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是传统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当前看戏的群体基本上以中老年人为主,中国戏曲艺术濒临如此境地,自然也会波及当前的中学戏曲教学,中学阶段是否需要戏曲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戏曲教学又该如何进行?
一、传承与弘扬中国戏曲这一民族文化艺术
中国戏曲是一门包容广泛的综合性民族艺术。传承与弘扬这一民族文化艺术应“从小抓起”,自然是离不开语文教育这块厚实的阵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
选入中学教材的古代戏曲作品,例如《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可谓篇篇称得上是经典戏曲文本。其他不说,单就这承载着戏曲文本的独特“艺术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时代烙印。作为民族艺术精粹之一的中国古代戏曲(如京剧等),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思想,有人就曾这样评价道:“阅读经典戏曲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民族情感,解读民族心理密码的过程。”此话一点也不为过,“阅读”经典戏曲,感受着它们所承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将会领略到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激发我们内心潜在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会为自己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而我们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集各民族艺术之大成,历经无数艺术家不断创新积累,已经成就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此,在中学阶段进行戏曲教育,我们说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不仅要凸现戏曲应有的价值地位,而且还应该“把戏曲当成戏曲教”,教出戏曲文本的“戏曲味”。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且弘扬着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
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突破戏曲教学困境
应该说,我们所谓的“戏曲教学”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戏曲教学”,而是从文学角度而言的戏曲“剧本(文学)教学”,这种“剧本(文学)教学”是不可等同于高校专业戏曲教育的。而不具备专业戏曲教育条件的中学戏曲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走出困境?
1、重建序列,奠定基础
当前戏曲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比例甚微,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戏曲教材仅此数篇而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语文教育的确有点不可思议,而且这些戏曲作品大都集中于古代戏曲作品,更谈不上形成什么戏曲教学序列了。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对而言学生对当代话剧的兴趣要浓于对当代戏曲的兴趣,对现代样板戏和当代地方戏的兴趣要浓于对古典戏曲文本艺术的兴趣,也就是说,愈是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学生愈喜欢,反之,则接受起来越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在当前“新课改”的东风下,我们基础戏曲教育也应当从接受学角度出发,在中小学教材中(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地方版教材),在其各个学段按先易后难的接受原则,适当地增加一些(或适量)戏曲作品的分量,就如同传统的文言文教育;或者干脆就将其融于文言文教学体系之中,即先穿插一些简单的话剧学习,然后选取适量的现代样板戏、地方戏曲,最后再进行宋元南曲戏文、元代北曲杂剧、明清传奇顺序的教学。当然,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或“校本教材”等途径重新开发整合戏曲教材。如此,戏曲教学方能初步拥有自己较为稳定的教学体系。
2、相互融合,彼此吸收
戏曲是一门不断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繁杂的综合性艺术,而戏曲教学应该是艺术的教学。但是,当前我们的中学戏曲教学并非是完整意义上的戏曲教育,或者说它还仅仅是单一的戏曲剧本的文学欣赏,而要真正地理解欣赏戏曲艺术,就不能仅仅关注从戏曲整体中肢解下来的静态文本而不顾其它。尽管中学戏曲教学并不要求中学生有舞台实践,但很多时候艺术需要的不是艺术成分的肢解而是整体艺术的熏陶。或者说在进行戏曲教学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将其平面地孤立地处理为文学教育,它应该与其他文学作品教学或科目教学(如音乐、美术等)平行进行的。诸如联系小说、诗词曲赋等知识,积极吸收其中有益成分,构建“大戏曲教学”的整体框架。另外,在音乐、美术、诗词等教学中注意联系、吸取戏曲相关成分。诸如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戏曲中的音乐教学,从诗词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戏曲中的唱词艺术等。如此相互融合,彼此吸收,将戏曲教学融合在各学科教育的大家庭之中。
3、立体教学,整体鉴赏
如果说中学戏曲教学还仅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欣赏,那我们就应该在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说,戏曲剧本教学一定要体现剧本的“舞台语言的文学性”(这一点是中学戏曲教学与其它文体教学的区别之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剧本舞台语言”入手,让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当然学生会“演唱”更好)来感受戏曲情节的发展,体验人物情感的变化;同时,师生还可以通过对剧本语言的推敲斟酌,文学分析,让剧本情景、人物形象在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再现于师生的头脑。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文本至上,在戏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戏曲录像,这样戏曲艺术的魅力才不会在分析中丧失殆尽。譬如对剧本“舞台语言”的静态评析,就不如结合真正“唱出来的戏词”,两相比较,让学生在动态欣赏中感受戏曲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试想,当学生直面于舞台上的“崔莺莺”,欣赏着那抑扬顿挫的道白、多愁善感的表情、圆润婉转的歌唱、妩媚多姿的身段和舞蹈,这不比教师仅仅拿着书本,在“滔滔不绝”评述《长亭送别》中的“崔小姐”更令学生激赏痴迷吗?可以说,在中学戏曲教学中进行立体教学、整体鉴赏,至少比现在某些戏曲教学境况要好,学生也自然会逐渐找回对民族戏曲艺术的兴趣了。当然,以上所述,也仅是戏曲教学改革冰山之一角,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传承这一民族文化艺术,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传承与弘扬中国戏曲这一民族文化艺术
中国戏曲是一门包容广泛的综合性民族艺术。传承与弘扬这一民族文化艺术应“从小抓起”,自然是离不开语文教育这块厚实的阵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
选入中学教材的古代戏曲作品,例如《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可谓篇篇称得上是经典戏曲文本。其他不说,单就这承载着戏曲文本的独特“艺术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时代烙印。作为民族艺术精粹之一的中国古代戏曲(如京剧等),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思想,有人就曾这样评价道:“阅读经典戏曲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民族情感,解读民族心理密码的过程。”此话一点也不为过,“阅读”经典戏曲,感受着它们所承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将会领略到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激发我们内心潜在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会为自己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而我们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集各民族艺术之大成,历经无数艺术家不断创新积累,已经成就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此,在中学阶段进行戏曲教育,我们说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不仅要凸现戏曲应有的价值地位,而且还应该“把戏曲当成戏曲教”,教出戏曲文本的“戏曲味”。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且弘扬着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
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突破戏曲教学困境
应该说,我们所谓的“戏曲教学”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戏曲教学”,而是从文学角度而言的戏曲“剧本(文学)教学”,这种“剧本(文学)教学”是不可等同于高校专业戏曲教育的。而不具备专业戏曲教育条件的中学戏曲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走出困境?
1、重建序列,奠定基础
当前戏曲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比例甚微,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戏曲教材仅此数篇而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语文教育的确有点不可思议,而且这些戏曲作品大都集中于古代戏曲作品,更谈不上形成什么戏曲教学序列了。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对而言学生对当代话剧的兴趣要浓于对当代戏曲的兴趣,对现代样板戏和当代地方戏的兴趣要浓于对古典戏曲文本艺术的兴趣,也就是说,愈是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学生愈喜欢,反之,则接受起来越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在当前“新课改”的东风下,我们基础戏曲教育也应当从接受学角度出发,在中小学教材中(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地方版教材),在其各个学段按先易后难的接受原则,适当地增加一些(或适量)戏曲作品的分量,就如同传统的文言文教育;或者干脆就将其融于文言文教学体系之中,即先穿插一些简单的话剧学习,然后选取适量的现代样板戏、地方戏曲,最后再进行宋元南曲戏文、元代北曲杂剧、明清传奇顺序的教学。当然,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或“校本教材”等途径重新开发整合戏曲教材。如此,戏曲教学方能初步拥有自己较为稳定的教学体系。
2、相互融合,彼此吸收
戏曲是一门不断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繁杂的综合性艺术,而戏曲教学应该是艺术的教学。但是,当前我们的中学戏曲教学并非是完整意义上的戏曲教育,或者说它还仅仅是单一的戏曲剧本的文学欣赏,而要真正地理解欣赏戏曲艺术,就不能仅仅关注从戏曲整体中肢解下来的静态文本而不顾其它。尽管中学戏曲教学并不要求中学生有舞台实践,但很多时候艺术需要的不是艺术成分的肢解而是整体艺术的熏陶。或者说在进行戏曲教学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将其平面地孤立地处理为文学教育,它应该与其他文学作品教学或科目教学(如音乐、美术等)平行进行的。诸如联系小说、诗词曲赋等知识,积极吸收其中有益成分,构建“大戏曲教学”的整体框架。另外,在音乐、美术、诗词等教学中注意联系、吸取戏曲相关成分。诸如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戏曲中的音乐教学,从诗词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戏曲中的唱词艺术等。如此相互融合,彼此吸收,将戏曲教学融合在各学科教育的大家庭之中。
3、立体教学,整体鉴赏
如果说中学戏曲教学还仅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欣赏,那我们就应该在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说,戏曲剧本教学一定要体现剧本的“舞台语言的文学性”(这一点是中学戏曲教学与其它文体教学的区别之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剧本舞台语言”入手,让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当然学生会“演唱”更好)来感受戏曲情节的发展,体验人物情感的变化;同时,师生还可以通过对剧本语言的推敲斟酌,文学分析,让剧本情景、人物形象在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再现于师生的头脑。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文本至上,在戏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戏曲录像,这样戏曲艺术的魅力才不会在分析中丧失殆尽。譬如对剧本“舞台语言”的静态评析,就不如结合真正“唱出来的戏词”,两相比较,让学生在动态欣赏中感受戏曲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试想,当学生直面于舞台上的“崔莺莺”,欣赏着那抑扬顿挫的道白、多愁善感的表情、圆润婉转的歌唱、妩媚多姿的身段和舞蹈,这不比教师仅仅拿着书本,在“滔滔不绝”评述《长亭送别》中的“崔小姐”更令学生激赏痴迷吗?可以说,在中学戏曲教学中进行立体教学、整体鉴赏,至少比现在某些戏曲教学境况要好,学生也自然会逐渐找回对民族戏曲艺术的兴趣了。当然,以上所述,也仅是戏曲教学改革冰山之一角,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传承这一民族文化艺术,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