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市场上常见的体能监测仪和智能手机健康应用软件对人体在进行不同强度活动时的计步功能进行验证,来确定各种体能监测设备和手机健康应用指导人们日常健身活动的准确性。结论:在不按照体力活动强度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四种体能监测仪都能精确的记录体力活动时的步数;四种体能检测仪在监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的精度受体力活动强度变化的影响;各个仪器都能在某一种或几种强度体力活动下表现出较高的精确性;苹果6P和苹果6智能手机在精确性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监测步数的准确性要好于其他两个体能检测仪。
关键词 体能监测仪 计步功能 手机健康应用软件
步行作为一项最方便、最安全而又无需花费的运动,是各种年龄、性别以及健康状况的人群的最佳锻炼方式之一。智能类计步器能显示步行强度、数目、时间、距离等,有助于人们科学合理地安排步行计划,并时刻了解自己的进度,对自身健康进行管理。作为步行运动的辅助计量工具,智能类计步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青睐,并日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一、研究内容
本实验评价特定型号计步器、手机健康APP、智能环在评定实验者在进行日常体力活动时的有效性,衡量三者的计步功能的准确性以及监测设备监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的准确度。
二、研究目的
按照美国疾控中心(CDC)制定的标准,小于3METs是低强度活3-6METs是中等强度活动,大于6METs 是大强度体力活动,根据此标准,(3.2km/h、4.0km/h)属于低强度体力活动,(5.6km/h、6.4km/h)属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8.0km/h、9.6km/h)属于大强度活动。本研究采用的速度与国外同类研究一致。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四种不同体能监测仪监测低等、中等、高等强度活动时步数的精确性。
三、受试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19-23岁)为实验对象,包括男女实验对象各6名共12名。
四、方法
采用实验法对检测仪进行测试,在每种强度体力活动试验开始前每位实验者同时佩戴苹果6Plus(下文称苹果6P)智能手机、苹果6智能手机、计步器和智能环共4种监测仪进行试验。
五、实验器材
本研究采用的仪器包括:iPhone6、iPhone6 plus智能手机、欧姆龙HJ-302电子计步器、智能环,本实验采用德赛Fit band健康智能心率手环共四种检测仪器进行对比实验。
六、佩戴方式
将智能手机、计步器固定于受试者平肚脐水平面与锁骨中线交点处[6]。将智能手环固定于受试者手腕处。实验开始前受试者保持静止以保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
七、体力活动测试
通过12名实验对象在跑步机上同时佩戴不同种类的体能监测仪进行从低等到高等共6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同时并安排至少3名人员对实验者步数进行人工计数作为参照,来进行对比。
受试者佩戴体能监测设备完毕后,静止站立在跑台上,将手机健康APP初始值设为O,将智能环和计步器的步数值记录下来作为初始值。四者初始值记录完毕后,对跑台进行初始实验速度设定,设定完毕后打开跑台等待,使跑台加速达到预定速度,受试者踏上跑台并开始试验。
平均每位受试者按照以上要求完成低等(3.2km/h、4.0km/h)、中等(5.6km/h、6.4km/h)、高等(8.0km/h、9.6km/h)共6种强度跑台活动试验,每种强度活动试验持续时间为5分钟,当试验时间达到时,每测试完一种强度体力活动试验后,受试者离开跑台并静止,记录各个检测仪的步数,然后进行下一种强度体力活动实验,每位受试者完成6种实验完毕后结束本次实验,然后更换受试者继续下次实验,直到12为受试者全部完成实验为止。
八、研究结果
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下四种体能监测仪监测步数与人工计步数相对比得出的误差率显示,各个体能监测仪仪器在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中都出现一定的误差。
九、结论
(一)在不按照体力活动强度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四种体能监测仪都能精确的记录体力活动中的步数,四种体能检测仪的精度随体力活动强度变化而变化。
(二)在进行速度为3.2km/h的低强度步行时,计步器的精确性最好;在进行速度为4.0km/h的低强度步行或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和智能环都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5.6km/h的中等强度步行或跑动时,四种仪器都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6.4km/h的中等强度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8.0km/h的高等強度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9.6km/h的高等强度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各个仪器都能在某一种或几种强度体力活动下表现出较高的精确性。
(三)苹果6P和苹果6智能手机在数据的精确度上一致性较高,误差较低,监测步数的准确性要好于其他两个体能检测仪。
十、建议
(一)本实验虽然能够得出四种仪器的精度受体力活动强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还不能得出四种仪器的精确性的随强度变化的规律,希望能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并解决此类问题。
(二)四种仪器虽然都能比较准确的反映步行或跑步时的步数,但随着体力活动强度的变化,各个仪器的精确性也表现出差异性,所以,如果单独就精确性来说,在进行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可以使用相对更加精确的仪器或设备。
参考文献:
[1] http: / / www. cdc. gov/ nccdphp/ dnpa/physical/ measuring/met. htm.
[2] Crout er SE, Schneider PL, Karabulut M. Validity of 10 elect ronic pedometers for measuring steps, distance, and energy cost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 35(8):1455-1467.
[3] Swartz AM, Bassett DR, Moore JB, et al.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 on the accuracy of an electronic pedomet er. Int J Sport s Med, 2003, 24(8): 588-592.
[4] Welk GJ,Diff erding JA,Thompson RW, et al.The utility of the digiwalker step counter to assess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 32(9):481-488.
[5] Schneider PL, Crouter SE, Lukajic O, et al.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10 pedometers for measuring st eps over a 400-m walk. Med Sci Sports Exerc,2003,35(10):1779-1784.
[6] Haverly K, Davison KK. Personal fulfillment motivates adolescents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5;159:1115-112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市场上常见的体能监测仪和智能手机健康应用软件对人体在进行不同强度活动时的计步功能进行验证,来确定各种体能监测设备和手机健康应用指导人们日常健身活动的准确性。结论:在不按照体力活动强度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四种体能监测仪都能精确的记录体力活动时的步数;四种体能检测仪在监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的精度受体力活动强度变化的影响;各个仪器都能在某一种或几种强度体力活动下表现出较高的精确性;苹果6P和苹果6智能手机在精确性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监测步数的准确性要好于其他两个体能检测仪。
关键词 体能监测仪 计步功能 手机健康应用软件
步行作为一项最方便、最安全而又无需花费的运动,是各种年龄、性别以及健康状况的人群的最佳锻炼方式之一。智能类计步器能显示步行强度、数目、时间、距离等,有助于人们科学合理地安排步行计划,并时刻了解自己的进度,对自身健康进行管理。作为步行运动的辅助计量工具,智能类计步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青睐,并日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一、研究内容
本实验评价特定型号计步器、手机健康APP、智能环在评定实验者在进行日常体力活动时的有效性,衡量三者的计步功能的准确性以及监测设备监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的准确度。
二、研究目的
按照美国疾控中心(CDC)制定的标准,小于3METs是低强度活3-6METs是中等强度活动,大于6METs 是大强度体力活动,根据此标准,(3.2km/h、4.0km/h)属于低强度体力活动,(5.6km/h、6.4km/h)属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8.0km/h、9.6km/h)属于大强度活动。本研究采用的速度与国外同类研究一致。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四种不同体能监测仪监测低等、中等、高等强度活动时步数的精确性。
三、受试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19-23岁)为实验对象,包括男女实验对象各6名共12名。
四、方法
采用实验法对检测仪进行测试,在每种强度体力活动试验开始前每位实验者同时佩戴苹果6Plus(下文称苹果6P)智能手机、苹果6智能手机、计步器和智能环共4种监测仪进行试验。
五、实验器材
本研究采用的仪器包括:iPhone6、iPhone6 plus智能手机、欧姆龙HJ-302电子计步器、智能环,本实验采用德赛Fit band健康智能心率手环共四种检测仪器进行对比实验。
六、佩戴方式
将智能手机、计步器固定于受试者平肚脐水平面与锁骨中线交点处[6]。将智能手环固定于受试者手腕处。实验开始前受试者保持静止以保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
七、体力活动测试
通过12名实验对象在跑步机上同时佩戴不同种类的体能监测仪进行从低等到高等共6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同时并安排至少3名人员对实验者步数进行人工计数作为参照,来进行对比。
受试者佩戴体能监测设备完毕后,静止站立在跑台上,将手机健康APP初始值设为O,将智能环和计步器的步数值记录下来作为初始值。四者初始值记录完毕后,对跑台进行初始实验速度设定,设定完毕后打开跑台等待,使跑台加速达到预定速度,受试者踏上跑台并开始试验。
平均每位受试者按照以上要求完成低等(3.2km/h、4.0km/h)、中等(5.6km/h、6.4km/h)、高等(8.0km/h、9.6km/h)共6种强度跑台活动试验,每种强度活动试验持续时间为5分钟,当试验时间达到时,每测试完一种强度体力活动试验后,受试者离开跑台并静止,记录各个检测仪的步数,然后进行下一种强度体力活动实验,每位受试者完成6种实验完毕后结束本次实验,然后更换受试者继续下次实验,直到12为受试者全部完成实验为止。
八、研究结果
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下四种体能监测仪监测步数与人工计步数相对比得出的误差率显示,各个体能监测仪仪器在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中都出现一定的误差。
九、结论
(一)在不按照体力活动强度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四种体能监测仪都能精确的记录体力活动中的步数,四种体能检测仪的精度随体力活动强度变化而变化。
(二)在进行速度为3.2km/h的低强度步行时,计步器的精确性最好;在进行速度为4.0km/h的低强度步行或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和智能环都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5.6km/h的中等强度步行或跑动时,四种仪器都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6.4km/h的中等强度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8.0km/h的高等強度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在进行速度为9.6km/h的高等强度跑动时,苹果6和苹果6P智能手机能精确的记录步数。各个仪器都能在某一种或几种强度体力活动下表现出较高的精确性。
(三)苹果6P和苹果6智能手机在数据的精确度上一致性较高,误差较低,监测步数的准确性要好于其他两个体能检测仪。
十、建议
(一)本实验虽然能够得出四种仪器的精度受体力活动强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还不能得出四种仪器的精确性的随强度变化的规律,希望能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并解决此类问题。
(二)四种仪器虽然都能比较准确的反映步行或跑步时的步数,但随着体力活动强度的变化,各个仪器的精确性也表现出差异性,所以,如果单独就精确性来说,在进行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可以使用相对更加精确的仪器或设备。
参考文献:
[1] http: / / www. cdc. gov/ nccdphp/ dnpa/physical/ measuring/met. htm.
[2] Crout er SE, Schneider PL, Karabulut M. Validity of 10 elect ronic pedometers for measuring steps, distance, and energy cost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 35(8):1455-1467.
[3] Swartz AM, Bassett DR, Moore JB, et al.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 on the accuracy of an electronic pedomet er. Int J Sport s Med, 2003, 24(8): 588-592.
[4] Welk GJ,Diff erding JA,Thompson RW, et al.The utility of the digiwalker step counter to assess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 32(9):481-488.
[5] Schneider PL, Crouter SE, Lukajic O, et al.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10 pedometers for measuring st eps over a 400-m walk. Med Sci Sports Exerc,2003,35(10):1779-1784.
[6] Haverly K, Davison KK. Personal fulfillment motivates adolescents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5;159:11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