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芽,我有个约会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浮梁(江西景德镇下属县城)古县衙,我和元魁径直去往瑶里。到达瑶里已然很晚,茫茫夜空中早已是星星点灯,山里秋意浓重,说是到了古镇,四周却黑灯瞎火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离开武夷山,人生地不熟的那点不安全感,又时不时冒出来,腹内空空,我俩四处找吃饭的地,就近问了几处,觉得哪儿都不合适。
  兴许是国庆长假刚过,也可能是交通本来不便,街面上行人寥寥,所有挂着酒家、客栈招牌的店面,看上去都十分冷清,显得有些落寞,不远处,“瑶里农家菜肴”灯光还很明亮,临街的柜架摆满了货品,有红豆杉籽、野生猕猴桃浸的酒,还有干灵芝、苦槠糕、笋干和蜂蜜,想必都是自家的山货,看着再平常不过,倒是蛮应景,我说:元魁,到了你们桐木咯,不去别处了,就这儿吧。老板,你这上边摆的茶,泡一壶来喝呗。
  浮梁茶颇有渊源,浮梁红茶简称浮红,是红茶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近代的茶叶贸易史中,曾比肩于祁门红茶,在西方上流社会享有“群芳最”之赞誉;而绿茶中的浮梁仙芝,据说是唐玄宗李隆基赐的名,不论此说真假,仙芝古往今来的口碑,绝非浪得虚名了。2009年在江西跑茶市,认识了周辉荣,以后每年他都会弄些新茶给我,里边必有浮梁茶,我也就此认识了崖玉和仙芝。这个仙芝,因为一芽一叶,偶尔也被写成“仙枝”,我倾向于仙芝的写法,高山好茶,似灵芝仙草,神人吃了增长法力,凡人喝了延年益寿,仙芝仙芝——配得起这个雅号。
  这就是我们平时喝的茶。
  好一阵苦等,主人终于把热乎乎的大杯茶端上来了,虽然少了品茶的环境,饥渴难耐也没有心境,可兰草的清幽扑面而来,一股股茶香甚是抓人,心底的戒备一下就解除了,不等茶落肚,我就说:就是要跟你们平时喝的一样,不一样的我们还不喝。
  有杯好茶垫底,就没那么慌张了,元魁认真点了几个菜,说我头回自驾,喝点酒庆祝一下。酒酣茶温,迟来的晚餐充填了饥肠,也舒缓了一天的劳顿,回去的路上,元魁问:你怎么知道那一家有好茶好饭?我说:门口那两个嬉闹的娃儿看见了吧?我是因为他们才进去的。
  浮梁仙芝,也叫浮瑶仙芝,这个瑶就是指的瑶里。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远在唐代就曾是皖、赣的茶叶集散地,明清时期,此地徽商云集,这里更是发展成为皖、浙,赣边境大米、木柴、茶叶、茶油的集散地。作为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这里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但因为瓷器的声名着实过于显赫,遮蔽了浮梁茶固有的光华。
  唐太和年间,浮梁茶为全国贡献的赋税曾高达三分之一,或许是时代过于久远,它斐然的历史贡献,对浮梁茶的后世地位,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帮助。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在浮梁讲学时,曾举张“浮梁之茗,冠于天下”,但此说,也没能让浮梁茶走出《琵琶行》千古传唱的余音,显得更像是一家之言。
  浔阳江头渔火犹在,秋月春风几度衰荣。世人对浮梁及其浮梁茶的听闻,仍不过是香山居士的那行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不过在我心底,我更愿意相信,后人个中的了解,始于此,恐怕也终于此。
  近年来访茶,去过多处古镇古街,家门口的就不说了,远的如四川彭山的黄龙古镇、湖北恩施的椒园庆阳坝,近的有江西铅山的河口古镇和丰城的白马寨,还有最近去的龙岩武平的中山古镇,这些地方或多或少,都跟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凡提及这些地方,不是过度开发事与愿违,就是没落不堪面目全非,可来到瑶里,你既不会因为商业泛滥而倍觉乏味,也不会因为满目疮瘼而万分失落。早上起来,沿着瑶河岸边漫步,还不及走到街的尽头,更不用再去对岸寻找岁月的痕迹,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就已近正午。趁元魁四处拍照的功夫,我独自一人在茂密的水口树下休憩,感受着眼前清流的宁静,想见一个挨着一个的古渡码头上昔日的繁忙。这里的原住民,仍然过着傍水而居,河上木桥两岸往复的生活,干百年来的茶瓷贸易,创造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最初的模样,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后世罔顾香山居士与琵琶女同病相怜而生的怨艾,却把浮梁买茶的商人和薄情寡性的渣男混为一谈,这个枪未免躺得无辜。在商言商、为利奔忙本是从商者的本能和天职,尽可视作敬业的一种,否则怎么会有后人安定的生活,江州司马地下有知,看到今天的瑶里,对浮梁买茶的商人,还会那么苛责吗?
  在瑶里,感受到了时间温情的一面,真切体会之余,也留下了小小遗憾,就是没有来得及,向瑶河边的主人家再讨一杯浮梁茶。这千年的茶走得慢啊,而我们,又实在是走得太急!
  去往汪湖村的途中,经过立着“徽饶古道”标志碑的一处空地,这方空地,当年应该是修造凉亭的地方。浮梁茶叶的外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由晋商、徽商主营,沿海上贸易销往中亚,明清时期大量销往欧洲大陆,成为西洋人的日常必需品,徽饶古道功不可没。这条始建于唐代的古道,从梅岭村前的河对岸开始,穿越右龙岭,贯穿虎头山,连接皖、赣两省,进入安徽可到屯溪、休宁。明清时期,徽商崛起,以徽饶古道为采购纽带,北上京津行销,开办大量的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进而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成就了如胡氏家族、汪氏家族、吴氏家族等一大批赫赫巨富,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与同时期的晋商交相辉映,享誉南北,成为当时国力强盛的一种象征。
  半山之处秋意萧瑟,驻足远眺群峰叠嶂,山脚下的梅岭村,在黛青的山岭和澄黄的大地映衬下,像白色的鸽群一样悦目,天近地阔,峰高气爽,罡风烈烈,古道侵翠,真有漫道雄关的豪迈,一时间,胸臆起伏,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禁暗自发出了感慨,转念又一想,要是今天的创业(富)者,都像勤劳智慧的先民一样,把聪明才智用在开辟徽饶古道之类的共业上,我们对时代的贡献,应该比现在大,子孙后代的生活,也必定会比我们的今天更美好!
  汪湖生态旅游区因汪湖村而得名,作为徽饶古道的必经之处,这里有江西省海拔最高的茶园和最古老的茶园,浮梁绿茶中的极品——瑶里崖玉就出自这里一个叫仰天台的地方,那里有个仰天書院,是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余懋学曾经潜心攻读之地。据了解,仰天书院的遗迹尚存,庭院中的几十株老茶树岁月经年,仍保留完好,而且生机不减,延续不绝,活脱脱长成了山中的一株株仙草。   进入汪湖景区,沿着南山瀑布的水道一直向上,元魁晒笑:这个生态,不是跟大安源一样吗?
  不远游,是因为道不远人。我说:所以家门口的风景,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呀!
  元魁回应:风景虽然相似,地方却大不同。好山好水孕好茶,好茶干百种,但总有一种好,是为懂她的人准备的。
  话含玄理,与峡谷深处的一番景致,还真是契合。
  即将走出前山山口,远远地望见一个村庄,想必就是汪湖村了。不等进村口,元魁说口渴,是不是找个地方歇歇脚。我说先前我们在瑶里为了赶时间,也没顾得上讨杯茶喝,爬了好一会山,还真是有些累,反正我们不再往前走了,不然就在这附近看看有没有茶喝,要是茶适口,正好买一点回去。
  村口有个店,还有个看店的农妇,我们装作买水,漫不经意地问她有没有今年的新茶,谁知一问还问准了。她说:家里还有两种,不贵的我泡给你们喝,贵的,算你们十块钱一杯吧!她说话的口气让人放心,于是我们就说按十块钱标准,各来一杯。这泡茶色泽嫩绿,条素紧细,杯中汤色清澈,外观品相果然不同凡响。对于我们而言,茶汤滋味欠些醇厚,但鲜爽度极佳,符合优质高山茶应有的表现,毫无疑问,这是一泡上等崖玉了!农妇说:“这块茶山就在瀑布上面,我们家的茶是全村最高的。”我又问:“你这个茶好是好,不像是明前的呢?”“今年明前没有出茶,这是清明过后采的。”农妇说的实话。“你这个茶还真是不错,按理说,这种茶不应该留到现在,早就应该卖掉了呀!”
  “单芽茶精细,喝茶的人嫌她不如谷雨茶口重,价格还贵,采工也不便宜呀,为了采这个茶,我们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采得多的,一天也最多两斤鲜叶,手脚慢的,就是一斤多一点,所以不是别人订制,我们也不做。这是我女儿的客户订的,她在城里卖房子,做好了拿去,客户临时压价,一斤要少三百块,我女儿一生气,就拿回来了,说不卖了。”
  茶是好茶,一问也还真是公道,就是口感有些偏淡,我本来无意买的,听她这样一说,我顿时来了精神,说:“你女儿做得对,帮我称个二两,明年你们家做茶季,我来你們家访茶,一定见识见识她,也让她进山给我带个路。”
  在瑶里喝仙芝,在汪湖品崖玉,往往一杯茶还没喝完,就满口说着明年茶季,一定要来访茶。说的时候没有半点迟疑,至于来年春天,会在哪个地方寻茶,自己都说不好,明年再来这儿,兴许只是自己心下的一个愿望,愿望是由衷的,想着这一层,想着我与春芽,来年不知在哪儿有一场约会,即便是食言,我又不觉难为情了。
  告别瑶里,告别汪湖,带着故国神游的一段时光,带着浮梁的一缕茶香,我和元魁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前方就是皖南地界了,黄山余脉松萝山下,我们再问好茶。
其他文献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良性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
期刊
茶,可俗可雅,雅俗共赏。既可与柴米油盐酱醋为伍,亦可同琴棋书画诗花相伴。  不同于苍头百姓,饮茶仅仅是为了满足解渴提神的生理需求。对于茶,文人尽管也每每提及、讴歌它的实际功用,但更多时候是诗意地“品”、“赏”,然后化作笔底烟霞。  中国茶文化自西汉初成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经历了唐、宋、明三次高峰,除了饮茶方式的嬗变,还渐渐由“赏茗”(品茗)扩展到“茗赏”。“茗赏”一说,出自明人袁宏
期刊
北方的雪还未消融,南方已是笼罩在如烟如纱的雨雾里了。  历代诗人词客的清词丽句中,关于春天的美好以及欢喜哀愁,多半是离不开雨的。  苏轼登上超然台,俯瞰密州城。春水烟雨,牵惹出浓烈的乡愁:“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一个春雨初霁的早晨,听雨到天明的陆游,在西湖客栈的明窗前分茶,看似悠闲,却是满腔未酬的壮志。  雨,催化了他们胸中的情感,化作笔底的波澜,连茶香也仿佛洇染了离情愁绪,终究显
期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清词丽句,清圆婉转,一字一句地落在戏台前一泓幽碧的池水里,漾开层层涟漪。  一曲昆腔茶一壶。笛声悠扬,水袖飞舞,花旦如水磨般细腻软糯的腔调,顾盼流连的万般柔情,和着晴好风日,在素瓷杯盏间升起暖烟香雾。清客们听得入神,兴到浓时,也不由自主地拍着阑干,清唱起来。这一暮,在15世纪的江南庭园别院里很常见。不同于鼓琴、焚香的幽独,听戏拍曲时啜茶,是众乐之乐,浸泡在轻歌漫
期刊
『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这样的茶生活,不知是多少人的期待。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茶在各人有心中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喝茶,难得一颗清淡的心,人们把喝茶比喻为修行,或是喝茶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出于修养身心、找回宁静的愿景,人们把喝茶与禅联系到了一起。桌台上放置一方木鱼、一块拓片、几卷经书,或将品茶之地置于自然天地间,无论睛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
期刊
有一次我跟朋友到茶区去走走,信步到了一户制茶的农家,他家门口的庭院上晒满了一大竹盘一大竹盘的茶青,也就是将刚采下来的茶树鲜叶放在阳光下进行日光萎凋,让它消失一点水分。地上与周遭环境打扫得很干净,有些屋角未铺水泥的地方,还用竹架子撑起大竹盘。我意识到这是讲究制茶的农户,否则往往就把茶青撒在水泥地上,了不起铺一块大帆布或塑料布而已。  我与朋友谨慎地走进屋内,遇到—位中年男子,我们向他问候。我那位朋友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茶汤店的出现是因为喝茶新族群冒出来了,他们懂得享受茶汤的美
期刊
茶与茶文化,结合着经济生活和社会民俗,便有了茶馆。  茶馆也有叫茶楼的,或者茶坊、茶肆、茶寮、茶室等的,是固定的、专门供人品茗的场所。  茶馆的始祖不知是谁,据说晋时已有提器往市鬻茗的,但那只能算作是流动茶摊,充其量是茶馆的雏形,其功用,也仅在解渴。真正的茶馆,也许起源于唐代—一《封氏见闻录》载:“自邹、齐、沧、棣,渐致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大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
期刊
在茶圈里,嗜饮陈茶的老饕都抱持一个共同的論点,那就是品茶的终极是普洱陈茶。由于普洱生茶工艺上的特殊性,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在未来漫长时光里的长久活性。在每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仓储里,发酵、陈化、成长,从年青到成熟,蝶变为沉稳醇和的老茶。  虽然这些年茶市上有许多真假年份不辨的老茶如过江之鲫,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但并不妨碍一众骨灰级老饕趋之若鹜,百折不饶地寻觅,不惜拿真金白银去淘重量级
期刊
茶,乃“人在草木间”,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同时,综观中华茶文化,它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意蕴。  当茶走出国门时,它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之饮,也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芳香名片,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于是,一杯茶,以其色、形、香、味、韵及相伴而生的文化,唤起了广大华人华侨潜藏于心的文化乡愁,也令世界各地的爱荼人们纷纷醉心于她的魅力。  茶,充分了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以茶会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