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提升策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h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高达58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在分析心理弹性的定义、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梳理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方面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进展;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3-0004-0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人口宣教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首份《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1]指出:“目前,我国共有1.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人口流动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还在持续增长。”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利一定导致发展不利,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才逐渐注意到,以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的差异及个体间的差异。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有些处境不利儿童发展不良,有些儿童却发展得很好,甚至超出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处境不利(高危)—心理弹性—适应良好”的发展轨迹。这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儿童心理弹性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何谓心理弹性
  盲人歌手杨光,虽然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但凭借艰辛的努力,最终获得《星光大道》2007年年度总冠军,并参加了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身体残缺的人却整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生活十分苦闷。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历相似的两个人的发展轨迹会如此不同?这就是本文要谈论的儿童心理弹性现象。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对高危儿童、处境不利儿童和处于应激状态的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迄今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很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Masten、Best和Garmezy[3]归纳了三类心理弹性概念。 第一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这种个人力量能克服个体当前的逆境。第二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指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长期的或突如其来的压力(如父母离异、贫穷等),个体未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有效、成功地应付了这些负性事件带来的压力或苦境。第三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生活创伤以后,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恢复,不因创伤性的经历而发生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或精神失调等发展上的问题,仍然发展良好。Rutter[4]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保护性过程。我国学者沈烈敏[5]将以上三类心理弹性概念的实质进行了总结:第一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人格特质;第二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结果;第三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适应过程,即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可能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心理弹性便越好。
  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心理弹性的概念,但他们都基于这样的一个研究前提:个体面临某些具体(特殊)的危险和逆境。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不同的只是心理弹性大小。即使没有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也并不能说明该个体不具有心理弹性,而可能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当他们面临挫折、逆境时同样可能会成功应对。
  二、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
  研究者考察人的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与机制时,通常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 risk factor) 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这两个因素被称为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
  1.危险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儿童、青少年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
  在人的生活中,高危因素包括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5],内在因素有:气质、人格、冲动性;低智商、低学业成绩。外在因素有: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父母离异、消极的同伴影响、社会或家庭经济问题等。危险性因素并不一定导致不良的发展结果,而是会增加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个体都出现预期的发展不良后果,相反,有些个体能够正常地适应,甚至从压力、逆境中获得成长。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由此开始了关于保护性因素的研究。
  2.保护性因素
  相对于危险性因素来说,研究者对保护性因素的界定还存在诸多争议。广义上的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以及体质等方面的因素或资源。这些资源或因素能够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直接与积极结果相联系,这与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或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的原理是一致的。而更为严格的定义认为,保护性因素在高危情境下发挥作用,与压力、危险性因素交互影响适应的结果,调节压力和消极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定义强调个体必须经历危险或压力,从而实现保护性因素对危险性因素的缓冲作用。这就是压力缓冲效应(buffering effect)或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6]。
  曾守锤、李其维对保护性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分为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家庭以外的因素三类[2]。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以呼和浩特市园林植物景观现状为基础,通过分析,提出适合本地区的配置
《防沙治沙法》自200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
在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秀美山川”批示五周年前夕,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决定组织《省市长绿化访谈录》系列报道活动。中央电视台《绿色时空》栏目记者承担了这个任务
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RTK测量技术以其工作环境要求低,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减小误差积累,数据处理简捷,操作简便,作业效率高的优势,在测绘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着急地说."等天凉了."师父说,"随时!"中秋,师父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习作不仅展示了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呈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与父母的冲突,与教师关系的偶尔不和谐
我国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为162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七位,接待入境旅游者8344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第一位旅游目的地
【活动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十七岁不哭》视频,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引发学习的动力。2.认识到学习需要找准自己的目标,作好自己的生涯规划。
文章叙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方法。供森林资源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