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角在美食纪录片的运用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自《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后,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持续发力。如《老广的味道》《早餐中国》《沸腾吧火锅》《宵夜江湖》《水果传》……分别从不同维度对美食进行垂直化叙述,在精细化制作上取得流量与突破。由腾讯视频出品,企鹅影视和Ryan Pyle Productions联合制作的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以西方视角探讨中国美食,在国内同质化内容中得到了差异化竞争力,豆瓣评分高达8.8。本文试图提炼出这部美食纪录片的核心亮点,找到热播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奶奶厨师  经典土菜  另类西餐  文化共融
  看惯了中国人说中国菜,美食加情感的固定框架,审美疲劳成为必然。美食节目的创新型叙述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所言,传播渠道在本质上既可以是人际的,也可以是大众媒介的;信息来源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国际都市的。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左手握住失传的菜谱这个载体,右手捕捉奶奶最动人的瞬间,期间用一个中文和粤语都说得很好的英国厨师兼导游作为媒介,极大颠覆了观众的常规想象空间。
  一、对比中的中西美食有融合
  大米Jamie Bilbow,一个英国人,一个旅行者,一个美食大厨,他不仅深谙美食之道,还踏遍中国,寻找隐藏的美食,探索隐藏到中华大地角落里的家乡味道。《奶奶最懂得》作为主航道生活方式品类的布局,极致的美食+极致的美景+极致的奶奶,为用户奉上轻松但极致的美食节目,体会食物最初的“原味”。
  浙江、安徽、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西、海南,8个地方16位奶奶,本身都是小众的家乡菜,以西方人的视角切入,就能表达出不一样的内容。中国故事,西方表达。正如英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认为,中国文化的故事主角,就是中国人民。作为主持人,他最喜欢的就是中国人民;对西方人来说,最能感人、最真实的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
  (一)地方土菜凸显独立标签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各地名菜已经被各级媒体做足了文章,主创试图吸引更多中国年轻人甚至国外粉丝的眼球并非易事。唯有以小众有特色,稀缺又悠久的地方土菜為抓手才有机会突围。《奶奶最懂得》涉及16道原汁原味的特色菜,以偏素的归类有长寿面、米粿、丽江粑粑、火烧子馍馍、八珍炒糕、咸埘、豆腐皮、豆腐酿,以偏荤的归类有臭鳜鱼、纳西火锅、布谷肉、牛瘪汤、韭菜包鱼、香芋扣肉、气鼓鱼粥、椰子鸡。不同地域创造出不同食材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赐予了不同的味蕾感觉,千变万化的滋味给当地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也造就了风格迥异的饮食环境和味觉享受。
  美食凝结着人类千年来迁徙流变的生活智慧,构筑着不同族群的情感根基。纵使有些菜品相对冷门,甚至被大家定义为“黑暗料理”,但加入西方视角,大米参与这趟旅程,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即魅力在于未知。不管在四川藏区用新鲜猪肉和内脏制作布谷肉,还是贵州侗寨奶奶制作苗菜牛瘪汤,大米都在两种文化习俗中挣扎及平衡,最终以西方独特视角,打开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另一切口。
  他一方面尊重当地的饮食文化,一方面也表达出对美食的独特思考。尽管中西方彼此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哲学思维、政治制度不尽相同,但美食可以成为交流的第一语言,平等、民主与独立、多元和谐交融,奶奶们的祖传手艺或看家绝活儿通过大米对外输出,以地方土菜为代表的中国美食以饱满的姿态传递给全球。
  另外,16道土菜的解说并未由专业播音员担任,而是全程以大米的汉语融入奶奶群体,同时把个人的见解带给受众,让国人产生惊奇感,也让国外观众体会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扫清了中外文化差异的交流障碍,真正把中国饮食文化推向世界。主人公在节目中对“发声”的亲力亲为,是对中国美食与中国表达的“再编码”,在中国观众与外国观众中找到最舒适区域,利用贯穿中外的叙事方式、跨文化的时空坐标和受众的文化图谱,实现话语转化,让中国观众和国际受众都能听得懂。
  (二)改良西餐升级文化共鸣
  巧克力豆皮包、冬笋意大利面、葡萄牙臭鳜鱼汤、葡式土豆甘蓝汤、苹果派、法式藏寨里脊肉、西班牙蛋饼加馍馍、意大利侗寨肉丸、法式鱼包柑橘、西班牙海鲜饭、豆腐布丁、气鼓鱼越南春卷……大米的升级套餐是“对抗”,也是挑战,给奶奶和中国观众带来更多可能性,也为西方媒体打开一扇窗,原来中国菜在西方人手里还能这样做。本土美食“走出去”和西方美食“引进来”,节目就去除了单一化短板,赋予了张力。
  大米作为“中国通”,以“孙儿”的视角“拜师学艺”,他真诚可爱、谦虚好学、尊重长辈及当地文化,得到了各地奶奶的美食真传。但他又不满足只是学习模仿,在中国食材基础上进行西式融合与创新,并把这道“外国菜”给奶奶品尝,这种文化共融的表达手法是令人称奇的。譬如在第一集浙江潘周家,在品尝了陈奶奶的长寿面后,大米用细腻的厨艺制作出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给收看节目的年轻受众报以期待。另外,第八集海南南湾村黎奶奶烹饪的椰子鸡让大米大加赞赏,他研发的和禾蟹意大利饺子看似一道西餐,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中餐的价值回归,预示着平安与团圆。
  对于许多一辈子生活在家乡的奶奶们来说,中西合璧的菜充满新鲜与悬念,奶奶们第一次接触时的惊喜感,从某种意义上也把观众的收视期待代入其中。换句话说,在给予与接受之间,中外饮食文化获得交流的机会,给奶奶和观众打开了熟悉的食材的全新味道。从本地土菜到改良西餐,外壳是美食升级,内核是文化共鸣。饮食文化不管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富含强大的生命力,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美食交流的背后表达出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超越国界的共同意识在西方视角下试图构建出“人类饮食共同体”的生活议题,继而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层面。
  二、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暖人心
  西方人在电视叙述方面有着自己的标准和特色,美国学者大卫·宁在《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中曾表示,一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好故事,是“因为它充满了真、善、美、健康、智慧、勇气、节制、正义、和谐、秩序、交流、友谊、天人合一这些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信奉向往的价值。”《奶奶最懂得》在记录美食的同时,大米也在挖掘奶奶们背后的故事,或温情,或新奇,或隽永。家庭与爱,文化担当成为叙述主线,力求让中国观众满意,让外国观众认可,共同见证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妙灿烂以及中国人常态的生活方式。   中国奶奶分享美食背后的故事,外国大米除了倾听还有融入,碰撞出风格迥异但三观一致的价值体系,用更为简单纯粹的样态触发人们内心对食物和精神领域的原始欲望,重塑地方美味背后的极致匠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东方质朴诠释家的定义
  奶奶们精湛的厨艺是吸引观众的感官刺激,而她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给当今浮躁重压的社会带来一抹绿色与宁静。在片子温暖的色调中,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诠释,在忙碌的劳作中闪烁着动人的光辉。
  好故事,与人们向往的生活相符,真实的反应所有,让中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信、信了认同”。在大米接触到的奶奶中,沧桑背后各有喜乐。譬如,浙江郑宅的张奶奶和安徽溪口镇的汪奶奶,她们见证了爱情的伟大和坚守的深意,给屏幕前的观众展现了“奶奶们的爱情”。安徽的洪奶奶和云南玉湖村的赵奶奶,讲述了丧偶的生活,悲痛中有力量,永远不向生活低头。而福建白胜村的独居吴奶奶,未曾想离开过故土,在岁月中演绎自己的芳华。还有帮子女照顾下一代的“痴奶奶”,乐于和朋友、邻居分享快乐的“无私奶奶”,擅于组建大家庭,感恩团圆的“长寿奶奶”……无不通过东方质朴告诉大家生活的本质与内涵。
  《奶奶最懂得》里面的奶奶,一方面有着中国女性特有的品质,她们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积极向上。另一方面,她们对生活报以知足、宽容、感恩的心态,怡然自得,温暖人心。奶奶们的故事,落脚点都是关于爱的话题。奶奶让家庭凝聚,也赋予家庭温暖的意义。美食属于家庭的一部分,家庭的维系给予奶奶们烹饪的动力。充满爱的美食更具魔力,也更能打动西方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中华美食与“中国式情感”得到了传扬。
  值得一提的是,大米在参与故事过程中,尽显西方幽默与绅士,并在合适的节点上与奶奶们互动。在安徽汪奶奶的故事中,大米坦言自己也会和英国的奶奶视频,并表达出自己对家人的重视。大米会给丧偶的奶奶一个拥抱,为异地子女的奶奶制作贴心美食,和奶奶描述自己与保姆的深厚情谊,试图以西方口吻来定义自己对家的理解。大米这种“调适传播”策略,使得他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容易融入当地群体。基于他不断调整风格,与当地风俗、文化、习惯高度融合,切合目标群众,获得了受众的认可。
  (二)文化坚守与传承为硬核
  如果说美食与风光都是物质层面的产物,那情感与文化便是精神领域的集合。当下,社会更加缺乏有品质的精神产品,尤其是可以带来价值认同与精神引领的“有温度有气度”的良心产品。创作者只有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上把握好尺度,作品才有可能实现裂变式传播,激发观众的强烈兴趣与渴求,从欣赏者姿态向消费者模式升级,真正在粉丝经济的浪潮中抓取核心IP。换言之,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奶奶最懂得》以西方人为参与脚本,在中国美食的弘扬与中国故事的传播路径上,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是“扬弃”,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自信”的地域牌。譬如,在片子结尾,大米以一个外来体验者都会有所感悟,“并非一切传统的都应该被取代,也并非一切现代的都应该被高抬”,或者是“也许积极乐觀的对待生活,就是她们保持年轻的秘诀”,这些属于片子叙述完后的提炼总结,也是以大米为代表的西方观众参与中国文化狂欢后的真实声音。
  其二,提升对文化的理解,以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为叙述背景,截取喜闻乐道的美食细节,分享质朴无华的普世观念,建构独具特色的地方形象,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在片子中,呈现出的比较密集的关键词是家族、传承、感恩、坚守、乐观、专注、分享、责任……它们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大米用真实饱满的镜头告诉世界真相,以“国际表达”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好故事。
  三、结语
  《奶奶最懂得》在众多个性鲜明的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本质上是因为大米并没有站在旁观视角与冰冷角度去探索美食,而是通过自己的交流和学习来寻找最地道的味道,相对应的回馈即就地取材做一份料理,做到真正的中西结合。大米代表的是西方视角,对美食的掌控和对故事的讲述,都在寻找中西文化的平衡,抓取共同点进行艺术融合,这不仅提高了彼此的文化自觉意识,也通过人文渠道让世界了解一个更为真实、温情、自信的中国形象。
  参考资料:
  [1]陈节,刘光磊.论纪录片《奶奶最懂得》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7):133-134.
  [2]徐蕾.《奶奶最懂得》与奶奶一起,烹调出“家”的味道[J].广电时评,2019(24):39-41.
  [3]马诗远,陈珂.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及启示[J].对外传播,2019(9):69-71.
  [4]赵君莹,张攀余.纪录片的仪式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人生一串》为例[J].东南传播,2019(8):143-145.
  [5]徐紫嫣,关梅.纪录片《风味人间》传播分析[J].戏剧之家,2020(6):56-57.
  [6]宋湘绮,江思颖.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纪录片的创意传播策略——以腾讯视频《风味人间》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6):48-52.
  [7]常珺宜.美食纪录片对中小城市形象建构的价值——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味·道》栏目为例[J].新闻战线,2020(1):113-114.
  [8]王一鸣.网生代美食纪录片《宵夜江湖》的艺术创作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19):94-96.
  作者简介:毛玮,无锡市广播电视台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硕士;朱红,无锡市广播电视台文化融媒体中心项目部主任,《江苏声屏·无锡广电》主编
  编辑:长  青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印刷机作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动因,在过往研究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1840年-1949年期间中国近代新闻业对印刷机技术的采纳过程,大致将新闻业的发展划分成开端、扩散、停滞三个阶段。研究发现,通过对演进中的印刷机技术的采纳,新闻业提升了印报的速度、内容和质量;报馆的截稿时间得以推迟,并逐渐形成值夜班的职业作息;上海一度成为中国印刷业、出版业起步和发展的中心。不过,印
期刊
【内容提要】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公里的有效手段,是国家战略,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内蒙古10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建成挂牌,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形成了新媒体矩阵。但与此同时,文艺、社教、服务等非新闻类节目利用新媒体普遍较弱,覆盖用户群体少,影响力小,仍未达到以新闻节目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类型节目全面开花的共融共享、深度融合的局面。为了把县级融媒体打造成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需
期刊
【内容提要】《森林之歌》是我国于2007年创作出的首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它通过全景展现中国森林的多样和神秘,将生态主义思想贯穿其中,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试从重视并拯救森林、赞颂生命的力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探析了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中的生态主义体现,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 《森林之歌》 生态主义  电视纪录片以客观呈现生
期刊
10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在北京举行。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层层选拔推荐的168名优秀记者,在3天时间里,讲述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亲历故事,从中选出36名优秀演讲人进行决赛。  “好記者讲好故事”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截至10
期刊
10月1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成都发布《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基于数据挖掘、调研以及第三方数据,对2019-2020年的网络视听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研判。《报告》首度公开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和产业规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2019年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达4541.3亿。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
期刊
【内容提要】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内驱力,5G时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新的传播规则嵌入到社会生活中,整个社会的传播形态从场景、关系、内容、服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媒介智能化的拐点上,既要肯定技术对传媒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更要深思媒介技术变革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关键词】5G 融合 重构 挑战  5G时代人类将进入一个把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
期刊
【内容提要】AI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引发了公众对AI公德、隐私和伦理的担忧。研究选取中外两个主要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筛选,分别获取了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内外主题为人工智能和隐私的论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热点图,解析图片含义。  【关键词】知识图谱 人工智能 隐私 CiteSpace 研究热点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整个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面临解构
期刊
【内容提要】古代消息意义上的“新闻”,意为“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有新鲜感的事实信息”,具体包括变动幅度大、敏感类及反常类的事实信息。与邸报这个朝廷的宣传性媒介相比,“新闻”是士人与市民群体自我赋权,具有娱乐、监测环境及监督权力等功能;与主要表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消息”相比,“新闻”更接近于大众传播。  【关键词】新闻 口耳相传 士人 市民 自我赋权  “新闻”与“消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期刊
10月1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成都发布《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综合视频用户规模已达7.24亿。第一梯队为爱奇艺、騰讯视频、优酷,第二梯队为芒果TV、哔哩哔哩,风行视频、PP视频、咪咕视频、搜狐视频则被划进第三梯队。  报告显示,综合视频用户多为90后、高学历,且一线城市用户占比相对较高,其中20-29岁的占比89.7%,一线城市占比81%。在使用率方面,30-3
期刊
【内容提要】“三文鱼事件”始于2018年5月央视财经频道的报道:位于青海龙羊峡水库的三文鱼养殖场,供应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三文鱼产品。此说引发各方关注和质疑,其中,澎湃新闻网的报道頗具特色:抢点及时,与事件同频;多方求证,力求准确;报道全面,手法多样。澎湃新闻的表现体现了风险时代下媒体应有的品格,它的启示有三:风险时代要有风险意识;科学报道避免变成“反科学报道”;食品安全报道要突破地方保护的藩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