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如何设计才更有效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情境的简约引入、概念的问题驱动、性质的活动引导及例题的精简设计四个方面对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愿望:我所设计的数学课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设计才是有效的?笔者觉得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的行为,教师有效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归纳去发现知识,从而应用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个定理或规则,然后用一套套的练习使学生熟练这些规则,这样只会让学生疏远数学. 因此,教得好应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得好.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堂课谈谈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情境简约,引发学生认知需求
  很多课堂的导入都是从情境开始的,而情境创设的主旨是为学生学习数学准备的,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简约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学习探究上,而不是在情境里“流连忘返”,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鉴于前面指数函数的学习是由细胞分裂问题引入的,本节课笔者还是从学生熟悉的细胞分裂问题出发,设置了第一个情境:
  情境一 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y=2x,知道分裂次数x,就能求出细胞的个数y. 那么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
  首先通过问题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
  为了让学生感知的表象更加丰富,笔者设计了放射性物质剩留量问题作为第二个情境:
  情境二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的质量是原来的84%,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y=0.84x,如果把x年也可以看做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它是什么呢?
  这样,笔者从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问题到放射性物质剩留量问题设置了两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同时也说明研究对数函数的实际意义和必要性,由指数式得到对数式,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有联系. 这两个问题情境不是很复杂,而是学生熟悉的,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因此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容易上手,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引发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从而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探索研究.
  问题驱动,促进学生学会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索活动的向导. 有了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开始启动;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才真正有效;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持续.” 设计适当的问题,尤其是围绕一个主线的问题串,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问题情境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又一个跌宕而自由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 通过问题开始启动思维,开始思考,开始学习,从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由前面两个问题情境得到了两个对数式后,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对对数函数定义的研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
  问题一:上面的对数式中,如果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它的函数,能得到怎样的式子?
  问题二:类比指数函数,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问题三:在y=logax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与指数函数y=ax(a>0,a≠1)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定义域和值域与指数函数y=ax(a>0,a≠1)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迁移得到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以此为载体,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特别第四个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既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探索
  仅有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在活动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解释,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为了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画图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活动4 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为对数的底,作出对数函数图象.
  其中活动1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两个对数函数的作图;同时把两个图象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活动2为了让学生表象储备更加丰富,引导学生注意y=log3x的图象比y=log2x的图象更接近x轴;同时可以利用对称性马上做出y=log的图象.活动3和活动4由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作出.
  通过这四个活动,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的感性认识步步加深、丰富,感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也可分a>1和0  题精简,促进学生学会应用
  前面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新知识. 但是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整合知识,学会对知识的应用. 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 因此,教师在设计例题时要做到精简,例题有层次、有坡度,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学会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例题: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log0.2(4-x);
  (2)y=log3(-x2+4x+5);
  (3)y=logx(x+2).
  例2 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例1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a和定义域(0,+∞)的理解,同时通过本题也可以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是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采用变式,既有连贯性,又分层突破,虽只有四组数比较大小,但是知识点一个不少. 例题在于质量而非数量,通过这两个例题,让学生立足于所学知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场所,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教师的“教”不能引起学生有效的“学”,那么这个“教”自然是无效的. “教”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对数函数的课通过情境简约、问题驱动、引导活动、例题精简等,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学生在学习、在思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促进学生想学、会学,才能使学生学会数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他第一次接触的事物是最敏感,也是印象最深刻的. 教学成功与否,重要的一条是看首次接触问题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学习,而概念是学生开始学习一个新知识的起步. 作为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格外精心准备,切忌草草结束教学. 因此,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期刊
摘 要:问题是产生与运演思维的系统条件,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基石. 打造数学“动力课堂”模本,力求以问题情境生成认知冲突,透过教学案例搭建动力鲜活的思辨课堂,紧紧围绕“问题导学”这一建模主题,着力推进“问题性、过程性、主体性、动力性”本真教学,让学生以乐学动力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拓展能力,从而努力追求一种“最适合”的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模式重构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要有创新意识,就必须拥有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李嘉曾《创造魅力》一书,并结合自己平时教学案例,笔者发现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  关键词:思维;创造性;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训练思维、增长智慧的,是聪明学.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在高中教学实施多年,其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深入教师的心中,新课程所提出的“数学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教育理论、“数学概念学习要积极主动建构”的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和核心内容,对教师今天的数学教学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结合笔者近期亲身经历的一次公开课,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谈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进行建构活动和概念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数学归纳法
期刊
摘 要:高中复习课偏重于知识的提高、拓展,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系统并且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知识回顾、构建体系、巩固应用三个角度来谈谈如何上好一堂高中数学复习课.  关键词:复习课;方法;探究  [?] 知识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总结,使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寻找规律,解剖错误,加深对知识点的思考. 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题说起,谈谈利用构造函数的思想在各类不等式赛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构造函数;不等式;凸函数  例1 (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设x+y=1,求证:对n∈N*,x2n+y2n≥.  解析:根据待证不等式构造f(x)=x2n+(1-x)2n-,下面只需证明f(x)≥0.  本题的证明方法有很多,上述证明过程中通过构造函数f(x)=x2n+(1
期刊
摘 要:《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②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内容,以学生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教学设计力图构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享受解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期刊
摘 要:在研读2013年重庆市高考理科考试说明的样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第17题作为解答题的第一题,考试说明给出的解法属于巧解. 如果使用通法求解,虽然解题步骤简洁很多,但是会让求解陷入误区. 笔者试图探讨通法求解陷入误区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同时强调命题者应该重视通法通解.  关键词:考试说明;第17题;通法通解  高考试题历来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试说明的样题更是高中师生研读的重点内容,样题所体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两道课本习题出发,从两圆相交、两圆相切(内切或外切)、两圆相离、两圆内含这4个方面探讨了两圆方程相减的几何意义.  关键词:两圆方程;相减;几何意义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本第152页有这样两道题:  A组6 已知圆x2+y2=4和圆x2+y2+4x-4y+4=0关于直线l对称,求直线l的方程.  解:两圆心为C1(0,0),C2(-2,2),C1C2斜率为-1,中点为(-1,1)
期刊
摘 要: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例题“活”起来,教师“静”下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入口处,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标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文对2012年江苏高考第19题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与多元化的思考,并以此为例,与同行共同切磋如何在数学例题讲解中既能在思路上“破套”,又能在技巧上“出新”;既能在思维引领上“求同”,又能在最近发展区“求异”.  关键词:高考试题;思维;破套;出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