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人文和档案工作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数字人文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尤其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一种新思维和新方法,学界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也呈递增趋势。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在档案学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这一主题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归纳总结出现阶段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的主要贡献和薄弱之处,进而为下一阶段的纵深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思路启发。
一、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档案工作研究的文献回顾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文献进行研究,以2010-2020年中国期刊网(CNKI)为调查对象,以关键词组合来进行检索。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分别用 “数字人文+档案工作”“數字人文+档案开发”等关键词组合方式进行篇名检索,剔除无关论文后,得到有效期刊论文47篇。具体如下:
从论文的篇名来看(见表1),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色主题档案资源建设。
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数量来看 (见图1),自2015年出现第一篇关于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工作研究论文之后,从 2017年起,每年发表的关于这一方面期刊论文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达到顶峰。
从发表的期刊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见图2),这些论文大多数发表在档案及博物馆领域的期刊上面,少数发表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期刊上面。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上述收集文献的阅读和分析, 发现我国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三个方面。
(一)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
关于这一主题,学者们集中探讨了档案工作与数字人文之间的相似性;在档案工作中应用数字人文的可行性,包括数字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加小双(2019)分别对文件档案管理领域和数字人文领域的档案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档案学与数字人文应该在充分对话和互动融合的基础上谋求协同合作。[1]
张斌、李子林(2019)通过分析数字人文与档案馆的关系脉络,提出我国档案馆应树立用户细分的档案人文服务理念,确立“跨界合作式”档案馆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机制,搭建以“档案文献”为核心的数字人文仓储,设计“贴合文化认知需求”的档案用户界面,培养或引进“数字人文型”档案馆馆员。[2]
牛力等(2021)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为三原语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并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认同档案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参与到数字人文建设浪潮中,并为独立开展数字人文项目而积蓄力量,发挥档案工作者自身优势,更新档案工作的传统模式,使档案工作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文化职能,为研究者提供能够展现多重脉络关系的数字档案资源库而贡献力量。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学者对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资源开发模式和组成要素。诸多学者均认同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开发目标是,挖掘和展示档案资料中所隐含的多重脉络关系,服务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档案利用行为;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跨界合作、协同创新;档案资源客体应该以档案资源为主,包括图书、诠释资料在内的大档案资源观。
此外,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还包括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分析的模式和路径。杨茜茜(2019)从案例剖析与理论溯源中,提出了数字人文视野下历史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路径模型及其总体实施方式:包括构建概念模型、知识总体框架,并按逻辑主义思路进行专题数据的抽取、档案数据的深度处理,在知识框架和档案深度处理基础上,对人物、事物关系进行历史脉络的可视化呈现。[4]牛力(2020)进一步详细阐述了数字人文中可以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所提供的具体技术,包括针对档案资源开发的数字技术,阐述了可视化平台和虚拟重建模式所需要的一些数字人文技术。[5]
档案编研作为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与数字人文具有交叉关系。房小可(2019)等提出将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融入档案编研的三个层面中:搜集层面、加工层面和展示层面,通过借助词表、本体、可视化工具,实现编研成果的再加工和可视化展示。[6]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都提出把数字人文研究团队引入到档案资源开发主体中,档案机构的重心应该放在档案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方面。虽然大部分学者阐释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和客体,但对于客体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涉猎的比较少。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整理与分析方面,学者侧重于引入数字人文的技术和方法,而对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则普遍论述较少。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
面向数字人文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主要是指将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和开发技术引入到特色专题档案资源的整理与组织中,以及在检索利用平台建设上,充分呈现特色专题档案资源之间隐藏的丰富多重脉络,为利用者呈现基于特色专题知识框架下的档案利用服务和专题研究服务。
项洁、洪一梅(2020)详细论述了淡新档案重整系统化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融入客家文化研究观点的元数据描述和客家文化元素的标签词汇,帮助使用者更有效地将客家研究的概念在档案的案件中交互串联,为使用者提供案件与词汇交互之间的多重脉络研究线索;并按这种研究思路建置了 “淡新档案客家研究数字分析系统”,提供使用者与材料间互动探索的多元功能,以衔接个人的议题研究,启动研究者个人化的数字人文研究历程。[7] 刘宁静等(2019)通过分析学术名人资源特征和用户使用需求,调研分析了四类以人物为核心的特色资源知识模型,以人物( 学术名人) 为核心,以资源为载体,构建学术名人描述框架模型和学术名人与其他实体关系模型,对以李政道为代表的学术名人特色资源从知识颗粒的角度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展示。[8]
杨冠灿、卢小宾(2020)提出了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路径,包括符合京剧脸谱特征的元数据方案,对京剧脸谱图像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进行提取的方法,以及数字资源著录与审核的方法。[9]
张美芳(2019)在分析声像档案用户需求和声像档案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面向数字人文的声像档案资源组织方法,构建了从数字采集到精准服务利用的模型,并提出在声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需要进一步研发的数字人文工具。[10]
此外,其他学者还论述了数字人文技术在家谱档案资源、黄河档案资源、舆图档案资源、侨批档案资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红色档案资源、企业老字号档案资源和抗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具体模式。
综上所述,多数大陆学者在这一主题上面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相似的,主要是在阐述特色专题资源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开发模式的缺陷,把数字人文技术引入到特色专题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中,并具体阐述了面向数字人文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的具体效果。台湾学者在大陆《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则具体阐述了在特色档案资源的重整和组织方面如何引入相关的研究要素,实现了客家文化研究元素与档案资源整理分析的有机融合。
三、总结
总体来看,国内研究现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从研究进程来看,从探讨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联性,逐渐走向关注从研究者利用需求和使用行为特征的视角,来开发档案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如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和盛宣怀档案知识库,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数字人文项目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后,档案界开始关注如何实现各种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内部的知识关联和聚合,构建知识谱图,包括基本信息和事件模型,关系网络界定、量化和分析(牛力 2020)。[11]第三,从研究主体来看,从事实践层面研究的主体是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中具体参与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的人员。从事理论层面研究的主体则是高校中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教师,其中以图书、情报和档案学专业教师为主。而国内真正从事档案工作的实践人员则很少参与到上面这两种研究主体中。
盡管学界在档案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如何构建特色专题档案资源中纸质文献、声像资料和实物三大类资源的数位资料库,并深入研究其知识和语义推理机制,以满足用户对此类资源的科学研究需求、史学研究需求、精神价值传播和展示需求等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而这些领域既涉及到理论认知又关乎实践操作,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考察很有必要,尤其是探究不同模态的特色专题档案数位资料库的构建方法;不同模态档案在进入数位资料库之前的处置方法,包括收集丰富和品质一致的诠释资料;探究学术界和业界对特色专题档案的问题意识和使用行为特征,围绕问题意识来构建多模态档案知识框架;探究特色专题档案的数位化整理逻辑和整理方法,探究符合档案内容特征的数据组织和编目,促进档案间丰富且多重的脉络被发现、被呈现、被观察。
参考文献:
[1] 杨茜茜.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路径探析——兼论档案管理中的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思想[J].档案学通讯,2019(02):17-22.
[2] 房小可,谢永宪,王巧玲.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编研方法新探[J].档案学研究,2020(05):138-142.
[3] 加小双.档案学与数字人文:档案观的脱节与共生[J].图书馆论坛,2019,39(05):10-16.
[4] 张斌,李子林.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06):68-76.
[5] 牛力,刘慧琳,曾静怡.档案工作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模式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62-67.
[6] 张美芳.面向数字人文的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利用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4):72-76.
[7] 项洁,洪一梅.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淡新档案重整与分析(上)[J].档案学通讯,2020(06):4-13.
[8] 杨冠灿,卢小宾.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J].档案学通讯,2020(03):38-44.
[9] 刘宁静,刘音,王莫言,郭晶.数字人文视角下学术名人知识模型构建研究——以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3):113-121.
[10] [11]牛力,高晨翔,张宇锋,闫石,徐拥军.发现、重构与故事化: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1):88-107.
[11] 张卫东,于湛.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开发方式与利用路径探究[J].兰台世界,2020(05):27-32.
[12] 杨千.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档案资源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10):8-12.
[13] 朱令俊.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和实施研究[J].浙江档案,2018(12):21-23.
[14] 韩良.数字人文视阈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策略探究[J].兰台世界,2019(01):21-24.
[15] 左娜,张卫东.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构想:解构与重组[J].档案学通讯,2020(03):29-37.
[16] 张卫东,张天一,陆璐.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兰台世界,2018(02):17-20+16.
[17] 尚奋宇,任文文.面向数字人文的高校开放档案组织策略及利用模式研究[J].山西(下转61页)(上接29页)档案,2020(02):101-108.
[18] 吴加琪.数字人文兴起及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J].档案与建设,2017(12):12-15+28.
[19] 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许佳欣.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领域的影响:挑战、机遇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20(01):104-110.
[20] 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探讨[J].浙江档案,2018(07):13-16.
[21] 朱兰兰,薄田雅.数字人文视域下家谱档案资源多元化开发[J].浙江档案,2019(10):31-33.
[22] 李宗富,于子闪.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1(01):73-79.
[23] 韩瑞鹏.数字人文视角下舆图档案开发层次构建[J].档案管理,2020(03):46-48.
[24] 罗铿.数字人文背景下侨批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5):83-87.
[25] 薛文萍,周昊,王昊,谭必勇.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以沂蒙红嫂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0(02):85-91.
[26] 邢璐,马婉婷,王芹.数字人文视角下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21(01):55-59.
[27] 陈海玉,向前,万小玥.数字人文视域下抗战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与路径研究[J/OL].山西档案:1-10[2021-04-28].
[28] 高淞,王向女.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OL].山西档案:1-10[2021-04-28].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档案系
一、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档案工作研究的文献回顾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文献进行研究,以2010-2020年中国期刊网(CNKI)为调查对象,以关键词组合来进行检索。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分别用 “数字人文+档案工作”“數字人文+档案开发”等关键词组合方式进行篇名检索,剔除无关论文后,得到有效期刊论文47篇。具体如下:
从论文的篇名来看(见表1),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色主题档案资源建设。
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数量来看 (见图1),自2015年出现第一篇关于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工作研究论文之后,从 2017年起,每年发表的关于这一方面期刊论文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达到顶峰。
从发表的期刊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见图2),这些论文大多数发表在档案及博物馆领域的期刊上面,少数发表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期刊上面。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上述收集文献的阅读和分析, 发现我国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三个方面。
(一)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
关于这一主题,学者们集中探讨了档案工作与数字人文之间的相似性;在档案工作中应用数字人文的可行性,包括数字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加小双(2019)分别对文件档案管理领域和数字人文领域的档案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档案学与数字人文应该在充分对话和互动融合的基础上谋求协同合作。[1]
张斌、李子林(2019)通过分析数字人文与档案馆的关系脉络,提出我国档案馆应树立用户细分的档案人文服务理念,确立“跨界合作式”档案馆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机制,搭建以“档案文献”为核心的数字人文仓储,设计“贴合文化认知需求”的档案用户界面,培养或引进“数字人文型”档案馆馆员。[2]
牛力等(2021)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为三原语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并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认同档案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参与到数字人文建设浪潮中,并为独立开展数字人文项目而积蓄力量,发挥档案工作者自身优势,更新档案工作的传统模式,使档案工作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文化职能,为研究者提供能够展现多重脉络关系的数字档案资源库而贡献力量。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学者对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资源开发模式和组成要素。诸多学者均认同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开发目标是,挖掘和展示档案资料中所隐含的多重脉络关系,服务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档案利用行为;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跨界合作、协同创新;档案资源客体应该以档案资源为主,包括图书、诠释资料在内的大档案资源观。
此外,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还包括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资源整理与分析的模式和路径。杨茜茜(2019)从案例剖析与理论溯源中,提出了数字人文视野下历史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路径模型及其总体实施方式:包括构建概念模型、知识总体框架,并按逻辑主义思路进行专题数据的抽取、档案数据的深度处理,在知识框架和档案深度处理基础上,对人物、事物关系进行历史脉络的可视化呈现。[4]牛力(2020)进一步详细阐述了数字人文中可以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所提供的具体技术,包括针对档案资源开发的数字技术,阐述了可视化平台和虚拟重建模式所需要的一些数字人文技术。[5]
档案编研作为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与数字人文具有交叉关系。房小可(2019)等提出将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融入档案编研的三个层面中:搜集层面、加工层面和展示层面,通过借助词表、本体、可视化工具,实现编研成果的再加工和可视化展示。[6]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都提出把数字人文研究团队引入到档案资源开发主体中,档案机构的重心应该放在档案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方面。虽然大部分学者阐释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和客体,但对于客体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涉猎的比较少。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整理与分析方面,学者侧重于引入数字人文的技术和方法,而对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则普遍论述较少。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
面向数字人文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主要是指将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和开发技术引入到特色专题档案资源的整理与组织中,以及在检索利用平台建设上,充分呈现特色专题档案资源之间隐藏的丰富多重脉络,为利用者呈现基于特色专题知识框架下的档案利用服务和专题研究服务。
项洁、洪一梅(2020)详细论述了淡新档案重整系统化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融入客家文化研究观点的元数据描述和客家文化元素的标签词汇,帮助使用者更有效地将客家研究的概念在档案的案件中交互串联,为使用者提供案件与词汇交互之间的多重脉络研究线索;并按这种研究思路建置了 “淡新档案客家研究数字分析系统”,提供使用者与材料间互动探索的多元功能,以衔接个人的议题研究,启动研究者个人化的数字人文研究历程。[7] 刘宁静等(2019)通过分析学术名人资源特征和用户使用需求,调研分析了四类以人物为核心的特色资源知识模型,以人物( 学术名人) 为核心,以资源为载体,构建学术名人描述框架模型和学术名人与其他实体关系模型,对以李政道为代表的学术名人特色资源从知识颗粒的角度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展示。[8]
杨冠灿、卢小宾(2020)提出了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路径,包括符合京剧脸谱特征的元数据方案,对京剧脸谱图像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进行提取的方法,以及数字资源著录与审核的方法。[9]
张美芳(2019)在分析声像档案用户需求和声像档案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面向数字人文的声像档案资源组织方法,构建了从数字采集到精准服务利用的模型,并提出在声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需要进一步研发的数字人文工具。[10]
此外,其他学者还论述了数字人文技术在家谱档案资源、黄河档案资源、舆图档案资源、侨批档案资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红色档案资源、企业老字号档案资源和抗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具体模式。
综上所述,多数大陆学者在这一主题上面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相似的,主要是在阐述特色专题资源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开发模式的缺陷,把数字人文技术引入到特色专题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中,并具体阐述了面向数字人文的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的具体效果。台湾学者在大陆《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则具体阐述了在特色档案资源的重整和组织方面如何引入相关的研究要素,实现了客家文化研究元素与档案资源整理分析的有机融合。
三、总结
总体来看,国内研究现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从研究进程来看,从探讨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联性,逐渐走向关注从研究者利用需求和使用行为特征的视角,来开发档案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如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和盛宣怀档案知识库,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数字人文项目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后,档案界开始关注如何实现各种特色专题档案资源内部的知识关联和聚合,构建知识谱图,包括基本信息和事件模型,关系网络界定、量化和分析(牛力 2020)。[11]第三,从研究主体来看,从事实践层面研究的主体是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中具体参与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的人员。从事理论层面研究的主体则是高校中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教师,其中以图书、情报和档案学专业教师为主。而国内真正从事档案工作的实践人员则很少参与到上面这两种研究主体中。
盡管学界在档案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如何构建特色专题档案资源中纸质文献、声像资料和实物三大类资源的数位资料库,并深入研究其知识和语义推理机制,以满足用户对此类资源的科学研究需求、史学研究需求、精神价值传播和展示需求等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而这些领域既涉及到理论认知又关乎实践操作,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考察很有必要,尤其是探究不同模态的特色专题档案数位资料库的构建方法;不同模态档案在进入数位资料库之前的处置方法,包括收集丰富和品质一致的诠释资料;探究学术界和业界对特色专题档案的问题意识和使用行为特征,围绕问题意识来构建多模态档案知识框架;探究特色专题档案的数位化整理逻辑和整理方法,探究符合档案内容特征的数据组织和编目,促进档案间丰富且多重的脉络被发现、被呈现、被观察。
参考文献:
[1] 杨茜茜.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档案资源整理与开发路径探析——兼论档案管理中的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思想[J].档案学通讯,2019(02):17-22.
[2] 房小可,谢永宪,王巧玲.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编研方法新探[J].档案学研究,2020(05):138-142.
[3] 加小双.档案学与数字人文:档案观的脱节与共生[J].图书馆论坛,2019,39(05):10-16.
[4] 张斌,李子林.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06):68-76.
[5] 牛力,刘慧琳,曾静怡.档案工作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模式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62-67.
[6] 张美芳.面向数字人文的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利用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4):72-76.
[7] 项洁,洪一梅.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淡新档案重整与分析(上)[J].档案学通讯,2020(06):4-13.
[8] 杨冠灿,卢小宾.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J].档案学通讯,2020(03):38-44.
[9] 刘宁静,刘音,王莫言,郭晶.数字人文视角下学术名人知识模型构建研究——以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3):113-121.
[10] [11]牛力,高晨翔,张宇锋,闫石,徐拥军.发现、重构与故事化: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1):88-107.
[11] 张卫东,于湛.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开发方式与利用路径探究[J].兰台世界,2020(05):27-32.
[12] 杨千.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档案资源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10):8-12.
[13] 朱令俊.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和实施研究[J].浙江档案,2018(12):21-23.
[14] 韩良.数字人文视阈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策略探究[J].兰台世界,2019(01):21-24.
[15] 左娜,张卫东.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构想:解构与重组[J].档案学通讯,2020(03):29-37.
[16] 张卫东,张天一,陆璐.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兰台世界,2018(02):17-20+16.
[17] 尚奋宇,任文文.面向数字人文的高校开放档案组织策略及利用模式研究[J].山西(下转61页)(上接29页)档案,2020(02):101-108.
[18] 吴加琪.数字人文兴起及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J].档案与建设,2017(12):12-15+28.
[19] 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许佳欣.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领域的影响:挑战、机遇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20(01):104-110.
[20] 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探讨[J].浙江档案,2018(07):13-16.
[21] 朱兰兰,薄田雅.数字人文视域下家谱档案资源多元化开发[J].浙江档案,2019(10):31-33.
[22] 李宗富,于子闪.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1(01):73-79.
[23] 韩瑞鹏.数字人文视角下舆图档案开发层次构建[J].档案管理,2020(03):46-48.
[24] 罗铿.数字人文背景下侨批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5):83-87.
[25] 薛文萍,周昊,王昊,谭必勇.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以沂蒙红嫂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0(02):85-91.
[26] 邢璐,马婉婷,王芹.数字人文视角下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21(01):55-59.
[27] 陈海玉,向前,万小玥.数字人文视域下抗战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与路径研究[J/OL].山西档案:1-10[2021-04-28].
[28] 高淞,王向女.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OL].山西档案:1-10[2021-04-28].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档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