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猎德看亚运”有两重含义:一是透过猎德村的变化来看2010年亚运会东道主——广州,另一层意思是,经过猎德村边上的猎德大桥去看亚运会比赛。
刘元举在《感觉城市》里写到: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在广州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号称岭南周庄的猎德村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面临着不得不拆的命运。然而淹埋了历史遗存的城市到哪里去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又如何能葆有文化自尊?拥有了CBD的广州人到哪里去缅怀自己的祖先,到哪里去寻找大家得以生存数千年的根?谁来挽救岭南最后的水乡?
还好,改造后的猎德村,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欣慰的痕迹。
猎德宗祠:迁而不拆 原味呈现
以往的城市拆迁,表现在器物层面,就是所有房屋一概夷为平地,让你在半年甚至半个月后,就找不到你家以前的厨房在哪个位置。而猎德村在城市化改造的进程中,它并没有像其他村庄一样被城市所淹没,反倒是让这个城市接受了它的文化。在猎德大桥的北端,桥边赫然矗立着几个肃穆的祠堂,与“珠江之贝”猎德大桥相映成趣,那便是猎德村的祠堂群。然而猎德村的祠堂并不是新建的,而是花了大力气把原来的祠堂整体迁移过来。整个搬迁工程浩大,只为尊重村民的传统,让他们有个“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对于村民精神象征的祠堂,政府这次做到了迁而不拆。
这是一个现代城市里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画面,相信没有多少人见过在哪个城市的“CBD”,通往这商业旺区的路上最先见到的景致是祠堂而不是金融中心。此举颇能体现大城气象,这就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之处。猎德村改造一开始就在拆与不拆之间引发争论,而后的改造方案更是备受瞩目,参与改造的各方均表示“压力很大”。
为了让方案得到猎德村民的支持,设计团队收集了大量资料,把村中的古建筑尺寸都详尽记录并全部录入电脑保存。“我们还尽量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希望在设计方案中充分体现并在未来得到保留。”拆迁项目负责人许成汉从大量的调研中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猎德村民的宗祠文化。
一些看似琐碎、但对猎德村民来说却是特别重要的小细节:设计的房子南北通风,考虑到村民过年贴春联的习惯,还有村民习惯把灶头朝向西边或西南边方向……这些都对当初的设计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这个项目最难的是在村民、政府及专家三者间找到平衡点。
这个村庄,不但改变了我们对城市核心区的刻板印象,给城市增加了几分沉淀,同时也影响了一条桥的名字。
猎德大桥:为疏导车流而生
猎德大桥,改写了广州没有悬索桥的历史,是我国此类桥梁中的第一大桥。在猎德大桥北延线亦已开通的今天,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南往北的车流络绎不绝,它们从猎德大桥下来后,直接进入花城大道隧道一路向北,经過金穗路地面,再经天桥横越黄埔大道,一直通往天河北。“只需要五分钟”,新闻上这样说。
这是一条完全为疏导车流服务的桥梁,不只是北延线,你可以自北向南,桥那端的道路,一样畅通无阻。一路向前走,猎德大桥接驳新光快速的这段路也“被高速”了。
根据中山大学冯原教授的表述,沿江发展的城市,桥梁肯定是一种城市意象的标识物。与“节约闹革命”的人民桥相比,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猎德大桥要刻意去追求外观上的象征意义,人民桥不过就是一座桥而已,但猎德大桥,它既是一座桥,又是这个时代的规划者想要用这座桥去创造一种令广州市感到自豪的意向,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珠江上的一座新桥,实际上,它是广州中轴线新标志组团的一个跨江符码。
如果说珠江新城是广州的“客厅”,那么,广州塔就是客厅中的电视柜,海心沙等于是茶几,歌剧院、博物馆这几个文化建筑就像是沙发,西塔就是放在沙发背后的落地灯,猎德大桥也许就是门了,它连接的另一端,是满城繁华。
经猎德大桥从珠江新城到番禺,只需要15分钟。而番禺,正是2010广州亚运会的核心区亚运村所在地。
猎德以西 珠江之南
从猎德村向西看,在猎德大桥的右边,就是广州新电视塔和海心沙。2010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都在这里举行,不经意间,猎德成了亚运的窗口。
承办2010亚运会,标志着广州正式挤身亚洲一流城市之列,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新电视塔雄居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交汇处,又是广州最高最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这无疑是对2010年广州亚远会最好的纪念。作为亚运会的一部分(举办地和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耸立在云山珠水之间、广州城市之上的电视塔,日后将会让人们时时忆起广州的这段辉煌。而猎德村将有幸成为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之一。
不难发现,猎德祠堂和猎德龙舟代表了城市传统的一面,猎德大桥和猎德地铁站则象征着现代的一面。再加上那猎德以西的电视塔,珠江之中的海心沙,怀揣经典,奔向世界,这就是广州精神。传统与现代天然融合起来的广州,无论之前还是现在,从来就没让人失望过。
刘元举在《感觉城市》里写到: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在广州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号称岭南周庄的猎德村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面临着不得不拆的命运。然而淹埋了历史遗存的城市到哪里去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又如何能葆有文化自尊?拥有了CBD的广州人到哪里去缅怀自己的祖先,到哪里去寻找大家得以生存数千年的根?谁来挽救岭南最后的水乡?
还好,改造后的猎德村,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欣慰的痕迹。
猎德宗祠:迁而不拆 原味呈现
以往的城市拆迁,表现在器物层面,就是所有房屋一概夷为平地,让你在半年甚至半个月后,就找不到你家以前的厨房在哪个位置。而猎德村在城市化改造的进程中,它并没有像其他村庄一样被城市所淹没,反倒是让这个城市接受了它的文化。在猎德大桥的北端,桥边赫然矗立着几个肃穆的祠堂,与“珠江之贝”猎德大桥相映成趣,那便是猎德村的祠堂群。然而猎德村的祠堂并不是新建的,而是花了大力气把原来的祠堂整体迁移过来。整个搬迁工程浩大,只为尊重村民的传统,让他们有个“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对于村民精神象征的祠堂,政府这次做到了迁而不拆。
这是一个现代城市里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画面,相信没有多少人见过在哪个城市的“CBD”,通往这商业旺区的路上最先见到的景致是祠堂而不是金融中心。此举颇能体现大城气象,这就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之处。猎德村改造一开始就在拆与不拆之间引发争论,而后的改造方案更是备受瞩目,参与改造的各方均表示“压力很大”。
为了让方案得到猎德村民的支持,设计团队收集了大量资料,把村中的古建筑尺寸都详尽记录并全部录入电脑保存。“我们还尽量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希望在设计方案中充分体现并在未来得到保留。”拆迁项目负责人许成汉从大量的调研中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猎德村民的宗祠文化。
一些看似琐碎、但对猎德村民来说却是特别重要的小细节:设计的房子南北通风,考虑到村民过年贴春联的习惯,还有村民习惯把灶头朝向西边或西南边方向……这些都对当初的设计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这个项目最难的是在村民、政府及专家三者间找到平衡点。
这个村庄,不但改变了我们对城市核心区的刻板印象,给城市增加了几分沉淀,同时也影响了一条桥的名字。
猎德大桥:为疏导车流而生
猎德大桥,改写了广州没有悬索桥的历史,是我国此类桥梁中的第一大桥。在猎德大桥北延线亦已开通的今天,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南往北的车流络绎不绝,它们从猎德大桥下来后,直接进入花城大道隧道一路向北,经過金穗路地面,再经天桥横越黄埔大道,一直通往天河北。“只需要五分钟”,新闻上这样说。
这是一条完全为疏导车流服务的桥梁,不只是北延线,你可以自北向南,桥那端的道路,一样畅通无阻。一路向前走,猎德大桥接驳新光快速的这段路也“被高速”了。
根据中山大学冯原教授的表述,沿江发展的城市,桥梁肯定是一种城市意象的标识物。与“节约闹革命”的人民桥相比,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猎德大桥要刻意去追求外观上的象征意义,人民桥不过就是一座桥而已,但猎德大桥,它既是一座桥,又是这个时代的规划者想要用这座桥去创造一种令广州市感到自豪的意向,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珠江上的一座新桥,实际上,它是广州中轴线新标志组团的一个跨江符码。
如果说珠江新城是广州的“客厅”,那么,广州塔就是客厅中的电视柜,海心沙等于是茶几,歌剧院、博物馆这几个文化建筑就像是沙发,西塔就是放在沙发背后的落地灯,猎德大桥也许就是门了,它连接的另一端,是满城繁华。
经猎德大桥从珠江新城到番禺,只需要15分钟。而番禺,正是2010广州亚运会的核心区亚运村所在地。
猎德以西 珠江之南
从猎德村向西看,在猎德大桥的右边,就是广州新电视塔和海心沙。2010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都在这里举行,不经意间,猎德成了亚运的窗口。
承办2010亚运会,标志着广州正式挤身亚洲一流城市之列,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新电视塔雄居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交汇处,又是广州最高最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这无疑是对2010年广州亚远会最好的纪念。作为亚运会的一部分(举办地和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耸立在云山珠水之间、广州城市之上的电视塔,日后将会让人们时时忆起广州的这段辉煌。而猎德村将有幸成为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之一。
不难发现,猎德祠堂和猎德龙舟代表了城市传统的一面,猎德大桥和猎德地铁站则象征着现代的一面。再加上那猎德以西的电视塔,珠江之中的海心沙,怀揣经典,奔向世界,这就是广州精神。传统与现代天然融合起来的广州,无论之前还是现在,从来就没让人失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