在一起,突出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小说中,作者将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对人物的性格塑造更是承载着宏大的社会性意义。雨果不仅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给文学画廊增添典型,更突出的表现了他高超的审美意识。同时,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更使小说赋予浪漫色彩。
  钟楼上的两个怪人——伽西莫多和克洛德,以独特的方式出现在人生和历史的舞台上,又以独特的方式退场,完美的演绎了时代赋予他们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法]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李青滨,译注.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2)李晓卫.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对《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形象的再认识[J].甘肃社会科学,1997(06).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最悠久、最重要的传统伦理观念,并影响最为深远。孝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之一,孔子也对孝予以了特别关注。通过研读《论语》,有感于其中的“问孝”。本文尝试厘定各“问孝”的内涵,并浅谈孔子对孝的定义,及对孔子孝道的浅析。  【关键词】孝;无违;养;敬;色难  儒家文化经典《论语》中所讲述的孝道,可谓是儒家的基础孝道。从时间上说是因为比较早,从内容上说是因为比较系统,从历
期刊
一想起我的故乡,哪怕仅仅是故乡的单纯的词汇,心头便氤氲起暖暖的惬意的情感。纵使在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纵使是“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的状况,这种情思也是“剪不断理还乱”,浓浓的,化也化不开。  异地求学,常常在中天月明,夜阑人静的时候,想起的满是故乡。望着窗外的霓虹灯,总会想到远隔千山万水的故乡,我那三面环水的村庄一定还在熟睡吧:一轮满月从后山升起,落下丝丝清辉。月色下的村庄,就像安宁世界中铺展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不仅能美化环境,满足人们观赏需要,更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基于对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原则。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意义;现状;原则  1、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环境建设备受重视,各地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园林建设已能将人与
期刊
《梦》拍摄于1900年,是黑泽明经过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职业生涯的幻灭重生后,再一次为我们展现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梦》讲述了黑泽明的八个梦,其实只是一场大梦,这个梦关于人生关于世界也关于黑泽明自己。这个梦不论自然战争还是社会人生它向我们讲述着人生的迷途。黑泽明用其鲜明的主题、具有深意的画面以及色彩的完美搭配完成了这部成功的电影。  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精华。黑泽明的《梦》在思想内容上由八个梦境组合串
期刊
陈玲大学毕业后就托关系进了一家私立医院,成了一名真正的护士。工作上,马马虎虎,胆小怕事,连血管都找不准。许多人都好奇的问她大学四年都干了什么,她却骄傲地告诉每个人四年自己得了个众人羡慕的老公。陈玲的老公是做建筑的工程师,结婚十多年陈玲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全都靠老公孙波来照顾。  一天早晨,陈玲睡过头,老公孙波做好饭,叫醒陈玲并催促她吃饭后,出门上班了。陈玲不慌不忙的吃完早饭,去了医院。到了医院又因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在这个变动、充满矛盾和困苦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疲惫不堪,急迫想找到一个自救的方法。而道家学说似乎是个体生命寻找的理想归宿。道家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普遍意义,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道家能缓解人与自然的过分紧张关系,消解人过分膨胀的欲望,缓和人与人之间由于过分欲求所带来的冲突,安抚人们疲劳的心灵。道家主张修身,老子说“虚其心”、“复归于婴儿”,庄子说“心斋”、“坐忘”。这
期刊
那把梳子梳过阿婆的头发,梳过妈妈的头发,也梳过我的头发。每次一梳头所有的发结都梳开了。  梳子是阿公给阿婆的,不是什么特意定做的梳子,就是一把普通的木梳,却梳走了所有的不顺。  1968年的夏天,村里的人大炼钢铁,男人都去了山上,女人留在了家里。山上的树被砍得精光,田里的水稻被留在水中,无人问津。阿公是村里的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又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被叫去炼铁,有时间会和阿婆一起收稻子。正是阿公的先
期刊
开封临黄河,风大,放风筝的人也多。  初春的三月,天气并不冷峭。柳枝吐出嫩芽,遥遥相望,一树柳色如烟。陌上花开的悠闲,不声不息,点缀春天的美丽。一席绿草闯进春天的梦里,铺展向远方,点染到天际。一脉草木的清香,混着土地苏醒氤氲的香味,淡淡的,赐予人生自然纯情的享受。一声燕妮的惬意,一抹桃花的嫣然,和着唱戏大爷一平一仄的韵,春意,在这古城之中,渐渐酝酿。而在春意梢头,飘在白云蓝天之下的风筝,做着带有隐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格局下,越来越多的流水线上的产品和各种商业场合的人员需要进行自动计数,基于单片机构成的产品自动计数器有直观和计数精确的优点,目前已在各种行业中普遍使用。本文所设计的计数器是采用红外对射式方式,并将其放大、整流形成高电平信号,当有人或物挡住红外光时,接收管没有接收到红外信号,放大器将输出低电平,同时将这个电平信号送入单片机进行控制计数,并经译码驱动电路使数码管显示数值。
期刊
【摘 要】国内关于巴什拉的物质想象的诗学理论中,对于“物质”这一因素的探究是比较少的。巴什拉认为,在诗意想象的形象深处,隐藏着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取之不竭的物质力量,正是这种物质的力量,培育着一种敞开的想象。本论文旨在探究巴什拉哲学美学中之物质,试图挖掘这种物质因子对诗学想象的价值。  【关键词】巴什拉;物质元素;诗学想象;审美救赎  国内在巴什拉的诗学理论研究中,一般重点探讨“想象”这一行为,即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