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33-01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从顺应时代要求、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了变革现行学习方式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基础上,巧设最佳历史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中去感知历史,最终达到主动学习,增长才智的目的,得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如何巧设情境呢
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在现行教科书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再通过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当学到“九一八事变”时,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返历史。将日军的侵华阴谋、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都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南京政府的反动实质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2、运用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共鸣
优美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中,激发起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一句简洁、有趣、活泼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本学科的热爱,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较强烈的条件反射,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形成,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巧设情境的作用
1、揭示內涵,便于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情境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例如:在学习到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目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提前预习,搜集素材,自编一段历史短剧,然后通过课上组内几名同学声情并茂的表演,再现历史,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也使全班同学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鲜活历史,激活思维
情境的设置,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能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如在学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课时,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很无味的,但在分析完第一目──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后,我让学生合上书,然后创设了以下情境:“假如你是中国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的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并且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出来,着实有滋有味的当了一回国家领导人,使课堂鲜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给予其积极的肯定和赞许。然后再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一下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与同学们想得一致?经过这番处理后,学生学得既快又透彻。同时,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能给教师带来灵感,受益匪浅。如:有的学生谈到了可以向苏联贷款;向外派遣留学生;争取外援;发展教育事业等种种方案,既开阔了思维,又有利于在后面几课学习时借鉴其中的内容,给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真可谓情境教学收获颇丰。
3、突出主体,培养质疑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力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我在教学《世界历史》第一册中西欧的等级制度时,首先让学生就课本示意图和文中黑体字部分进行质疑,经过3分钟的看书自学和动脑思考,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自我发现的问题,如:①农奴和自由平民有什么区别?②自由平民和城镇平民有什么区别?③为什么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呢?④西欧的等级制度和我国西周时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⑤这种等级制度有什么优势和弊端?学生提出一大串问题之后,作为教师的我该怎么办?当时我没有急着拿出我的思路,而是启发学生,“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学习,效果最好呢?”学生个个为我出主意:有的说让我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解决;有的说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大组交流;有的说先把问题归归类,看看哪个问题最具代表性。我当即采用第二种意见,师生围绕这些问题再次和课本对话,在读中悟、读中议、读中思。然后学生纷纷派代表发言,多数问题在组内已经交流会了,不会的问题经过这次发言又解决掉了一些,只是谈得不够透彻,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整体归纳综合了一下,使问题解决得更深更透一些。结果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展现了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智慧风采。
“学而则思”这是古人在学习中已懂得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以上只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其中也有很多不能经常实现的因素。但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让自己和新课程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获得成功。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从顺应时代要求、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了变革现行学习方式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基础上,巧设最佳历史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中去感知历史,最终达到主动学习,增长才智的目的,得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如何巧设情境呢
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在现行教科书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再通过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当学到“九一八事变”时,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返历史。将日军的侵华阴谋、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都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南京政府的反动实质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2、运用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共鸣
优美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中,激发起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一句简洁、有趣、活泼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本学科的热爱,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较强烈的条件反射,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形成,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巧设情境的作用
1、揭示內涵,便于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情境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例如:在学习到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目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提前预习,搜集素材,自编一段历史短剧,然后通过课上组内几名同学声情并茂的表演,再现历史,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也使全班同学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鲜活历史,激活思维
情境的设置,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能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如在学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课时,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很无味的,但在分析完第一目──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后,我让学生合上书,然后创设了以下情境:“假如你是中国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的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并且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出来,着实有滋有味的当了一回国家领导人,使课堂鲜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给予其积极的肯定和赞许。然后再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一下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与同学们想得一致?经过这番处理后,学生学得既快又透彻。同时,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能给教师带来灵感,受益匪浅。如:有的学生谈到了可以向苏联贷款;向外派遣留学生;争取外援;发展教育事业等种种方案,既开阔了思维,又有利于在后面几课学习时借鉴其中的内容,给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真可谓情境教学收获颇丰。
3、突出主体,培养质疑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力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我在教学《世界历史》第一册中西欧的等级制度时,首先让学生就课本示意图和文中黑体字部分进行质疑,经过3分钟的看书自学和动脑思考,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自我发现的问题,如:①农奴和自由平民有什么区别?②自由平民和城镇平民有什么区别?③为什么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呢?④西欧的等级制度和我国西周时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⑤这种等级制度有什么优势和弊端?学生提出一大串问题之后,作为教师的我该怎么办?当时我没有急着拿出我的思路,而是启发学生,“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学习,效果最好呢?”学生个个为我出主意:有的说让我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解决;有的说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大组交流;有的说先把问题归归类,看看哪个问题最具代表性。我当即采用第二种意见,师生围绕这些问题再次和课本对话,在读中悟、读中议、读中思。然后学生纷纷派代表发言,多数问题在组内已经交流会了,不会的问题经过这次发言又解决掉了一些,只是谈得不够透彻,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整体归纳综合了一下,使问题解决得更深更透一些。结果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展现了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智慧风采。
“学而则思”这是古人在学习中已懂得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以上只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其中也有很多不能经常实现的因素。但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让自己和新课程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