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故事”是套叙事性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观察、解读和促进儿童的学习。通过观察反思,详细地写学习故事,见证了孩子的力量。
关键词:相信孩子; 学习; 区域材料
一、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说下面这种情况,老师们能发现几张照片相同的地方吗?(都在建构区,出现了同一个孩子)
个案:这是我们班的孙熠凡,自主选择游戏区域的时候,他总是选择建构区而且非常投入,有几次我引导他去别的区域玩,他就会失去游戏的兴趣,出现消极的状态。针对这个现象我发现班里的其他孩子也会出现偏区的现象。
于是通过查阅资料多次思考,我将偏区的原因总结成三点:1.幼儿自身的经验和兴趣。2.教师的指导。3.游戏材料的投放。
我又进行了二次观察,发现孙熠凡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由于建构区大多是低结构的材料,他能够进行设计搭建并推翻重建,而且会创设情境和其他孩子合作游戏。这就体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分析:于是我重新思考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隐形的老师便是材料,是幼儿认识和学习的桥梁和中介,更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针对幼儿的问题展开行动
接着我从材料的收集、材料的投放、材料的使用三个方面对应书中四个大点展开了行动。
(一)动员幼儿及家长收集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卷心筒、纸杯等。调动幼儿和家长参与到区域活动材料收集的积极性,提供资源,使活动更加丰富、完整、深入。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形式要多变,摆脱成人视角的摆放
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制作投放材料只是凭借成人的主观经验,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是适宜的,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认为,事实上只是在某一阶段这种适宜才会存在,如果材料总是一成不变,孩子们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分析孩子在操作游戏材料过程中的新需求和新想法,然后对幼儿的探索通过对材料作出调整来进一步支持。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反思是否能让幼儿自主投放摆放。
于是有了下面的尝试:让幼儿自己设计美工区材料柜中的材料种类及材料摆放。第一天我给每组一张白纸一支笔,让幼儿自主设计,我发现孩子们兴致很高,讨论的很热烈。但是当我看到纸上的内容的时候,发现了两个问题:孩子们不熟悉区域材料;孩子们对摆放柜的结构陌生。于是,第二天我请幼儿先去美工区仔细观察一遍,再进行设计。最后汇总成一份设计图展示给我。当我以为幼儿完成不了时,我收到了一张设计图。我很惊喜地询问了图上的內容,他们能很清楚的告诉我每一格是什么材料、怎样摆放。然后我又开始了下一步尝试,让孩子们根据设计图自己投放整理。那他们到底做的怎么样呢?很整齐!所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这是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学习的第一步。
(三)以幼儿为主的游戏材料的规划使用
正当我为孩子们的能力感到欣慰的时候,我们班的另一个小朋友蒋欣辰举着放铅笔的薯片罐,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薯片罐可以放在建构区里。”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打破材料的限制”。于是我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创造了一个百宝箱,让幼儿自己寻找游戏材料,讲述这种材料可以用在哪里,不再局限于彩纸就只能放在美工区等等。进行说明以后放在百宝箱中,材料多了以后孩子们发现取材料很不方便,于是我们一起讨论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分类,让取放变得方便一些,孩子们各有各的意见,我退到孩子的后边,让他们进行讨论说服别人,最后他们决定用鞋盒来装。然后我提供了不同的鞋盒,他们自己整理,标记。
我又一次看到了孩子们的能力。
通过共同准备和寻找多种工具和材料,共同合力摆放材料,跨区域投放,孩子们展开了游戏,我看到了和以往游戏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比如建构区正在搭建一个动物王国,这时候他们发现缺少动物,于是他们对美工区的孩子说:你们可以帮我们做几个动物吗?美工区的孩子很乐意帮助他们,不仅一起讨论了动物园有什么动物,还对每个小动物的房间大小做了计划。于是就有了蝴蝶、蜗牛、小鸡……这样的游戏中孩子得到学习了吗?我想是的。
其实,老师在看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之后如何有效支持很关键,我大概总结成四点: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倾听、鼓励;2.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并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帮助、等待;3.和孩子一起讨论、发现与思考——参与、记录;4.和孩子分享学习带来的感受——认同、接纳。
以材料的改变为切入点,打破老师主导的现象,退到孩子后边,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孩子学会观察,要把儿童当成游戏和学习的主体,激发儿童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亲近儿童,理解儿童,帮助儿童,成为儿童的知心朋友”。
关键词:相信孩子; 学习; 区域材料
一、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说下面这种情况,老师们能发现几张照片相同的地方吗?(都在建构区,出现了同一个孩子)
个案:这是我们班的孙熠凡,自主选择游戏区域的时候,他总是选择建构区而且非常投入,有几次我引导他去别的区域玩,他就会失去游戏的兴趣,出现消极的状态。针对这个现象我发现班里的其他孩子也会出现偏区的现象。
于是通过查阅资料多次思考,我将偏区的原因总结成三点:1.幼儿自身的经验和兴趣。2.教师的指导。3.游戏材料的投放。
我又进行了二次观察,发现孙熠凡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由于建构区大多是低结构的材料,他能够进行设计搭建并推翻重建,而且会创设情境和其他孩子合作游戏。这就体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分析:于是我重新思考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隐形的老师便是材料,是幼儿认识和学习的桥梁和中介,更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针对幼儿的问题展开行动
接着我从材料的收集、材料的投放、材料的使用三个方面对应书中四个大点展开了行动。
(一)动员幼儿及家长收集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卷心筒、纸杯等。调动幼儿和家长参与到区域活动材料收集的积极性,提供资源,使活动更加丰富、完整、深入。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形式要多变,摆脱成人视角的摆放
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制作投放材料只是凭借成人的主观经验,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是适宜的,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认为,事实上只是在某一阶段这种适宜才会存在,如果材料总是一成不变,孩子们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分析孩子在操作游戏材料过程中的新需求和新想法,然后对幼儿的探索通过对材料作出调整来进一步支持。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反思是否能让幼儿自主投放摆放。
于是有了下面的尝试:让幼儿自己设计美工区材料柜中的材料种类及材料摆放。第一天我给每组一张白纸一支笔,让幼儿自主设计,我发现孩子们兴致很高,讨论的很热烈。但是当我看到纸上的内容的时候,发现了两个问题:孩子们不熟悉区域材料;孩子们对摆放柜的结构陌生。于是,第二天我请幼儿先去美工区仔细观察一遍,再进行设计。最后汇总成一份设计图展示给我。当我以为幼儿完成不了时,我收到了一张设计图。我很惊喜地询问了图上的內容,他们能很清楚的告诉我每一格是什么材料、怎样摆放。然后我又开始了下一步尝试,让孩子们根据设计图自己投放整理。那他们到底做的怎么样呢?很整齐!所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这是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学习的第一步。
(三)以幼儿为主的游戏材料的规划使用
正当我为孩子们的能力感到欣慰的时候,我们班的另一个小朋友蒋欣辰举着放铅笔的薯片罐,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薯片罐可以放在建构区里。”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打破材料的限制”。于是我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创造了一个百宝箱,让幼儿自己寻找游戏材料,讲述这种材料可以用在哪里,不再局限于彩纸就只能放在美工区等等。进行说明以后放在百宝箱中,材料多了以后孩子们发现取材料很不方便,于是我们一起讨论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分类,让取放变得方便一些,孩子们各有各的意见,我退到孩子的后边,让他们进行讨论说服别人,最后他们决定用鞋盒来装。然后我提供了不同的鞋盒,他们自己整理,标记。
我又一次看到了孩子们的能力。
通过共同准备和寻找多种工具和材料,共同合力摆放材料,跨区域投放,孩子们展开了游戏,我看到了和以往游戏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比如建构区正在搭建一个动物王国,这时候他们发现缺少动物,于是他们对美工区的孩子说:你们可以帮我们做几个动物吗?美工区的孩子很乐意帮助他们,不仅一起讨论了动物园有什么动物,还对每个小动物的房间大小做了计划。于是就有了蝴蝶、蜗牛、小鸡……这样的游戏中孩子得到学习了吗?我想是的。
其实,老师在看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之后如何有效支持很关键,我大概总结成四点: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倾听、鼓励;2.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并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帮助、等待;3.和孩子一起讨论、发现与思考——参与、记录;4.和孩子分享学习带来的感受——认同、接纳。
以材料的改变为切入点,打破老师主导的现象,退到孩子后边,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孩子学会观察,要把儿童当成游戏和学习的主体,激发儿童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亲近儿童,理解儿童,帮助儿童,成为儿童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