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草原展新颜 牧民增收笑开花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afe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按照新的机构改革后的职能划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用于农牧民的补贴部分,包括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继续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落实,称为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
  据了解,草原补奖政策实施9年来,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自政策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10.2亿亩天然草原受益,其中禁牧4.0478亿亩,草畜平衡6.1528亿亩,截至2017年,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44%,比201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减少了2200多万亩;多年生牧草比例较2000年平均增加了13%,其中草甸草原增加了4%,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增加了17%;牧草平均干草单产为50公斤/亩。补奖政策惠及全区140万户、534万农牧民。据统计,201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48元,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近日,笔者一行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实地走访发现,补奖政策不仅促进了草原生态恢复,而且在改善农牧民生活、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减畜不减收 牧民增收喜洋洋
  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天空中零星飘着几片雪花。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民布和正在打扫圈舍,他指着不远处的草料堆笑着说:“这些牲口过冬用的干草大部分是由补奖资金购买的,以前为了生计,会多养牛羊,难免破坏草场,自从补奖政策实施以来,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也不多养牛羊了,草场的生产力逐渐恢复了”。
  据了解,布和一家四口人,承包了7500亩地,仅补奖一项收入就有21000多元,同时还养了100多只羊和近20头牛,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6万元左右,相比之前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像布和这样的牧民在锡林郭勒盟还有许多。补奖政策覆盖锡林郭勒盟27177万亩草场,9.98万户牧民从中受益。
  据2018年度统计,全盟牛存栏161.58万头,同比增长16.2%;羊存栏减少273.67万只,牲畜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补奖监测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4448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补奖收入4187元,仅此一项便占人均收入的17.1%。由此可见,补奖政策的持续推进,为草原生态恢复、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收入提高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大学毕业4年的牧民锰根白雅尔介绍,以前嘎查村里像他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不再回家乡,都到大城市挣钱去了,但是随着补奖政策成效不断显现,近几年大学生都陆陆续续回来从事草原畜牧业。
  补奖政策暖人心,草原旧貌换新颜
  阿巴嘎旗丹迪嘎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在谈到补奖政策时他满脸笑容,指着饲草大棚说:“国家的政策好啊,除了给补贴,还帮忙筹建饲草大棚,以前草原放牧靠天吃饭,现在在饲草大棚内种草,旱涝保收,牛羊的口粮有了保障,收入也提高了,心里踏实多了”。丹迪嘎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饲草大棚有2亩地,每年可种植2茬青贮玉米,按照1亩地1茬收成在2万斤左右,2亩地2茬则是在8万斤以上,2亩饲草大棚的产量相当于2000亩草原的产草量了,这便是丹迪嘎老人的牧草经。
  据了解,丹迪嘎老人一家有6口人,承包了6680亩草场,饲养50余头牛和300只羊,一年纯收入达到十余万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随着补奖政策持续发力,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從过去的“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思路从“多养”向“精养”转变,生产方式则从过去粗放式的传统放牧方式向舍饲饲养、精细饲养转变。
  牧民特木勒对此深有体会,他说:“草场是自己的家园,他会倍加珍惜自家的草场,努力不去破坏它。”据介绍,目前特木勒家有1栋牛社、1栋储草棚、1辆铲车以及粉碎机、打草机等设备,饲养着50余头基础母牛,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饲舍养殖。
  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这些牧民把草原当成自己的家园保护,把种草养畜当成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
  补奖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的看法,使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和谐共赢的理念逐步转化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更推动了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协调稳步发展。可以说,建立起持续稳定完善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实现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赵鸿鑫,全国畜牧总站;赵雪、旭仁其木格,锡林郭勒盟农牧局;佟色音娜,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
其他文献
“地不多,半冬过,打点粮食够吃喝。”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人的记忆中,这句顺口溜是当年黄松甸镇人的真实写照。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居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这里是高寒山区,一个冷字就让很多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来。  40年后的今天,也因为这里是高寒山区,催生了黑木耳产业的崛起,一时间,一朵小小的黑木耳从黄松甸镇掀动起国内外大市场。让时光定格在2018年:黄松甸人工栽培黑木耳发展到3.15亿多袋,
期刊
4月初,漳平水仙茶开采节开幕仪式在福建漳平市南洋镇举行,数百名茶农、茶商向“茶圣”陆羽神像行祭拜礼,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仪式之后,采茶娘背着茶篓来到茶园,宣告2019年春茶正式开采。  漳平水仙茶是福建特有品种,因为全年产量只有5000吨左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小众茶”,长期进入不了大众消费的视野,其市场知名度相对有限。由于制作工艺独特,香气高爽,滋味醇正,近年来,随着公用品牌价值的不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的重要宗旨之一是促进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WTO农业协定的市场准入部分就是关于别的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进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别国的农产品进入,以及进入的难易程度如何。那么,一般情况下政府有哪几种保护本国产品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世贸组织又是如何应对以促进各WTO成员实现市场开放的?  一国如何保护
期刊
吉县地处山西西南部,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属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种植苹果具有天然的优势。吉县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 “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2018年吉县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全国苹果名县。  近年来,吉县果库田头市场在减少苹果产后损失、保持品质,实现错峰销售,带动吉县农民增收,推进吉县苹果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果库市场经营模式及特点,近期,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期刊
迈入20世纪的第3个10年,我们又相遇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与您一同感受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丰收礼赞,也一同领略过农产品市场的风雨冷暖。  这一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10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第二个农民丰收节,品鉴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亲历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市场化改革,见证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的创设……翻开今年24期刊物,农业品牌与市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期刊
近日,河北省灤州市小马庄镇现代农业园区的100多亩大棚桃花竞相绽放,果农们忙着疏花、授粉、拉枝。近年来,该镇采取“基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种植,为农民增收。
期刊
近日,河北固安县盛世农合生态农业园种植的“立体草莓”陆续成熟。近年来,当地农业部门向农民推广“立体栽培”技术,将传统的草莓栽培模式变为大棚立体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方便游客采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期刊
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網络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当地土豆、燕麦、鲜食玉米、山杏等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销往全国。目前,万全区扶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30余家,成立线下143个“万全卫道”电商便民服务站,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期刊
社口镇坐落在白云山东麓,背倚梨兰山,面对长溪水,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年降雨量1700?2050毫米,年均气温 17.9℃,年均日照时数1740小时,无霜期可达272天。境内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在茶山拾级而上,沿阶尽是半人高的茶树,嫰梢上饱满的芽头,都是制作顶级工夫红茶的优质原料。一开春,这里褪去云雾间的缥缈,溢满尘世的烟火气,来来往往的茶农穿梭其间,熟练地将一筐筐刚采
期刊
连日来,随着气温不断回升,重庆市南川区的早春茶抽出嫩芽,陆续进入采摘期。当地茶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陆续开始复工采摘制作第一批春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