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译论看译者主体及主体性

来源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最主要参与者,作为主体的译者必然体现其主体性特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东西方翻译界纷纷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译者的主体地位做科学的界定,迄今尚未有定论。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东西方各理论学派不同的观点。重新认识和定位译者主体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联欢晚会戏曲版块,都是从当代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中选出顶级演员组成的。白2000年以来,黄梅戏男演员张辉连续多年在全国人民注目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用他真
有人说,戏曲真没看头,一出戏两个多小时,咿咿呀呀,唱个没完,政府花钱养着剧团,真是不值……就目前戏曲景况而言,说这种话的人不在少数。
隐喻既是一个语言意义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范畴里的概念。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通过在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分析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策略,可以得出在语言层面上隐喻翻
我团改制后,参加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剧目展演,我作为剧团领导,又是主演,在题材规划时,颇费了一番脑子,最后确定此次参演剧目的主旨是:出人出戏,演真演活。
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之所以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塑造了一组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生动艺术形象,并通过他们展示了“天地问的‘残忍’”(曹禺《
《黄梅戏风貌》出版在即,这是黄梅戏理论研究上的一大成果。尽管我未曾从理论上研究过黄梅戏,但我知此著的写作过程,也知我的家乡戏——黄梅戏今胜昔的风貌,故欣然从命,乐意
中央电视台第4套《走遍中国》栏目组采访编辑的《黄梅戏起源地之争》,于2007年12月14日播出后,再次引发争端。说是“黄梅戏起源地之争”,只有湖北人讲话,却未听见安徽人的声音。
钟馗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活跃了千年有余.从宋百戏中的“装钟馗”.“装判官”,到其后的“舞判”,再到戏剧舞台上的钟馗形象,不知凝聚了多少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大师的智慧.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