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显示,大城市中有近八成的小学教师为女性。这类情况在大城市亦是如此。以北上广为例,在小学教育阶段,女性教师比例达到八成,初中阶段则达到64.4%。
关于在职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在探讨在职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影响和对策,而对师范生的研究也多侧重于师范生信仰、人格特征等微观问题的研究。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与师范生的性别比例失衡有着密切联系,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是研究教师教育方法的有力补充。
一、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描述
近年来,我国的师资供求基本持平,但是,教师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却日益凸显。笔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到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女教師的性别比分别为高中47.66%、初中49.48%和小学57.95%,除小学之外,初高中男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女教师的比例,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从2005年到2010年这6年的纵向发展态势看,基础教育、中学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根据2005年OECD国家数据显示:小学、初中、高中的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9.0%、65.7%和52.1%,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可见,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失衡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结合表中的数据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也将面临类似问题——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而这一问题与我国师范院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衡息息相关。
据统计,近年来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多处于3∶7左右,而师范生的男女比例则更明显。由以上数据可知,基础教育的职前教师——师范生的性别比例已严重失衡,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
二、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分析
1.教育功能的作用
(1)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影响。虽然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些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及家庭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本身的稳定性相对符合社会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多数女性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自我期待相对较低,容易选择这类竞争性不强的行业。另外,在社会分工方面,社会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和评价,许多行业仍然存在排斥女性就业的情况,这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比例失衡的关键因素。
(2)对教育活动存在认知偏差。教育活动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这使得一些人片面认为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耐心和细腻的感情,多数人认为女性的心理特征更符合教师角色的相关要求。同时,教育活动的产出并不像一般工厂的“计件生产”那样能够计算标准的产出数量、严格的生产质量,而是缺乏量化指标,产出效能具有滞后性等特点,多数男性认为其缺乏竞争性,由于这一系列认知偏差的出现,使得男性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2.政策导向的驱使
(1)师范专业政策优势的弱化。2004年以前的师范专业政策优势颇多,包括为在校期间的师范生提供生活补助、毕业包分配,户口农转非等一系列政策,这是师范生入读的重要原因。各项数据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师范生男女比例持平。而从2004年开始国家放开师范生就业包分配制度,使得他们与其他非师范毕业生面临同样的就业形势,面对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抉择。这一举措也进一步削弱了男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动力,即人们常说的 “铁饭碗”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出现。
(2)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近代教育理论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强化学生的重要地位,忽视教育机制及学校氛围的积极意义,要求教师转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和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加之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问题频发,要求教师注重个人身份,要以牧羊人的身份温柔、善良地对待学生,看护学生。这些改变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的认同感,使得专业教师发展受限。同时,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基础教育教师的选择权和自主性较小,拓展业务技能的空间大大缩小,阻碍了其科研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3.社会舆论的影响
(1)受“官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的“官本位”腐朽思想根深蒂固,这一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封建落后的传统教育价值观认为“学而优则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做官,通过读书获得权力,进而取得支配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权力,所以一些男生将无仕途可走的中小学教师被看作是没出息的职业。
(2)中小学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一般情况下,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由收入水平决定,而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教师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从事的是高尚且高级的活动,理应获得更多的报酬。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整体不高,这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三、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的影响
1.直接影响
(1)不利于师范院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开展。理论上,男女两性之间并无智力高低之分,但有不同的发展取向。由于个体性别角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生理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男女两性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各有其优势。同时,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单性别的团体中,常常会产生众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绪问题。这一系列证据表明,师范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协调男女比例十分重要。众多实践也表明,适当的“阴阳结合”,可以在心理特征方面实现互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并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愉悦感,进而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得班级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发挥,各类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开展。 (2)致使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虽然我国建立了教师资格的执业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人才来源渠道。但就现有的教师队伍人才分配情况来看,主要教师人才仍然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此可见,师范生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中小学教师团队的质量。因此,师范生整体的性别比例失衡必然会导致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失衡。
2.间接影响
(1)基础教育教师自身发展受限。心理学研究表明,单性别的团体之中易产生一系列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绪问题。同样,在中小学教师群体普遍女性化时也会出现各类问题,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同时,男性教师长期处于柔弱化的环境中,不能满足其正常的交往需求,这会使得一部分男性教师选择逃离中小学教师岗位,造成原本稀缺的男性教师流失,导师教师群体不稳定,使“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这一观念更加凸显。
(2)基础教育过程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性别认同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物。学生无形中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长期接触女教师,将会使得男学生出现缺少阳刚之气等问题,对他们的角色认同带来极大阻碍。
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由于男女教师的性格特征差异,导致男女教师在行为和教学方面都会有差异,这对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男教师在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基础教育教师性别失衡困境的对策分析
1.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众所周知,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下,决定了大部分男性不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师工资发放机制,规避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同时,国家可以将中小学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之中,以保证中小学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声望。
2.社会与家庭应改变观念,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传统的“慈母严父”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学生家长对男性教师的认可度不如女性教师,多数家长会认为中小学男教师缺乏耐心,脾气粗暴,容易体罚学生;而女教师则比男教师更加安全,她们往往比较包容学生。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使得男性对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因此,必须改变社会、家庭对教师的错误观念,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
此外,教师曾被人戏称为“臭老九”,社会上也有“男孩子当老师没出息”的说法,外界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会影响男性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所以要积极提高教师的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外界和教师群体本身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吸引男性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3.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适当调控,控制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
一方面,很多师范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忽略学生的性别比例,单纯依靠报考人数和分数比例来录取,其实这一做法存在很大弊端。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师范院校可以在招录师范生过程中控制男女比例。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发展培养体系,建立长效的奖励激励机制。让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男性教师可以得到更好的物质鼓励,加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惠 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66-71.
[2]张军威.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吴吉惠,章义华.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研究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2014(6):62-65.
[4]应小丽,蒋国勇.对高师院校男女生性别比失衡的思考——以浙江省高师院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2(3):27-31.
[5]周建伟.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8):28-29.
[6]李存生.小学教育难解的痛——教师性别结构失衡[J].教学与管理, 2011(21):50-52.
[7]李斌辉.论性别均衡的教师生态建构[J].教育评论,2010(2):60-63.
[8]于 伟,胡 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9]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0]范方仕.从性别角度看我国教育资本的分布[J].西北人口,2004(4).
[11]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國人民大学学报,2003(3).
[12]卓 言.中小学教育需要“刚柔相济”——解读教育的“阴盛阳衰”现象[J].青春期健康,2011(1).
[13]李 烈.男教师在小学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J].班主任,2011(6).
[14]杨立新.女教师该向男教师学些什么[J].教育文汇,2010(6).
[15]郭志明.专业化视角下美国教师性别结构变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6]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7]李小燕.幼儿园男教师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影响男性参与学前教育因素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8]张惠娆.小学男教师职业状况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9]章 红.幼儿园里男教师的角色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0]刘 平.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1]史晓波.男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关于在职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在探讨在职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影响和对策,而对师范生的研究也多侧重于师范生信仰、人格特征等微观问题的研究。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与师范生的性别比例失衡有着密切联系,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是研究教师教育方法的有力补充。
一、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描述
近年来,我国的师资供求基本持平,但是,教师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却日益凸显。笔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到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女教師的性别比分别为高中47.66%、初中49.48%和小学57.95%,除小学之外,初高中男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女教师的比例,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从2005年到2010年这6年的纵向发展态势看,基础教育、中学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根据2005年OECD国家数据显示:小学、初中、高中的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9.0%、65.7%和52.1%,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可见,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失衡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结合表中的数据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也将面临类似问题——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而这一问题与我国师范院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衡息息相关。
据统计,近年来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多处于3∶7左右,而师范生的男女比例则更明显。由以上数据可知,基础教育的职前教师——师范生的性别比例已严重失衡,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
二、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分析
1.教育功能的作用
(1)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影响。虽然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些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及家庭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本身的稳定性相对符合社会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多数女性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自我期待相对较低,容易选择这类竞争性不强的行业。另外,在社会分工方面,社会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和评价,许多行业仍然存在排斥女性就业的情况,这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比例失衡的关键因素。
(2)对教育活动存在认知偏差。教育活动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这使得一些人片面认为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耐心和细腻的感情,多数人认为女性的心理特征更符合教师角色的相关要求。同时,教育活动的产出并不像一般工厂的“计件生产”那样能够计算标准的产出数量、严格的生产质量,而是缺乏量化指标,产出效能具有滞后性等特点,多数男性认为其缺乏竞争性,由于这一系列认知偏差的出现,使得男性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2.政策导向的驱使
(1)师范专业政策优势的弱化。2004年以前的师范专业政策优势颇多,包括为在校期间的师范生提供生活补助、毕业包分配,户口农转非等一系列政策,这是师范生入读的重要原因。各项数据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师范生男女比例持平。而从2004年开始国家放开师范生就业包分配制度,使得他们与其他非师范毕业生面临同样的就业形势,面对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抉择。这一举措也进一步削弱了男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动力,即人们常说的 “铁饭碗”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出现。
(2)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近代教育理论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强化学生的重要地位,忽视教育机制及学校氛围的积极意义,要求教师转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和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加之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问题频发,要求教师注重个人身份,要以牧羊人的身份温柔、善良地对待学生,看护学生。这些改变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的认同感,使得专业教师发展受限。同时,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基础教育教师的选择权和自主性较小,拓展业务技能的空间大大缩小,阻碍了其科研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3.社会舆论的影响
(1)受“官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的“官本位”腐朽思想根深蒂固,这一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封建落后的传统教育价值观认为“学而优则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做官,通过读书获得权力,进而取得支配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权力,所以一些男生将无仕途可走的中小学教师被看作是没出息的职业。
(2)中小学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一般情况下,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由收入水平决定,而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教师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从事的是高尚且高级的活动,理应获得更多的报酬。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整体不高,这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三、师范院校性别比例失衡的影响
1.直接影响
(1)不利于师范院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开展。理论上,男女两性之间并无智力高低之分,但有不同的发展取向。由于个体性别角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生理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男女两性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各有其优势。同时,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单性别的团体中,常常会产生众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绪问题。这一系列证据表明,师范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协调男女比例十分重要。众多实践也表明,适当的“阴阳结合”,可以在心理特征方面实现互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并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愉悦感,进而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得班级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发挥,各类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开展。 (2)致使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虽然我国建立了教师资格的执业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人才来源渠道。但就现有的教师队伍人才分配情况来看,主要教师人才仍然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此可见,师范生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中小学教师团队的质量。因此,师范生整体的性别比例失衡必然会导致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失衡。
2.间接影响
(1)基础教育教师自身发展受限。心理学研究表明,单性别的团体之中易产生一系列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绪问题。同样,在中小学教师群体普遍女性化时也会出现各类问题,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同时,男性教师长期处于柔弱化的环境中,不能满足其正常的交往需求,这会使得一部分男性教师选择逃离中小学教师岗位,造成原本稀缺的男性教师流失,导师教师群体不稳定,使“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这一观念更加凸显。
(2)基础教育过程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性别认同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物。学生无形中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长期接触女教师,将会使得男学生出现缺少阳刚之气等问题,对他们的角色认同带来极大阻碍。
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由于男女教师的性格特征差异,导致男女教师在行为和教学方面都会有差异,这对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男教师在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基础教育教师性别失衡困境的对策分析
1.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众所周知,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下,决定了大部分男性不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师工资发放机制,规避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同时,国家可以将中小学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之中,以保证中小学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声望。
2.社会与家庭应改变观念,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传统的“慈母严父”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学生家长对男性教师的认可度不如女性教师,多数家长会认为中小学男教师缺乏耐心,脾气粗暴,容易体罚学生;而女教师则比男教师更加安全,她们往往比较包容学生。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使得男性对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因此,必须改变社会、家庭对教师的错误观念,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
此外,教师曾被人戏称为“臭老九”,社会上也有“男孩子当老师没出息”的说法,外界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会影响男性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所以要积极提高教师的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外界和教师群体本身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吸引男性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3.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适当调控,控制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
一方面,很多师范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忽略学生的性别比例,单纯依靠报考人数和分数比例来录取,其实这一做法存在很大弊端。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师范院校可以在招录师范生过程中控制男女比例。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发展培养体系,建立长效的奖励激励机制。让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男性教师可以得到更好的物质鼓励,加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惠 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66-71.
[2]张军威.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吴吉惠,章义华.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研究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2014(6):62-65.
[4]应小丽,蒋国勇.对高师院校男女生性别比失衡的思考——以浙江省高师院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2(3):27-31.
[5]周建伟.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8):28-29.
[6]李存生.小学教育难解的痛——教师性别结构失衡[J].教学与管理, 2011(21):50-52.
[7]李斌辉.论性别均衡的教师生态建构[J].教育评论,2010(2):60-63.
[8]于 伟,胡 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9]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0]范方仕.从性别角度看我国教育资本的分布[J].西北人口,2004(4).
[11]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國人民大学学报,2003(3).
[12]卓 言.中小学教育需要“刚柔相济”——解读教育的“阴盛阳衰”现象[J].青春期健康,2011(1).
[13]李 烈.男教师在小学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J].班主任,2011(6).
[14]杨立新.女教师该向男教师学些什么[J].教育文汇,2010(6).
[15]郭志明.专业化视角下美国教师性别结构变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6]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7]李小燕.幼儿园男教师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影响男性参与学前教育因素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8]张惠娆.小学男教师职业状况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9]章 红.幼儿园里男教师的角色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0]刘 平.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1]史晓波.男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