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次发行的《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作文的内容往往提出这样的要求:“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而学生往往由于学习的紧张,课外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在考场上有“江郎才尽”的感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美的文章往往需要鲜活的材料来充实,材料的质量往往决定作文的质量。如何选材,成了做好文章的关键。在作文选材上,实际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贴近生活
中学生们都有各自的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而且阅读面也不相同,写作时对素材的把握也就不一样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比挖空心思杜撰出来的材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自由作文比赛中,他写了自己。他写自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心中非常苦恼。在生活中表现出了叛逆的性格,后来是在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扭曲的性格。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真实自然,其中的内心独白,让阅者为之动容。这样的文章才够真实,才有个性。但有些学生羞于写自己的隐私或自己的阴暗面,胡编乱造,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还是无话可说。所以贴近生活,向生活文本要素材,材料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你。再也不会为写作无材料而一筹莫展。
二、新型典型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型典型,体现时代的风采,千万不能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真甑别积累的素材,做到既新型又典型。
三、思想健康
有些学生为了新颖,表现与众不同,在选材上进入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文以载道,有质量的作文一定有思想性,但这种思想一定要能体现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如果为了哗众取宠,偏离了健康的思想,这样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那么如何选材呢?有两点是关键的。
(一)善于化虚为實,拓展选材的空间
所谓化虚为实,就是把一个抽象的、理性的话题,用现实生活或教材上的鲜活材料来充实它。在古诗词中,作者往往把乡愁、离恨、闰怨等抽象的东西借助一定的事物或景物来表现。李白把自己悠长的愁绪用三千丈的白发来比喻,夸张而真实。王维对兄弟的思念,用“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些技法实际上也是化虚为实。我们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陌生为熟悉,走进人群,走进自然,走进现实生活,从时间角度、空间角度、逻辑角度拓展选材的空间。如一个学生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他选取了爷爷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初用的是粗糙的竹制烟斗,接下来换成乌黑发亮的有点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香烟,烟斗“退休”,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的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相似的选材,还有小作者写自己家门前那条路的变化:由最早时候的泥路向水泥路、柏油路转变。折射社会的变迁。还有学生从自己家里交通工具的变化、身上衣着的变化写起,通过这些小处来反衬大的方面。
(二)善于“听取新翻”,创新选材角度
客观事物都有它客观的视角,也有人们去观察它们时的主观视角。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喀斯特地形的千姿百态,它们在特定的角度下显示出不同的风姿,不管我们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它都存在着。但是,我们想要认识他们,必须唤起我们生活中积累的体验,用我们的视角去观察。“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在那个特定的情景中的感受。假如我们的后人遇到这种境况,也来抒发一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感叹,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只有拾人牙慧之嫌。这时,你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描写瀑布,人们自然而然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然而有人描写瀑布却是这样写的:我是一滴水,一滴瀑布中的水,哪怕跌得粉碎,我也不后悔,决不后悔,因为我毕竟有过沸腾的生活……还将在激流中腾飞……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从瀑布的外在特征人手,通过对瀑布流程展开想象与联想,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每个人都在创新,虽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只要他是瀑布中的一点水,他就会不后悔地跟上急流继续腾飞,体现时代的精神。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有些现象可能很不起眼,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去探求、去积累,多角度去探究,就会发现许多新颖的材料。
(三)善于苦心经营,规避选材误区
不管怎样拓展、挖掘、创新,我们在作文选材上必须避免几个误区:(1)材料的低幼化。写作选材时,把思维拘泥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的主题上,平铺直叙,没有细节,缺少描写,不生动,不形象,缺乏真实体验,干瘪牵强,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2)材料陈旧化。学生阅读面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材料,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缺乏时代气息。(3)选材杂乱。有些学生写作为了凑字数或篇幅,不顾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结果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所以,能选材,会选材,能够选材创新,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做好了,你的作文也就成功了。
一、贴近生活
中学生们都有各自的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而且阅读面也不相同,写作时对素材的把握也就不一样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比挖空心思杜撰出来的材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自由作文比赛中,他写了自己。他写自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心中非常苦恼。在生活中表现出了叛逆的性格,后来是在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扭曲的性格。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真实自然,其中的内心独白,让阅者为之动容。这样的文章才够真实,才有个性。但有些学生羞于写自己的隐私或自己的阴暗面,胡编乱造,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还是无话可说。所以贴近生活,向生活文本要素材,材料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你。再也不会为写作无材料而一筹莫展。
二、新型典型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型典型,体现时代的风采,千万不能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真甑别积累的素材,做到既新型又典型。
三、思想健康
有些学生为了新颖,表现与众不同,在选材上进入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文以载道,有质量的作文一定有思想性,但这种思想一定要能体现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如果为了哗众取宠,偏离了健康的思想,这样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那么如何选材呢?有两点是关键的。
(一)善于化虚为實,拓展选材的空间
所谓化虚为实,就是把一个抽象的、理性的话题,用现实生活或教材上的鲜活材料来充实它。在古诗词中,作者往往把乡愁、离恨、闰怨等抽象的东西借助一定的事物或景物来表现。李白把自己悠长的愁绪用三千丈的白发来比喻,夸张而真实。王维对兄弟的思念,用“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些技法实际上也是化虚为实。我们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陌生为熟悉,走进人群,走进自然,走进现实生活,从时间角度、空间角度、逻辑角度拓展选材的空间。如一个学生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他选取了爷爷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初用的是粗糙的竹制烟斗,接下来换成乌黑发亮的有点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香烟,烟斗“退休”,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的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相似的选材,还有小作者写自己家门前那条路的变化:由最早时候的泥路向水泥路、柏油路转变。折射社会的变迁。还有学生从自己家里交通工具的变化、身上衣着的变化写起,通过这些小处来反衬大的方面。
(二)善于“听取新翻”,创新选材角度
客观事物都有它客观的视角,也有人们去观察它们时的主观视角。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喀斯特地形的千姿百态,它们在特定的角度下显示出不同的风姿,不管我们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它都存在着。但是,我们想要认识他们,必须唤起我们生活中积累的体验,用我们的视角去观察。“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在那个特定的情景中的感受。假如我们的后人遇到这种境况,也来抒发一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感叹,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只有拾人牙慧之嫌。这时,你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描写瀑布,人们自然而然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然而有人描写瀑布却是这样写的:我是一滴水,一滴瀑布中的水,哪怕跌得粉碎,我也不后悔,决不后悔,因为我毕竟有过沸腾的生活……还将在激流中腾飞……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从瀑布的外在特征人手,通过对瀑布流程展开想象与联想,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每个人都在创新,虽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只要他是瀑布中的一点水,他就会不后悔地跟上急流继续腾飞,体现时代的精神。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有些现象可能很不起眼,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去探求、去积累,多角度去探究,就会发现许多新颖的材料。
(三)善于苦心经营,规避选材误区
不管怎样拓展、挖掘、创新,我们在作文选材上必须避免几个误区:(1)材料的低幼化。写作选材时,把思维拘泥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的主题上,平铺直叙,没有细节,缺少描写,不生动,不形象,缺乏真实体验,干瘪牵强,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2)材料陈旧化。学生阅读面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材料,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缺乏时代气息。(3)选材杂乱。有些学生写作为了凑字数或篇幅,不顾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结果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所以,能选材,会选材,能够选材创新,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做好了,你的作文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