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课例与分析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二单元唐代诗歌杜甫的七言绝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的重阳节所作。且不论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也不谈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伦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只是从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角度做如下初步探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开宗明义,留时间给后面的讨论),这是杜甫的一篇代表作品,同学们从诗歌中都看到了什么?(题目很大!主要想放开来讲,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见仁见智)
  生:作者写了萧瑟的秋天的景色。
  师:很好!你从哪里看到是秋天的景色?
  生:“风急天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
  师:风急吹,天高远,落叶摇曳的确让人感到秋的气息,还有“万里悲秋”中“秋”的直接出场,更是让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确信无疑。那么我们借以判断的这些依据在诗歌鉴赏中属于什么?
  生:“景物描写”“季节交代”“记叙”“描写”“意象”……(还真是都能自圆其说)
  师:好,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得都有道理,看来课前都作了认真的预习。我们就从“意象”这个角度来切入。我们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学过这个概念,文中写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通过鹰的形象寓托拼搏、搏击之意;通过鱼的形象来寄以追求自由之感。这种有意义的物象,我们称之——意象。所以我们说“风”“落木”“秋”就是意象。(逐步引入本课重点概念,加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生:啊!现在想起来了《沁园春·长沙》中“自由平等和进步的时代追求”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鹰”和“鱼”这两个意象来表达的。
  师:是啊!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有意义的物象——意象?大家一起来找。
  生:“猿”“渚”“沙”“鸟”“长江”“台”“霜鬓”“酒杯”……
  师:我们把这些意象写在黑板上,看一看这些意象起了什么作用?(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引入景和情的关系)
  板书设计: 登高
  风(急) 落木 1 意象分析法
  天(高) 长江 2 抓情景交融的词语
  猿啸(哀) 霜鬓 3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鸟(飞回) 酒杯 (上述三点强调出一点写一点)
  (高)台
  生:这是作者在垂暮之年(“霜鬓”),深秋时节(“落木”),独自登上“高台”眺望,纵观山河,俯仰宇宙,慷慨悲歌(“猿啸”),抒发感慨,而且作者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凉之色,为下文抒发悲凉之情做铺垫。
  师:非常好,同学们学会借助意象来分析诗歌内容了,而且语言的组织很美,同时也注意到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悲凉萧条的景要烘托哀情。我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登到高处呢?抒发什么感慨呢?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来通过讨论总结出答案,第三组同学研讨一下尾联的作用,(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分组研讨,教师帮助答疑)
  师:好了,时间到了,我们分别请三个组的代表同学陈述组内观点。
  第一组总结:首先,从书下注释中可以看出这是在重阳节时写的一首诗,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其次,登到高处更方便遥望故乡,寄托思乡、思友之愁情。
  师:的确如此。大家应该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此时的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加之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自己年迈多病,登高怀远,所以那份伤感我们不难理解。原诗中有一个词交代了他飘泊在外的情况,谁发现了?(注意在诗文中词句的分析)
  生:是“作客”。
  师:对,“作客”看出他旅居异地,那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思乡思友之情也不觉突然。只有这么一种情感吗?请第二组代表做总结发言。
  第二组总结:我们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除了思乡之情,还有壮志难酬的“悲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我们也在原诗中找到了根据。颈联中的“悲秋”的“悲”字,“秋”也不仅是自然的秋,更是诗人的人生之秋(暮年),“独登台”中的“独”字;另外还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自然流露。从“艰难苦恨繁霜鬃”中可见一斑。
  师:等等,我们得把第三组同学的内容留出来。要不然太容易在这秋风萧索的季节触动他们的哀情了。但值得高度肯定的是,第二组同学又教给我们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词语,对准确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好了,请第三组同学给我们分析一下尾联中的内涵。
  第三组总结:如果先把前两组同学的发言做一个总结的话,就是说诗歌的鉴赏首先要把握意象,其次要抓住情景交融的词语。按照这个思路,我把我们组的总结做一下临时的变动,通过“不尽长江滚滚来”中“长江”的意象,我看出了作者的愁苦,因为李煜有诗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江)水”应该有愁苦之意;另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以(江)水应该有时间流逝之感。从“潦倒新停浊酒杯”中可以看到“酒”这个意象,可能也有愁的意味吧?
  师:对啊“举杯浇愁愁更愁”,接着说。
  第三组:另外从情景交融的词语来看,“艰难”“苦恨”似乎更能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请大家参照书下注释,[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我们的结论是(师:才说到你们的结论吗?)作者在诗歌的尾联抒发了全诗的主题思想——羁旅愁思和家国忧伤。
  师: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最后一联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把杜老先生的个人多病,家道艰辛,时代苦难,壮志难酬等等都集中表现出来。
  师:我们总结一下本课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意象分析、抓住情景交融的词语、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这三个角度跟同学一起探讨了古代诗歌鉴赏的初步方法。还有一些角度我做一下补充,实际同学们在鉴赏的过程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使用。
  (1)要审清标题。标题往往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一首诗的眼睛;当然有时也起到揭示线索的作用,像这首诗的标题主要是线索作用,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主要是登高怀远之情;有时还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要看作者,明风格。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特色,陶渊明的清高脱俗,李白的豪放大气,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当然有时同一个作家由于他所处的时期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风格,像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为闺中女子的闲情逸致,而后 期则更多国破家亡的哀婉愁绪。
  (3)关注注释中的提示。如果同学没有注意到注释中[艰难]的解释,那么在分析主体意思上可能就不会那么全面。
  师:(课堂小结)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如诗歌的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我们这节课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再强调一下:意象分析,情景交融的词语的把握,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课后作业——用我们今天讲授的方法去分析这一课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课例分析]
  第二单元一共有四课内容,其中第二课和第四课一共有五首诗,笔者从中有所选择地拿出《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作为范例,是想通过这首诗把古诗歌鉴赏中的方法做一个交代。主要从意象分析法、抓住情景交融的词语和卒章显志(篇末点题)这三个角度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抛开我们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一些常态讲法,如:介绍作者,介绍背景,逐联逐句、事无巨细的讲解,而是主要采取问题启发式、小组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当然也不乏传统教学中的讲授和分析。尽量在教法和学法的关系处理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以点拨为主。这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材主线”的原则。课堂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和“导”,教师的“引”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导”要“柳暗花明又一村”,简约而鲜明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宝贵的模糊意识得到充分的印证。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一节创新课。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但懂得了诗歌的字面意思,不一定就懂得这首诗。欣赏诗歌是一种审美活动,必须渗透感情内容。因此,要把握诗篇的题旨,就要引导学生按诗体的特点读诗。情境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考虑到学生是实验班的具体情况,在分小组讨论过程中,及时加强文字整理和表达部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借助优美的语言来鉴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的素养。
  (3)“浓如烈酒。淡如细雨”。认识事物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接触一首陌生的诗歌,头脑里总能有些感性的认识,先把学生自然产生的这些认识明晰起来,就为深入鉴赏诗歌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要“浓妆淡抹总相宜”,古人讲究炼字,有时惜墨如金,有时用墨如泼。教学过程也是这样。要取舍得当,本节课主要讲解鉴赏诗歌的三个角度,就紧紧围绕这三个角度来取舍内容,反复强化主体概念,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面面俱到,势必蜻蜓点水,没有重点,忽视难点,甚至导致学生学无所获。每首诗侧重不同的角度,这样让学生无重复之感,反而会有新鲜之意。
  (4)“精讲课内,延伸课外”。语文学习光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比重也是新课改重要理念,所以我在作业的处理上采取了此种方法,让课堂的知识得以巩固、延续和迁移。课后作业是重要的一环,“学是为了用。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教师总是事必躬亲、越俎代庖,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路径依赖”,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无疑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我没有过多地在“阅读鉴赏”方面花费力气,是因为课前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条分缕析、疏密有致。
  
  (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摘 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凝聚了全市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文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近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正视成果,理清思路,以期为后面的建设提供清晰的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人才小高地 师资队伍 建设 发展  课 题:本文系广西中等
“重探究,重体验,重过程”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活生存方式。这些做法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如何把学生的体验引入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在新课程状态下所有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三年的地理新课程实施,本人认为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中学阶段结合化学史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2001年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学会并能运用What’s this?向他人提问。  (2)听懂、会说、认读单词monkey、tiger、panda.  (3)学会演唱英文歌曲LovelyAnimals.  2.能力目标:围绕有关What’s this话题,熟练进行交流,在听、说、演、玩、唱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运用语言的
摘要:“以人为本”,就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实践者、探索者,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改宗旨,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与尝试“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体会教材意境,优化教学情境;二、把握教材特色,优化“自主、互动”;三、强调过程和方法,优化“合作、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语文基本能力,并引导他们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外,转化为一种能够受益于终身的综合语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或墨守程式化的课堂结构,或滥搞“粗放式”的学生自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先天不足,窄化了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涵养,将目光局限于“读懂”层面上,导致了实际操作中过于追求阅读教学技术性操作,从而使诗
“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让中职教育适合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这是中职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2014年底,首批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名单公布,宁波有6所学校入选,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鄞州职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来,随着“选择性”课改的推进,该校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同时学校也被赋予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在学校“融文化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纳入学院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作用,以學院研发的“树型”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为基础,创新实施三次课堂全面育人、一个平台全程育人、一体融合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计划,初步构建了“一二三”课堂协同育人、线上线下立体育人、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全面融合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
老汉从等待撤离的队伍里“揪”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令其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当其他村民安全撤离,老汉又用力地把那个小伙子“推”上木桥,那一瞬间桥塌了,老汉和小伙子被无情的洪水吞没……这是课文《桥》第14~23自然段所描述的“桥塌殉职”的感人场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人格魅力在这一情节冲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摘 要:夯实了“基点”,增加了“亮点”,把握了“重点”,通过这种开放、理解、反思的“对话场”的创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