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七、翻腾术
轻身功之一种,又名皮条功,使人遇有可以攀登之处即可随意升降腾挪。
初练之时,先徒手在地上练虎跳、小翻(即翻斤斗)、腾跃等功夫。凡此种种,为学拳者所必习,即略得皮毛类皆能之,不必细述。
进一步则在铁杠。着手先练升降,以两手高握铁杠缓缓上升,至小腹齐杠为度,然后更徐徐退下,至脚踏实地为此。升降功夫到家之后,更练风车。
所谓风车,即以手握杠使全身在杠之四周旋转也。
至风车功夫纯熟之后,始可易软杠。因在铁杠上所练习皆系两臂实力,非质地坚硬之杠不足以供攀援,不能胜其全身旋搅之重量也。至于所说之软杠,又称为皮条杠子。立坚木为架,高二丈左右,上端横木之底每距二尺钉一铁环,环上系以极坚之皮绳直垂至地,如流苏然。人立皮条中间,两手各执一皮条向上升起,如右手着力时,左手即探起一把,左手着力则右手探起一把,升至顶极复依法降下,继续旁行。如在架东起,握住靠东第一第二两根皮条,升至半中,即将握第一根皮条之手撤去,翻身向西,抢住第三根皮条,更撒握第二皮条之手而抢第四根皮条,如此一路向西过去,直至靠西最末一根时再翻身向东,更迭往来,力尽为度。
旁行之后,则练翻腾。两手各握一皮条,法与铁杠上之风车相同,但两臂须随绳拗折为稍异耳。翻腾一法,速易而缓难,故练者宜由速浙渐使缓,至能随意停顿而不觉困苦为度。
翻腾之后,练脱手跃。即两手各握一皮条,用劲向下一抽,使全身上升,同时即松其两手,各向上滑起一握,至顶为止,下降亦然,此盖使用活把之法也。
脱手跃之后,更练横蹿。其法略如旁行,唯不必依皮条之次序而移动,可超过数条而抢接。如在靠东一、二两条之间,升至半中,略将身向侧一荡,双手一按撒开,全身向西跃过数尺,而抢住第五、第六两皮条是也。余可类推。
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可用一指粗丝绳代皮条,依前法练之。然后,每练若干时,将丝条减细少许,及最后时丝条减至不及一箸粗细亦能握之演习上述各种式样,则功成圆满矣。
以后凡遇危崖削壁之地,无可着手则已,如稍有着手之处即可攀藤附葛,随意升降,虽柔枝嫩叶亦可借劲也。
五十八、柏木桩
柏木桩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两腿之力,摔跤家多习之,亦北派技击家惯习之基本功夫。
其练法甚简易。埋柏木桩于地中,上露大半,两足交互踢之、踹之、跺之,想象敌人下部各要害而踢之。初则颇苦之,日久浙不觉痛,半年后下部功夫已有可观。
一年之后,则下部功夫已非常人所及,且因踢时气随力注之故,久久下桩亦因之稳固,敛气而立,三数人推之不能移,用腿踢敌无不应声而仆。至此则第一步功成,再练踢技勇石。
此种石物,今已不见,盖为前清武场所用,重五七百斤之技勇石也。其形上尖下宽长方形,踢时足趾触之亦觉痛楚,习之日久渐不觉痛,且一腿到处技勇石应声前移。随进随踢,至能一腿踢出数尺,则全功成矣。要在学者之勤习也。
五十九、霸王肘
霸王肘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此功虽亦为练习肘力之一种,但着力之处与上节鹰翼功不同,因鹰翼用肘之侧面而兼及大小臂近肘之处向上撩拾,此则专用肘端向下或向后丁凿,不可相混也。
练习此功之初,全身仰卧于地,小臂屈转,使拳面向上,足跖力抵地面,两腿挺直,然后运力于两肘,力抵地面,使全身上抬,除肘、跖二部着地外佘均凌空,升起炊许时落平稍息。在升起之时,呼吸平均,不可散乱。呼吸散乱,则气不能凝,力亦涣散,不足久持矣。
如此每日晨夕各一次,每次升降数十度,逐渐增加。在练习时间之外,暇时亦宜以肘抵触坚硬之物,以为辅佐。
其第二步练习法,则于升起之后改用一肘一跖法。如先撇开左手叉腰,单以右肘右跖抵地,全身向右徐徐翻转成侧卧之状,至疲极时仍复原状,而注力于左肘左跖,全身向左翻转卧状,如此更迭行之,左右各数十度为止,此犹不过寻常之泥地上练习。
一年之后,则身卧平整青石上行之。更若干时,易以粗糙之麻石。更进则于地上挖一阔三尺长六尺之槽,取大小不等之光滑石卵,和以泥沙,实于槽内,用水灌之使凝成一块,人即于石卵上依法练习。起初不免于疼痛,须练至与平地上相同,丝毫不觉痛苦。行功至此程度,亦宜用药水洗涤,以免受伤。然后更用碎石子和以泥沙,如法实槽中,加紧练习。则其两肘两跖之坚实超乎异常,最速亦须三载纯功也。
六十、拈花功
拈花功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指头在人身仅属小部分,使力亦不若拳掌等部分之巨,故其练习也费时多而成功难,然用心从事历久不渝,亦自有成功之一日。此功练就之后,手指触人正与马鞍功、观音掌等同为杀手也。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不必用何种物件,但紧并中、食二指,以拇指按之,使三指面相触,以指尖之第一节为度,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圆形,由外向内拈若干次。旋转之后,更由内向外拈若干次,次数须相等,如内旋百度外旋亦须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疲则略事休息。好在此项功夫既不需器具,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随时随地皆可练习,且为旁人所不易察觉,故非常便利。
如是勤练一年之后,指面之劲已十分充足。始用极大整圆黄豆三粒,仍以拇、中、食三指拈住旋转。初时每不能使三豆同时应指而转,或竟有脱落之虞,勤习一月即可免此病,亦以一年为期。在练习期内,所拈之豆须逐日更换,初时每日易一二次,以后功夫日深,换豆之次数亦随之增加,直至三指拈豆并不用力,只一旋转豆即粉碎,第一步功夫已告成矣。
然后更以小粒黄石代豆,如法练去。至黄石亦可一拈粉碎时,更易青石。不必定为三粒,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拈至无论如何坚实之石便能应指而碎,则其功大成矣。自始至终,大约须五年时光即可练成此技。
六十一、推山掌
推山掌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掌心发劲之法,兼练两腕之猝劲,其效用略如刚柔法。练成之后,无论力大之人,只须一着手以掌捺而轻推之,无不应手跌出丈外者。盖可以借人之力而制敌,可使凭空掷出而不至受伤,非若杀手功夫之以伤人为能事者可比也。
练习之法,用粗木制成长桌形之架,架之四足深埋土中,使不至移动;架之上部亦须坚牢,向上之两横木包以光滑之铁皮。初练时以正方形之青石一块,约重八十斤,平置于架之一端。人对石立,足作弓箭步,上体与石相距约一尺半,然后以双掌置石面平推之,单掌亦可,唯宣左右交替行之。
推时宜用臂、腕、掌三部之力,切忌上身前倾以体重压石。不必急于求功,能略推出自佳,即不能使石移动尽可作意推之,日久自见功夫也。至能屈肘按石、发劲推之,石应手溜出数尺或寻丈时,即于原石之后加以重若二三十斤之石,依法练习。至亦能应手溜出,然后再加一石,重以三十斤为率,以后准此。如此再练再加,直至石共重三百斤为止,则第一步功夫即算完全。 此时两臂之力已极可观,唯属死推,与人角逐时未必能切于实用,不过如造屋之先立基础耳。欲求致用,非进一步练习猝劲不可。
练习猝劲,宜专注意于掌面之后部与手腕二处,练法略同。将架上之石搬去,但余原练之一石,以手指按石之上面,掌根抵石向我之处,步法如上,然后运全臂之力注于小臂及手腕之间。发劲时,手指紧按石面,而将两掌后提离石三寸,一提之后,八十斤之青石必能应手跃出寻丈之外。更依前法加一石练,直至前石加完为度,功夫即告大成。
功之深者,能于架上连叠十余巨石,手抵第一石余石尽跃出数丈,唯所抵之石屹然不动,是则于发劲之外又深具蓄劲功夫者矣。
六十二、马鞍功
马鞍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练习虽与刚柔法相似,而功效则不相同。且马鞍功练成之后拳如铁锤,可以击石。练此之人有特征可寻,盖其拳部骨节完全扁平,毫无棱角突出也。
初练时,用斤量较轻之马鞍石,每日用拳从横冲击,或用扁腿蹋之。时石固着于地不能移动,习之既久渐能跃出,至不须费力以拳击石石即应手而出为度。
然后乃易较巨之马鞍石,如法行之,亦能指挥如意时更易最大之马鞍石,重逾二三百斤者,按日击之。数年之后,亦能应拳跃出,其功乃竟。
但功成之后,此拳即不敢随便运用,以避无意伤人也。
六十三、玉带功
玉带功又名弥勒功,为硬功内壮,属阳刚之劲,兼阴柔之气,即用两臂之力回环相凑而抱持之法也,亦称乾坤圈,练法至简。
先时择一合把之树,身立其下,用两臂抱住树身,两手用合盘势互相牢扣。然后运力紧紧抱持之,时作上提之势。日数行之,每次以尽力为止。如是一二年,臂力渐充,抱持时只须略一震撼,则树身摇摇欲折,而枝叶瑟瑟落矣。
然此犹初步之成功,未足胜人也,必须至能将此树连根拔起后,然后再易树为巨大之石鼓或石轴,重约四五百斤者,依法习之。石重而滑泽,抱持之最易脱落,如是习之者所以增加其紧扣之力也。亦须一二年,始能平抱石鼓行走自如。至此实力固已充盈,抱持紧扣之劲亦达极点,而功造大成矣。
相传昔有盲童求艺,适遇少林寺朝元和尚传以此法,后盲童卒以此技胜敌,传为佳话。
六十四、阴拳功
阴拳功又名井拳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法专练拳,故俗亦称之为阴手。
练习时,每日清晨或夜午以后,就井之前两足作骑马步,以拳向井中猛力冲击之,日击百下。初时无甚效验,至一二年后,每拳冲击时,井中之水渐作微声;至后其声渐大,至成功之时则澎湃如洪流翻澜矣。然练此等功夫,至少须十年始克有成。
此阴拳除对井练习之外,又可以清晨向日、夜间对月,如法习之,盖皆凭空而足致阴柔之劲也。
六十五、沙包功
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亦如刚柔法之非专恃阳刚之劲而胜人也。
练时先植木为架,左右前后各悬沙包若干。每包之重约五六斤,包之多寡亦无一定。所悬之绳宜坚韧,包之高度与肩平。人居架之中央,踏定马步或弓步。
先用单拳击一沙包,使之向外荡出,待其荡回时更猛力击之,务使手腕灵敏。
单拳之后,进而习双拳。先同时向前面之两沙包冲击,数月之后即参差行之。先右拳击出一沙包,右拳收回,左拳继之;左拳收回时,适右面沙包荡回,即更用右拳冲击之。如是更翻击荡,日必数百度。前面既练习纯熟,则更左右两侧,亦先同时双冲,更进而参差演之。纯熟后再前侧并行,先双拳前冲,继收回向左右冲,左右收回再前击,更迭行之。既熟再并参差之法,先向前后向再两侧,参差迭行之,至此则两手可以参差击四沙包。须手眼敏捷,若一迟钝则身必为沙包所中,非练习有素不可。至四个练习纯熟,更加后面两个。先以上法前面左右击之,然后收拳用两肘之力向后撑击,亦先并击而后参差行之。纯熟后,再于前正中加一个,用头顶击。再于左右增加两个,用两肩左右撞击,再由脑后方加入一个沙包。此时已能击十个沙包,功已大半成就。唯尚系固定足步之法,然后更进而练习活步击法。
跳跃来往而击之以拳,拳所不及者则用脚、膝、肩、膀等部助击之,务使全身轻灵敏捷,如打梨花之拳,左右前后无所不至,而功造大成矣。
至此对多人围攻亦如沙包之被数,故沙包之功实为少林寺普习应斗之法,最切于实用者也。
轻身功之一种,又名皮条功,使人遇有可以攀登之处即可随意升降腾挪。
初练之时,先徒手在地上练虎跳、小翻(即翻斤斗)、腾跃等功夫。凡此种种,为学拳者所必习,即略得皮毛类皆能之,不必细述。
进一步则在铁杠。着手先练升降,以两手高握铁杠缓缓上升,至小腹齐杠为度,然后更徐徐退下,至脚踏实地为此。升降功夫到家之后,更练风车。
所谓风车,即以手握杠使全身在杠之四周旋转也。
至风车功夫纯熟之后,始可易软杠。因在铁杠上所练习皆系两臂实力,非质地坚硬之杠不足以供攀援,不能胜其全身旋搅之重量也。至于所说之软杠,又称为皮条杠子。立坚木为架,高二丈左右,上端横木之底每距二尺钉一铁环,环上系以极坚之皮绳直垂至地,如流苏然。人立皮条中间,两手各执一皮条向上升起,如右手着力时,左手即探起一把,左手着力则右手探起一把,升至顶极复依法降下,继续旁行。如在架东起,握住靠东第一第二两根皮条,升至半中,即将握第一根皮条之手撤去,翻身向西,抢住第三根皮条,更撒握第二皮条之手而抢第四根皮条,如此一路向西过去,直至靠西最末一根时再翻身向东,更迭往来,力尽为度。
旁行之后,则练翻腾。两手各握一皮条,法与铁杠上之风车相同,但两臂须随绳拗折为稍异耳。翻腾一法,速易而缓难,故练者宜由速浙渐使缓,至能随意停顿而不觉困苦为度。
翻腾之后,练脱手跃。即两手各握一皮条,用劲向下一抽,使全身上升,同时即松其两手,各向上滑起一握,至顶为止,下降亦然,此盖使用活把之法也。
脱手跃之后,更练横蹿。其法略如旁行,唯不必依皮条之次序而移动,可超过数条而抢接。如在靠东一、二两条之间,升至半中,略将身向侧一荡,双手一按撒开,全身向西跃过数尺,而抢住第五、第六两皮条是也。余可类推。
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可用一指粗丝绳代皮条,依前法练之。然后,每练若干时,将丝条减细少许,及最后时丝条减至不及一箸粗细亦能握之演习上述各种式样,则功成圆满矣。
以后凡遇危崖削壁之地,无可着手则已,如稍有着手之处即可攀藤附葛,随意升降,虽柔枝嫩叶亦可借劲也。
五十八、柏木桩
柏木桩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两腿之力,摔跤家多习之,亦北派技击家惯习之基本功夫。
其练法甚简易。埋柏木桩于地中,上露大半,两足交互踢之、踹之、跺之,想象敌人下部各要害而踢之。初则颇苦之,日久浙不觉痛,半年后下部功夫已有可观。
一年之后,则下部功夫已非常人所及,且因踢时气随力注之故,久久下桩亦因之稳固,敛气而立,三数人推之不能移,用腿踢敌无不应声而仆。至此则第一步功成,再练踢技勇石。
此种石物,今已不见,盖为前清武场所用,重五七百斤之技勇石也。其形上尖下宽长方形,踢时足趾触之亦觉痛楚,习之日久渐不觉痛,且一腿到处技勇石应声前移。随进随踢,至能一腿踢出数尺,则全功成矣。要在学者之勤习也。
五十九、霸王肘
霸王肘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此功虽亦为练习肘力之一种,但着力之处与上节鹰翼功不同,因鹰翼用肘之侧面而兼及大小臂近肘之处向上撩拾,此则专用肘端向下或向后丁凿,不可相混也。
练习此功之初,全身仰卧于地,小臂屈转,使拳面向上,足跖力抵地面,两腿挺直,然后运力于两肘,力抵地面,使全身上抬,除肘、跖二部着地外佘均凌空,升起炊许时落平稍息。在升起之时,呼吸平均,不可散乱。呼吸散乱,则气不能凝,力亦涣散,不足久持矣。
如此每日晨夕各一次,每次升降数十度,逐渐增加。在练习时间之外,暇时亦宜以肘抵触坚硬之物,以为辅佐。
其第二步练习法,则于升起之后改用一肘一跖法。如先撇开左手叉腰,单以右肘右跖抵地,全身向右徐徐翻转成侧卧之状,至疲极时仍复原状,而注力于左肘左跖,全身向左翻转卧状,如此更迭行之,左右各数十度为止,此犹不过寻常之泥地上练习。
一年之后,则身卧平整青石上行之。更若干时,易以粗糙之麻石。更进则于地上挖一阔三尺长六尺之槽,取大小不等之光滑石卵,和以泥沙,实于槽内,用水灌之使凝成一块,人即于石卵上依法练习。起初不免于疼痛,须练至与平地上相同,丝毫不觉痛苦。行功至此程度,亦宜用药水洗涤,以免受伤。然后更用碎石子和以泥沙,如法实槽中,加紧练习。则其两肘两跖之坚实超乎异常,最速亦须三载纯功也。
六十、拈花功
拈花功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指头在人身仅属小部分,使力亦不若拳掌等部分之巨,故其练习也费时多而成功难,然用心从事历久不渝,亦自有成功之一日。此功练就之后,手指触人正与马鞍功、观音掌等同为杀手也。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不必用何种物件,但紧并中、食二指,以拇指按之,使三指面相触,以指尖之第一节为度,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圆形,由外向内拈若干次。旋转之后,更由内向外拈若干次,次数须相等,如内旋百度外旋亦须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疲则略事休息。好在此项功夫既不需器具,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随时随地皆可练习,且为旁人所不易察觉,故非常便利。
如是勤练一年之后,指面之劲已十分充足。始用极大整圆黄豆三粒,仍以拇、中、食三指拈住旋转。初时每不能使三豆同时应指而转,或竟有脱落之虞,勤习一月即可免此病,亦以一年为期。在练习期内,所拈之豆须逐日更换,初时每日易一二次,以后功夫日深,换豆之次数亦随之增加,直至三指拈豆并不用力,只一旋转豆即粉碎,第一步功夫已告成矣。
然后更以小粒黄石代豆,如法练去。至黄石亦可一拈粉碎时,更易青石。不必定为三粒,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拈至无论如何坚实之石便能应指而碎,则其功大成矣。自始至终,大约须五年时光即可练成此技。
六十一、推山掌
推山掌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掌心发劲之法,兼练两腕之猝劲,其效用略如刚柔法。练成之后,无论力大之人,只须一着手以掌捺而轻推之,无不应手跌出丈外者。盖可以借人之力而制敌,可使凭空掷出而不至受伤,非若杀手功夫之以伤人为能事者可比也。
练习之法,用粗木制成长桌形之架,架之四足深埋土中,使不至移动;架之上部亦须坚牢,向上之两横木包以光滑之铁皮。初练时以正方形之青石一块,约重八十斤,平置于架之一端。人对石立,足作弓箭步,上体与石相距约一尺半,然后以双掌置石面平推之,单掌亦可,唯宣左右交替行之。
推时宜用臂、腕、掌三部之力,切忌上身前倾以体重压石。不必急于求功,能略推出自佳,即不能使石移动尽可作意推之,日久自见功夫也。至能屈肘按石、发劲推之,石应手溜出数尺或寻丈时,即于原石之后加以重若二三十斤之石,依法练习。至亦能应手溜出,然后再加一石,重以三十斤为率,以后准此。如此再练再加,直至石共重三百斤为止,则第一步功夫即算完全。 此时两臂之力已极可观,唯属死推,与人角逐时未必能切于实用,不过如造屋之先立基础耳。欲求致用,非进一步练习猝劲不可。
练习猝劲,宜专注意于掌面之后部与手腕二处,练法略同。将架上之石搬去,但余原练之一石,以手指按石之上面,掌根抵石向我之处,步法如上,然后运全臂之力注于小臂及手腕之间。发劲时,手指紧按石面,而将两掌后提离石三寸,一提之后,八十斤之青石必能应手跃出寻丈之外。更依前法加一石练,直至前石加完为度,功夫即告大成。
功之深者,能于架上连叠十余巨石,手抵第一石余石尽跃出数丈,唯所抵之石屹然不动,是则于发劲之外又深具蓄劲功夫者矣。
六十二、马鞍功
马鞍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练习虽与刚柔法相似,而功效则不相同。且马鞍功练成之后拳如铁锤,可以击石。练此之人有特征可寻,盖其拳部骨节完全扁平,毫无棱角突出也。
初练时,用斤量较轻之马鞍石,每日用拳从横冲击,或用扁腿蹋之。时石固着于地不能移动,习之既久渐能跃出,至不须费力以拳击石石即应手而出为度。
然后乃易较巨之马鞍石,如法行之,亦能指挥如意时更易最大之马鞍石,重逾二三百斤者,按日击之。数年之后,亦能应拳跃出,其功乃竟。
但功成之后,此拳即不敢随便运用,以避无意伤人也。
六十三、玉带功
玉带功又名弥勒功,为硬功内壮,属阳刚之劲,兼阴柔之气,即用两臂之力回环相凑而抱持之法也,亦称乾坤圈,练法至简。
先时择一合把之树,身立其下,用两臂抱住树身,两手用合盘势互相牢扣。然后运力紧紧抱持之,时作上提之势。日数行之,每次以尽力为止。如是一二年,臂力渐充,抱持时只须略一震撼,则树身摇摇欲折,而枝叶瑟瑟落矣。
然此犹初步之成功,未足胜人也,必须至能将此树连根拔起后,然后再易树为巨大之石鼓或石轴,重约四五百斤者,依法习之。石重而滑泽,抱持之最易脱落,如是习之者所以增加其紧扣之力也。亦须一二年,始能平抱石鼓行走自如。至此实力固已充盈,抱持紧扣之劲亦达极点,而功造大成矣。
相传昔有盲童求艺,适遇少林寺朝元和尚传以此法,后盲童卒以此技胜敌,传为佳话。
六十四、阴拳功
阴拳功又名井拳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法专练拳,故俗亦称之为阴手。
练习时,每日清晨或夜午以后,就井之前两足作骑马步,以拳向井中猛力冲击之,日击百下。初时无甚效验,至一二年后,每拳冲击时,井中之水渐作微声;至后其声渐大,至成功之时则澎湃如洪流翻澜矣。然练此等功夫,至少须十年始克有成。
此阴拳除对井练习之外,又可以清晨向日、夜间对月,如法习之,盖皆凭空而足致阴柔之劲也。
六十五、沙包功
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亦如刚柔法之非专恃阳刚之劲而胜人也。
练时先植木为架,左右前后各悬沙包若干。每包之重约五六斤,包之多寡亦无一定。所悬之绳宜坚韧,包之高度与肩平。人居架之中央,踏定马步或弓步。
先用单拳击一沙包,使之向外荡出,待其荡回时更猛力击之,务使手腕灵敏。
单拳之后,进而习双拳。先同时向前面之两沙包冲击,数月之后即参差行之。先右拳击出一沙包,右拳收回,左拳继之;左拳收回时,适右面沙包荡回,即更用右拳冲击之。如是更翻击荡,日必数百度。前面既练习纯熟,则更左右两侧,亦先同时双冲,更进而参差演之。纯熟后再前侧并行,先双拳前冲,继收回向左右冲,左右收回再前击,更迭行之。既熟再并参差之法,先向前后向再两侧,参差迭行之,至此则两手可以参差击四沙包。须手眼敏捷,若一迟钝则身必为沙包所中,非练习有素不可。至四个练习纯熟,更加后面两个。先以上法前面左右击之,然后收拳用两肘之力向后撑击,亦先并击而后参差行之。纯熟后,再于前正中加一个,用头顶击。再于左右增加两个,用两肩左右撞击,再由脑后方加入一个沙包。此时已能击十个沙包,功已大半成就。唯尚系固定足步之法,然后更进而练习活步击法。
跳跃来往而击之以拳,拳所不及者则用脚、膝、肩、膀等部助击之,务使全身轻灵敏捷,如打梨花之拳,左右前后无所不至,而功造大成矣。
至此对多人围攻亦如沙包之被数,故沙包之功实为少林寺普习应斗之法,最切于实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