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专业性不强、评价指标设定不科学、过分依赖量化分析缺少质性分析、评价信息不全面和偏重监督功能缺少服务改进功能等问题,文章在综合研究普通高校教学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服务改进机制,要优化评价主体结构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并以大数据为平台进行全过程采集,来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以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达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价;评价指标;大数据平台;服务与改进;数据驱动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041-03
  Abstract: Teaching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weak specialty of evaluation subject, unscientific setting of evaluation index, over-reliance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lack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incomplet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service improv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ress the service improvement mechanism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ptimize the main structure of evalu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set up evaluation indexes and collect large data in the whole process, 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type of teac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Keywords: teaching evaluation; evaluating indicator; big data platform; service and improvement;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隨着我国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社会对各类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高等院校必然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各高校自身发展生存的基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正成为教育界热议和各院校不断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有效地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能合理判断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能及时发现并修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亦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与潜能的激发,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从而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当前普通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现状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日常教学管理、督导监察和学生评价三大部分。日常教学检查由教务处牵头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来完成;督导通常是三级督导听课制,即校级督导评价-各院系内部督导评价-同行互评的“三位一体”形式;学生评价多半是以学生座谈、网上评教等形式进行。
  从评价主体来看主要由各级校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在校学生组成;从评价内容上来看主要是考察教师素质、教态、教学内容、教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从评价形式和过程来看,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规范性检查、督导听课和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来完成;从评价结果来看,是将各考核内容分解成各级指标进行打分量化考核,然后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等进行挂钩。
  二、当前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评教主体专业性存疑
  1. 督导队伍构成问题
  随着2012年《教育督导条例》的发布,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内部教学督导机构,这在高校教学的自我管理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高校的督导机构人员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再者是各级教学部门的领导,还有就是具备高级职称的在职教师。首先来看退休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且时间充裕,有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及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新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层出,退休教师较难适应发展趋势并跟上时代步伐,更难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出恰当的评价。再看各级教学部门领导,他们在进行督导时多半看重教态与教法、以及教学内容与大纲相符程度等日常合规性问题,但是教学是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深度、广度及前沿性等问题,非专业人员很难对其进行评判,而这些恰恰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最后再看在职高级职称同行教师的评价,他们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专业内容熟悉在与教师的沟通了解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督导时间投入不足的缺陷。基于以上评教主体方面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评教时,难免会产生偏差。   2. 学生评教存在偏差
  近年来,随着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逐步普及与深入,网上学评在高校教学评价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使得作为教育主体对象的学生的意见得以反馈并逐步得到重视,但学生评教还存在着评价能力不足、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等问题。学生的评价能较好地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但由于学生不能像教师一样了解教学方法及授课目的,不清楚教学管理制度且由于专业知识所限,往往评价能力不足,很难就授课内容、深度、广度、前沿性等方面给出评判。学生通常会根据学习兴趣、知识实用性及就业需求和个人喜好进行评判,往往在评价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再有,学生缺乏对同科所有教师的全面了解,在打分时常常会出现不同班级学生评价尺度不一的情况,这样的分数不具备作为同科教师间横向比较的条件。加之,也不排除会出现学生因不满教师严格管理而进行恶意差评打低分的情况,当然也会有学生认为评教不过是走形式,看不到实质性作用和在后续教学中的反馈,认为对其学习帮助不大,就应付了事全部给出高分的情况,这使得学评信息有失准确性和客观性,使学生评教流于形式化。
  (二)评价指标设定不科学,质性信息缺失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评教时多半是将“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最终教学结果”等方面进行拆解形成多级量化指标,再由各教学管理部门、督导部门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这已实行多年且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但随着教改的逐步推进和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这一做法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来。
  1. 指标设定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很大一部分高校通常只凭借常规认识和经验主义进行指标分解设定,并没有成立由多层次、多种类型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机构对指标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论证,更未就由既定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符合性测试与系统长期跟踪分析,评教指标全校通用,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进行模块划分区别对待,往往无视基础课、专业课之别,无视必修课、选修课之分,甚至不看专业及办学层次不同,统统采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进行衡量,缺乏针对性。这样虽方便了评价操作但过于强调标准化与规范化,与课程及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相背离,更有甚者这种考评形式可能造成教师授课压力增加,使教师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做表面功夫,以致于抑制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根据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评教所得出的结论,对教学质量的反映亦会存在不小的偏差,它只能满足于学校对教师的简单考评要求,不具备提高教学质量的改进功能。
  2. 过分依赖定量分析,缺乏质性分析
  当前教改的方向是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进行转变,但众多量化指标的设定都是对“授课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的考核,都是指向教师的,而授课结果是否引起有效学习的发生,是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有教育意义的影响,这些质性的效用分析在教学评价中未得以充分反映,这些影响教学的因素具有模糊性与难测性,这就使得教学活动中那些难以量化考核的潜在质性信息被完全忽略。
  (三)评价过程时点化,教育信息存在偏差
  首先,从评价过程来看存在时点化不连续的问题。目前的教学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常规教学检查管理,二是在期中安排一次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座谈会,三是在期末时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和学生网上评教答卷来反映教学效果。从时间安排上来看这样的评价过程被割裂成多个时点,未能收集到与学习投入和环境相关的信息以及各阶段影响学习效果的各因素数据,仅仅获得了与学习结果相关的按时点分割的教學数据。这些数据不连续不全面,难以及时系统地呈现出真实的教学情况,而这样的片面评教信息多半会导致错误的教学判断与决策。
  其次,学生评教信息也存在着偏差,未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从学生角度来看,评教只限于期中、期末两次,有的学校为了获取学生评教信息甚至以获取成绩为条件强制学生评教,而学生评教信息结果未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改进中,未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评教的用途及益处,这样就使得学生评教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另一方面,个别教师为获得较好的学生评教分数而不顾教学伦理去迎合学生口味,从而出现降低教学要求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也使得评教信息效用性降低。
  (四)重监督问责功能,轻服务改进功能
  高校评教体系本应具备日常教学管理的监督问责功能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服务改进功能,但是在现实应用中的问责意味大大超过改进功能。首先,评价体系指标多半是由校领导和教务处人员设定,缺少专家和教师的参与,评价指标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多体现的是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缺乏对教学效用的考察。由此收集的评教数据只能用于监督和问责而无法提供影响教学各因素的相关信息,也就无从指导授课教师应如何改进教学。这种指标体系难以激发教师教学改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容易引起教师与学校管理层的对立和对评教体系的不满。其次,评教体系中的督导制本应该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各高校教学督导往往是“督”而不“导”,只注重按评价指标听课打分,却未能提供教师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帮助服务。督导制在实际运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往往出现各自为政、理念滞后、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使得督导实效的发挥大打折扣。长时间在高校存在的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监督轻服务”的政策制度势必影响教师在教学上情感和精力上的投入,更会影响责任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教育伦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伤及高校教育的文化本源。
  三、新型评教体系的构建
  (一)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优化教学评价主体结构
  在进行新型评教体系的构架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由专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小组,科学系统地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坚持按学科特性和办学层次分类设置评价指标,改变多年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在原有主要关注“教”的方面的指标的同时,加入反映“学”的方面的指标,如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满意度等输出性指标;在注重量化指标的同时加入充分反映影响学习效果的质性指标,兼顾评教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的需求,在指标设定时就要遵循因果分析原则,为后期全面收集反映教学质量信息提供全方位的路径,以便能从中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评价主体方面应进行多元化处理,并调整主体构成结构,以实现评价的公正、客观及权威性。可以采取多种评价组合的形式得到完善的评教信息,如:专家评价用于性质判定和问题分析;加大同专业教师互评比重,这样更能体现授课深度与广度;增加教师自我评价,将他人评价信息及时反馈并与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有利于自我认识和针对问题进行反思与检讨;引入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评价,可以作为教学效用评价;合理运用学生评价,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剔除无效数据,保证评价信息有效性。这样可以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特性分别提供量化结果或质性评价信息,使评价日趋科学,做到教学情况的真实反映。
  (二)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全过程全信息采集
  在“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的逐步推进下,教学评价的重心也应该从评价教师的讲授情况向教学是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效果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是否全面提高上转移。要实现这一个目标需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收集与及时处理,这种数据发生即收集整理的要求对于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来讲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大数据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大数据平台是这种伴随式、嵌入式、全过程的学习情况记录的前提保障。
  大数据平台具有规模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准确性,能为教学质量评价收集提供全方位的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分析,能真正实现数据驱动实践。汇总学生背景、经历信息,采集学生学习特点、需求信息,可以在学生选课之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多样化学习与教学的需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学生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日常课堂表现的伴随式数据采集,能够追踪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能为学生确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缺陷所在。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相关数据,来预测学生学习效果,并从学习内容、时间和方法上为学生提供相应学习指导。通过大数据平台记录分析教师授课内容、教学互动情况,指导学生情况等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评价测量和评估,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方案。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数据收集,为教学评价提供全面、正确、充分的信息,从而避免出现教学过程中根据不科学评价信息作出错误决策的情况,推动教学评价从“经验主义”向“数据实证”转变,真正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三)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突出服务改进机制
  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我们建立一个为“以学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评教学价体系,要以学生及其学习为核心,以学习成效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搭建起“預期学习效果-教学活动-评价与反馈”这样一个高度统一的完整路径,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师的发展与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从评价的结果中抽离出与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相联系的内容,将这些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馈意见,要能够具体落实到教师身上,能给出适合教师发展特点的意见,促使教师发挥特长快速成长。
  鉴于之前教学评价体系偏重于监督功能,在对新的教评体系进行构建时一定要着重加强诊断改进机制,从而达成对教学的服务目标。例如,针对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的督导机构一致存在着“督而不导”的问题,在新型的评教体系架构中,要调整督导与被督导对象的关系,要在监督的基础上开展“临床诊断式督导”、“咨询式督导”,向专业督导方向发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教学咨询发展机构,为新进教师或有需求的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咨询服务,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期促进高等教育向“以学生及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强调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最终达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云,李敏,李营,等.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49):180-183.
  [2]周湘林.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7(01):93-97.
  [3]于彦华.地方高校“三层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7):275-278.
  [4]赵伟强,陈坤,卢雪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与实践——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7,37(03):111-117.
  [5]覃鸿怀.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2018(02):107-109.
其他文献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将为国际会展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国际会展业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会展行业将成为外语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外
文章从分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及特征入手,认为结合线上教学及线下教学的优势能更好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途径。
卓越研究生院(临时名称)事业是今后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新战略,该事业预计2018年度开始正式实施。主要通过各申请大学提交博士人才培养的构想方案公开竞争,文部科学省对通过
文章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实质性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加快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
针对流体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了改进教学模式、增设自主实验设计,构建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等实验教学改革;并结合直接数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各类高等院校教学中始终处于比较尴尬的边缘化境遇.一方面, 在强调专业能力重要性的时代, 大学语文被忽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 在重提重
目的 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
摘要:郁闷不舒状态是一种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心理紊乱状态,它是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因素。脉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手段,脉象中蕴含的信息能够真实客观的从机体的形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整体评判。本文以郁闷不舒状态为靶点,根据脉象的变化对四则病案进行辨析。  关键词:郁闷不舒;脉诊;医案  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12-02  Puls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国学课程,文章以徐州的苏轼文化走进高校国学课堂为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环节,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
摘 要: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将为我国研究生总数的1/2。随着规模的扩大及数量的增多,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针对协同创新环境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风险存在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教育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