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76—02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认为:“在艺术中,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只是体现艺术内容的许多具有同等价值手段中的一种手段,而诗意地把握世界——用思想感情去把握世界,较之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更为丰富,更为复杂和多面。”绘画与诗歌具有共通之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传统,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为画家创作提供了灵感,而画家笔下的形象则为诗人提供了描绘对象。为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对所鉴赏的美术作品进行联想、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画中有诗
黑格尔认为,“思考能引起快感”。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才能感受到其魅力。绘画与诗歌具有共通之处,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境则是绘画与诗歌能打动和唤起欣赏者对作品形象展开积极想象的源泉。中国古代大多数画家和诗人都有画中题诗,托物言志的习惯:既追求对景物的再现和认识,也注重通过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自身的思想感情和追求。如,在鉴赏《板桥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单独展示画中所题写的诗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次,在学生对该诗意境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诗中所描写的竹子非常特别,你能够从诗中的哪些字句中看出来?有学生回答:竹子是不会“咬”的,“咬定青山”显然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有学生说:“千磨万击还坚劲”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品格。再次,充分运用诗歌创造的意象为学生提供想象对象,把学生对诗歌的感觉迁移到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上来:大家能否想象一下,有这样一首题诗的画所表现的形象应是怎样的?鼓励学生通过动手画、动手写或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让他们通过鉴赏来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再借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来引导学生猜想该作品是何人所画。这样做,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二、诗中有画
纵观中国文坛画史,不仅有一些画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且有一些诗人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得卓尔不凡。这些诗人将气韵是否生动、立意是否深远作为评价绘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并将这一评价标准用于诗歌创作,进而创作出了很多描摹景物、立意深远、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诗歌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诗人因选择了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作为描写的对象,并充分利用了律诗对仗的艺术功能,从而简洁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山村晚景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表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表现了动态的山村风光。“明月松间照”,是写诗人所见,是静态;“清泉石上流”,除写所见之外,更着重写听,是动态,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而又朴素自然。“竹喧归浣女”是写所听到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写看到的景象,也是一听一见,但侧重于动态描写,两联形成了静和动的对照。诗人眼耳并用,把视觉和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于笔下,既有优美的景色,又有动人的音响。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嬉笑的姑娘们在走动,荷花晃动处渔船在穿行。这不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一边让学生观画,一边让学生读诗,使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意境,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诗画合一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有着自身独立而完善的语言系统。其中,艺术形象与艺术表达形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美术作品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画面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即由光和色直接引起的感官快感,其被称之为“感性因素”,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由艺术表达形式所引起的理性快感,其被称之为“形式因素”。虽然大多数美术作品与古典诗歌艺术无关,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借助古典诗歌来增强视觉审美体验,即由古典诗歌联想到美术作品表达的内涵或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其通常被称之为“联想因素”。画圣顾恺之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人物绘画的难点在于所描绘的人物要传神。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古典诗歌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易于让学生接受,且能够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神内涵。如,在鉴赏水墨写意人物画《李白行吟图》时,首先,我播放了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黄河之水汹涌奔腾的画面之上缓缓显示出以下文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那种狂放不羁的形象则迅速映人学生的脑海。然后,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加深对诗仙李白形象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鉴赏梁楷创作的水墨画作品《李白行吟图》。此画用墨适宜,用笔精到,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传神,把李白那种狂放不羁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结合李白的诗歌来鉴赏这幅作品,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鉴赏效果。
总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歌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古典诗歌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利用通感把自身的感受、体验迁移到美术鉴赏之中,引发学生联想,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搭起通向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率,使鉴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76—02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认为:“在艺术中,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只是体现艺术内容的许多具有同等价值手段中的一种手段,而诗意地把握世界——用思想感情去把握世界,较之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更为丰富,更为复杂和多面。”绘画与诗歌具有共通之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传统,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为画家创作提供了灵感,而画家笔下的形象则为诗人提供了描绘对象。为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对所鉴赏的美术作品进行联想、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画中有诗
黑格尔认为,“思考能引起快感”。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才能感受到其魅力。绘画与诗歌具有共通之处,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境则是绘画与诗歌能打动和唤起欣赏者对作品形象展开积极想象的源泉。中国古代大多数画家和诗人都有画中题诗,托物言志的习惯:既追求对景物的再现和认识,也注重通过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自身的思想感情和追求。如,在鉴赏《板桥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单独展示画中所题写的诗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次,在学生对该诗意境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诗中所描写的竹子非常特别,你能够从诗中的哪些字句中看出来?有学生回答:竹子是不会“咬”的,“咬定青山”显然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有学生说:“千磨万击还坚劲”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品格。再次,充分运用诗歌创造的意象为学生提供想象对象,把学生对诗歌的感觉迁移到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上来:大家能否想象一下,有这样一首题诗的画所表现的形象应是怎样的?鼓励学生通过动手画、动手写或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让他们通过鉴赏来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再借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来引导学生猜想该作品是何人所画。这样做,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二、诗中有画
纵观中国文坛画史,不仅有一些画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且有一些诗人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得卓尔不凡。这些诗人将气韵是否生动、立意是否深远作为评价绘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并将这一评价标准用于诗歌创作,进而创作出了很多描摹景物、立意深远、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诗歌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诗人因选择了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作为描写的对象,并充分利用了律诗对仗的艺术功能,从而简洁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山村晚景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表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表现了动态的山村风光。“明月松间照”,是写诗人所见,是静态;“清泉石上流”,除写所见之外,更着重写听,是动态,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而又朴素自然。“竹喧归浣女”是写所听到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写看到的景象,也是一听一见,但侧重于动态描写,两联形成了静和动的对照。诗人眼耳并用,把视觉和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于笔下,既有优美的景色,又有动人的音响。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嬉笑的姑娘们在走动,荷花晃动处渔船在穿行。这不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一边让学生观画,一边让学生读诗,使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意境,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诗画合一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有着自身独立而完善的语言系统。其中,艺术形象与艺术表达形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美术作品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画面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即由光和色直接引起的感官快感,其被称之为“感性因素”,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由艺术表达形式所引起的理性快感,其被称之为“形式因素”。虽然大多数美术作品与古典诗歌艺术无关,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借助古典诗歌来增强视觉审美体验,即由古典诗歌联想到美术作品表达的内涵或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其通常被称之为“联想因素”。画圣顾恺之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人物绘画的难点在于所描绘的人物要传神。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古典诗歌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易于让学生接受,且能够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神内涵。如,在鉴赏水墨写意人物画《李白行吟图》时,首先,我播放了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黄河之水汹涌奔腾的画面之上缓缓显示出以下文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那种狂放不羁的形象则迅速映人学生的脑海。然后,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加深对诗仙李白形象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鉴赏梁楷创作的水墨画作品《李白行吟图》。此画用墨适宜,用笔精到,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传神,把李白那种狂放不羁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结合李白的诗歌来鉴赏这幅作品,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鉴赏效果。
总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歌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古典诗歌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利用通感把自身的感受、体验迁移到美术鉴赏之中,引发学生联想,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搭起通向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率,使鉴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