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误区与人性的泥淖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g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 《诗刊》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 《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 《与诗相遇》,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 《诗选刊》 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2021年,与教育有关的新闻很多,除了即将迎来的政策性的教育改革之外,最具反讽意味的可能就是某超级中学校长儿子的高考移民事件了。此消息一出,便成为最具讨论意义的社会热点。和之前这所中学的“土猪拱白菜”的励志演讲不同,这则消息之所以刺激大众的神经,是因为这种运作不仅仅关乎教育生态问题,还关乎教育公平问题。对于大众而言,教育生态或许只是单纯的教育环境,但教育公平则属于具体的民生。我理解人们的这种感受和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问题是所有时代的热点,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注方法和关注程度。当下,资本开始染指教育,这种违背教育规律与教育方向的结合,不仅仅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还加剧了教育成本的消耗和学生的内卷。应该说,对于这种不正常的教育乱象,大众是有意见的。然而,在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人们又不得不自愿加入到这种非正常的竞争中。这是一种人生的悖论。然而,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是一个文学常识。近些年,反思教育生态和教育环境的作品也开始出现,比如毕飞宇的《大雨如注》,比如虽然的《招生季》,还比如岑叶明的《刘孟高考》。
  和《大雨如注》和《招生季》一样,《刘孟高考》的故事也不复杂,就是一个复读生在几次高考中的荣辱浮沉。然而,读完这个小说,我却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感受,悲伤有之,无奈有之,遗憾有之,快意有之,痛恨亦有之。我悲伤于农家子弟奋斗之路的艰难,我无奈于分数之于考生的唯一性与残酷性,我遗憾于主人公的功败垂成,我快意于他的自作自受,我痛恨他的贪念与非分之想……对于一个文学人物而言,能够让人产生诸多的情感纠葛,这其实也是人物塑造成功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对于刘孟而言,我还是觉得这种塑造过于刻意了些,缺乏润物细无声的细节支撑与情绪铺垫。
  作为农家子弟,刘孟是有天赋的,但他最初的高中生活却不算励志。因为家庭贫困,他选择了免食宿费、免学费还发补贴的港西中学。然而,在这个汇聚了许多有钱人孩子的学校里,在这个“差生天堂”的环境中,刘孟并没有坚守自己的梦想,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而是学会了抽烟、打游戏,荒废了学业。直到高三,他才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然而,荒废的时间无法弥补,天赋与激情也无法超越成功的基石,所以,他只考上了二本。对于许多城市孩子来说,二本或许已经是不错的结果,可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刘孟来说,二本只是一个笑话。于是,心有不甘的刘孟选择了复读。
  也正是这次复读,让刘孟不自觉间进入了一种充满诱惑和暧昧的尴尬境地。第一次复读,他考上了一本。他也因之成了全村的羡慕对象。那一刻,刘孟是骄傲的,他终于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尊严。然而,此时的父亲却摔断了腿,他得到的高考奖励正好填上医药费的窟窿。可是,上大学的钱没了。所谓无巧不成书,恰恰在这个时候,刘孟又看到学校关于高考的新政策——考上一本奖励五万元。在一个正常的家庭(这里的正常不是指伦理,而是指家庭收入)里,绝对不会因为五万的奖励而耽误孩子上大学的机会,然而,对于一个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家庭而言,五万块就是可以冒险的条件。我相信,每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会读出一种悲伤和无奈,读出一种悲剧意味。
  按照常理,为了父亲,也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巨大的压力下,刘孟能如此坚定地选择复读,这本身颇有一种悲壮之气。如果他能就此“头悬梁锥刺股”地发奋读书,虽说不崇高,但也绝不卑贱,起码还有底层人为改变命运而坚持自我的励志性质。然而,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那种奇葩的奖励制度,已经让刘孟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让他的求学之路不再那么纯粹,而是沾染了欲望的污泥。学校的高考奖励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相关的教师和班主任。正因如此,一些师德丧失的教师开始把有能力冲击清北和一本的学生当成了摇钱树,根本不顾及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家庭情况,而是一味地把他们往复读的道路上推。而学校,为了所谓的指标和成绩,也跟着推波助澜。在这种背景下,求学之路已经不再是寻求知识、完善自我的过程,而成了赤裸裸的利益追逐和欲望满足。所以,刘孟的变质索取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生命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并一步步完善自我,让生命拥抱真、善、美,而不是让生命在欲望中挣扎与沉溺。教育一旦与利益互为因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能进入一种万劫不复的利益轮回。在港西中学,曾经考上过一本的刘孟自然成了前班主任和学校特殊照顾的励志榜样。于是,他离开了学生宿舍,住进了教师公寓;他的床不再是硬邦邦的木板床,而是换成了软床;他的屋子里装上了老师从家里拿来的电扇,继而又装上了空调。从第一次提出似乎是非分之想的要求,到一步步变本加厉,刘孟也经历了从忐忑不安到心安理得的心理变化。而恰恰是这个隐秘的变化,开启了小说的另一个维度,那就是对人性的挖掘。此时,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身份固定的寒门学子,而是有了普遍人性意义的人。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刘孟印证了人性在欲望侵蚀下的苍白无力。在欲望一点點膨胀的时候,刘孟已经慢慢忘记了他再次回到学校的初衷,忘记了求学应该具备的必要品质,也忘记了原本让他自卑的家庭。可以这样说,在他一次次忘乎所以的要求中,他背叛了许多不应该背叛的品质,他滋生了许多原本不应该滋生的骄奢淫逸。他开始远离课堂,开始和一个叫何文静的女孩子交往,开始陷入一种狂热的爱情虚幻中不能自拔。一句话,他开始过上了自我期许的虚拟生活。正如狄更斯《远大前程》里的皮普成为上等人后在伦敦的所作所为。他不仅仅是让人失望,让人痛心,更让人心生厌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的迷失比现世的失败更让人叹惋。因为,现世的失败还有翻转的可能,只要人没有被打倒;而人性的迷失,则有可能越陷越深,最终无路可走。
  可以说,刘孟最终的考试失利是正常的,他的爱情之梦破碎也是正常的。这符合人生的逻辑,也符合小说的逻辑。因为,他打破了一种平衡,违背了一种天道;而是以幻想代替了努力,以一厢情愿代替了人生法则。正因如此,虽然我对刘孟有太多的同情,但还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快意。人生之路,荆棘如影随形,但这不是投机的理由;努力虽然不一定带来成功,但成功肯定离开不努力。这就是大道,这就是平衡。刘孟的故事,也就是这种人生之理的现身说法。在我看来,小说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完成了两个主题的探讨,一个是对教育乱象的揭示和批判,一个是对人性的打量与反思。而且,留下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想象和演绎。但作者却又一次让刘孟回到了校园,又一次挑战自己,看似完整,但却从某种程度上限定了一种深沉的社会关注与生命思考。
  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当然知道,刘孟不是于连;刘孟的社会背景不是于连的社会背景;刘孟接触的人群不是于连接触的人群。但他们之间的确有一种相通的地方,在出人头地的执念层面,在可笑而又可悲的虚荣方面,他们是异国的兄弟。但是,因为两部作品容量的巨大差异,小说人物完成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连属于完成时,而刘孟则属于未完成时。当然,完成时和未完成时只是评价人物的完成程度,并不是人物的魅力所在。在世界文学史中,于连已经是一个经典存在。就《刘孟高考》而言,它与《红与黑》当然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不构成一个话题。我想说的是这个短篇在人物塑造上的遗憾。在刘孟的心理变化之前,还缺少必要的细节铺垫。他的贪念,他的沉沦,都显得太过突兀。正因如此,这个人物还有些标签化的倾向,不那么丰满,不那么真实。而这一点,恰恰是小说作者要努力锤炼的地方。
其他文献
秋霁·情人节怀旧  往事幽幽,想过日情缘,一去难料。愧对香枝,真情依旧,忆来怕见妖窕。秋風更好。榭前常送佳人到。那样妙。真是、望穿秋水月还俏。  舟前独立,暗柳藏痴,玉莺无声,花飞难了。这情景、思谁顾盼,茫茫长夜梦嫌早。欲到屋前听寂鸟。恐风来袭,蓦又降下窗帘,细想花影,再思香巧。  西河·无题  秋窗雨。起身提笔难赋。静思多少旧征程,帘前缓步。未来是否有潇湘,几多惊诧无数。  恨佳人,教迷路。亭前
期刊
蝶恋花·两地情  飒飒秋风吹落叶。雁叫声声,雁叫声声咽。辗转难眠思切切,夜深怎御风霜冽。  边塞中秋寒气彻。仰首长天,仰首长天月。似见故乡甜笑靥,巡逻线上情千阕。  临江仙·七夕感怀  银漢迢迢千古事,人间天上相邀。年年七夕念津桥。红尘深望处,乞巧众阿娇。  玉露金风今日事,佳音掀起心潮。神舟横渡胜仙桥。朝朝还暮暮,夜夜是良宵。
期刊
辛丑七夕  執手青云上,同来诉别声。  银桥惊汝过,野渡阻鸥盟。  梦自千秋作,行回一夜成。  因缘如负你,不必问卿卿。  辛丑七夕随笔  银汉千峰叠,天高不碍求。  清风能自至,苦雨所谁留。  海上无名利,尘中有白鸥。  花常开窄地,何必系樊囚。
期刊
西江月·中秋感怀  良夜齐观明月,亲人皆昐团圆。旧时恩怨放旁边。携手今生心愿。  佳节应歌盛世,国家更待疆完。雄军强国主行權。台海回归可见。
期刊
借 口  有些借口令人无法相信  你一眼就能看出它的拙劣  千千万万个气泡里最轻薄  最容易破碎的一个,你伸出  手,犹豫着要不要接住  你曾接受过她无数的礼物  是的,她的一切都是礼物  只有这是最糟糕的一个  接住便会破碎  不接住也会破碎  水面越来越平静  仿佛把最后一颗小石子  从心里取出来,水面  越来越平静  越来越感觉不到风  仿佛裸露的一切都可以  被水掩埋  像泥土这般冷硬、黝
期刊
七律.中秋祭月吟  欣逢盛世又中秋,重振禮纲谋大猷。  烛照香炉山顶塔,月窥碧水岸边楼。  蟾宫广袖蹁跹舞,诗会长歌婉转讴。  启佑家邦康泰继,新征程上立潮头。
期刊
七夕民工有吟  金釵狠划浪滔天,恩爱夫妻落九渊。  总恨灾从王母起,常忧喜在鹊桥悬。  虽悲份浅千丝泪,但幸情深万古传。  牛织欢欣今夕会,民工共庆乐团圆。  中秋感怀  一轮玉镜挂云天,追昔思今绪万千。  把酒临风邀影醉,凭栏极目感身单。  常愁离合悲欢事,总憾阴晴冷暖悬。  多少四方游子咏,从来月是故乡圆。
期刊
一  织女牛郎恩爱连,银河阻隔兩情牵。  一年一度鹊桥会,天上人间美梦圆。  二  一年四季,牛郎甚想鹊桥会;  每日三餐,织女更思七夕亲。
期刊
新荷叶 孤莲  疏雨朦胧,南游日淡阴天。韶景难留,雾纱萦柳生烟。  苍凉古色,遥一望、翠減池莲。畔舟残梦,粉香幽隐空园。  风递新荷,柔枝似舞缠绵。弄影清波,瓣衣婉动犹仙。  红腮抱蕊,含笑间、百卉分颜。亭亭照水,流芳孤影心怜。
期刊
七夕怀民工(新韵)  离妻舍子别家乡,何计低微苦累扛!  又是万家团聚夜,星空獨望至天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