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弢《琐忆》的一场争议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ua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琐忆》的真实性问题。曾有过一场争议。重温这场争议,我以为还是很有意义的。
  
  争议的起端
  
  在中国近现代名人中,拥有回忆文的数量最多者,恐怕没有人能超过鲁迅。回忆鲁迅的文字,是研究鲁迅的极重要的史料。王世家选编,李文儒、杨良志、孙郁、黄乔生参与策划的皇皇六大册的《鲁迅回忆录》,由北京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它以空前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研究者的需要,也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套巨编出版之前,陈漱渝先生为它写了一篇长序,并先在《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7期上发表。这篇长序中的一段话发生了争议。这段话全文如下:
  使读者对回忆录真实性产生怀疑的还跟作者的中介性联想有关。有的作者撰写鲁迅回忆录时,常常借助鲁迅的书信、日记和著作唤起回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不能使回忆内容超越跟鲁迅交往的实际程度,也不应使鲁迅的日常口语跟书面语言过于贴近,比如唐弢《琐忆》一文写道:“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跟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莫不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然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仰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段文字对鲁迅的描绘可谓形神兼备,初读令人忍俊不止。但掩卷深思,就会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日本占领东三省是在1931年秋天,而唐弢认识鲁迅是在1934年初。关于阔佬骂小瘪三的那段话,出自《且介亭杂文》中的《说“面子”》,很难令读者相信是鲁迅跟唐先生等少数人的私下交谈,至于“男女大防”的那段精彩议论,则见诸《花边文学》中的《奇怪》一文。读者也很难相信唐先生二十七年之后的回忆能够跟原文如此之贴近。
  陈漱渝的长序发表后,很快就有了不同意见。《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2期发表伍隼先生《为<琐忆>一辩》,和天心先生的《也谈<琐忆>》。同刊1998年第4期又刊出唐驶夫人沈絮云女士的两封信,和《本刊说明》。规模不大的这场争议,却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争议的胜负
  
  陈漱渝的长序中,对《琐忆》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主要理由是:文中所记“鲁迅的日常口语跟书面语言过于贴近”。回忆文中鲁迅所说的话与鲁迅作品中的话十分一致,怎么就能断定这回忆文一定不真实呢?如果唐先生听鲁迅所说的话,发现与他作品中的话十分相似,就干脆采用作品中的话,免得自己在复述时走样,这有什么不可以呢?陈漱渝的质疑还有一个小理由:“日本占领东三省是在1931年秋天,而唐弢认识鲁迅是在1934年初。”这点更无法断定《琐忆》会有什么不真实。1931年发生的事,1934年后仍在谈论,因为这是国土沦丧的大事,是国人几年间议论的热点,正常得很。何以质疑?陈漱渝质疑《琐忆》真实性的两条理由,力度不够,甚或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
  伍隼的《为《琐忆》一辩》中就认为:“(唐弢)明明知道鲁迅先生写过《说“面子”》和《奇怪》这两篇文章,也明明知道自己写《琐忆》,与鲁迅先生上述两篇文章在内容上会有共通之处,但他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将鲁迅先生后来写成文章而在此之前曾经与他谈起过的话语记下来,并且将这一情况明白告诉读者,这态度,是光明磊落的。我认为没有什么可以訾议的地方。”这段话说得有道理,对陈漱渝的批驳有力。伍隼又说:“日本占领东北以后’这八个字,时间段比较长,涵盖面比较广,它简直容得下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是决不应该在1931年秋天划上句号的——抗日成为所有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共同话题,唐弢同志说自己曾从鲁迅先生这里听到有关日本占领东北的谈话,《回忆鲁迅先生》(倪按:书名后改为《鲁迅回忆录》)的序文却认为这一点‘很难令读者相信’,这样的判断,不是有点令人惊诧么!”伍先生这段话合乎当时史实。伍隼还说:“我认为,如果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轻易下什么唐弢‘回忆内容超越跟鲁迅交往的实际程度’之类的结论,至少是不够慎重的。”这位伍隼,从其文中可知他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复钦瀚先生。
  天心的《也谈(琐忆)》,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史实:鲁迅1936年3月17日致唐弢信中说,“我的住址还想不公开”;1936年8月20日致唐弢信中,又提醒唐先生,给他写信由内山书店转时,“可用周豫才”。而后一封信的书写日期,离鲁迅逝世只有两个月了,鲁迅又是在重病之中。这说明唐弢在鲁迅生前没有到过鲁迅的家,而且鲁、唐间的交往其实并不密切。但这个史实无法直接证明《琐忆》失实,唐弢并没在《琐忆》中明确说到过鲁迅的家。因此,天心的短文,实际上对陈漱渝的观点帮不上多少忙。
  沈女士的两封信,也是说理的,并非作为家属只是简单地提出抗议。例如,回忆文中引用鲁迅的文字,唐弢曾有过说明。“会见他所崇敬的前辈,对某些谈话,某些动作终生难忘,恐怕不能说不在情理之中吧!至于文字跟鲁迅的原文贴近,他在《鲁迅的故事·写完以后的话》中有过解释,对于鲁迅发表过的文字,‘如果重新改写,难道能够比鲁迅先生自己写得更好吗’。”至于1931年东北沦亡1934年还在谈论,更是普通常识,沈先生也列举了当年的史实。沈先生在信中提出两点要求:“1、在《月刊》上说明“序言”中那一段已经删去,并请简单说明理由。2、请把《琐忆》收进回忆录。”
  在《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4期上,刊出《本刊说明》,其中说:“陈漱渝同志表示,他的‘序言’仅代表他个人的看法,对于来自各方面出于善意而又充分说理的批评他均表示欢迎。陈漱渝同志表示唐弢先生是他十分尊重的师长,他在《重展遗简忆恩师》一文中已经充分表达了对唐先生的真实情感,此文先在本刊发表,后收入《唐弢纪念集》。对唐先生个别文章写法的不同意见,他认为这无损于唐先生在学术领域的多方面建树,更无损于先生的日月之明。他同意在《回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纹鳢和巨鳢的染色体组型。其结果是:纹鳢,2n=44,核型公式为,4m+2sm+16st十22t,NF=50;巨鳢,2n=44,核型公式为,2m十42t,NF=46。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鱼的进化地位问题。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genomics of 纹 and gian
小时候倒是正经做过几个梦,虽然后来都没有修成正果,可或多或少这些当时的理想还是在今天的生活当中投下了影子。  比如说我曾很严肃地想过要当舞蹈家。小时候常常不知脸红地在众人面前表演“独舞”。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我的所谓“独舞”基本上都是些伸胳膊踢腿的弱智动作,而且重复率奇高,以至于后来上了小学自告奋勇为联欢会编舞的时候就遭到了同学的控诉:“这个动作跳好几遍了!”“你要敢再让我们这么踢腿,我们就这么踢
在池养面积为7公顷,获长吻商品鱼30000多公斤的高产试验中,根据定期测定的生长数据,经统计分析,得出了净产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年龄与生长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放养规格的鱼种生长特点等。据
我哑着嗓子喊:“孩子呢,我看看。”我看见了医生的迟疑,但孩子还是抱上来了,那一眼,就击毁了我。我的孩子,居然是那么严重的唇裂。我记得,我没有伸手去抱她,而是下意识地将头
二次根式大小比较方法较多,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利用被开方数比较例1 (课本P176)比较76与67的大小. 解:因为76=294,67=252 There are many met
中学生可不可以读经典著作 ,这曾经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有一段时间还争论得很激烈。当时不少中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参与了争论。但最终没有形成共识 ,而是形成
我国居民每年拥有115天法定假日,休闲时间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如何正确利用日益增加的休闲时间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是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国居民的休闲现状    所谓正确休闲,就是指人们根据需要和可能使休闲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居民的休闲情况来看,虽然增加了休闲时间,但休闲方式单一,休闲条件不足,休闲内容不健康等问题依然突出。  零点公司曾作过一项名为“您工作
所谓探究,就是广泛收集问题所给出的信息,合理选择已有的知识、方法、经周密的思考观察、归纳、猜想、判断推理得出结论.探究性问题的特点是在于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直接给出
题目(2002年扬州市中考题(副卷))白炽电灯(如图1)是人们常用的照明用具,请你从白炽灯的构造、原理、使用三个方面各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回答:例如白炽灯为什么在开
从控制原理对电空阀进行了分类,并阐述其利弊,最后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空阀及其试验曲线。文章的介绍对电空阀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rol,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