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成为百姓心中明星的启示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文以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为例,通过分析他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诠释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品格、人文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内核。
  关键词:接地气 有骨气 扬正气 聚人气
  从2012年1月16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连续刊发、播出了辽宁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并配发评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光明网、中国记协网等均在首页开设专题,集纳刘彤事迹相关报道……此前,根据中央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批示精神,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记者深入丹东,实地集中采访刘彤。记者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刘彤站在记者堆里毫不起眼,可是走到社区百姓中间,那种备受欢迎的程度令人感动,老百姓跟他的热乎劲儿令人眼热,就像“追星族”见到了明星一样。
  刘彤这个明星的光环,是老百姓给的,因为他是老百姓想见、愿见、见得着的记者,而且是真心给他们办事的“家里人”。在丹东的大街小巷、村镇农院,在一个个新闻事件现场和百姓有需求的时刻,大家总会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相貌朴实的中年男子,一袭夹克衫,一个过时的黑挎包,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经年累月、寒来暑往,不停地骑行、奔走,他就是被群众称为“贴心记者”的丹东广播电视台资讯部副主任刘彤。
  刘彤的新闻从业经历非常简单:1997年调到电台工作,前10年都忙碌在广阔的山乡田野,为农村百姓服务,最近5年则专门从事社区报道,15年来,他始终扎根最基层。跑农村,他能沉下去倾听普通农民的呼声,被称作“农民的嘴儿”;走社区,他会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成了“社区的腿儿”。新闻永远在路上,刘彤的百姓情结在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的穿行当中得以凝聚和亲近;他的新闻意识经过新闻一线的锤炼得以养成和升华;他的工作热情在对时代前沿典型信息的把握和挖掘中不断高涨。
  一、人接地气,文有才气
  有一句话在刘彤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只有沉下去,才能抓活鱼”。在跑农村新闻的时候,刘彤每年的发稿量都超过1000篇;跑社区的五年共播发民生稿件2600多篇。负责丹东市宽甸县的报道时,他走遍了所有乡镇,最远的乡镇往返一次400公里;在跑城市社区时,他一天骑自行车五六个小时,走遍市内及郊区所有社区。他先后有近百部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其中14部作品获得省政府或省记协等省级奖项评比的一等奖。这些沉甸甸的数据是刘彤“人接地气”的佐证,15年始终沉在最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刘彤“文有才气”的佐证。
  有人说,农村最容易出好作品。但如果不愿意吃苦,好作品不会自个儿找上门来。看看这些获奖作品的题目,就会知晓刘彤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怎样地沉下去:《秋访农家致富经》《山还是那座山》《听于国民唠致富嗑儿》《村官下访的体会》《大水沟村听民谣》《今年的草莓为啥卖得这样难》《互联网上卖鲜桃》《村民现场考村官》《七站八所一扇门》和《毕铁匠下岗》。
  就拿《互联网上卖鲜桃》来说,1999年秋天,刘彤到宽甸县长甸镇采访,从镇党委宣传委员口中得知当地河口村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燕红桃的新闻线索,他就急着要去现场采访。但是,镇政府的车没在家,一时让宣传委员感到很为难。这时,正好有一辆拖拉机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货,刘彤谢绝了镇领导挽留吃中午饭的好意,一脚登上农民兄弟的拖拉机,而后又步行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卖鲜桃的现场——农民个个头顶烈日,肩扛着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燕红桃往外地客商的大车小车上装,客商基本上都是从网络上得知货源信息的。农民上网销售农副产品,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新闻。刘彤山上山下忙活了两个多钟头,采访果农、村干部和外地客户,没有吃饭,没有休息,顶着烈日。采访结束后他又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长途汽车站,在返回台里的长途客车上一路构思形成了录音报道《互联网上卖鲜桃》。这篇充满时代前沿典型信息的录音报道在年度的辽宁省政府广播奖评选中征服了全体评委,赢得了全票。跑农村,刘彤始终如一地坚持“不当要车和看材料”的记者。《大水沟村听民谣》、《农家汉巧干工艺活》、《爱算计的农民秦世贤》等一篇篇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报道,都是刘彤用脚板子一步步量出来的。
  社区报道接触的大多是民生题材,十分琐碎,可刘彤还是从中不断挖掘出“金矿”,靠的是亲身体验采访和带着问号走下去。《小公章连着大和谐》的报道,他采访了近20个社区;关注出租车司机他采访了40多位的哥的姐,录音整理将近10万字等等。这背后,都是付出。拿获得辽宁省政府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酸甜苦辣都是歌》来说,2009年三伏天,他挑起扁担,跟市环卫处城肥站的工人一起掏粪挑粪;跟搬家工人一起爬楼搬运重物;一大清早冒着大雨跟社区保洁员清掏43个楼道口的生活垃圾;顶着太阳陪坐在马路边跟找工作的下岗职工一起找工作,体会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在建筑工地,与农民一起弯钢筋……这部零距离体验式报道连续播出之后,在被采访的行业和各层次听众当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封封肯定的信件,一个个赞扬的电话,成了《民生早报》栏目的荣耀与激励。记者节前后,刘彤还接到了被采访对象和广大听众数十条祝福短信。丹东市第四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张法堂接连给刘彤写来两封信,对记者这种职业精神给予高度赞赏,对记者报道的普通劳动者表示了深深敬意。如今,这种体验式采访已经成了刘彤的常态式采访。
  刘彤的经历带来的启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线,俯下身、弯下腰,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挖掘和报道好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实践的好新闻;只有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之中,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才能用人民的语言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用人民群众的思路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新闻报道才能有底蕴、有力量、有看头;才能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新闻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使新聞宣传工作达到活力竞相迸发、激情充分涌流,务求最佳的宣传效果。   二、身有骨气,行有底气
  刘彤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咱当记者的,一定得让百姓有“盼头”,有“想头”。群众可以向记者反映情况,记者更得主动联系群众,安心把双脚迈向基层,话筒对准基层群众,为群众鼓与呼。这番话源于他对新闻事业无比的热爱和忠诚,始终忠于职业操守。来电台之前,刘彤在振安区委当秘书,是振安区卫生局后备干部,在许多人眼里这都是前途无量的岗位,可他却以一个通讯员的身份调入当时的丹东电台做一名普通记者,因为他觉得能为百姓鼓与呼才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选择。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无冕之王,风风光光,可在刘彤身上,一点这样的影子也看不到。一次下雨天,他骑自行车到锦江山公园采访,售票人员不相信还有下雨天骑车采访的记者,当刘彤亮出记者证,对方还是在一个劲儿地摇头。这就是刘彤的为人,这就是刘彤对待新闻工作的态度。
  跟刘彤接触,你会发现,他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新闻记者的职业烙印每时每刻都在他身上闪现。在劉彤心里,一直打着这样的“小九九”,广播记者要想出人头地,一定得让人家有“想头”。相对于看得见、留得住的报纸和更直观可见的电视新闻,稍纵即逝的广播新闻就显得有些弱了。而刘彤让人家有“想头”的方法简单易学,到农村采访吃饭就是一饭一菜。他给人家的印象是实惠、能吃,吃的东西样数少、数量多,有时候一顿能吃四五个馒头、吃四碗子粥;他住过五块钱六块钱一宿的小旅店,也无数次在镇政府的办公室过夜;到一百公里之外的宽甸县采访,不论冬夏,刘彤都坐早上5点30分丹东发往宽甸的第一趟班车,到县里不到八点钟,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给采访对象添麻烦;在丹东市内及郊区采访,刘彤都把时间约定在早上和下午一上班的时候,就为了提高采访效率躲饭口;采访华夏村社区党委书记屡次遭拒,人家8点30分上班,他7点就到社区门口等;工业社区干部为表达对刘彤长年关注社区百姓的感谢,春节给他一张食用油票,刘彤不收不让走,最后在刘彤一再坚持下,这张油票给了社区的一位困难户;新村社区过年给刘彤100元辛苦费,被婉言谢绝;白房一社区地处偏僻,路又坑洼不好走,采访结束的时候,社区干部给他打出租车,被谢绝;采访一家外贸加工出口企业,负责人看他是骑自行车来采访,硬要送他一套价值数百元的服装,被婉言谢绝;参加企业开业、工程竣工的采访报道,一个个红包、礼金被婉言谢绝,当场实在推不掉的,就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地交到台党总支……这种良好工作作风在采访对象中有口皆碑,有许多采访对象专门点名接受刘彤的采访。
  刘彤周围的记者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只要刘彤想采访的都能够采到,人家为什么都配合他?除了刘彤的为人、作风等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底气,而这底气首先就是他善于节目策划,能够找准中心工作与百姓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对如今的广播节目来说,策划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刘彤每年都推出七八个主题策划,突出“以人为本的贴近式宣传”,引导热点,服务群众,以把握到位实现宣传到位,以深入到位实现贴近到位。
  走进,为了真实。刘彤连续一个星期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新区的大街小巷,通过体验式采访采制的系列报道《记者再访新城区》把一个建设中的真实的新区告诉人们,不仅对新城区的现在和未来作了实事求是的报道,还反映了新区失地农民养老、就业等敏感问题。
  融入,呼唤理解。刘彤和出租车司机交朋友,采制的报道《说说出租车的心里话》,将他们的委屈、压力和负担讲给听众,同时也把出租车司机为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发挥的宣传员的作用讲述给百姓,以求市民理解和支持。
  捕捉,传播文明。时下,全国媒体都在关注一个社会现象:老人在街上摔倒了,是救还是躲?刘彤对此作了专题报道《老人摔倒之后》,通过实例亲自追现场、到医院、下社区,获得丰富的音响,吸引人们一直关注着帮助老人的好心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被救老人及其子女在被救之后的一言一行。通过这样一个报道主题,很好地诠释了冷漠、无情并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爱心一直在世间流淌。
  其次,他善于从个例中发现具有普遍性、共性的问题,呼吁引起政府关注。2007年初,《民生早报》打造了以刘彤的名字命名的重点栏目“刘彤走社区”。栏目不仅反映百姓琐碎小事,更专注于社区居民中有代表性、典型性或是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社区干部群众的智慧,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一篇问题调查和采访背后,都是刘彤到基层听取大量群众呼声、明查暗访的结果。如果走不到位,就可能以偏概全,产生负面效果了。“走、转、改”的意义和作用也在于此。比如,采访取缔马路市场,他将扰民和下岗职工需要这两方面的难题实事求是地摆出来,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征求民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如今,在一些不影响大交通的地段给自食其力的下岗及困难群众开设了一块儿“自留地”,并规范了管理。
  刘彤的经历带来的启示: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品格,把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党的新闻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把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职业责任,严格遵循新闻工作的职业准则,锻炼品质、净化心灵、改进作风,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从基层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期盼和拥护中更加直观地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新闻工作的意义,以新闻自觉意识为内动力,树立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内核。
  三、与己小气,与人大气
  从事社区报道5年来,刘彤都是骑一辆破旧自行车穿行城市大街小巷,自行车隔三岔五就“保修”一次,外胎也换了无数条。年过七旬的修自行车的崔永祥师傅感叹,这是丹东史上维修最频繁的自行车。在刘彤的眼里,这是很平常的事:“我当记者就是一个给老百姓跑腿的角儿。称不称职,先不说,我只想问自己,我当记者尽没尽职?骑自行车,我是穷人乐。丹东,从东到西,多大个地儿?你开大奔,小胡同进得去吗?老百姓还信你吗?开车就有派吗?开车才是记者吗?要想知道答案,还是去问老百姓吧。”
  采访对象约刘彤去采访,他从来没有问过“怎么走”,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在暗示对方出车或要求对方为自己提供一点方便。有一回,东港市大鹿岛风能发电厂奠基,人家让打车去,给报销车费。刘彤没有这样做,他早上五点半从丹东坐公共汽车赶了70多公里来到孤山镇,再从孤山镇花三元钱打个人力三轮,提前半个小时赶到现场,给采访对象省下了50多元钱。在农村一线当记者十年,他从来不填下乡补助单,少领下乡补助费四千多元。一件夹克衫穿了六年舍不得换;采访包破得实在不能用了,就买一个70元的背包,怕骑车磨损外面再套上个绸包;一双棉鞋两边全漏了,冻脚了,才想起来换。他总是会拒绝朋友、同事的聚会,因为他认为妻子王燕蒸的馒头天下第一香,做的高丽咸菜天下第一鲜,要回家享受最爱的美食。   有人说,刘彤对待自己近乎“苦行僧”,让人难以理解,可他对困难群众则是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他的爱人下岗多年,前两年才在台里的呼吁、帮助下找到工作;儿子念书开销也大,家境不富裕。但他总想着那些比他还困难、更需要别人帮助的人。
  刘彤十分注重与通讯员的沟通与交流,他一直坚持给来稿的通讯员回信,把修改后播发过的稿件寄给通讯员,互相交流提高。一些通讯员一连寄来多篇稿件,有的没有新闻价值,他在指出缺点和不足的同时,还自掏腰包给通讯员寄去稿费,给通讯员挂名的每一篇稿件,刘彤都自掏腰包寄出微薄的稿酬,以表示对他们工作的尊重。当他了解到一位农村通讯员苦于没有录音机采访不了录音新闻时,他把亲属从国外捎回来,自己爱不释手的一部高档录音机送了去。刘彤还掏钱买了一台高档收音机以电台的名义送给采访对象“当代愚公”赵云廷,使这位久居深山的八十多岁的老人,每天都能听到广播。他省吃俭用,常年资助宽甸县太平哨镇二龙渡村小学的一名贫困学生,至今刘彤还没见过她。
  这些年,刘彤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和一些奖励,他把第一次得来的2000元奖金以电台新闻中心的名义,全部捐助给了贫困学生、患病群众。此后,他对荣誉奖金的使用总是给老婆一半,自己留一半随时救济困难群众。比如,市劳模奖金2千元、特等劳模奖金4千元、省优秀党员奖金5千元、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金2千元、省十佳记者奖金5千元、电台奖励1万元等,他都是这样处理的。
  但刘彤也深知,单靠自己的收入来帮助困难群众,力量有限,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采访报道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刘彤说,对一个普通百姓的关注,它的背后可能连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三年前的国庆节期间,刘彤集中采访了一批个体劳动者。其中,在市中心医院门口,他结识了一位普通下岗女工于金燕。于金燕靠卖煎饼维持一家的生计,供孩子上大学。刘彤通过采访发现,于金燕的煎饼很有味道,只是混淆在共同的摊名当中,让人记不住。刘彤建议她用自己的名字“金燕”做招牌,再穿上白大褂,摆上鲜花。果然,“金燕”煎饼“火了”,于金燕每个月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孩子顺利念完了大学。像这样的事情刘彤做了很多。
  刘彤的经历带来的启示:无论社会环境怎么变化,工作条件如何改善,采访手段怎么先进,新闻工作者都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始终保持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党的新闻工作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高地的进程中要争做表率,树立“讲文明、献爱心、促和谐”的榜样示范,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文明风尚的示范者,做服务群众的志愿者。
  四、弘扬正气,凝聚人气
  2007年年初,丹东电台新开了一档民生节目《民生早报》,在农村战线激情奉献了十个年头的记者刘彤,接受台里安排进入了全新的采访领域。因为节目面向百姓,肩负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职责,打从《民生早报》节目开办那天起,刘彤就更和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百姓关注的就是他要跑到问到采访到的。面对全新的岗位,刘彤先给自己定位,于是在他的新名片上就有了这样的表白:有事儿您说话,有难您开口;乐事我来报,愁事也关注。这同时也是刘彤对百姓的一个承诺。
  因为节目当中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都需要跟政府职能部门或相关单位见面和沟通,这当中有支持理解的,也有个别不“感冒”的,为此刘彤遭受了不少冷脸、挖苦,甚至在一次采访百姓反映房地产开发商有关收费问题的时候,对方竟用“摆平”这样的字眼儿对他进行威胁。这一切,刘彤自个顶着,他在替盼着解决问题的百姓默默地承受,从中感受到困难百姓的不易,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决心。
  刘彤靠着这股“较真儿”的劲头,让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有百姓反映小区旁边一家工厂扰民三年,刘彤先后几次骑车一个多小时到现场,采访、沟通、协调,跑企业、跑市区环保局,最终市委领导做出批示,工厂另行选址迁出,一解居民三年之苦。一位农民为一垄地的归属,找村里、找镇里,到区里、市里上访,三年没有结果,刘彤先后6次联系村、镇、区相关部门,最后在区信访办协助下,了却了困扰农民多年的一块心病。种子公司家属楼下水井堵塞半年,用砖头垫起很高,刘彤实地查看之后,约来市住房公共维修资金的领导和物业经理,召集居民做工作,当天开修当天完工。铁矿沟社区有一面墙严重倾斜,墙一米之外就是人行通道和住家,由于这里要动迁,哪个部门也不想掏这个“冤枉”钱。刘彤先后找过办事处、市防汛办,找到分管副市长沙建业亲自查看,最终新修了墙,社区干部也结束了年年汛期死看死守的烦恼。
  为民生问题鼓与呼,民生调查也是刘彤做得最多的一项采访。政府不少部门儿上过他的“批评榜”,甚至就连群众反映的局长信箱、市长信箱成摆设也成为他的报道对象。他关注失地农民的生活,关注菜篮子基地在减少,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和养老,关注的哥的姐如厕难、吃饭难,关注教育资源平衡发展,更关注贫困家庭的看病难,关注马路市場收费乱象,关注社区干部工作不堪重负……采访中,刘彤还采写了许多问题性报道,通过记者多方奔走呼吁和送阅等有关形式反映给有关部门。
  刘彤说,写批评稿件不是为了曝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弘扬正气。让刘彤感到欣慰的是,他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让他更深刻认识到,记者在百姓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有多么必要和重要。《对话卖菜哥》反映农民进城卖菜难问题,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会议,落实了解决措施;往返新城区乘车难问题经报道后,引起了市政府及公交部门高度重视,决定加大车次、密度,切实解决了市民乘车难问题;“弃管楼”修缮问题,引起政府重视,拉开旧小区改造帷幕;市公安局办证大厅搬迁至新区后,群众众口一词,反映乘车不便,路途太远,现在公安部门已经顺应民意,科学地解决了此问题……
  对于这些,刘彤的采访体会是,在报道社会热点问题上,一定要给群众话语权,让他们提建议、提希望,与相关部门对话,这才是架起理解与沟通桥梁的关键点。因为政府与百姓的心是相通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群众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群众的难心事不是洪水猛兽,你给他话语权,并把握得当,就只会给政府帮忙而不会添乱。对记者来说,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沉到百姓当中,了解、发现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正因为刘彤找准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定位,才有了各级政府的支持、配合,才有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戴。这一点从听众发给他的几条短信和来信中可见一斑:【137****0654】刘彤,今天(12月14号)降了入冬第一场雪,你早上下社区别骑自行车了,第一场雪人不一定适应,希望你注意安全。牵挂你的臧大姐。【139****4042】刘记者祝你节日快乐!你的敬业精神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你为我们社区解决了老大难问题,今天是记者节,我代表铁矿沟社区全体居民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祝你节日快乐!工作快乐!万事如意!
  听众臧广荣给电台总编室来信写到:我最喜欢的栏目是《民生早报》,这个栏目深得人心。我最喜欢刘彤的报道,他的报道真实、深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浮夸的辞藻,用真实的自我去体验。他带着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和老百姓心贴心,他身上凝聚着过去的焦裕禄、雷锋和现在的王顺友、郭明义等先进人物的崇高风范,骨子里透着那么一股子永远不变的气节。我觉得他的报道是《民生早报》栏目的重头戏,百姓爱听。尤其是现在新闻战线开展向刘彤学习,听了对刘彤事迹的宣传报道更进一步了解他,也更喜欢他,更敬仰他。但愿刘彤像星星之火,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新闻工作者。
  一位位听众发给刘彤的短信他至今保留着。他说,这是听众对电台记者的信任和对民生节目改革的肯定,有那么多信任和支持自己的听众,再苦再累也值了!
  刘彤的经历带来的启示:新闻工作者要以民生诉求为根本要求,按照新闻规律调整办节目思路,发挥新闻服务生活的独特作用;要敢于舆论监督,以铁肩担道义为己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树立党的新闻工作者刚正不阿的良好形象。
  记者刘彤成为百姓心中的明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但评判标准归根到底是要看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辽宁丝绸学校的三位教师为刘彤写的下面一篇饱含真情的《記者铭》,可以与所有新闻工作者共勉:
  位不在高,想民则名;
  权不在大,为民则灵。
  斯是记者,心系百姓。
  谈笑皆民生,往来皆民情。
  田间地头走,话筒进街庭。
  可以明实事,察实情。
  无浮夸之乱耳,视弱者为亲朋。
  责任当使命,真爱作准绳。
  百姓云:“泥腿记者”。
  (作者单位:辽宁丹东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其他文献
摘 要:哈尼梯田是一个自然灌溉系统,是千百年来哈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奇迹。广播特写《梯田人家》通过忠实记录,真实地呈现了哈尼梯田的现状以及梯田人家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七分钟 忠实记录 叙事与抒情  人物和细节的符号意味  在认识哈尼梯田之前,我一直以为哈尼梯田是与大寨梯田一样的“人定胜天”的产物,直到我到了云南省的红河州,亲眼看到了哈尼梯田气
期刊
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播音主持队伍,从2006年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社会成功举办了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每届评选均有其特色。与2006年首届、2009年第二届相比,2011年第三届“十佳”评选有什么特色、新意和启示呢?我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风格的多元化呈现。本届评选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央电台业务格局多元、节目形态多样、播音主持风格多采的传播特征。43人报名参评,
期刊
北京电台播音主持管理部原来归属总编室,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考核和评选工作。  北京电台对播音员和主持人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考核标准,播音员是播音员,主持人是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播音员会念稿就行了,其实不是,真正的播音艺术家,每读一篇文章、一篇稿件,都是学习的过程。现在北京电台播音员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播什么都一样,大部分都是白开水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对播音员这方面的
期刊
摘 要:2011年11月26~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影响力节目样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产学研紧密联手共同举办的高端广播节目样态会议,来自中央电台以及13所全国知名大学的广播研究青年学者围绕广播节目样态及实践、广播生产规律研究及创新手段、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等相关议题进行广泛研讨,探寻广播创新之路。  关键词:广播影响力 节目样态  广播生产规律 广播与新媒体  2011年11
期刊
2007年我参加了中央电台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遗憾的是没能入选。2009年我又参加了第二届”十佳“评选,以排名第四的成绩获得”十佳“称号;2011年我再次参加第三届“十佳”评选,这次我摘得桂冠。数字变化很简单,但对我而言,却是对多年业务积累和工作业绩的肯定。  2007年至2011年,从30多岁迈入40岁,我跨入了中年的门槛。四年里,如果以流水账般态度过日子,会懈怠、会退步,会被淘汰。而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3月23日,由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主办的“广播新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广播”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突破两百万为契机,以“自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更好地和新媒体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切入点,邀请了包括新浪网、新华电视网、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台交通广播和央广新媒体公司等多家合作网站、学术院校和兄弟媒体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同行,以及知名博主、中国之声知名主
期刊
摘 要:对外广播节目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节目,它要兼顾海外人士的汉语水平、文化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这个前提下向海外华人展示中国的新面貌、新事物。本文以《中国之窗》节目创作为例,从选题、采访、撰稿、制作等方面入手,与大家分享几点值得探讨的经验。  关键词:对外广播节目 小选题 贴近性 隐性宣传  《中国之窗》节目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全国30多家省级电台共同打造的一档新闻性专题节目。从
期刊
摘 要:1967年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鸡》播出之后,这个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播出,并获得意大利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开创了广播特写的一种新形态:音响与解说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广播音画。  关键词:音画 题目 生命 解说 音响  1985年,我第一次听的布朗的广播特写是《欧洲的钟》。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布朗制作的第一个广播特写是《鸡》。说实话,刚听到这个题目,心中很是疑惑:鸡
期刊
摘 要: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媒体实力的展示和挑战。本文总结了中央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的突破和特点: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凸显财经频率专业性。  关键词:经济之声 财经专业性 高端权威 评论树帜 深度  中央电台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从自身定位出发,实现了全方位、全频率的整体效应,参与节目之多、参与专家数量之大和层次之高、报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总体概括起
期刊
摘 要: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不仅是语言,而且还有音响。音响常常被人误认为是语言的解说和说明,是说明某个问题的注解,是一种点缀。其实音响是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有力元素,比富有哲理的话语具有更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响的运用。  关键词:广播特写语言 音响 沉默 解说  广播特写《鸡》是我做的第一个广播特写。做这个特写我学会了用音响作画,用音响讲故事。我称之为“音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