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试图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精神、理想、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集中表现为:自私性、懒惰性、逃避性、逆反性、发泄性、攻击性行为。且以不遵守校规校纪、打骂、抽烟饮酒、沉溺于网络为普遍特征。以上种种不良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的问题,教育引导得当,他们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放任纵容,将会使他们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教育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教育引导,防微杜浙。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就非智力因素——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如下探讨: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现行初、高中课本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涉及较多。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能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教学素材。因此,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去挖掘这方面的材料,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适度进行介绍。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也介绍为什么欧洲人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现代数学家陈景润是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朱熹平、曹怀东给出了完全证明“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等等。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添加、渗透这些文化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树立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正负数”时,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九章算术》产生的年代。然后说明此书不仅把“负数”放到与“正数”同等的地位,而且建立了正负数计算法则,刘徵给正负数下的定义。而印度到十七世纪,欧洲到十六世纪才建立了负数概念。可见,我国是最早建立正负数理论的国家;在讲“数的开方”时,可向学生说明《九章算术》里不仅介绍了“开平方与开立方”的方法,还给出了多位数开平方、开立方的法则,并把它推广到二次方程的求解。这些计算方法要比欧洲早600年。这样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绝对与相对、特殊与一般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例如,数学题中经常出现的定义域、取值范围等就是讲“条件”的,像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又是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把相交、相切、相离的静止位置看作是直线与圆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通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来认识二者的变化:当Or时,直线与圆相离,量变质也变,这就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观点。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结合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猜想的素材较多,猜想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猜就准。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点鼓励,即使学生猜错了也不应该批评,而要帮助分析原因、重新进行猜想。对于那些只按习惯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愿猜想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经过反复的猜想后,还要对猜想进行严格的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学生就能够循序渐进。例如讲运算定律、运算法则时,应从具体的例题出发(特殊性),找出等式、分析式的一般结论来(普遍性),再用这个结论(普遍性)去解答具体的习题(特殊性),学生就会通过一道题(特殊性)会解一类题(普遍性)。这样,即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敢想、敢干,有能力开拓创新,才会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树立崇高的理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素质,最主要的是精神、是态度。”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即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一丝不苟的态度。形成科学态度,学生才能更好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为科学付出一切。比如,当代数学家华罗庚,1950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学家陈景润在艰苦条件下,安之若素,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上遥遥领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如上一些数学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崇高的理想追求,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信念.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5.教学工程中,教会学生全面看问题
数学学科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本身需要从生产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建立数学模型,又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作基础,需要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单纯地教授一些数学方法、技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如函数概念是公认的数学难点,数学教师除了运用丰富的资源说明生活中大量实例,还要运用诸如反证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抽象出函数概念,注意“抽象”这个字眼,虽说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毕竟较弱,这就需要学生敢于迎接挑战,反复思考,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鼓励他们交流、质疑。可以这样说,学习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隐藏其间的是师生共同不畏困难,绞尽脑汁的情感交流,其问充满曲折反复,失望与希望交织,失败与成功交替,放弃与坚持斗争。
6.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不会做、算不对的困难,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知难而进,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滴水击石,就把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具体化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一个人一旦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内外困难。意志坚强人能根据客观实际,果断地采取新决定、选择新方法,战胜各种挫折和困难。
总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数学目标中划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等。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在现实的数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数学教育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并且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探索渗透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各位同仁的积极努力、勇于探索,才能出现数学教育的新天地,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法祥.学科德育渗透“五有”[J].中国德育,2002(7).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集中表现为:自私性、懒惰性、逃避性、逆反性、发泄性、攻击性行为。且以不遵守校规校纪、打骂、抽烟饮酒、沉溺于网络为普遍特征。以上种种不良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的问题,教育引导得当,他们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放任纵容,将会使他们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教育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教育引导,防微杜浙。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就非智力因素——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如下探讨: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现行初、高中课本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涉及较多。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能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教学素材。因此,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去挖掘这方面的材料,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适度进行介绍。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也介绍为什么欧洲人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现代数学家陈景润是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朱熹平、曹怀东给出了完全证明“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等等。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添加、渗透这些文化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树立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正负数”时,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九章算术》产生的年代。然后说明此书不仅把“负数”放到与“正数”同等的地位,而且建立了正负数计算法则,刘徵给正负数下的定义。而印度到十七世纪,欧洲到十六世纪才建立了负数概念。可见,我国是最早建立正负数理论的国家;在讲“数的开方”时,可向学生说明《九章算术》里不仅介绍了“开平方与开立方”的方法,还给出了多位数开平方、开立方的法则,并把它推广到二次方程的求解。这些计算方法要比欧洲早600年。这样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绝对与相对、特殊与一般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例如,数学题中经常出现的定义域、取值范围等就是讲“条件”的,像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又是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把相交、相切、相离的静止位置看作是直线与圆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通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来认识二者的变化:当O
3.结合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猜想的素材较多,猜想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猜就准。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点鼓励,即使学生猜错了也不应该批评,而要帮助分析原因、重新进行猜想。对于那些只按习惯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愿猜想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经过反复的猜想后,还要对猜想进行严格的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学生就能够循序渐进。例如讲运算定律、运算法则时,应从具体的例题出发(特殊性),找出等式、分析式的一般结论来(普遍性),再用这个结论(普遍性)去解答具体的习题(特殊性),学生就会通过一道题(特殊性)会解一类题(普遍性)。这样,即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敢想、敢干,有能力开拓创新,才会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树立崇高的理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素质,最主要的是精神、是态度。”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即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一丝不苟的态度。形成科学态度,学生才能更好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为科学付出一切。比如,当代数学家华罗庚,1950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学家陈景润在艰苦条件下,安之若素,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上遥遥领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如上一些数学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崇高的理想追求,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信念.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5.教学工程中,教会学生全面看问题
数学学科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本身需要从生产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建立数学模型,又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作基础,需要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单纯地教授一些数学方法、技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如函数概念是公认的数学难点,数学教师除了运用丰富的资源说明生活中大量实例,还要运用诸如反证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抽象出函数概念,注意“抽象”这个字眼,虽说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毕竟较弱,这就需要学生敢于迎接挑战,反复思考,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鼓励他们交流、质疑。可以这样说,学习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隐藏其间的是师生共同不畏困难,绞尽脑汁的情感交流,其问充满曲折反复,失望与希望交织,失败与成功交替,放弃与坚持斗争。
6.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不会做、算不对的困难,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知难而进,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滴水击石,就把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具体化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一个人一旦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内外困难。意志坚强人能根据客观实际,果断地采取新决定、选择新方法,战胜各种挫折和困难。
总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数学目标中划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等。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在现实的数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数学教育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并且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探索渗透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各位同仁的积极努力、勇于探索,才能出现数学教育的新天地,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法祥.学科德育渗透“五有”[J].中国德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