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被称为是中国60年来最大的移民工程,已于2011年5月6日正式启动。因它是“减贫避灾”的壮举,而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陕南即陕西省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因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威胁到山区群众的生命安全。资料显示,这三个市涉及搬迁的28个县(区)中,有21个属于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地质灾害频发导致一般年份平均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2010年,陕南地区遭遇“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12人死亡、17人失踪。这进一步加速了移民搬迁工作的进行。
2010年末,陕西省正式通过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规划指出,2011—2020年,汉中、安康、商洛3市的28个县(区)将搬迁240万人,超过这3个市总人口的25%。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2.39万户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9.3万户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28.97万户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12.7万户46.88万人。
开发农家乐让移民致富
2011年9月,本刊记者赴陕南山区商洛市山阳县采访,见到了那里第一批搬迁的移民在山下开始的新生活。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陕南最大的劳务输出县。
在山阳县的天竺山下,有一片新盖起来的白色的、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房。其中一户的门上已经挂出“天竺情农家乐”的招牌来了。这片楼房中安置的主要就是从天竺山山门上搬至山下的农民,之前他们主要在山上务农。而现在这片新楼的主要用途,就是与周边的旅游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走近仔细看会发现,在每户的门角上钉有一个红色的小牌儿,上面写着“陕西省扶贫移民搬迁受益户”。
路民富一家现在就住在这其中的一栋白色小楼中。看上去年近五十的路民富一家总共有六口人,现在两个孩子还在外打工。他介绍说,搬下来的农户因为农活变少,很多人仍旧是在外打工。现在就他夫妇两人住在小楼里,夫妇俩平时也在当地附近的工矿上打零工。
路民富对记者说,从2009年后半年,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从山上往下搬迁。他则是2011年7月份刚搬下来的。路民富的小楼有两层,共300多平方米,装修也是他自己掏钱弄的,盖楼的总费用在23万左右。对于记者所最关注的盖房资金来源的问题,路民富回答说:“国家补贴了一部分钱,政策是每人补贴3800元,一户再补贴1000元。自己攒了一些钱,之前的旅游开发征地补贴了10来万。”其余不够的钱就需要搬迁户自己筹措了。
根据规划,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计划投入资金60亿元。已于2011年5月6日正式揭牌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亿元,其中,陕西省财政厅出资10亿元,于2004年由陕西省政府批准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亿元,其余30亿元首期任务所需资金由政府担保从银行贷款解决。启动资金初步解决但隐忧尚存。陕西省商洛市市长杨冠军说,后续资金不足肯定会成为实施移民搬迁的最大障碍。
路民富以前住的村子里还搬下来十来户,主要是在山上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户,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路。但据说,山上还有百来户农户也想搬下来,但由于山下安置地方有限,暂时安排不下而没有搬迁。
现在这一片居民楼的开发目的主要是用来发展当地的农家乐,但记者采访时,大部分居民尚还未正式入住。这个移民安置点已被列入山阳县移民安置工程的“县级示范点”。
路民富家的农家乐打算在2012年正式开张。他家以前山上的地现在还剩六七分,可以种些庄稼。据他说发展农家乐,卖凉皮、江水鱼等每天能赚个上百块钱。他家的二楼的两个房间还按照一间两张床的标准设置,用来给旅客住宿用,一个床位住一晚10元钱。
尽管祖祖辈辈都是住在山上过日子,但是山洼里那些没水没电没路的苦日子让像路民富这样的村民们,如今更向往山下的敞亮日子。
优势地段安置移民
与把移民搬迁和开发农家乐相结合起来的情况不同,同样也是位于山阳县的十里铺乡高一村,则是属于灾民集中安置点。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将搬迁安置24万人,包括汉中市8.8万人、安康市8.8万人、商洛市6.4万人,将重点搬迁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以及贫困(特困)户和偏远山地的群众。
高一村安置的是2011年“7·18”受灾的王坪村48户239口人。高一村安置点的最大优点在于,安置点的两层小楼按照乡里的规划和设计,一楼是商户,二楼是民居。这片安置点因为离进城的高速公路不远,所以开发成农贸市场大有潜力。
张长河是2011年搬到这里的一户灾民。记者问他以前为什么不移民搬迁?他说要是没有政府的政策,“几十万都搬不到这里来”。他以前的老房子是三间土房带灶屋,如今的是两层共120平方米的新房。据他介绍,建新房加装修一共花了16万元左右,除去政府的补贴资金外,其余的钱款主要是他和妻子多年在外打工攒下的,另外也还借了一点。他一家5口人,儿子和女儿都还在读书,老母亲在家帮着带孩子,他和妻子则常年在外打工。但是有了新房之后,开始寻摸着让妻子回家照顾家里了。当地的农民一年主要的收入就靠着养鸡和种植板栗、核桃,所以很多农民都会外出打工。
十里铺乡党委书记肖绪杰为记者介绍说,“7·18”地质灾害中,当地的王坪村和老沟村受灾最为严重,按照搬迁政策,既要“灾民搬迁”,又要考虑“整村搬迁”,老沟村就是要安排整村搬迁的。高一村第二期的24户居民的楼房已经在建设当中了。
资金问题是头等大事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发现,山阳县农民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为他们此次的移民搬迁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问起他们是否适应搬迁后的生活,他们反而表示搬迁后通电通水通路的日子才更有希望和奔头。同时,为了落实“搬得下,稳得住,要致富” 的移民政策,山阳县对搬迁移民点切实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措施,由于目前新建安置点的移民还大多未正式入住,上述富民措施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落实。
2011年年底,本刊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山阳县的移民安置工作仍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到2011年12月份,山阳县规划的40处集中安置点,有12处924户动工建房或入住,5处577户正在处理地基,23处1072户已经基本做好建房前期工作。从商洛市反馈的信息来看,截至2011年11月20日,全市20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动工19857户,79908人,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24.1%和124.8%。其中移民建房主体在建1.6万户,已建成7469户,已搬迁入住5195户2万多人,超额完成了陕西省下达的搬迁任务。
“搬得下,稳得住,要致富”,陕西省商洛市市长杨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商洛市的移民工程要做到这三点要求,同时这也是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所有工作的检验标准。他还曾发表过题为《关于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的文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规划选址、建房标准、资金投入、推进机制等重要问题。
“资金问题是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也是重点和难点。”杨冠军对记者强调。他算了一笔账,商洛规划10年搬迁71.8万人,建房需投入132.7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43.05亿元,按现行政策,省级配套需投入95.07亿元,市县配套37.67亿元,加之物价、工价上涨等因素,今后建设成本将逐步增加,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曾经表示,“中国在灾害移民理论研究、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意味着,陕南地区的移民工作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
陕南即陕西省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因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威胁到山区群众的生命安全。资料显示,这三个市涉及搬迁的28个县(区)中,有21个属于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地质灾害频发导致一般年份平均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2010年,陕南地区遭遇“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12人死亡、17人失踪。这进一步加速了移民搬迁工作的进行。
2010年末,陕西省正式通过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规划指出,2011—2020年,汉中、安康、商洛3市的28个县(区)将搬迁240万人,超过这3个市总人口的25%。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2.39万户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9.3万户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28.97万户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12.7万户46.88万人。
开发农家乐让移民致富
2011年9月,本刊记者赴陕南山区商洛市山阳县采访,见到了那里第一批搬迁的移民在山下开始的新生活。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陕南最大的劳务输出县。
在山阳县的天竺山下,有一片新盖起来的白色的、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房。其中一户的门上已经挂出“天竺情农家乐”的招牌来了。这片楼房中安置的主要就是从天竺山山门上搬至山下的农民,之前他们主要在山上务农。而现在这片新楼的主要用途,就是与周边的旅游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走近仔细看会发现,在每户的门角上钉有一个红色的小牌儿,上面写着“陕西省扶贫移民搬迁受益户”。
路民富一家现在就住在这其中的一栋白色小楼中。看上去年近五十的路民富一家总共有六口人,现在两个孩子还在外打工。他介绍说,搬下来的农户因为农活变少,很多人仍旧是在外打工。现在就他夫妇两人住在小楼里,夫妇俩平时也在当地附近的工矿上打零工。
路民富对记者说,从2009年后半年,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从山上往下搬迁。他则是2011年7月份刚搬下来的。路民富的小楼有两层,共300多平方米,装修也是他自己掏钱弄的,盖楼的总费用在23万左右。对于记者所最关注的盖房资金来源的问题,路民富回答说:“国家补贴了一部分钱,政策是每人补贴3800元,一户再补贴1000元。自己攒了一些钱,之前的旅游开发征地补贴了10来万。”其余不够的钱就需要搬迁户自己筹措了。
根据规划,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计划投入资金60亿元。已于2011年5月6日正式揭牌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亿元,其中,陕西省财政厅出资10亿元,于2004年由陕西省政府批准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亿元,其余30亿元首期任务所需资金由政府担保从银行贷款解决。启动资金初步解决但隐忧尚存。陕西省商洛市市长杨冠军说,后续资金不足肯定会成为实施移民搬迁的最大障碍。
路民富以前住的村子里还搬下来十来户,主要是在山上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户,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路。但据说,山上还有百来户农户也想搬下来,但由于山下安置地方有限,暂时安排不下而没有搬迁。
现在这一片居民楼的开发目的主要是用来发展当地的农家乐,但记者采访时,大部分居民尚还未正式入住。这个移民安置点已被列入山阳县移民安置工程的“县级示范点”。
路民富家的农家乐打算在2012年正式开张。他家以前山上的地现在还剩六七分,可以种些庄稼。据他说发展农家乐,卖凉皮、江水鱼等每天能赚个上百块钱。他家的二楼的两个房间还按照一间两张床的标准设置,用来给旅客住宿用,一个床位住一晚10元钱。
尽管祖祖辈辈都是住在山上过日子,但是山洼里那些没水没电没路的苦日子让像路民富这样的村民们,如今更向往山下的敞亮日子。
优势地段安置移民
与把移民搬迁和开发农家乐相结合起来的情况不同,同样也是位于山阳县的十里铺乡高一村,则是属于灾民集中安置点。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将搬迁安置24万人,包括汉中市8.8万人、安康市8.8万人、商洛市6.4万人,将重点搬迁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以及贫困(特困)户和偏远山地的群众。
高一村安置的是2011年“7·18”受灾的王坪村48户239口人。高一村安置点的最大优点在于,安置点的两层小楼按照乡里的规划和设计,一楼是商户,二楼是民居。这片安置点因为离进城的高速公路不远,所以开发成农贸市场大有潜力。
张长河是2011年搬到这里的一户灾民。记者问他以前为什么不移民搬迁?他说要是没有政府的政策,“几十万都搬不到这里来”。他以前的老房子是三间土房带灶屋,如今的是两层共120平方米的新房。据他介绍,建新房加装修一共花了16万元左右,除去政府的补贴资金外,其余的钱款主要是他和妻子多年在外打工攒下的,另外也还借了一点。他一家5口人,儿子和女儿都还在读书,老母亲在家帮着带孩子,他和妻子则常年在外打工。但是有了新房之后,开始寻摸着让妻子回家照顾家里了。当地的农民一年主要的收入就靠着养鸡和种植板栗、核桃,所以很多农民都会外出打工。
十里铺乡党委书记肖绪杰为记者介绍说,“7·18”地质灾害中,当地的王坪村和老沟村受灾最为严重,按照搬迁政策,既要“灾民搬迁”,又要考虑“整村搬迁”,老沟村就是要安排整村搬迁的。高一村第二期的24户居民的楼房已经在建设当中了。
资金问题是头等大事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发现,山阳县农民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为他们此次的移民搬迁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问起他们是否适应搬迁后的生活,他们反而表示搬迁后通电通水通路的日子才更有希望和奔头。同时,为了落实“搬得下,稳得住,要致富” 的移民政策,山阳县对搬迁移民点切实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措施,由于目前新建安置点的移民还大多未正式入住,上述富民措施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落实。
2011年年底,本刊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山阳县的移民安置工作仍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到2011年12月份,山阳县规划的40处集中安置点,有12处924户动工建房或入住,5处577户正在处理地基,23处1072户已经基本做好建房前期工作。从商洛市反馈的信息来看,截至2011年11月20日,全市20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动工19857户,79908人,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24.1%和124.8%。其中移民建房主体在建1.6万户,已建成7469户,已搬迁入住5195户2万多人,超额完成了陕西省下达的搬迁任务。
“搬得下,稳得住,要致富”,陕西省商洛市市长杨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商洛市的移民工程要做到这三点要求,同时这也是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所有工作的检验标准。他还曾发表过题为《关于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的文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规划选址、建房标准、资金投入、推进机制等重要问题。
“资金问题是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也是重点和难点。”杨冠军对记者强调。他算了一笔账,商洛规划10年搬迁71.8万人,建房需投入132.7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43.05亿元,按现行政策,省级配套需投入95.07亿元,市县配套37.67亿元,加之物价、工价上涨等因素,今后建设成本将逐步增加,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曾经表示,“中国在灾害移民理论研究、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意味着,陕南地区的移民工作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