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困境与出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942,项目主持人:张丽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102-05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和推动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极具系统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解决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乏力、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多元合作等现实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内涵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基于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深入的实地考察,既根植于中国大地又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其职业教育思想,可从目的论、体系论和方法论三方面进行梳理。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论
  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学习探索中逐步完善的,超越了个人发展,关注民族自强、国家发展甚至世界进步层面。1921年至1934年,黄炎培多次提到职业教育宗旨,最具代表性的是他1934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一文中提到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特别诠释了“为社会服务之准备”的意义,即“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②,赋予了职业教育在特殊的国家发展时期所起到的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可见,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满足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个体层面,更要上升到群体义务的国家和世界层面;不仅应关注个人发展和民众疾苦,更应放眼国家繁荣和世界进步。这样的职业教育观既体现了黄炎培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又传达了比肩发达国家并引领世界的远大抱负。
  (二)职业教育的体系论
  1.填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鸿沟,构建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关涉各级各类各层教育,应填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鸿沟,努力构建一种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的完整教育体系。他指出:“要是此方认为我是职业学校,与一般教育无关系,彼方认为我非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无关系。范围越划越小,界限越分越嚴,不互助,不合作,就不讲别的,单讲职业教育,还希望发达吗?”在《小学职业陶冶》一文中,他提出“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在《关于职业指导》一文中,他主张“学习互进法”,进一步划分了职业教育阶段,“即高中视其才性而分科学成,就业一二年,人大学分科,卒业,再就业一二年,入国内或国外研究院,卒业后,正式就业”。由此,黄炎培构建了小学(职业陶冶)、初中(职业指导)、高中(职业训练)、就业、大学、再就业、研究院、正式就业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此教育体系中,就业与学习交替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伴随终生,其精髓与现代终身学习思想不谋而合。
  2.打通教育界与社会各界之间行业壁垒,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1926年,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明确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认为只从职业学校,或只从教育界,或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均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同时,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学生的实习实训均要从职业界的需要出发,教员的聘用也应利用职业界的人才。他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他把社会整体比作机器,各方力量只有协同配合才能取得共同进步,才能促进全社会长足发展。因此,对职业教育而言,要打通教育界和产业界等社会其他各界之间的壁垒,职业教育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唯有如此,职业教育发展才能取得实效,教育和社会才能互为支撑和驱动。
  (三)职业教育的方法论
  1.做学合一。黄炎培认为当时中国教育最大问题是学校教育脱离现实,不能反映社会需要,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为此,他提出“实习非所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的观点,认为求学与习事应互相印证,应“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他指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只有通过“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职业训练,才能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2.以人为本。“谋个性之发展”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他认为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相匹配会产生最佳效用,中国传统教育忽视人的个性,造成学生功课虽及格但人愈加呆滞拙笨。他把“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原则,顺应人的个性,不仅可以就业,还可以乐业。他认为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总想把自己的天赋能力发挥出来,这是人类的天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供给自己生活,完成对群之义务,同时还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他的职业与他的能力相适应,自会可以达到乐业境地”。
  3.科学至上。黄炎培在《我来整理整理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提到职业教育并不会在科学之外,因此,科学化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他将职业教育的工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问题,如农业、工业、家事应用、化学、机械学等;另一类是人事问题,如工厂、商店、学校以及各机关的自身建设等,并认为对物质问题要用科学来解决,对人事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他认为“从事职业教育……没有用分析的方法、专攻的手段,来深切的研究,一一取得比较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徒盲目的或囫囵的提倡和试验,吾敢断言其无有是处”。他提倡运用职业心理学来选择和介绍职业标准。在实践中,中华职业教育社重视科学,学习德国的先进方法,制作了七种职业心理测验器,运用到招生工作中去,提高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化。   4.重视德育。黄炎培在提倡职业教育时十分注重道德教育,他在《(学生自治号)发行的旨趣》一文中明确提出只教学生职业,而不重视精神陶冶,这种“器械的教育”最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敬业乐群”是黄炎培提出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黄炎培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紧紧融合,力戒只见物不见人、只见个人利益不见民族大义的狭隘的职业教育。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当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是我国人力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毕业生质量低、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招工难。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追本溯源是我国职业教育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落后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对解决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观念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不解决观念问题,职业教育就难以发展和进步。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客观的认识,主要归纳为三种:一是认为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事儿,与教育无关;二是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事儿,与其他行业无关;三是认为职业教育是个人的事儿,与国家无关。这三种认识误区将职业教育孤立化、狭隘化和庸俗化,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黄炎培提倡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和体系论对以上三种认识误区进行了最好的纠正。
  1.职业教育关乎教育整体。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分支型学制,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在高中阶段进行分轨,虽然部分学生可以在专科阶段转轨进入本科阶段,但相对规模有限。体制上的区隔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就只是针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偏见。其实,无论是职业技术学校还是其他高校,就业是学生学业的最终归途,無论是学术性职业还是技术性职业,都需要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决然不应局限于职业学校。此外,职业教育的开展应该伴随受教育者学习的全过程,从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理论的获得到职业技能的掌握,应由浅入深、由弱到强地贯穿于教育的全部阶段。
  2.职业教育关乎教育内外。职业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发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黄炎培提出:“内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说了,对外还需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其实岂但职业教育,什么教育都该这样,也许什么事业都该这样。”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高质量地就业,仅仅凭学校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关门办教育、书本里讨生活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可以说,脱离了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只能沦为单方面的纸上谈兵;失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其他各界的发展也只是空谈妄想。只有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互相支撑,职业教育才能发展,才会产生互促共赢的良性循环。因此,职业教育的开展,不仅要在学校内部进行,还应该在学校外部进行,不仅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还应贯穿于就业的全过程。
  3.职业教育关乎民生国计。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时,将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民心是立国之道,关系民族前途,民力则代表着国力。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应将发达个人、充实民力、振作民心作为重要目标,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他将振作民心作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将充实民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任,将职业教育视为救国之大业。他对职业教育四重目的之二“为服务社会之准备”进行了诠释,即“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具体而言,即“对己为革新个人之生活,对群为创造公众之福利,以人格修养为起点,以民族复兴为终极”。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普通本科高校同质化;二是职业技术学校边缘化。同质化导致大量普通本科高校不分层次、忽视类型、不顾实际地朝着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大学看齐,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边缘化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普遍面临师资缺乏、生源较差、社会认可度低的发展困境。无论是同质化还是边缘化,最终的结果都是学校难以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不健全。正如前所述,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和就业全过程。对此,操作层面主要从两方面加以推进: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职业教育应贯穿于人的学习全过程,不应止于职业技术学校。为此,需要构建适合受教育者学习全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当前,我国大学已经开始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通过实习实训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但此类型课程普遍形式大于内容,对促进学生就业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源,很大程度在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不畅导致职业教育如空中楼阁般无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理念、知识和技能,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薄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小学阶段重视职业陶冶、初中阶段进行职业指导,高中阶段接受部分职业训练,大学阶段接受分科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伴随人的终身。这对构建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2.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的融通。职业教育应贯穿于人的就业全过程,不应止于学校教育。为此,需要学校教育平台和生产服务平台扬长避短、同时发力、各取所需、互助融通。对于学校而言,职业教育的需求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与行业企业联系,借助生产服务平台,在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中开展学生的职业教育。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职业教育主要表现为在职培训,其需求侧重于丰富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需要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教育平台,为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理论、前沿知识的传授。
  (三)职业教育方法的针对性
  1.培养方式的实践化。知而不能不是真知,职业教育更应强调“做学合一”。反观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做”得不够,即实践性不足,不仅体现在学生层面,还体现在教师层面。为解决此问题,实现“做学合一”,需要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下功夫。一是教师方面要从“讲授”转变为“讲做合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走出去”,走进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运用理论知识积累实践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中的行家里手“走进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讲授实践知识,传授实践技能。二是学生方面要从单纯的“听学”转变为“做学合一”。一方面,在学校环境中,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理论课程的讲授要注重理实结合;另一方面,要突破学校环境,走出模拟训练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真正落实“协同育人”。
  2.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教育思想的延伸。首先,基于对人的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征迥异、优长所在不同,兴趣需求各异,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特点、兴趣爱好等个人特质,并可以借助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法进行辅助判断,帮助学生尽早认识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要尽量降低转专业的门槛,为学生再选择提供方便。其次,基于对社会的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科学预测发展趋势,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紧扣发展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缓解当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3.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树立职业平等观。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之礁》一文中指出:“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职业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分工,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只要有益于人民生活,有助于社会发展,就都值得尊敬。其次,形成职业发展观。黄炎培提倡“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这种信仰着眼于职业的未来发展,特别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优化和创新意识。唯有这样,职业才能进步,个人才能发展。最后,完善职业道德观。黄炎培认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乐。无论受教育者至若何高度,总以其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造福社会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因此,在职业道德观上要经历从业、敬业、精业、乐业等由低到高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结语
  黄炎培赋予职业教育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实现民族复兴繁荣的重要使命,体现了他对教育实践承载国家责任的重要思考。教育总是关系社会整体的,职业教育更是联系教育与社会的核心纽带,在愈加重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强调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当下,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传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议题。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科研项目“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CVD04,项目主持人:张杰)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072-0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课程设计和内容存在的不足,结合旅游大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情况,在分析自主学习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自主学习的在线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培育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CPYJ56)、2019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地区民办本科高校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项目编号:QDSKL1901254,项目主持人:朱秋莲)和2019年度青岛黄海学院重点项目“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RW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优化。智慧课堂就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所做的有益尝试。文章通过对智慧课堂环境下的高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智慧课堂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提出了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职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许文芝(1968- )
轨道交通系统从业人员需求数量十分庞大,聚焦产教融合,制定高技能高素质的行业人才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交通强国背景下对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三对接
提高教师对学生作业时间预估的准确性是促成教师设计和布置难度适当、数量适中的作业的前提.实证调查表明: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对于教师预估学生作业时间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家风承载着家庭教育的文化命脉。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视野下,从传统家风的消解,到近代家风的转型,尤其是革命时期红色家风的兴起,家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新时代传承中国千年思想文化脉络的家风形态并未随着传统社会的消亡而走进历史的教科书,仍然以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活跃在现代家庭中。家风本身即具有情感化育、价值观涵养、伦理规约等功能,当前我们仍然以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力求实现家风文化在建构育人场域、开发育人资源和凝聚育人共同体等方面的协同育人价值。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教学形式大于本质,甚至偏离了思辨的本质.面对阅读量的不足和质的欠缺是当前中职学生思辨性阅读存在的两大现实困境,以及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四大问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为了清晰地展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支持下个性化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综合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中2010年到2020年的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数据,对经过筛选后的文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该领域作者和机构的发文数量呈现线性指数级上涨趋势;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和时间线图谱,以2016年为时间节点划分为2个发展阶段,并梳理总结了该研究领域的4个方面,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变革、个性化教育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及制度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XZJ2016ZD10)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汽車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桂教职成[2018]37号)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桂教职成[2018]65号)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