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书中曾多次提到澳门。如第二十一出戏中老旦唱道:“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第六出《怅眺》和第二十二出《旅奇》也都提到“香山岙”。“香山岙”指的即是澳门。
《牡丹亭》中之所以多次提及澳门,这和汤显祖的经历是有关的。汤显祖(1550~1616)是江西省临川县人,他自幼便聪明过人,21岁时考上江西第八名举人,25岁时即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一时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当代的晁错”。28岁时,他同好友沈懋学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张居正在朝中位居首辅,曾问自己的叔叔:“你可知道如今在读书人中可有像晁错、贾谊一样的人物?”他叔叔说:“据我所知,当今学子的学问没有超过汤显祖和沈懋学的。”张居正此前也闻知过汤显祖的名声,就吩咐他的儿子去和汤显祖、沈懋学结交。一来想为自己网罗人才,二来自己的儿子和汤显祖来往,也可借机抬高儿子的声望。在一般人看来。受到权贵的赏识,正是升官发财的好时机。但汤显祖拒绝了张居正的拉拢。一次,张居正的儿子想宴请汤显祖,遭到了汤显祖的当面拒绝。对此,张居正有点耿耿于怀。由于得罪了张居正,汤显祖的仕途自然不会顺畅。会试的结果是,沈懋学中了一甲第一名,张居正的儿子中了第二名,而汤显祖却名落孙山。以后汤显祖又屡次参加了会试,但都没有被取中。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但那时已是34岁了。他先任南京太常博士,后任礼部主事,为正六品官。1591年,汤显祖上了一道言词激切的《论辅臣科臣疏》,越职批评了朝政的腐败,震动了整个朝廷,结果引来当权者的恼怒,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县的典史。
徐闻县位于广东西部,远离京城,偏僻荒凉,被人视为危途。而典史又是比七品知县还要小的官。降职令下以后,许多亲朋好友都为汤显祖担忧,可他却豁达地说:“我平时作梦也梦见广东的罗浮山,这次能去徐闻,正好可去那儿游一游,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在赴徐闻的路上,他先到了广州,然后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
当时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葡萄牙人正纷纷入居澳门。汤显祖借机去澳门游览了一趟,当他看到身着异装的外国商人和少女,看到建筑风格别致的洋教堂之后,及时地向翻译了解葡萄牙人迁居澳门的基本情况。汤显祖曾写诗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他在《香岙逢贾胡》一诗云:“不住田院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诗题中的“香岙”,指香山岙,即澳门。此外,他还写了《听香山译者》二首和《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诗,用“十二飞帆看溜还,占城十日过交栏”描绘葡萄牙等外国商船的来往;用“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描绘葡萄牙少女。
第二年,汤显祖自徐闻回到临川,后移浙江遂昌任知县。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汤显祖弃官归临川,当年便写就了《牡丹亭》。虽然汤显祖到徐闻、赴澳门的时间虽短,但在他的一生中却是一段重要经历,他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都写进了《牡丹亭》里。如在《牡丹亭》第六出《怅眺》中,他借韩秀才和柳梦梅的对话,大段地描写了韩愈和柳宗元的被贬情形,并借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暗喻自己当年所处的景况。而这也正是汤显祖多次在《牡丹亭》中提到澳门的原因。
有一点要说及的,有些学者在注释《牡丹亭》时,说“香山岙里巴”句中的“巴”指澳门的著名教堂三巴寺,这有点不妥。因为三巴寺是1594年由罗马教耶稣会的意大利神甫发起筹建的,1602年奠基,直到1638年才最后建成。而汤显祖是1591年到澳门的,次年便自徐闻归返临川,以后再也没有到过澳门,他写《牡丹亭》时三巴寺还未奠基,因而不可能见到三巴寺。因此,这里的“巴”或“里巴”不可能是借指“三巴寺”。
(责任编辑/林超)
《牡丹亭》中之所以多次提及澳门,这和汤显祖的经历是有关的。汤显祖(1550~1616)是江西省临川县人,他自幼便聪明过人,21岁时考上江西第八名举人,25岁时即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一时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当代的晁错”。28岁时,他同好友沈懋学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张居正在朝中位居首辅,曾问自己的叔叔:“你可知道如今在读书人中可有像晁错、贾谊一样的人物?”他叔叔说:“据我所知,当今学子的学问没有超过汤显祖和沈懋学的。”张居正此前也闻知过汤显祖的名声,就吩咐他的儿子去和汤显祖、沈懋学结交。一来想为自己网罗人才,二来自己的儿子和汤显祖来往,也可借机抬高儿子的声望。在一般人看来。受到权贵的赏识,正是升官发财的好时机。但汤显祖拒绝了张居正的拉拢。一次,张居正的儿子想宴请汤显祖,遭到了汤显祖的当面拒绝。对此,张居正有点耿耿于怀。由于得罪了张居正,汤显祖的仕途自然不会顺畅。会试的结果是,沈懋学中了一甲第一名,张居正的儿子中了第二名,而汤显祖却名落孙山。以后汤显祖又屡次参加了会试,但都没有被取中。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但那时已是34岁了。他先任南京太常博士,后任礼部主事,为正六品官。1591年,汤显祖上了一道言词激切的《论辅臣科臣疏》,越职批评了朝政的腐败,震动了整个朝廷,结果引来当权者的恼怒,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县的典史。
徐闻县位于广东西部,远离京城,偏僻荒凉,被人视为危途。而典史又是比七品知县还要小的官。降职令下以后,许多亲朋好友都为汤显祖担忧,可他却豁达地说:“我平时作梦也梦见广东的罗浮山,这次能去徐闻,正好可去那儿游一游,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在赴徐闻的路上,他先到了广州,然后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
当时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葡萄牙人正纷纷入居澳门。汤显祖借机去澳门游览了一趟,当他看到身着异装的外国商人和少女,看到建筑风格别致的洋教堂之后,及时地向翻译了解葡萄牙人迁居澳门的基本情况。汤显祖曾写诗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他在《香岙逢贾胡》一诗云:“不住田院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诗题中的“香岙”,指香山岙,即澳门。此外,他还写了《听香山译者》二首和《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诗,用“十二飞帆看溜还,占城十日过交栏”描绘葡萄牙等外国商船的来往;用“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描绘葡萄牙少女。
第二年,汤显祖自徐闻回到临川,后移浙江遂昌任知县。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汤显祖弃官归临川,当年便写就了《牡丹亭》。虽然汤显祖到徐闻、赴澳门的时间虽短,但在他的一生中却是一段重要经历,他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都写进了《牡丹亭》里。如在《牡丹亭》第六出《怅眺》中,他借韩秀才和柳梦梅的对话,大段地描写了韩愈和柳宗元的被贬情形,并借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暗喻自己当年所处的景况。而这也正是汤显祖多次在《牡丹亭》中提到澳门的原因。
有一点要说及的,有些学者在注释《牡丹亭》时,说“香山岙里巴”句中的“巴”指澳门的著名教堂三巴寺,这有点不妥。因为三巴寺是1594年由罗马教耶稣会的意大利神甫发起筹建的,1602年奠基,直到1638年才最后建成。而汤显祖是1591年到澳门的,次年便自徐闻归返临川,以后再也没有到过澳门,他写《牡丹亭》时三巴寺还未奠基,因而不可能见到三巴寺。因此,这里的“巴”或“里巴”不可能是借指“三巴寺”。
(责任编辑/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