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探讨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h4388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今《茶艺学》课程考核方式需改革的现状,对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设的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实践进行了介绍与探讨,提出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改革实验技能考核、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研究等思路,对进一步提高茶艺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进行初探。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茶艺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85
  课程考核是教学众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监督反馈的作用。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教学环节,也涵盖课程考核方式。目前的许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考核重理论轻实践,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茶艺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茶艺学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实验技能考核依据实验报告撰写,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且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热情度下降,学习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茶艺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考核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1 《茶艺学》课程考核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茶艺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期末成绩主要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的闭卷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 的激发,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热情度下降。并且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靠前临阵磨枪,考中违纪作弊,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1.2 考核内容僵化
  茶艺学课程闭卷考试题目客观题偏多,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较少,考核内容局主要以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为主,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使学生偏重于记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够,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覆盖面窄。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
  1.3 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茶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茶、水、器、境、艺六大要素的基本知识及不同茶类泡茶的基本技艺。一般是课程内实验,且占据较大的学时比重,由于没有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因此实验成绩目前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缺少实践操作考核,而本课程实践性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评判学生对茶艺实践能力的掌握,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 考核后的分析反馈不足
  课程考试结束后,一般会做试卷分析,统计及格率等,但缺乏对试卷的深入分析。如知识的难易程度,知识考察的系统性,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点及没有掌握的原因等。因此需要更加客观真实的对考核后试卷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
  2 《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2.1 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激励学生平时积累
  茶艺学课程考核中,以往期末成绩占比较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过程考核,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可以将成绩构成设置为: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35%+小测10%+上课表现10%+考勤5%)*6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2-3次阶段小测,小测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以上课内容为主,题量8-10题,课堂完成并提交,以此督促学生对平时知识点积累的重视性。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就有更多加分,这样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2 采用多样化评价考核,完善考核题体系
  以往茶艺学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期末卷面成绩占据较大比例,而真正检测课程实践掌握情况的实验部分主要以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打分,这样无法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也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茶艺技能的考核应突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取消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期末自主创作茶艺并演示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具体为:学生自由选择团队成员,3-5人一组,每组学生需在期末考核前自主创作,完成一个茶艺演示,即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艺表演作品,首先自主确定主题;其次,根据主题,选配茶具、茶叶、铺垫,制作插花,设置背景,选配音乐,服装,自行撰写茶艺解说词,并可设置多媒体,采用动态演示;最后,在限定时间内,团队成员完成茶艺演示。实验技能考核设置《茶艺实验技能考核评分表》(表1),记录学生茶艺演示过程中的得分情况,并根据评分表对每组成员评分,确定最终成绩。笔者在12级茶学专业中进行了茶艺学实践考核改革,学生自主创作了《有缘千里茶相会》、《一片叶子故事》、《光阴的故事》、《遥望桑梓寄思亲》、《闲听白雨》、《赌书泼茶》等茶艺主题,并进行了很好的演示。通过考核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并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考核过程考察了学生茶叶识别能力、茶艺礼仪与姿态、茶艺演示动作的流畅度、优美度,茶艺解说词的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积极响应,创作热情高,普遍反响较好。
  2.3 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研究以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做卷面分析,对学生的失分点进行分析,以此评判试卷的难易度、题型结构、知识点覆盖度。找到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高出题质量。对学生实践考核情况进行分析, 明确实践能力失分点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茶艺技能。另外,课程结束后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明确授课情况,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學生在考核中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发挥,教师通过试卷分析,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
  3 结语
  通过《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改革中提出一套茶艺技能综合考核体系,可增强学生对茶艺技能认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2]梁娟,伍贤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23-124.
  [3]陈官,董明刚,谢晓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热点,2015(4):23-26.
  [4]李园莉,吕梅,刘敏.等.“茶艺表演与编创”课程实践教学形式改革与做法的探讨———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茶艺实践教学为例[J].职业教育,2017(381):104-105.
其他文献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战场在课堂,其有效途径之一应当是适当增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量。文章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始建于1907年,1981年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2002年被命名为首批常州市模范学校。学校2012年异地新建,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学校。目前学
徐学谟的《世庙识余录》依据作者的亲见亲闻对明嘉靖朝诸多史事进行了点评或驳正,虽囿于作者所处时代和学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摘引史料不规范、著录好奇诡怪之事等弊病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全新治国理政理念,“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针对新常态的全新顶层设计,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
传统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分类算法是在假设数据是完整精确的前提下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使这种假设很难成立.数据的不确定性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从四个方面优化教学:一是创设多元情境,二是精选教学内容,三是改善学习引导环境,四是构建网络交互平台。
文学性文本的诗意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文本诗意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要正确解读文本、回归课堂,必须通过科学解读文本,运用合适的手段及根据不同的文
根据当前住宅小区的实际用电负荷,介绍了用单位指标法、需用系数法两种计算方式,对如何实现住宅小区变压器的合理配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优化供电系统设计。
普通院是唐代五台山进香道上的一种佛教建制,其设置地点及规模功用因记载较少而往往被忽视。五台山的进香道路线分为东、南两线,两条进香道上的普通院规模并无定制,分类与归属各
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讲究预习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踏实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才会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