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少林七十二艺秘谱(9)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七、翻腾术
  
  轻身功之一种,又名皮条功,使人遇有可以攀登之处即可随意升降腾挪。
  初练之时,先徒手在地上练虎跳、小翻(即翻斤斗)、腾跃等功夫。凡此种种,为学拳者所必习,即略得皮毛类皆能之,不必细述。
  进一步则在铁杠。着手先练升降,以两手高握铁杠缓缓上升,至小腹齐杠为度,然后更徐徐退下,至脚踏实地为此。升降功夫到家之后,更练风车。
  所谓风车,即以手握杠使全身在杠之四周旋转也。
  至风车功夫纯熟之后,始可易软杠。因在铁杠上所练习皆系两臂实力,非质地坚硬之杠不足以供攀援,不能胜其全身旋搅之重量也。至于所说之软杠,又称为皮条杠子。立坚木为架,高二丈左右,上端横木之底每距二尺钉一铁环,环上系以极坚之皮绳直垂至地,如流苏然。人立皮条中间,两手各执一皮条向上升起,如右手着力时,左手即探起一把,左手着力则右手探起一把,升至顶极复依法降下,继续旁行。如在架东起,握住靠东第一第二两根皮条,升至半中,即将握第一根皮条之手撤去,翻身向西,抢住第三根皮条,更撒握第二皮条之手而抢第四根皮条,如此一路向西过去,直至靠西最末一根时再翻身向东,更迭往来,力尽为度。
  旁行之后,则练翻腾。两手各握一皮条,法与铁杠上之风车相同,但两臂须随绳拗折为稍异耳。翻腾一法,速易而缓难,故练者宜由速浙渐使缓,至能随意停顿而不觉困苦为度。
  翻腾之后,练脱手跃。即两手各握一皮条,用劲向下一抽,使全身上升,同时即松其两手,各向上滑起一握,至顶为止,下降亦然,此盖使用活把之法也。
  脱手跃之后,更练横蹿。其法略如旁行,唯不必依皮条之次序而移动,可超过数条而抢接。如在靠东一、二两条之间,升至半中,略将身向侧一荡,双手一按撒开,全身向西跃过数尺,而抢住第五、第六两皮条是也。余可类推。
  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可用一指粗丝绳代皮条,依前法练之。然后,每练若干时,将丝条减细少许,及最后时丝条减至不及一箸粗细亦能握之演习上述各种式样,则功成圆满矣。
  以后凡遇危崖削壁之地,无可着手则已,如稍有着手之处即可攀藤附葛,随意升降,虽柔枝嫩叶亦可借劲也。
  五十八、柏木桩
  柏木桩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两腿之力,摔跤家多习之,亦北派技击家惯习之基本功夫。
  其练法甚简易。埋柏木桩于地中,上露大半,两足交互踢之、踹之、跺之,想象敌人下部各要害而踢之。初则颇苦之,日久浙不觉痛,半年后下部功夫已有可观。
  一年之后,则下部功夫已非常人所及,且因踢时气随力注之故,久久下桩亦因之稳固,敛气而立,三数人推之不能移,用腿踢敌无不应声而仆。至此则第一步功成,再练踢技勇石。
  此种石物,今已不见,盖为前清武场所用,重五七百斤之技勇石也。其形上尖下宽长方形,踢时足趾触之亦觉痛楚,习之日久渐不觉痛,且一腿到处技勇石应声前移。随进随踢,至能一腿踢出数尺,则全功成矣。要在学者之勤习也。
  
  五十九、霸王肘
  
  霸王肘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此功虽亦为练习肘力之一种,但着力之处与上节鹰翼功不同,因鹰翼用肘之侧面而兼及大小臂近肘之处向上撩拾,此则专用肘端向下或向后丁凿,不可相混也。
  练习此功之初,全身仰卧于地,小臂屈转,使拳面向上,足跖力抵地面,两腿挺直,然后运力于两肘,力抵地面,使全身上抬,除肘、跖二部着地外佘均凌空,升起炊许时落平稍息。在升起之时,呼吸平均,不可散乱。呼吸散乱,则气不能凝,力亦涣散,不足久持矣。
  如此每日晨夕各一次,每次升降数十度,逐渐增加。在练习时间之外,暇时亦宜以肘抵触坚硬之物,以为辅佐。
  其第二步练习法,则于升起之后改用一肘一跖法。如先撇开左手叉腰,单以右肘右跖抵地,全身向右徐徐翻转成侧卧之状,至疲极时仍复原状,而注力于左肘左跖,全身向左翻转卧状,如此更迭行之,左右各数十度为止,此犹不过寻常之泥地上练习。
  一年之后,则身卧平整青石上行之。更若干时,易以粗糙之麻石。更进则于地上挖一阔三尺长六尺之槽,取大小不等之光滑石卵,和以泥沙,实于槽内,用水灌之使凝成一块,人即于石卵上依法练习。起初不免于疼痛,须练至与平地上相同,丝毫不觉痛苦。行功至此程度,亦宜用药水洗涤,以免受伤。然后更用碎石子和以泥沙,如法实槽中,加紧练习。则其两肘两跖之坚实超乎异常,最速亦须三载纯功也。
  
  六十、拈花功
  
  拈花功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指头在人身仅属小部分,使力亦不若拳掌等部分之巨,故其练习也费时多而成功难,然用心从事历久不渝,亦自有成功之一日。此功练就之后,手指触人正与马鞍功、观音掌等同为杀手也。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不必用何种物件,但紧并中、食二指,以拇指按之,使三指面相触,以指尖之第一节为度,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圆形,由外向内拈若干次。旋转之后,更由内向外拈若干次,次数须相等,如内旋百度外旋亦须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疲则略事休息。好在此项功夫既不需器具,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随时随地皆可练习,且为旁人所不易察觉,故非常便利。
  如是勤练一年之后,指面之劲已十分充足。始用极大整圆黄豆三粒,仍以拇、中、食三指拈住旋转。初时每不能使三豆同时应指而转,或竟有脱落之虞,勤习一月即可免此病,亦以一年为期。在练习期内,所拈之豆须逐日更换,初时每日易一二次,以后功夫日深,换豆之次数亦随之增加,直至三指拈豆并不用力,只一旋转豆即粉碎,第一步功夫已告成矣。
  然后更以小粒黄石代豆,如法练去。至黄石亦可一拈粉碎时,更易青石。不必定为三粒,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拈至无论如何坚实之石便能应指而碎,则其功大成矣。自始至终,大约须五年时光即可练成此技。
  
  六十一、推山掌
  
  推山掌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掌心发劲之法,兼练两腕之猝劲,其效用略如刚柔法。练成之后,无论力大之人,只须一着手以掌捺而轻推之,无不应手跌出丈外者。盖可以借人之力而制敌,可使凭空掷出而不至受伤,非若杀手功夫之以伤人为能事者可比也。
  练习之法,用粗木制成长桌形之架,架之四足深埋土中,使不至移动;架之上部亦须坚牢,向上之两横木包以光滑之铁皮。初练时以正方形之青石一块,约重八十斤,平置于架之一端。人对石立,足作弓箭步,上体与石相距约一尺半,然后以双掌置石面平推之,单掌亦可,唯宣左右交替行之。
  推时宜用臂、腕、掌三部之力,切忌上身前倾以体重压石。不必急于求功,能略推出自佳,即不能使石移动尽可作意推之,日久自见功夫也。至能屈肘按石、发劲推之,石应手溜出数尺或寻丈时,即于原石之后加以重若二三十斤之石,依法练习。至亦能应手溜出,然后再加一石,重以三十斤为率,以后准此。如此再练再加,直至石共重三百斤为止,则第一步功夫即算完全。   此时两臂之力已极可观,唯属死推,与人角逐时未必能切于实用,不过如造屋之先立基础耳。欲求致用,非进一步练习猝劲不可。
  练习猝劲,宜专注意于掌面之后部与手腕二处,练法略同。将架上之石搬去,但余原练之一石,以手指按石之上面,掌根抵石向我之处,步法如上,然后运全臂之力注于小臂及手腕之间。发劲时,手指紧按石面,而将两掌后提离石三寸,一提之后,八十斤之青石必能应手跃出寻丈之外。更依前法加一石练,直至前石加完为度,功夫即告大成。
  功之深者,能于架上连叠十余巨石,手抵第一石余石尽跃出数丈,唯所抵之石屹然不动,是则于发劲之外又深具蓄劲功夫者矣。
  
  六十二、马鞍功
  
  马鞍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练习虽与刚柔法相似,而功效则不相同。且马鞍功练成之后拳如铁锤,可以击石。练此之人有特征可寻,盖其拳部骨节完全扁平,毫无棱角突出也。
  初练时,用斤量较轻之马鞍石,每日用拳从横冲击,或用扁腿蹋之。时石固着于地不能移动,习之既久渐能跃出,至不须费力以拳击石石即应手而出为度。
  然后乃易较巨之马鞍石,如法行之,亦能指挥如意时更易最大之马鞍石,重逾二三百斤者,按日击之。数年之后,亦能应拳跃出,其功乃竟。
  但功成之后,此拳即不敢随便运用,以避无意伤人也。
  
  六十三、玉带功
  
  玉带功又名弥勒功,为硬功内壮,属阳刚之劲,兼阴柔之气,即用两臂之力回环相凑而抱持之法也,亦称乾坤圈,练法至简。
  先时择一合把之树,身立其下,用两臂抱住树身,两手用合盘势互相牢扣。然后运力紧紧抱持之,时作上提之势。日数行之,每次以尽力为止。如是一二年,臂力渐充,抱持时只须略一震撼,则树身摇摇欲折,而枝叶瑟瑟落矣。
  然此犹初步之成功,未足胜人也,必须至能将此树连根拔起后,然后再易树为巨大之石鼓或石轴,重约四五百斤者,依法习之。石重而滑泽,抱持之最易脱落,如是习之者所以增加其紧扣之力也。亦须一二年,始能平抱石鼓行走自如。至此实力固已充盈,抱持紧扣之劲亦达极点,而功造大成矣。
  相传昔有盲童求艺,适遇少林寺朝元和尚传以此法,后盲童卒以此技胜敌,传为佳话。
  
  六十四、阴拳功
  
  阴拳功又名井拳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法专练拳,故俗亦称之为阴手。
  练习时,每日清晨或夜午以后,就井之前两足作骑马步,以拳向井中猛力冲击之,日击百下。初时无甚效验,至一二年后,每拳冲击时,井中之水渐作微声;至后其声渐大,至成功之时则澎湃如洪流翻澜矣。然练此等功夫,至少须十年始克有成。
  此阴拳除对井练习之外,又可以清晨向日、夜间对月,如法习之,盖皆凭空而足致阴柔之劲也。
  
  六十五、沙包功
  
  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亦如刚柔法之非专恃阳刚之劲而胜人也。
  练时先植木为架,左右前后各悬沙包若干。每包之重约五六斤,包之多寡亦无一定。所悬之绳宜坚韧,包之高度与肩平。人居架之中央,踏定马步或弓步。
  先用单拳击一沙包,使之向外荡出,待其荡回时更猛力击之,务使手腕灵敏。
  单拳之后,进而习双拳。先同时向前面之两沙包冲击,数月之后即参差行之。先右拳击出一沙包,右拳收回,左拳继之;左拳收回时,适右面沙包荡回,即更用右拳冲击之。如是更翻击荡,日必数百度。前面既练习纯熟,则更左右两侧,亦先同时双冲,更进而参差演之。纯熟后再前侧并行,先双拳前冲,继收回向左右冲,左右收回再前击,更迭行之。既熟再并参差之法,先向前后向再两侧,参差迭行之,至此则两手可以参差击四沙包。须手眼敏捷,若一迟钝则身必为沙包所中,非练习有素不可。至四个练习纯熟,更加后面两个。先以上法前面左右击之,然后收拳用两肘之力向后撑击,亦先并击而后参差行之。纯熟后,再于前正中加一个,用头顶击。再于左右增加两个,用两肩左右撞击,再由脑后方加入一个沙包。此时已能击十个沙包,功已大半成就。唯尚系固定足步之法,然后更进而练习活步击法。
  跳跃来往而击之以拳,拳所不及者则用脚、膝、肩、膀等部助击之,务使全身轻灵敏捷,如打梨花之拳,左右前后无所不至,而功造大成矣。
  至此对多人围攻亦如沙包之被数,故沙包之功实为少林寺普习应斗之法,最切于实用者也。
其他文献
在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比赛场馆,看台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非常健硕的老人,他便是菲律宾69岁的华人教练骆美成先生。他在看台上关注着每个运动员的表演,细心地拿出纸笔记下比赛成绩。他说:“八届少林武术节我每届都没错过。”这已经是他第八次带队来郑州参加少林武术节了,从第一届开始,他先后带了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共获奖牌1D0多枚。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他带着6名队员,参加少林武术规定
期刊
现代社会流行一句话: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官场上的一步步谋划,商场上的一次次竞争,这都是属于因果关系的攀缘。而禅学讲究的是机缘,不准备、不谋划,全凭真心本性的直露。武术的搏击也如禅学中的机锋乍现,用好瞬间的本能反应才有机会克敌制胜。    一、剑客与定力    古时的一个春天,日本著名的剑客柳生正在自己的花园里观赏那如武士生命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樱花,他似有所悟,观花入定。入定中他突然感到身后隐现出一
期刊
武谚云:“学武必先学礼,拳无礼则不正。”  少林武术,分支门派众多,拳礼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各自都有规矩,都有妙处所在。但深究其意,大致是相同的。现将尹氏少林拳拳礼——“罗圈揖”简要介绍如下。  1 右手握拳,大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关节之上。用力时,将大拇指紧压中指和食指,立即可使全身之力贯通于拳,俗称“金瓜”,亦称“四平拳”(图1—1)。因五指合拢,意为“五湖”。  2 左手立掌,大拇指内扣
期刊
硬气功特技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华武术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证明:硬气功确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所创生的强筋壮骨、防身制敌的卓有成效的练功方法,古以“功夫”称之。自古至今,武林各拳种各门派均保留着高深的硬气功绝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武林中传统的保守陋习和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华武术发展到今天,硬气功却仅限于极少数武林高人及其得意弟子中传承,大都被尊奉为“镇山法宝”
期刊
董灵芝说:“小弟还有一事,听说神医董老前辈也在桃花谷,不知真假?”  林恨男说:“在。只是神医董济世被严密看管,只有拿了谷主的金牌才能相见,那是绝密禁地。”  董灵芝说:“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商议一下救我盟弟要紧。”  第二天,林可卿搂着白雪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醒,好不容易又盼到日落。看着床上的白雪,雨露仙子思忖:“人是铁饭是钢,不让他吃饭怎么行?长此以往岂不饿坏他?解开穴道让他吃饭?不行,猛虎怕要伤
期刊
少林武术,系中华武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其源远流长,门类众多。久练少林武功,既可陶冶情操,又能强身壮体,御辱敌强,难怪历代武学家无不感叹“穷毕生之精力,窥其一二者鲜矣”。  少林桩功,民间称之为“站八姿”,据传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开封“七式门”中。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独特的少林功夫渐近失传,仅剩陕西关中一带部分回汉青少年武术爱好者随民间武师杨茂财老先生习练。笔者少年时代师从杨老先生习练站八姿而获益匪浅。 
期刊
闪身还击法是不与敌攻击的肢体接触,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和步法的移动避开敌攻击动作,适时择机进行反击的技法。  防守时,要求时机恰当,移位准确。闪躲早了,敌则转移进攻,闪躲晚了则被击中。闪身时,身体要上下协调,不论是前避后撤,还是左闪右躲,都应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上体保持格斗势的基本姿势。闪躲的距离要以能避开敌攻击锋芒,又能迅速进行反击为宜。还击要及时准确、有力,达到效果。  技法总要求:对敌攻
期刊
据《峨眉岳门拳谱》记载,峨眉岳门由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强调靠身打法。八段锦是该门的一套强健秘功。  第一段托天望月理三焦  自然站立,两脚自然并拢,全身放松,头往上顶,舌尖轻舐上腭;双肘屈垂体侧,双手指尖触于两大腿外侧并微屈,腹部微收,膝微挺,二目平视正前方。  然后,两手抬起至胸前,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护于右拳面上,行抱拳礼。  然后放下双手,左脚微向左移步;右脚继之外移,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期刊
一、师承简介    尊师尹长松先生,幼习家传南拳(洪门),后得到湖南明师十数人传授,其中著名者有芷江的左少靖、洪江的刘其武(前河北国术馆武术教官,主习北派少林及八极门)、黔阳的聂秀山(抗日大刀队成员,1984、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会翻子拳金牌得主)。尹师擅长少林拳械、擒拿跌扑,尤以小手功夫见长。本文整理者刘义军,39岁,1988年拜尹公长松为师习南北少林派拳械及擒拿散手技法,作为少林派的传人,希
期刊
《太极拳名义说》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其一的论文。  所谓“名义”,乃是事物的名称和含义,或事物立名的含义。“太极拳名义说”也就是陈鑫要说说太极拳的立名以及含义。  太极拳何以称为太极拳,其立名何以说?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拳名并不是陈鑫立名或发明的,所以,陈鑫文章开宗一句“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深乎太极之理”。哦……太极拳的立名,是古人深深懂得“太极”的道理啊!太极的理念早在5000年前就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