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股市自2007年以来至今日已经历长达五年的熊市,9月26日更是创下历史新低1998.48点,股市的每一次新低都是对广大股民投资热情的沉痛打击,更触痛监管层的神经,为了提振股民信心,为实体经济继续输送新鲜血液,监管层在每一次股市新低后忙不迭地出台新政救市,然而究竟效果如何有待分析。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此做出分析。
【关键词】长期熊市;政府救市;效果分析
关于政府应不应该就救市,这个问题是自中国股市创立以来,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所在。这里我们不便继续争辩,因为无论应不应该,救市这一事实一直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股市的干预。而对于广大股民而言,我们是十分期待政府的救市政策,也正是这种救市预期,给了我们留在股市的理由,尽管我们已经伤痕累累,但依然痛并期待着,期待着一朝把套解,赚得财富归。那么政府救市政策是不是像股民期待的股市“还魂草”,我们姑且看一下这样的干预究竟效果如何。以下是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和股市短期表现。
2008年4月20日,发布实施《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引入大宗交易平台,规范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流通。救市效果:2008年4月24日,沪指收在3583,涨9.29%。
2009年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四万亿”投资计划。救市效果:整个全年沪综指累计涨幅超过80%,大盘月K线七连阳,整体表现“牛味”十足。2010年的中国股市走出了一个震荡下跌的行情。全年跌幅14%。由“单边市”转向“平衡市”。2011年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之后,证监会监管新政频出。从促进上市公司分红到加速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从打击内幕交易到严惩欺诈上市,意欲荡平上市公司良莠不齐、重融资轻分配、重投机轻投资、内幕交易盛行等“乱市”沉疴。救市效果:A股走势却熊冠全球。2012年9月7日,在“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的刺激下,沪深股市突现强势反弹,上证综指不仅成功收复2100点,更创下近
8个月最大单日涨幅。
为什么救市政策的每一次出台并没有达到监管层预期的效果,或是仅仅带来短期小幅反弹,而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熊市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不佳这一客观原因外,根本原因是制约股市发展的顽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就导致在一个有效性很差的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更多时候投资行为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至今年有一百年历史了,它考察个人和社会的心理是怎样影响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行为的,它包括认知错误、前景理论、熟悉性偏误等理论。笔者选择几个代表性理论,去分析人们的行为与政府救市效果的关系。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最成熟的理论,该理论描述在涉及金融不确定性时,人们是如何构建和评估各种决策的。在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倾向于根据相对于特定参照点的潜在收入和损失来决定投资选择。虽然投资者会锚定于不同的参照点,但是初始的购买价格是最重要的锚定点之一。投资受到损失时,财富效用函数比投资获益时更陡峭一些,说明投资者对经历投资损失非常厌恶。因此,投资者有时会固执地守住损失的头寸,因为投资者挽回损失获得的效用,与从另外一个证券上获得同等收益的效用相比要大得多。这就可以解释众多散户在熊市当中已经损失的情况下,不会调整“仓位”,对政府的救市政策无动于衷。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的大脑非常擅长发现事物的规律,并能依靠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人们的所作所为大多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在商业世界中,有经验的投资者凭借他们对各种经济关系的了解,做出能获利的投资决策。这表现在投资当中,有些人会固执地认为自己从某只股票的历史数据中发现了规律,并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对于外界变化没有丝毫反应,这也会导致政府政策的失效。“心里账户”是说对于购买的每一只新股票,大脑就会开一个新的心里账户来追踪它。所有有关那只股票的行动和结果都记录在这个账户上,而不同账户资产间的相互作用将被忽视。这种心里账户误差也可能和盈利很高的投资相联系,因为投资者和投机者在获利很高之后,倾向于冒比平常更大的风险。这导致股市中投资者将自己的辛苦钱和股市收益采取不同风险态度,赚得的收益会过度承担风险,而辛苦钱如果损失会继续冒极端风险挽回。这也是为什么熊市下投资者对政府政策不作为的原因。
此外,行为金融当中的社会影响、羊群效应等理论均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对市场造成什么影响。进而解释长期熊市下政府的救市政策为什么效果有限。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要真正拯救股市,必须从根本上祛除制约股市发展的顽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赫斯切,约翰·诺夫辛格.《投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长期熊市;政府救市;效果分析
关于政府应不应该就救市,这个问题是自中国股市创立以来,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所在。这里我们不便继续争辩,因为无论应不应该,救市这一事实一直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股市的干预。而对于广大股民而言,我们是十分期待政府的救市政策,也正是这种救市预期,给了我们留在股市的理由,尽管我们已经伤痕累累,但依然痛并期待着,期待着一朝把套解,赚得财富归。那么政府救市政策是不是像股民期待的股市“还魂草”,我们姑且看一下这样的干预究竟效果如何。以下是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和股市短期表现。
2008年4月20日,发布实施《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引入大宗交易平台,规范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流通。救市效果:2008年4月24日,沪指收在3583,涨9.29%。
2009年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四万亿”投资计划。救市效果:整个全年沪综指累计涨幅超过80%,大盘月K线七连阳,整体表现“牛味”十足。2010年的中国股市走出了一个震荡下跌的行情。全年跌幅14%。由“单边市”转向“平衡市”。2011年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之后,证监会监管新政频出。从促进上市公司分红到加速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从打击内幕交易到严惩欺诈上市,意欲荡平上市公司良莠不齐、重融资轻分配、重投机轻投资、内幕交易盛行等“乱市”沉疴。救市效果:A股走势却熊冠全球。2012年9月7日,在“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的刺激下,沪深股市突现强势反弹,上证综指不仅成功收复2100点,更创下近
8个月最大单日涨幅。
为什么救市政策的每一次出台并没有达到监管层预期的效果,或是仅仅带来短期小幅反弹,而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熊市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不佳这一客观原因外,根本原因是制约股市发展的顽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就导致在一个有效性很差的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更多时候投资行为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至今年有一百年历史了,它考察个人和社会的心理是怎样影响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行为的,它包括认知错误、前景理论、熟悉性偏误等理论。笔者选择几个代表性理论,去分析人们的行为与政府救市效果的关系。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最成熟的理论,该理论描述在涉及金融不确定性时,人们是如何构建和评估各种决策的。在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倾向于根据相对于特定参照点的潜在收入和损失来决定投资选择。虽然投资者会锚定于不同的参照点,但是初始的购买价格是最重要的锚定点之一。投资受到损失时,财富效用函数比投资获益时更陡峭一些,说明投资者对经历投资损失非常厌恶。因此,投资者有时会固执地守住损失的头寸,因为投资者挽回损失获得的效用,与从另外一个证券上获得同等收益的效用相比要大得多。这就可以解释众多散户在熊市当中已经损失的情况下,不会调整“仓位”,对政府的救市政策无动于衷。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的大脑非常擅长发现事物的规律,并能依靠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人们的所作所为大多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在商业世界中,有经验的投资者凭借他们对各种经济关系的了解,做出能获利的投资决策。这表现在投资当中,有些人会固执地认为自己从某只股票的历史数据中发现了规律,并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对于外界变化没有丝毫反应,这也会导致政府政策的失效。“心里账户”是说对于购买的每一只新股票,大脑就会开一个新的心里账户来追踪它。所有有关那只股票的行动和结果都记录在这个账户上,而不同账户资产间的相互作用将被忽视。这种心里账户误差也可能和盈利很高的投资相联系,因为投资者和投机者在获利很高之后,倾向于冒比平常更大的风险。这导致股市中投资者将自己的辛苦钱和股市收益采取不同风险态度,赚得的收益会过度承担风险,而辛苦钱如果损失会继续冒极端风险挽回。这也是为什么熊市下投资者对政府政策不作为的原因。
此外,行为金融当中的社会影响、羊群效应等理论均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对市场造成什么影响。进而解释长期熊市下政府的救市政策为什么效果有限。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要真正拯救股市,必须从根本上祛除制约股市发展的顽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赫斯切,约翰·诺夫辛格.《投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