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2P(peer-to-peer)这个词是舶来品, 就是“个人对个人”。中国的一些P2P企业是以模仿式创新起步的,它们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因为找不到金融机构对接小微企业主和农户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借款需求,转而寻求将个人作为出借人和资金来源。于是,P2P企业纷纷搭建起借贷平台,使个人将手中的闲余资金以小额分散的方式借给信用良好、需求正当的借款人,从而达到出借人理财、借款人融资的双赢目的。
在P2P模式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时常能够听到“线上P2P”“线下P2P”“网络P2P”“网贷”等试图区分、界定P2P模式的各种名词,甚至还引发了不少“谁是主流、谁是旁系”的合法性之争。我认为,P2P(个人对个人)也好,T2P(信托作为出借人)、B2P(银行作为出借人)也好,基于互联网或移动终端的服务也好,面对面的服务也好,都是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看待P2P模式,首先要抓住其定位小微人群、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过于纠结于所谓的“新经济”要素在其中的比例,只会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在中国,有6000多万城市小微企业主和几亿的农户渴望获得信用产品和服务,而我国的信用环境尚处早期,不像发达国家如美国,有多家市场化、规模化运作的征信局和提供信用技术的企业,每个公民都有信用评级和评分,学校和家庭中多有信用教育。在中国,信任更多建立在地缘和血缘的基础上,“关系”是信用交易的前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信用体系不健全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因为交易双方必须点对点地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谐社会的基础需要构建。
另外,信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受阻和大众富裕阶层的理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信用缺失使得市场化的借贷关系难以建立,而没有借贷关系就没有债券市场,就没有固定收益类的理财模式。但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在经济下行、不确定性增多,社会老龄化等挑战下,急需风险较低、回报稳定的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来丰富家庭资产包,实现先进、科学、正确的资产配置。
帮助几亿未被传统金融所覆盖的人群建立信用、筹措资金,是中国P2P企业的成长动因和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信贷技术得以使用,如信贷工厂模式、信贷员模式、五户联保模式等;高科技得以尝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得客户获取、信用评估、客户服务和交易达成更为多样化、更为便捷;创新的社会企业理念得以实践,商业机构在追求财务可持续的同时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资金以有效的方式到达了社会神经末梢,到达了那些最需要资金、最能用资金创造价值的人群,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诚然,美国的P2P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主要的客户获取、信用评估、客户服务和交易达成的方式,但美国的信用环境和中国大不相同,适合美国信用环境的模式来到中国就一定能服水土吗?以信用管理为例,美国P2P企业可以直接将其违约客户信息报送各大征信局,让其寸步难行;而在中国,我们还没有能够解决与央行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对接,如果客户违约,P2P企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出借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追讨,走到“线下”是必然的。另外,受限于中国互联网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目标客户尚不在高科技的覆盖之下,如农户和相当多的城市小微企业主,获取此类客户、服务此类客户就要靠“线下”的方式。
“弯下腰来做小微”“趴在地上做小微”“把手弄脏做小微”,国际微金融行业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普惠金融的实现要求从业机构放低身段,走出去,到集市上去,到村里去,去倾听客户的心声,把几千到几万的小额信用资金送到他们手上。微金融的小、细、繁、信息难获取等特点,加上信用环境的诸多要素尚不完备,使得借款成本相对较高。但与之对应的是,小微企业主用“小钱”办“大事”,创造100%、200%的边际收益;市场上一半以上未被覆盖的人群得到规范、便捷的金融服务选择。
世界上最大的P2P借贷市场不在美国,而在中国,世界上最大的P2P企业也在中国。
作者为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在P2P模式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时常能够听到“线上P2P”“线下P2P”“网络P2P”“网贷”等试图区分、界定P2P模式的各种名词,甚至还引发了不少“谁是主流、谁是旁系”的合法性之争。我认为,P2P(个人对个人)也好,T2P(信托作为出借人)、B2P(银行作为出借人)也好,基于互联网或移动终端的服务也好,面对面的服务也好,都是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看待P2P模式,首先要抓住其定位小微人群、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过于纠结于所谓的“新经济”要素在其中的比例,只会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在中国,有6000多万城市小微企业主和几亿的农户渴望获得信用产品和服务,而我国的信用环境尚处早期,不像发达国家如美国,有多家市场化、规模化运作的征信局和提供信用技术的企业,每个公民都有信用评级和评分,学校和家庭中多有信用教育。在中国,信任更多建立在地缘和血缘的基础上,“关系”是信用交易的前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信用体系不健全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因为交易双方必须点对点地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谐社会的基础需要构建。
另外,信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受阻和大众富裕阶层的理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信用缺失使得市场化的借贷关系难以建立,而没有借贷关系就没有债券市场,就没有固定收益类的理财模式。但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在经济下行、不确定性增多,社会老龄化等挑战下,急需风险较低、回报稳定的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来丰富家庭资产包,实现先进、科学、正确的资产配置。
帮助几亿未被传统金融所覆盖的人群建立信用、筹措资金,是中国P2P企业的成长动因和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信贷技术得以使用,如信贷工厂模式、信贷员模式、五户联保模式等;高科技得以尝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得客户获取、信用评估、客户服务和交易达成更为多样化、更为便捷;创新的社会企业理念得以实践,商业机构在追求财务可持续的同时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资金以有效的方式到达了社会神经末梢,到达了那些最需要资金、最能用资金创造价值的人群,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诚然,美国的P2P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主要的客户获取、信用评估、客户服务和交易达成的方式,但美国的信用环境和中国大不相同,适合美国信用环境的模式来到中国就一定能服水土吗?以信用管理为例,美国P2P企业可以直接将其违约客户信息报送各大征信局,让其寸步难行;而在中国,我们还没有能够解决与央行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对接,如果客户违约,P2P企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出借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追讨,走到“线下”是必然的。另外,受限于中国互联网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目标客户尚不在高科技的覆盖之下,如农户和相当多的城市小微企业主,获取此类客户、服务此类客户就要靠“线下”的方式。
“弯下腰来做小微”“趴在地上做小微”“把手弄脏做小微”,国际微金融行业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普惠金融的实现要求从业机构放低身段,走出去,到集市上去,到村里去,去倾听客户的心声,把几千到几万的小额信用资金送到他们手上。微金融的小、细、繁、信息难获取等特点,加上信用环境的诸多要素尚不完备,使得借款成本相对较高。但与之对应的是,小微企业主用“小钱”办“大事”,创造100%、200%的边际收益;市场上一半以上未被覆盖的人群得到规范、便捷的金融服务选择。
世界上最大的P2P借贷市场不在美国,而在中国,世界上最大的P2P企业也在中国。
作者为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