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不开的生命谶语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2003年的初冬,我读了小说体传记《一个女人》,它的副题是“卡米尔和罗丹的故事”,书中把卡米耶译成卡米尔。这书是1987年冬天买的,它在书柜里安静地待了十六年。这时想起读它,可能是看了电影《罗丹的情人》的光碟。电影饰演卡米耶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和卡米耶本人一样,有一双困惑的眼睛,这让我想起《一个女人》的封面,那是卡米耶二十岁时的照片,头发散乱,目光专注而忧郁。正是书的封面,或者说照片上的忧郁目光,我才买了这本书。看到那照片,谁都会生出和她目光对视的冲动,而她却越过你,盯着你右肩后面的某处,有灵魂出窍的感觉,你心为之隐隐作痛。不管书还是电影,都把我的注意力引到卡米耶和罗丹的情感纠结中。直到2011年春天读了《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我才越过卡米耶的恋情,感受她和另一个男人生命的混沌和张力,那个男人就是小她四岁的弟弟保罗。读完后,我在书的末页写下:“让心灵颤抖的书。”
  又过了将近七年,我重读《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这一次,好像近距离注视着卡米耶和保罗,和他们的目光对视,我看到目光深处生命的真实,这使我联想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与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对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她曾在那里像雕像一样静坐两个半月,在736小时零30分钟里接受1500个陌生人的对视。由于这次重读,我理解了那些坐在她对面与她对视的人,为什么接触她的目光不管时间长短,最终都会崩溃。他们本以为能看到真实的她,结果看到的却是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让他们悲伤、惊呆,或者兴奋、哭泣。
  卡米耶和保罗,是我认知自由生命的启蒙资源。

2


  《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是一本传记,传主是姐姐卡米耶和弟弟保罗。作者将两个生命放在同一时空对比着写,相互映衬。姐弟俩有相同的天性,体内积聚着同一种能量,燃烧着同一种激情,传记中把这相同的天性、能量、激情称作“克洛岱尔情结”。他们生活的家庭和社会圈,推崇规矩和顺从,所以,放纵和不羁的姐弟俩,看上去就像两个怒气冲冲的疯狂生灵。
  卡米耶六岁捏泥巴,十三岁学雕塑,十七岁创作第一件令人惊叹的青铜胸像《十三岁的保罗·克洛岱尔》。雕塑本來是男人的事,一个女孩子混在男人堆里,面对的模特儿赤身裸体,鼓捣的又是泥巴坚石,就是只做雕塑,家庭和社会也不容情,更何况卡米耶边雕塑边弄出男女性事。然而,卡米耶不在乎容与不容,只要自己的独立和内心深处的真理。她的《十三岁的保罗·克洛岱尔》,隐喻着她和弟弟的天然联系。她十分传神地表达出弟弟的挑战个性,传记对这件作品解读道:“塑像的肩膀隐在一件长袍下面,显得认真而骄傲、精神集中、嘴微微嘟起,俨然是一个少年时代的恺撒,正在梦想着自己头戴桂冠的未来。那雕像眼眶是空的,却仿佛可以感觉到他正在注视着自己的姐姐。”其实,这是十七岁的卡米耶为自己和弟弟共同拥有的灵魂雕出的塑像。
  卡米耶一生除了在创作上绽放自己外,做的最有挑战性的事,就是对罗丹的爱。不爱则已,爱上就爱得死去活来,整个生命因爱而燃烧。而爱上的那年,她十八,罗丹四十二,他们相差二十四岁。罗丹与卡米耶的母亲同龄,这样的恋情,在她僵化呆板的母亲看来,无疑伤风败俗,一家人蒙受奇耻大辱。这种怨恨,直到1913年3月10日才充分发泄。那天,母亲把她送进疯人院。
  我读到的关于卡米耶经历的文字,无不津津乐道于她和罗丹的恋情,这可能与她一生只爱罗丹一个人有关。然而,这部传记却把笔墨落在恋情对于两个人各自灵魂的影响上,有脱俗之感。罗丹对于卡米耶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启示:“他启示卡米耶,找到了自己——作为艺术家,也作为女人。”开始我认同这个认识,可沉下一想,它隐含着一种误导:罗丹造就了卡米耶。作为艺术家,卡米耶和保罗都不承认有师父,因为他们执着于独立。卡米耶的创作,无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那个充满激情的灵魂。在罗丹工作室,是罗丹“唤醒了她原本已了解的东西,并令她意识到其自身的独特”。这是弟弟保罗的判断。在与罗丹交往的日子里,她明确了艺术家怎么表达、表达什么,艺术是激情的、个人的,自己的主体存在才决定着艺术的一切。作为女人也是如此,罗丹的风流和夸张的欲念,让卡米耶明白自己的存在最重要,是第一位的。
  罗丹在卡米耶的早期生活中不过是“显影剂”,他让她充分显露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女性的独立个性。另一本传记《我赤裸裸地来》,是写罗丹的,其中有个细节值得琢磨:卡米耶第一次给罗丹做形体模特儿,罗丹惊奇地发现,她的身体正是他一直想要雕塑的。他画她的运动姿势草图,做她的裸体模型,可是,画出来做出来的他都不满意,他愤怒,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他和她离开工作现场,有了第一次身体接触,尔后回来再看那些画和雕塑,突然彻悟:在那些画和雕塑中,他加进了自己的理想,而卡米耶是独立的,她就是她,他应当按卡米耶本来的面目看她,感受她,雕塑她。他以她为模特儿的创作,是他与她在交流。
  正因为卡米耶的存在是独立的,罗丹才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欢悦。《我赤裸裸地来》中这样描述:“她成了美的象征,成了他在女性身上所希求的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他找到了“一个能同他交流思想的爱人”。卡米耶给予罗丹“一种美学和情爱上的真正的升华”;《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写道:“他与卡米耶交往的那些年,是其作品最性感的岁月……他的想象力,甚至他的手都能感觉到卡米耶的存在,感觉到这份情爱。”

3


  保罗和姐姐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同样,保罗也和姐姐一样,也有一颗叛逆、野性的心。保罗反叛的个性在他十三岁到巴黎读中学时就显露出来了。1881年,父亲为了这对儿女的教育,举家从偏远的外省搬到巴黎。卡米耶进了曾经培养过无数印象派画家的克拉洛西学院,保罗进了路易中学。路易中学也是名校,作家都德、罗曼·罗兰都是保罗当时的同学。一入学,保罗就感受到压抑,这个学校是自由天性的桎梏,没有他需要的氧气,于是他反抗,讨厌老师,嘲弄权威,拒绝随大流,像个有着坏脾气的乡下小子。巴黎在保罗眼里,成了一座巴比伦城,充满堕落气息。而卡米耶却深深爱上巴黎,正是这座堕落之城解放了她,放飞她艺术和身体的双重梦想。   在路易中学,保罗喜欢上波德莱尔,称他为“一起反抗的兄弟”。还有一位让他一见倾心的诗人,那就是兰波。传记用整整一章来写保罗和兰波的心灵共鸣。那是1886年春天,保罗十八岁,他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闲逛时偶然买了一本杂志,那上有兰波《彩图集》中的诗句:“我拉着一口又一口钟的吊绳;一个又一个窗台的牵牛藤;一颗又一颗星星的金链条,翩然起舞。”刹那间,保罗被这些反叛、狂热的诗句激活,感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能与自己心神交流,从此不再孤独。9月,保罗又读到兰波的《地狱一季》。他庆幸找到了精神导师:“兰波的信息最终抵达了他的心中,因为这是精神的另一端在吸引他,从灵魂和生存的最深处涌出,兰波的话语不同于任何学者的教条式讲学,它传达了保罗内心的声音。”兰波于1891年离世,保罗没有见过他。后来他到兰波写《地狱一季》的房间,睡在那里,亲身感受兰波的灵气。他一生崇拜兰波,一直把他看作通灵的兄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兰波是那个“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的人”。
  保罗和姐姐几乎出自一个模子,在恋情上也富于叛逆色彩,不过他不像姐姐在爱的那个人身上融入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极致的向往,他爱的是女人,是性感女人的风情。那是1900年,保罗在赴中国的船上迷上罗茜。罗茜有丈夫和四个孩子,她的成熟解放了他的性知觉。他三十二岁,之前還是处子。保罗的爱无所顾忌,完全是“感性的放纵”,他让罗茜和孩子住进自己供职的福州领事馆,并有了私生女。这段疯狂恋情以罗茜另有新欢而结束。《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中的罗茜,轻浮,水性杨花,看上去不值得保罗竭尽诚心。而另外一本书《克罗岱尔的迷情》,对罗茜离开保罗的缘由却有不同叙述。保罗在和罗茜热恋的四年里,内心一直纠结,他清楚,他们的恋情在别人眼里就是一桩丑闻,丑闻持续发酵,无疑要断送他的外交前程。而且,他又是一个天主教徒,犯忌、不伦等罪恶之名一直折磨着他,他满腹牢骚,又不避讳罗茜。这让罗茜清醒,只有自己退场,才能给予保罗内心安宁。这书是保罗的私生女路易丝托付之作,她把大量书信和家里文件交给作者。这是一本罗茜的传记,我读后,认同罗茜的通情达理。她不是祸害人的小妖精。

4


  自从卡米耶离开罗丹,保罗离开罗茜之后,姐弟的命运判若云泥,一个地狱,一个天堂。
  卡米耶从1913年3月10日被关进疯人院起,到1943年10月19日去世,整整整三十年又七个月,几近囚徒,过着漫长寂寞、孤独无助、没有自由的日子。每天她重复吃喝拉撒睡,给家人写信成了唯一念想,而那些信寄出后如石沉大海。她被抛弃了,一弃就是三十年;那个活力四射的通灵者被冷冰起来,一冰就是三十年。1929年10月,卡米耶的一个英国朋友来疯人院看她,朋友的丈夫给她拍了一张坐在椅子的照片,那时她六十五岁。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她在疯人院里的样子,那是仅存的样子。照片印在传记的263页上,她就是一个老太太,安静无奈,丝毫不见《一个女人》封面上那个二十岁姑娘的影子,但细细端详,她眼里还有那种忧郁和困惑。多少次翻书,我都越过这一页,不忍看她,太辛酸凄凉了。她走了,无声无息地走了,下葬时没有任何亲人,连她至亲至爱的保罗也没有来。她享年七十九岁,活得太长,长得让人揪心。
  保罗却不像姐姐,他享尽人间荣华和富贵。他一生周游四海,不仅在中国的上海、福州、天津、北京的法国领事馆做副领事、领事,还到美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任职,是法国著名的外交官。他是诗人、剧作家,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作品有许多被翻译成中文,我手里就有《缎子鞋》《正午的分界》《艺术之路》等书。他有五个孩子,两个儿媳,三个女婿,一帮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晚年沉浸于天伦之乐中,幸福美满得无人能比。1955年,姐姐走后十二年,这一年2月22日下午,保罗正在读《兰波,急躁的天才》,胸口一阵剧痛,随后也走了,享年八十七岁。他活得更长,长得让人羡慕。他得到仅次于国葬的国民葬待遇,有贝多芬《英雄进行曲》营造氛围,有共和国卫士护灵,有教廷大使列席弥撒,葬礼庄严而又豪华。
  我感兴趣的是,拥有同一个灵魂的姐弟俩,同样经历过精神风暴,怎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和结局?

5


  卡米耶一根筋,一路死磕,不委屈自己,不隐藏自己的锋芒,对抗身外存在贯穿始终。她身外的存在,无形的是社会伦理和意识形态,有形的是罗丹、母亲和疯人院,无形的和有形的横在她这个单薄女子面前,强大得如巨型碾轧机。她石头一样的性格再怎样坚硬,也会被它碾轧得粉身碎骨。
  罗丹是卡米耶唯一的恋人,也是她人生悲剧的直接造孽者。传记对罗丹在卡米耶一步步走向妄想中所扮演的角色叙述得十分清晰,这与可依据的材料丰富有关。以往关于罗丹和卡米耶的叙事,总把卡米耶和罗丹拴在一起,好像月亮和太阳,她的生命因他而发光。罗丹尽管阅人无数,但唯有卡米耶深刻影响着他的创作。在雕塑艺术上,两个人互相激活,天配一对,而在情爱上反成冤家对头。卡米耶霸道地要求罗丹像她那样专一,忠诚排他,可是她又偏偏掌控不了罗丹,因为罗丹就是一个活在“情色堆里的色情狂”,见一个爱一个,十足的艺术家浪子。不仅如此,他身后还有长期依恋的罗丝,就是那个照看着他日常起居,给他习惯性舒适的女人。《我赤裸裸地来》详细地记叙了卡米耶因为罗丝与罗丹怄气、争吵,在男女事上像个世俗女人,全无智性女人的超拔态度。
  卡米耶改变不了他,也改变不了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其实离开罗丹,是她自由生命的一次体现,更是她灵魂的一次升华,无论精神和艺术,她成为独立的自己。她割断与罗丹的联系,把自己“绝对掌控”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她走出罗丹的光环,用《成年》《哀告的女子》等作品证明,在雕塑艺术上她是不可取代的天才。悲剧在于,她在空间上脱离了罗丹,而在感情上仍然没有摆脱情感纠葛,所以她不能真正地告别过去而走向新生活。她把自己封闭起来,疯狂工作,“完全听命于雕塑的激情”。她的工作室成为身心的墓穴,百叶窗永远关着,陪伴她的是蜡烛和油灯,幽暗中只有铁锤的敲击声和她自己的嘶叫声。昔日光彩照人的卡米耶变成了一个活死人。她以暴力自戕,缘由还是放不下罗丹,最终作病。如果她不在一棵树上吊死,重新爱一个人,像波伏娃那样除了萨特之外又和美国情人浪漫一场,也会留下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或者走出工作室,坐在街旁咖啡馆的窗前,像别的巴黎女人那样发呆;或者奉行活着的哲学,灵活通变,来个名利双收。在自由、欢愉的巴黎,有无数种选择。然而,除了死磕,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属于卡米耶,卡米耶就是卡米耶,只能这样。这是命,是性格,是先于活着早已规定好了的死局。   在传记中,关于卡米耶的母亲克洛岱尔夫人的叙述很少,但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像暗夜里的黑衣人,让人压抑恐惧。是她,在卡米耶的父亲去世后第八天,以家庭之名把卡米耶关进疯人院;又是她,要求疯人院封锁卡米耶与外界的联系。这位母亲从1913年到1929年去世,十六年里从没有到疯人院看望过一次女儿,多么狠毒的母亲!她恨女儿,只因为女儿的个性是他们的麻烦,只因为女儿弄脏了家庭名誉,让她和家人失去脸面。她更是一根筋,只认一个死理:卡米耶是全家人的灾难。不能让她死,那也不能让她活,那就把她的无畏无惧的天性连同她的身体一起关进笼子里。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内心异常压抑,有天在室外运动,突然意识到卡米耶的母亲和疯人院构成了暴力象征,而这暴力打压的是有个性的、爱自己的人。我为自己的这个念头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这暴力获得合法和正当性后,没有人能够反抗得了。
  卡米耶深知这一点,进去之后不再反抗,偶尔给亲人写信,更多的时候沉默呆坐。《卡米耶·克洛岱尔书信》一书中有三封卡米耶在1913年3月里写给堂弟夏尔的信,这三封信记述了她被关进疯人院前后的经历。一封是3月10日写的,写信时她还自由,信中说:“我总得以最快的速度消失。哪怕我尽量微缩自己,躲在小角落里,我还是显得多余。他們早就试过要把我关进一家疯人院里……这事很可能就发生了。”这封信刚投进邮筒,她就被抓走了。另封是她失去自由的第二天,她写道:“你要是能来看我,大可不用太赶,因为我估计是出不去了。我被死死看着,他们不会放手的。”还有一封,是3月21日写的,信的结尾说到夏尔的一个邻居:“他在被关了三十年之后,刚刚去世了。多么可怕,简直无法想象!”一言成谶语。读这些信时是在晚上,我放下书,在屋里来回走着,像头困兽,莫名地烦躁。
  囚禁卡米耶的疯人院在阿维尼翁附近,三十年里,她仅有几次进古城治牙,呼吸到疯人院外的自由空气。2012年4月26日晚上,我住在阿维尼翁城的一家旅馆。第二天早上,我站在大块方石砌成的城墙下,被城墙的坚固和厚重吓着,那一瞬间,它给予我一种实实在在的压迫感。我漫不经心地在窄街上走着,吸着早晨清爽的空气,石墙的压抑逐渐消失,在古老和安静中体会着浪漫和自由。我不知道当年卡米耶治牙时走过哪条街道,看到小街两旁的悠闲、祥和会想到什么。
  从进疯人院的第一天起,她再没有碰过泥土。院方为了让她有事情做,给她拿来一堆黏土,可她却视而不见。她用沉默进行最后的对抗,或者因为自由被剥夺,她的心先于肉体,死了。
  做自己,拥有独立和自由,真是个可怕的诅咒。

6


  保罗在罗茜离开之后,精神几近崩溃。他绝望得用头撞墙,甚至动了自杀念头。与姐姐不同,他在悬崖边上保持了理性,理性赋予他克制力。他意识到必须找到平衡,找到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己内在的平衡。我揣摩保罗的内心,试图描绘出他的精神轨迹。我感觉咀嚼保罗的内在状态和生命真相,实际上也是在反观我们自身的生命状态和过程,试图看清自己人性的深处。卡米耶没有改变自己的意识,所以她的矛盾,更多的是她和罗丹、母亲这些外在世界的冲突。而保罗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欲望,又害怕自己的欲望,他知道放纵自己的结果,就像尿床一样,热了一会儿却湿了被子。他的矛盾是内在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冲突。
  保罗找到了自我克制、自我平衡的方式。他在规范森严的外交领域选择外交官作为职业。职场对于一个人的规约无形而有力,这不言而喻。外交官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言行举止品性绝不是个人的事,所以他不可能由着性子放任自己,特别是在社会伦理的事情上。保罗和罗茜在福州领事馆时的感情张扬,已引起法国外交部的关注,要召他回巴黎。如果不是罗茜主动离去,保罗的外交生涯可能就此断送。罗茜之后,保罗是否又经历过迷情,书中没有叙述,轰轰烈烈的事肯定没有过,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再恣意放纵了。书中写道:“众多美貌女子穿梭在保罗的世界,也勾起他的欲望,但他却没有允许自己去释放。”因为他清楚,“女人的暴力就藏在她们的诱惑之中”。
  保罗不仅有光鲜的职业,还有稳定的婚姻。1904年罗茜离开,1906年春天他就纳聘成婚,妻子小他十二岁,是个“处女和完美的天主教徒,在奉献和牺牲教育里长大”,是那个时代的男人做梦都想娶回家的好女人。与完美妻子的天合,让受伤的保罗获得重生。
  为克制放纵,保罗还有一道护栏,那就是信仰。十八岁那年的圣诞夜,在巴黎圣母院,他得到醍醐灌顶般的开启,灵魂附体,由此,他皈依天主。信仰转移他的痛苦,排解他内心的矛盾,用书中的话说,他“向上帝奉献了自己的痛苦”。
  其实职业、婚姻、信仰,都是把保罗心中的情怀、欲望、痛苦等装进一个笼子,不让它随意撒欢,最终他还是要找个出口,把一切统统表达、发泄出来,那就是文学创作,写诗,写剧本。他把对罗茜的怨恨,对罗丹的厌恶,对姐姐的复杂情感,都通过书写释放出来。
  写作对保罗内心的疗效作用,《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的阐述,远没有《克洛岱尔的迷情》中的详尽和深刻。罗茜是保罗性知觉的启蒙和解放者,她对保罗一生的激活作用,其程度并不比罗丹对卡米耶的作用小多少,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私生女。保罗始终保持着与罗茜与女儿的来往,经济上一直照顾她们,这不仅仅是出于责任,还有感情的藕断丝连。《正午的分界》写的就是他和罗茜的故事,写作时间是1905年,那时罗茜刚刚离开,他内心撕裂的伤口还在流血。从中国回到巴黎,他每天躲在家的仓库里,用了短短两个月把心中的羞愧、妒忌、愤怒倾泻剧中。我读剧本时,被剧中前两幕奔放的气势、狂野的激情深深感染,那才是真实的、野性的保罗。到了第三幕,剧中的梅萨和伊瑟在绝境中陷入生命分裂的痛苦,保罗借助梅萨,表达情感,追问灵魂,在宣泄和梳理中实现解脱。
  《正午的分界》在法国演出已是1948年的事。他把它当作一部倾心之作,觉得不在自己的祖国演出实在可惜。虽然这时罗茜已经七老八十,但她还是被剧中那个背叛者伊瑟深深伤害。她觉得他和保罗的情爱独属于他俩,应该永远封存在各自的心里,永不为别人任意诠释才好。《克洛岱尔的迷情》中记述了一个动人的情节:巴黎的马里尼剧院排练《正午的分界》接近尾声时,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全身靠在座椅里,一动不动,“脸上挂满了悄无声息的泪水”,他就是保罗。舞台上的伊瑟,是罗茜复活,比1900年在船上艳遇时还要真实。   他爱罗茜,爱到高潮时像风暴一样狂烈,创作帮助他放下了那段情感,所以他活得滋润。而在这方面,卡米耶做不到,她也创作,可是她越创作,越把自己拖进苦海底端,无法自拔解脱。

7


  罗丹关于什么是雕塑的话很流行,他说:雕塑就是把一坨石头中间不属于它的部分去掉,剩下的就是雕塑本身。卡米耶活着,就像一个雕塑家在雕塑一坨石头,她把不是自己的去掉,剩下的只有自己,这是光秃秃、没有保护层的自己。而保罗,原本就是一个雕塑,后来,为了活得好,他用职业、婚姻等为自己装上一个外壳,使雕塑还原成一坨石头。不过,命运公平,姐弟俩殊途同归,最后都归于孤独。孤独像野性一样,是他们共有的生命底色。
  卡米耶自从进了疯人院就等于坠入孤独深渊。她不再爆发,不再雕塑,也不写任何文字来抒写失去的自由,而归于无声和沉默。在漫长的三十年里,只有十七次亲人和朋友的探访:保羅来过十四次,一位英国女友和她的丈夫来过两次,妹妹路易丝来过一次。她是“一个无家可归、可怜的囚徒”,她一个人在苦熬。最后的日子,她总喊自己的弟弟:“我的小保罗!”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她像不存在一样沉寂,那是孤独的沉默。沉默像无底的黑洞,思想沉入无限黑暗,消失得无影无踪。孤独不只是被人遗忘,更主要的是没人对话,没人交流,没人听你诉说那心的疼痛,没人分享你的执念,没人呼应你的人生态度。透过黑暗,她看到的一丝光亮,是保罗,除了他,自己的弟弟,没人还能与她交流。然而保罗,只是消逝岁月的一个影子。
  我间隔七年,两次阅读《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都有一个感觉:卡米耶真正的悲哀是保罗抛弃了她。1938年,她给他写了最后一封信,此后她不再写信,直到去世。那信的落款“你流放中的姐姐”,让人触目惊心!姐弟俩在精神上合二为一,是一体的,用书中的话说,是亲密无间的一对。姐姐对于弟弟,还是弟弟对于姐姐,都是另外一个自己。特别是卡米耶的后半生,弟弟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撑。弟弟不仅和她最近,也最有能力把她从疯人院中救出。可是,他最终没有帮她,让她在孤独中死去。保罗对卡米耶太重要了,如果他一直关心着她,呵护着她,对她的关爱再多一点儿,哪怕不让她出来,她的晚年也不至于孤独得如此悲惨,她黑暗的后半生也多少会有些光泽。
  他为什么不救她,是不是他像母亲一样,怕卡米耶出来后破坏他们的生活,影响他的声誉?还是不能原谅姐姐当年的背叛?罗丹出现之前,姐弟俩各自分享着生命里的一切,姐姐遇到了罗丹后,弟弟被疏远、抛弃,因为这,保罗一生都讨厌罗丹。如此推断,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因为保罗在这个问题上,以沉默应对。
  我愿给这个谜一个答案,那就是保罗放弃卡米耶,其实是在放弃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激情四射,既有创造力又有破坏能量,总想活得自由自在,总想颠覆身外的世界。那是真实的自己。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和保罗一样,对真实的自己向往多么强烈,他就多么害怕那个真实的自己。理智更让他偏向平稳生存,他不得不放弃。放弃真实的自己,就等于放弃欲望,放弃婚姻之外丰富的爱,放弃向世界挑战的冲动。放弃自己的保罗,自然要遗弃姐姐。他害怕姐姐招惹是非,就像害怕自己的独立个性招惹祸患一样。所以他宁肯默默地承受着良心的煎熬,也不愿看到是非祸患破坏他优越的生活。这恰恰符合保罗的复杂性格。
  保罗虽然精于平衡,活得光鲜,但他骨子里还是向往特立独行,辉煌掩盖不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孤独让他有怎样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为排解孤独,他如狂人一样不停地写作,终了,他借剧中人的话说:“这个世界所能给我们的快乐只是一种假象。我们无法被假象所填饱。艺术只会勾起人的欲望,而从未满足。”
  最后陪伴他消融孤独,能够和他交流的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已经逝世半个多世纪的兰波。保罗把兰波看作是曾经的自己,所以,真实的保罗,分裂的保罗,只能自己和自己交流。真正的兰波不是保罗,兰波一生不与世俗妥协,十四岁写作,十九岁放弃,而后浪迹荷兰、意大利、塞浦路斯、埃塞俄比亚等许多地方,当雇佣军、旅行者、监工、摄影记者,直到去世的那年因病回到法国。他的人生短暂而艰辛,但他在创造、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保罗在和这样的生命交流,其实是在和理想中的自己交流。那是另一种孤独的悲怆,同样彻骨。
  兰波也有一个姐姐,最后的日子,兰波依偎在姐姐的臂弯里。姐姐陪着他,照顾他,让他在慰藉中离开人世。姐姐,兰波的姐姐,保罗由她想到自己的姐姐了吗?
  孤独可能是一切自由生命的宿命,也是自由生命无法破解的谶语。
  【责任编辑】  邹 军
其他文献
W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at operation and prognosis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due to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初中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巧。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
山区有没有出路?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总的来说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党早已指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水土保持,大力革新技术,是发展山区生产,彻底改变山区面貌,和山区建成社
By apply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tangent bundle geometry to the method of Lagrange multi-pliers,a geometric description of Chetaev’s nonholonomic systems subj
一、基本练习重在明理。基本练习就是学生把学到的制图知识首次应用于个例之中,对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获得的制图知识,并将其纳人原有的知识结构,成为续后练习和向新
一 铜山县大庙、大吴和大黄山三个公社(以下简称三大)农业生产以小麦、杂粮为主,花生比重也较大,近年来又扩种了棉花,部分洼地并试种了水稻。粮食常年亩产量平均250斤左右。
海门市液压件厂有限责任公司是原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液压元件及液压控制系统的骨干企业,年生产液压 Haimen Hydraulic Factory Co., Ltd. is the former Ministry of Machi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 ,2 0 0 2年中国国际制造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ManufacturingChina 2 0 0 2 )将于 2 0 0 2年 11月 30日至 12月 2日在深圳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眶上神经痛临床并不少见,多为急性发作,以刺痛和胀痛为主,偶有恶心、呕吐。且无明显诱因,常因口服药物治疗作用迟缓和鲁普卡因封闭后作用短暂而再发。笔者用醋酸泼尼松混悬
为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一项战略确定下来。为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