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那交通落后、肩挑背驮的年代,扁担是乡村司空见惯的运输农具,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两到三根扁担,挑土、挑柴、挑草、挑筐、挑庄稼,根根磨得油光发亮。
  挑担是个力气活儿。如果没点真力气,要挑起足有一百二三十斤重的担子,走上一段路程,腰不弯,气不喘,还真不容易。父亲力气是过人的,家中那根既长又结实的栗树扁担就是父亲专用的,据说能挑二百斤。扁担的两端凿有两个眼儿,肩挑时在两个眼儿里各插上根筷子,可以保證挑着的东西不滑落下来。每次田中挑稻担草,父亲一人跑一趟运回的东西相当于我们跑两趟。长年累月的磨损,扁担变得日益光滑,且已出现无数条细小的裂缝,父亲总舍不得丢弃,用铁丝绑一绑,依然用着。就是这根扁担,伴着父亲完的稼穑岁月。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父亲硬是用这根扁担撑饱了一家四口人的肚子。
  那根扁担,是父亲常用的生产工具,直到我们老家田地被征用,扁担才宣告退役。那时的父亲,日日田间地头,村里村外,挑进挑出。扁担的两头,已磨得光滑,父亲一头挑着生计,一头挑着期盼;一头挑着艰辛,一头挑着希望。春挑百花,夏挑酷暑,秋挑硕果,冬挑严寒。扁担有些弯曲,色泽鹅黄,如同父亲压弯的脊背、枯黄的脸颊,记录着生活的重负。
  小时候,我喜欢爬到父亲的背上戏耍,父亲脖颈后有个“肉疙瘩”,总让我好奇,我爱用小手去抓揉、拍打。那个肉疙瘩,圆鼓鼓的,有我的拳头大小,抓在手里硬实实的,拍打起来晃悠悠的,推着还能上下左右地活动,很有弹性呢。那时人小,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及至长大了才晓得,那块“肉疙瘩”叫“扁担瘤”,长期挑担子的人,才会形成这样的肉疙瘩。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养活我们一家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他用那根扁担,挑起的岂止是一付庄稼担子,他挑起的是一个家庭的重担,那里承载着生活的重量和对未来的希望。
  记忆中,我们老家那时还把能不能挑扁担,作为小年青是不是长成大人的标准。虚岁十六岁那年,我学会了担扁担。有一天起床,父亲和我讲,你已经十六岁了,照我们农村里的规矩应该已经算成年,你要开始承担起家里的责任。从今儿开始,你明天跟我去村里的古井担水吧。古井在村子的西头,我家在村子的东头。古井离我家有一里多的石板路,我们那里叫官塘路。一大早,我和父亲。一前一后,两副扁担,颤悠悠地分别吊着两只大桶、两只小桶行走在官塘路上。刚开始掌握不了扁担的平衡,看到我的人都在笑我。我是怎样咬牙切齿、一步三晃,把两小桶水担回家的,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满满的水桶,到家只剩下少半桶。夜里,我的右肩膀肿起来,火烧火燎,肩膀头疼得狠。父亲掀着我的衣领看了看,说,肩膀嫩,压肿了,以后经常担水,压得起了茧子,就没事了。到底我还是尝到了那轻飘飘的扁担压在身上的沉重和满载而归的艰辛。
  从此,挑水的活儿就落到我的肩上。每天早晨一起床,我就会挑着水桶去打水,然后挑回家中,倒入水缸里。每天挑完两担水的任务之后,摸摸有点疼痛的肩膀,个中的滋味虽然是很辛苦,但想到自己也可以像大人一样的出色干活,满心高兴,自个得意洋洋。就这样,日复一日,古井台是我每天必来的打水之地。村中的官塘路上,留下了我小小年纪挑水走过的步步脚印;扁担也一遍遍烙印着我稚嫩的肩膀,肩膀渐渐坚强起来。记不得曾挑了多少趟水,淌过多少汗,肩上的老茧早已变得硬邦邦的。
  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怀想“扁担”所承载的那份担当!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老街靠海,很长。长到一个人想它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尽头。三分水路、两分塞满了渔船,没有风帆旗杆的古雅,来人寥寥,都淹没在长长的老街和长长屋里去了。  夜晚,海風柔柔地吹。咸鲜,泥浆糊,不可消散的汽油味就来统领这一带。找个石礅坐下,你即使不闻不问,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一种海的韵味。会遇见从海平面移来的人影。点,线,线点。走近了才发现是人影。一顶锥形的草帽盖住了大半个人脸,一肩担子挑起两个箩筐或者是尼龙网格
期刊
“我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着。答案总像这眼前的雾,暧昧,看不真切,但却真实。  是否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切?我不知道。在这个初春的早上,浓雾笼罩下的我,心情湿漉漉的。我几乎只能朦胧地看见前后相距不足10米的范围,甚至就是这10米,也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尽管我已将车速放到最慢,尽管我是紧挨路边,但一旦听见汽车、摩托的喇叭声,仍免不了毛骨悚然。我们这些雾中之物,总有太多的欲望,清脆、响亮、清新、
期刊
一次文友小聚,文友说:“平顺投资上千万,在太行之巅的悬崖峭壁上修筑了一条天路,直通一个古村落——岳家寨,村里人全都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后裔。”  “岳飞的后裔怎么会流落在这里?”  文友说:“没去过,不知道。”  丙申年盛夏的一个周末,我们文朋摄友一行七人,一大早就踏上了去往岳家寨的旅途,顺太行峡谷一路东进。车子进入林州地界已是烈日中天,短暂的午餐小憩之后,沿峡谷西岸一路北上,擦过涉县地界拐入平顺
期刊
现在的小孩都喜欢玩气球,而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贫乏,只能玩猪尿泡。  腊月里,村里日子过得宽裕的人家,都会杀一头年猪。每天清晨,村子里都能远远地听到猪凄厉的长鸣声和哀嚎声。杀猪的时候,村里所有的小孩都会围过去观看,场面非常热闹。猪杀完后,主家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会做一大锅白菜烩猪肉,然后舀上一白瓷碗给关系好的邻居送去,炒上一盘最好的肉片给杀猪师傅吃。我们一帮小屁孩眼都不眨一下地瞅着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
期刊
钓,为鱼  宋代吕蒙正有垂钓诗:“入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自是钩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钓,为鱼。当浮漂轻轻点动,扬竿时从竿尖传递上来的那股力量,是钓鱼人梦魂萦绕的,让人在不知不觉的愉悦之中得到身心的锤炼。经过苦苦的守候,一条鱼儿终于上钩,寂静的世界瞬间被打破,水中,岸上,一场人鱼大战正酣。小钩可钓大鱼,线细不断,竿弯不断,体现了大与小、钢与柔、张与弛的辩证。  钓鱼,重在钓的感觉,先
期刊
在我人生的路上,最大的教育收获来自母亲。  “饱汉不知饿汉饥。”这是母亲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教我乐善好施,换位思考,心善如水,从善如流。记得小时候,村里只要来了逃荒要饭的人,有人总是给一块冷馍就打发了,而我的母亲却与众不同,母亲让我拿一个热馍和热菜给人家吃,有时还拿出衣物相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播撒了善良的种子。  “老人是金口,越吃谁越有。”这是母亲教育我孝敬老人的话语。百德善为首,百善孝为
期刊
家乡的樱桃花开了,这是我对樱花最早的记忆吧?  老家天井里的那一棵樱桃树开花时,满院子的芳香,飘飞的花朵也是一道风景。现在,那棵樱桃树已经长成了比堂屋还高出许多的大树了,每年照样开出一树樱花,结满一树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我的家乡山东新泰天宝镇是久负盛名的樱桃之乡,每年的三四月份,家乡徂徕山上的樱桃花云蒸霞蔚,可谓壮观。到了五一之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争相购买着品种
期刊
我从家乡来,你伸开双臂迎合,我们在黄昏里惜别。我看到了你的泪落在黄昏里,听到了黄昏的啜泣:“你等我吗?”  我返回家乡,在梦里寻觅你的倩影。  春走了,夏走了,你的倩影越走越远了。秋又来,花凋零,雁南归,天地寒,如夢如煎。  泪水尽了,我不再细细地去数那些南归的大雁。  而寒冷的风景被大雪覆盖,在我眼前定格了。  责任编辑:曹景峰
期刊
由于读书的功利目的,现代人已很少能够感悟到暗香浮动这种读书境界了!“书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如此美妙、恬静和温馨的氛围中仔细品嚼书香的,今人甚少。  其实,读书是读一种境界,也更是读一种心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古人读书之心态,谓之“读书志在圣贤”。有红颜知己厮守,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此乃古人读书之第一境界也,谓之“红袖添香夜读书
期刊
冬至,碛口古渡,放眼望去,滚滚寒水中没有了早年的桅樯如林。  一簇金黄的芦苇边,有人支起了畫架,绣花般将那一河飞逝的波澜捉上了他的画布,顺着画家的目光望去,参差的冰面上像是一对鹅,悠闲地踱着步子,在冰缝中寻寻觅觅,不时嘎嘎对答,拍翅起舞,给这隆冬里萧瑟的古渡平添了几许柔情和画意。  太阳落山了,灯却不得亮,碛口古镇像是和我们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取不了暖,煮不了饭,就连水也没法烧开。在露台上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