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具是手与脑的桥梁,在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中运用比较广。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事物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借助于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大脑中建立影像,形成表征,从而理解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基于此背景,巧用学具,让其凸显自身的价值,为数学课堂服务,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数学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活力。
  关键词:学具  思维  数学课堂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严谨的、抽象的,但这并不代表数学的课堂就一定是沉闷、呆板的。特别是针对小学生,他们更需要一个欢快、有趣的氛围去探索知识,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这是很多老师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只要巧用学具,就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不一样。
  学具,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用于学习的一种学习工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具是手和脑的桥梁,而许多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纯粹“玩”学具。这种被动的“玩”学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具的无视,认为它只是个物体,甚至厌烦学具,又怎么可能发挥学具原有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巧用学具,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具“准点”出现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恰当的时间点展示学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具在时间上的把控很重要。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某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呈现学具:“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角。”教师展示学具角,学生看到后没有多大的反应,他们的心里会想:这是一个角,角是这个样子,它的名字叫角。教师又说:“你们愿意和角做朋友吗?”学生大声地说:“愿意!”这声“愿意”或许只是随意的,条件反射的“愿意”,因為你没有给学生带来新奇,带来惊喜,只是呈现普普通通的两根小棒组成的角,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概念上。
  同样也是这一课时,另一位教师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后,教师说:“那现在打开学具盒,找到我们的好朋友——角。”生1:“老师,哪个是角?”生2:“学具盒里没有角啊。”这时,师开始引导学生,说:“学具盒里是没有角,那你能用这些学具变出一个角吗?”生开始想怎么变:用小棒还是其他学具?如果是小棒,几根合适呢?角的特征是什么?怎样满足尖尖的顶点和两条光滑的边?经过一番思考后,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摆出角的样子,最后教师问:“你们找到了吗?”生展示自己发现的角。接着教师把两根小棒分开放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生马上反应不是。师问:为什么?生答:“没有顶点。”这时教师才把两根小棒连在一起,在联结点上标上顶点。师总结:“这才是我们千呼万唤的好朋友——角。”
  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能发现第二个更吸引学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楚明了,掌握得更深刻。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前呈现学具就一定不好,如果展示的学具有特色,比较新颖,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眼前一亮,那用于课前激趣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本例中,学具“角” 本身比较简单。相信更多的教师会赞同第二种教法,这位教师的课在学具的参与下,气氛变得活泼、欢快,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极高。学具出现的环节不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是思想的碰撞,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和生成性。再如区分某些难懂、易混淆的概念或理解重难点知识等,这些时间点都是先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考后,然后出现的学具能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困惑,这才是时间上的“巧”,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因此,巧用学具,让它准点出现很关键。
  二、让学具“大变身”
  学具并不一定要“待”在学具盒里,只要是能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任何工具都能称之为学具。它看似普普通通,却有各种可塑性,在不同的场合,只要正确“使用”,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自制学具
  在《认识厘米》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1厘米有多长,我便要求学生制作关于厘米长度的学具(类似于尺子)。展示成果时,发现有的学生制作出1厘米的橡皮擦,还有的在铅笔上描出各种刻度线等。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厘米、毫米的概念产生了深刻的理解,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样地,自制学具也适用于正方体、长方体等实物概念的认识。
  2.缺斤少两
  常规性的学具就是常见的、完整的、标准的学具,而“残具”则是在标准学具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工具。比如常规的尺子从0刻度开始,有1厘米等长度标记,通过学习学生也知道量长度是将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始末端。但是如果师展示的是没有0刻度线或者没有1厘米刻度线的尺子,让学生用这把残缺的尺子去量线段,使用这样缺斤少两的学具,就是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能更好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学生的思维开发方面也有一定的好处。
  3.大联盟
  “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学具的联盟也能展示不一样的风采。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型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和两块大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就能组成七巧板,它能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可见“联盟”的强大力量。在《认识图形》这节课,可设计这样的环节。师:“老师带来一个图形,可是太大了,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看,这是其中一部分(展示三角形),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生1:“平行四边形,因为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那也有可能是菱形,两个三角形一上一下。”生3:“梯形,另一部分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合起来就成了梯形。”生4:“也有可能还是三角形。”可见由两个图形的拼接就产生了好几种的可能性。教学中学具的大联盟也可以借鉴拼图游戏(学生将各种学具拼在一起,变成美丽的图案),体验动手操作带来的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拼凑方式,体现了学具大联盟的魅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
  4.虚构学具
  在低段的数学课堂中简单学具运用得比较多,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需要虚构学具,以便更好地掌握事物的特征。这里的虚构不是随便的胡乱虚构,而是结合实际,借助于学具的“再造想象”。比如,一年级的学生要10根小棒捆在一起才知道一个10,到了三年级就可以用1根小棒或一支笔代表一个10,这就是把原来具体的学具用其他物体进行等价替换。再比如,学生画圆通常使用圆规,如果要求学生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这时圆规就无用武之地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了解圆的特征和圆规的构成,让学生虚构一个“大圆规”,用2米的绳子作为圆规两脚的距离,一端固定在中心点,另一端绕着中心点一周即可画出一个大圆。在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需要虚构学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当然虚构学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具的使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天性充分释放,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巧用学具,把它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整堂数学课活起来,这才是学具的真正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楼朝光.关注“五要素”,培养空间观念[J].数学教学通讯,2018(01):79-80.
  [2]戴巧荣.实践——让数学走近生活[J].数学大世界,2016(22):64.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区域活动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但这种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区域创建和材料投放不合理,幼儿游戏时兴趣不高,存在假游戏现象;幼儿人数多而空间小,区域活动很少开展;教师对区域活动缺乏有效指导等。对此,教师需要强化理论学习,转变理念;合理规划活动区域,优化空间布局;找回学前教育的专业定位,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享受真游戏带来的快乐。
建立了椭圆截面柱壳在均布轴压作用下的位移形式的基本控制方程。对两端简支的椭圆截面柱壳,假设其位移函数,采用伽辽金积分得到线性方程组,得到壳体稳定性的临界条件,从而得
近年来,苏州监狱在省厅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牢固树立“首题必政治、首责即党建”理念,努力探索新时代党建工作新路径,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助力高质量建设“
报纸
<正> 创造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种潜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
在对多星多载荷联合调度过程及约束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从约束建模及启发式调度规则设计的角度对多星多载荷联合调度方案生成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基于阶段优化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中有效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既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人能力的需求.但在普及和运用的同时,我也发现:具体操作
政府采购法实施数年来,尽管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制度,应主要从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监督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
当支付流既依赖于基础资产价格又受外界干预时,资产的定价问题通常用状态转换模型来刻画。以对数布朗运动为基础资产模型,通过对期望现值算子进行Wiener-Hopf分解,给出了计算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说明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并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根据
为实现垃圾分类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垃圾分类的政府资源怎么配置?怎样引导和使用社会资本?文章以“政府干预”理论为基础,把政府干预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资源化,政府干预的相关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