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课堂实录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uai88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51-02
  师:同学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生坐下)
  刚才老师打开大屏幕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在下面笑,这说明有很多同学都非常了解这个故事。我请个同学跟大家讲讲这个成语,河东狮吼吧!
  生1:河东狮吼,好像讲的就是他的妻子非常凶悍。她的丈夫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比较妻管严的那种。他犯点小错呢,他的妻子就会对他拳脚相加的那种。我对这个故事就了解这么一点,我只是看过电影的部分而已。
  师:那你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吗?
  生1:不是很清楚,没有了解过。
  师: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好,请坐。
  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出自苏轼写给他朋友的一首诗,苏轼写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他的这个朋友就是陈季常。就是我们本文《方山子传》的主人公。方山子是不是如这个成语和我们传说当中所说的手无缚鸡之力、畏妻如虎、唯唯诺诺、只会躲在老婆身后的小男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方山子传》。
  老师出示PPT:“由一个人而引发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刻画的这个人?为何写这个人?”
  首先请大家齐读课文,齐读的时候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用一到两个字概括。
  师:好,我想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个,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林娴,你说一说,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豪士。
  师:他是一个豪士,那哪些描写体现了他是一个豪士?
  生2:他打猎的時候武艺高强。
  师:除了打猎的时候是一个豪士,还有什么时候体现了他是一个豪士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一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苏轼看来?
  师:总体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苏轼认为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3:特立独行的人。
  生:(齐答)异人。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苏轼认为方山子是一个异人。
  出示PPT
  师: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呢?让我们一起来追踪方山子的档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或者用文中的句子一起来填写《方山子档案》。前后三四个同学一起讨论,好吗?
  师:大家讨论完了,我来请大家回答一下。这位同学,你回答一下,方山子原名?
  生4:原名陈慥,字季常。
  师:号的来历是?
  生4:他的号的来历是他的帽子“方屋而高”,看起来像一个遗像一样。
  师:我们注意,“遗像”在这里的意思是遗留下来的样式。那么我们来看看,“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宋代的人一般戴的帽子是这个形状的,出示PPT。那么方山冠是这样的,出示PPT,“方屋而高”。
  好,他的家庭情况如何?
  生4:他的家庭情况是世有勋罚,当得官,“岁有帛千匹,园宅壮丽”。
  师:回答得非常好。“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说,他是一个什么人?
  生:(齐答)富二代。
  师:(笑)家里特别有钱对不对?好,请坐下。
  师:那么我们看到,方山子确实很奇怪,第一,穿戴奇怪,跟别人戴的帽子都不一样。第二,家庭情况非常奇怪,家世非常好,是一名官二代兼富二代。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历。请刚才旁边的这位同学回答一下,他少时的时候怎么样?
  生5:他少时的时候是非常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然后那些游侠,而且他是很喜欢打猎,然后用财如粪土。
  师:那你总结一下,他少年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5:少年的时代是一个豪士。
  师:对,他少年时代是一个豪士。出示PPT。是一个豪侠,那我们看到,他少年时代“使酒好剑”,“怒马独出,一发得之”,武艺高强,并且文武双全。那么,中年呢?
  生5:他折节读书,就是改变初衷,想去有所作为,驰骋当世。但是,最终是无所遇的。
  师:说得非常好。中年的时候,“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心志。“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年呢?
  生5:晚年他就隐居光、黄间,做山中人。
  师:晚年就隐居,来到山间。出示PPT,我们看到,晚年“遁于光、黄间”“弃车马,毁冠服”。请坐,回答得非常好。
  师:我们来看一看,苏轼选取了生活当中的几个细节,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奇特的人——方山子。那么苏轼在组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按照我们这个档案上的顺序,依次介绍名、字、号、家世,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介绍少年、壮年和晚年的呢?苏轼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大家看一看,他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呢?
  生6:文章第一段先写少时,再写稍壮,再写晚年,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然后第二段写的是他年轻的时候,苏轼遇到他的时候。
  师:(更正)苏轼是什么时候和他相遇啊?
  生6:晚年。
  师:对,晚年的时候和他相遇,那么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生6:(想了想)倒叙。
  师:对,这里用了倒叙。那么第四段,这里讲方山子的家世,又是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6:插叙。
  师:用了插叙讲述了方山子的家世,非常好。请坐。我们这里,是怎样写的呢?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
  师:19年后,他乡遇故知,多么美好的一段相遇。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请这两位同学。
  生7、8:(表演)。   师(笑):两位同学表现得非常好,我们的群众演员,内眷们也配合得非常好,“皆有自得之意”,非常开心。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19年后两人异地相遇,古人19年后相遇,多么不容易,苏轼这个时候饱经贬谪,饱经政治创伤。他看到老朋友,想向他诉苦,可是,这位老朋友陈季常,他是怎么对待他的朋友的呢?什么都没说,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只是把他带到家中,让他看自己快乐自得的内眷。这个人是多么的奇怪啊!他为何如此奇怪?这里体现了方山子怎样的人生态度?大家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左右四人探讨一下。
  老师与部分学生交流。
  师:大家讨论出结果了吗?我来请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你说说19年后异地相遇,方山子为何面对老朋友是如此奇怪的反应?
  生9:(犹豫)呃,我觉得是方山子本来就是对名利这些东西不是很在意,听了苏轼这些遭遇之后他就是这样子笑几声,是不是想向苏轼这个老朋友传达一下,其实你不用这么在意。
  师:回答得非常好!方山子其实已经看破名利,他想告诉自己的老朋友,别把这些事情看得如此之重。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意见?
  再点一个同学,来,我们课代表来说一说。
  生10:我们讨论的是,就是方山子是比较超脱世俗,就是他见到面之后“俯而不答,仰而笑”,把他带到家里,我们在想是不是方山子是想说把大家引到他家里,看到他现在的情况,就是跟苏轼透露出,你不要太失意,我现在也过得很好。
  师:哪里透露出他现在过得也很好?
  生10:他的妻子内眷都很开心。
  师:“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小声地)衬托。
  师:对了,衬托。他的妻子奴婢都很开心,他自己就更加安贫乐道怡然自乐。说得非常好,坐下。
  师:(出示PPT)曾枣庄先生曾经说,这里是“蔑视宦海沉浮的神情”,林纾先生评价,“不答而笑,嘲诙之意寓其中,讥其不遇时而尚驰骋。 ”苏轼向他诉苦,但是此时的方山子已经看透了宦海沉浮,他的安贫乐道不是不得已,而是自觉的人生选择。
  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方山子已经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内心人生的宁静,那么苏轼呢?你们觉得苏轼在这里,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苏轼的心态又是如何的呢?好,请大家在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两人相遇,苏轼是怎么做的,他对方山子的遭遇怎么看呢?苏轼为什么要写这个奇怪的人?请大家再次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跟部分学生一起讨论。
  师:苏轼是何做法?他对方山子的遭遇是何看法?现在苏轼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
  生11:他的第一个做法就是“耸然异之”,然后第二个做法是“岂山中之人哉”,就是反问。
  师:对,反问,难道是山里面的人吗?怎么会是山里面的人呢?
  生11:我感觉他的这时候对方山子的看法就是說,从前热血方刚的一个少年,现在退隐为“山中之人”,就是当了一个隐士,苏轼第一个是有一个落差,就是不敢相信这种落差,感觉会有惊讶。
  师:很惊讶,一个如此豪侠的朋友现在变成了一个山中隐士。
  生11:第二个就是“而岂山中之人哉”,看到方山子的脸色,还是“精悍之色”在眉间,还能看到当年的模样,但是现在是一个隐士了。又是另外一个落差,感觉也是一种无法相信。
  师:无法相信,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现在什么都没有做,是吧?没有取得任何功名,是吗。
  生11:对。
  师:那你认为他现在对于方山子的这种隐居,他是怎么看的?
  生11:他觉得是,他应该是报效国家之类的,但是现在是隐士的状态。我感觉苏轼会认为可惜。
  师:觉得苏轼对朋友这种文武双全却怀才不遇感到可惜。那你觉得苏轼现在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生11:苏轼也是被贬到这里,才有这样的境遇。有一种相同的境遇的话,就有一种相互惋惜之情,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觉得他居然会有这种洒脱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反射到自己,为什么我不可以呢?就这样。
  师:你觉得,他现在非常羡慕方山子的遭遇,想要跟方山子一样去隐居,是吗?
  生11:我觉得不是羡慕,就是说他只是,就是很赞同他这样的生活态度,但是他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态度,因为他还是想,还有自己的政治立场,还想出仕。但是与现实的矛盾,所以他就不得不去隐居。
  师:好,说的非常好,我再请另外一位同学,你们跟他的意见相同吗?有没有同学有另外不同的意见?我再请一位同学。
  生12:我觉得这时候,刚开始他“耸然异之”是比较不理解方山子这种隐居的生活。但是他说“精悍之色犹现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也就是说,纵然他现在是隐士,但是他还是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就是他一身的本事还是在的。反过来也可以理解是,一身,嗯,身上有很大的本领,但是也只是隐居着,那么像苏轼他处在政坛上。像方山子他一身的本领,他隐居起来,他反而过得很快乐,他一家人过得很快乐。那么这时候呢,有可能苏轼心里可能就会有一些疑问,我到底何去何从?我该怎么做?这时候有一些疑问。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方山子的生活给苏轼带来了触动,让他去思考,我自己是应该归隐还是应该继续去做官,是吗?
  生12:是这样子。然后他后面也有讲说方山子放弃了那么多的财产,到一个那么穷乡僻壤的地方。苏轼就说,这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为什么说这不是无缘无故的?我觉得这时候苏轼就从刚开始的不理解,他这时候已经开始理解方山子的做法,他觉得方山子这样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有方山子自己的想法的,所以他是认同方山子这样做的。但是他对于自己心里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他这个时候还是比较矛盾的一个心态。
  师:他是如何矛盾的呢?
  生12:就是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一方面觉得出世的话是比较痛苦的,有很多的磨难,不,入世有很多的磨难。出世的话呢,就像方山子这样可以过得无忧无虑,很开心。但是他本身的理想呢,他的理想应该还是,嗯,就是自己有一番作为。   师:哦,希望自己有一番作为。
  生12:所以在遇到方山子的时候,就给他心灵带来一种……呃,两种力量在交织。
  师:对,两种力量在交织。第一种是看到方山子,觉得我们同时,我们两个人都不遇,没有遇到明主,没有能够功成名就。同时,又对于方山子这样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产生了羡慕。这样呢,就产生了内心这样一种矛盾的交织。
  师:坐下,回答得非常好,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旁边的同学,需要补充一下吗?
  生13:我挺认同上一个同学的。但是我后面还是,因为觉得既然他心里面是矛盾的,但是面对,(改口)苏轼他也是饱经沧桑,但是看到这样一个,也算是无法接受。因为往昔朋友是那么豪气的一个人哪,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虽然无法接受,但是我觉得他内心还是,呃,就是挺向往那样的生活。
  师:好,请坐。
  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此时的苏轼胸中既有不遇之慨。在这里,他跟方山子同时离开官场,虽然两个人一隐一贬,一人是主动的选择,一人是被迫的,但是两人同时“不遇”。但是他看到方山子在这里如此开心,看到这样一种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生活,所以蘇轼此时心中产生了深刻的矛盾。那么我们由这个矛盾就可以看出苏轼此时心中的痛苦。
  那么,苏轼为何要写这个人?一方面,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羡慕方山子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生活。这都体现出作者在黄州的真实心态。
  透过方山子这篇文章,我们透过苏轼寥寥几笔,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潇洒的文武双全的方山子,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读到了这样一个无比羡慕方山子、无比地想要超脱而不可得的矛盾痛苦的苏轼。但是正是苏轼这种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在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自己“疾病饥寒疑死矣”的这种情况下,依然心系天下、心系百姓的这样一种品格,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
  我们想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想到了在自己老病将死的时候,依然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想到了这种中国千年而来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士情怀,这正是今天你、我、他我们每个读书人身上所最最缺乏的东西。在黄州,苏轼最终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突围,最终他融合了儒释道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管理者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文章通过分析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机制,结合项目管
本文从在都安职教中心在“职普渗透”的中职教学实践中,探讨“学校文化”与“课程设置”的辩证统一,实施课程改革,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其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理念为先导,使英语课堂得到重新构建,并最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高中的课程中三大主要学科语文、英语、数学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在三门学科中语文和英语属于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是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启蒙时期内心世界厂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真正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才可以真正的
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提供更加优质的审批服务,西方发达国家依据本身行政体制的特点进行了府规制改革,虽然改革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但都在精简审批组织、完善审批
摘 要:本文试图以身体美学的视角去反观《追风筝的人》的伦理叙事。从文本细读中解析身体意象对人物关系描述和生存困境探究的作用,从而揭示挺“身”而出拯救了阿米尔的灵魂,身体呈现左右着伦理叙事的走向。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身体意象 身体呈现  “伦理叙事”指作家通过一定的叙事话语形式,展示出作品中人物的伦理状况和道德处境。作家借此表达对个体及群体生存的困境和伦理诉求。从故事情节来看,《追风筝的人》
短跑向来都是田径比赛中竞争最激烈,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所以在任何大赛中都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参赛各国都通过短跑来显示本国的田径实力。90年代世界短跑成绩发展较为平稳,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想要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阅读量。幼儿时期的阅读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幼儿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幼儿的阅读水平,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53-01  我国在新《纲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的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不喜欢学的问题,所以,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