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体各部位骨膜的组织形态学观察与比较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33例胎儿和24例成人不同部位的骨膜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发现:(1)骨膜外层含有较多的胶原细胞,骨膜内层含有较多的细胞器的发达的成骨细胞。(2)髂骨骨膜外层血管多,口径大,血循环丰富,内层厚,细胞较多,细胞分化及功能活跃。(3)胎儿较成人骨膜结构疏忪,含细胞多,尤以功能活跃的大核细胞数增高更明显。因此认为:骨膜内层具有成骨能力;髂骨骨膜成骨潜力较强;胎儿较成人骨膜成骨活跃。

其他文献
作者对168例肿瘤扩大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后的病例进行观察,随访1~9年,平均4.2年。发生术后合并症者30例,其中术后感染2例,迟发感染6例,总感染率为4.8%;术后假体脱位3例(1.8%);松动3例(1.8%);肿瘤局部复发7例(4.2%);肺转移11例(6.6%),其中7例兼有肿瘤局部复发;假体排异反应1例。最后作者根据临床资料对上述主要合并症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讨论。
期刊
本文介绍细针针吸细胞学(FNAC)对骨科250例患者进行诊断。其取材成功率91%。与组织病理活检对照,完全符合及基本符合占92.6%。FNAC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100%,阳性予测值100%,阴性予测值为89%。
1980年5月~1991年12月收治脊柱侧弯500例,术后并发急性脊髓功能障碍的8例。此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先天性脊柱侧弯及后突7例。脊髓功能障碍表现为双下肢截瘫的3例,单肢瘫4例和Brown-Sequard综合症1例。2小时以内拆除矫正器械,8例中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1例正在恢复中,作者强调术终缝合伤口前进行唤醒试验和及早拆除置入器械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术中随矫正而使脊髓移位、拉长、受压
我们根据临床再植68例断掌的实践,认为在解剖部位的基础上,按伤断形态分型比较确切,也便于统计分析,即把断掌分成横形、斜形、纵劈形、圈形、毁坏形。文中还就再植中的几个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
作者自1974年至今共施行腰椎间盘摘除术2380例,其中7例(占0.29%)为椎间盘硬膜囊内突入。根据本组病例观察,椎间盘突入硬膜囊内与各种复合因素导致间盘组织、后纵韧带与硬膜囊间炎性粘连,使硬膜囊相对固定于椎管前壁而易致撕裂有关。病人即有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又具马尾肿瘤的特征,往往需配合脊髓造影或加用CTM协助作出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避免马尾神经长期受压粘连变性。
新型复合人工骨,HA/TCP/BMP为含孔块料,含孔率40~60%,孔径200~400μm。该材料不但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能、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稳固性,且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动物实验,经X-线、γ-照像、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后表明:HA/TCP/BMP成骨效应高于HA/TCP,而HA/TCP和HA/TCP/BMP的成骨效应都高于不具生物降解性能的HA。新型复合人工骨是一种有希望过渡于临床应用的人体硬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罕见,迄今为止文献报告中病例数较少。我院1988年10月~1991年1月接诊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8~78岁。诊断要点为后肩胛部疼痛,肩胛上切迹和冈下肌压痛,冈上肌和冈下肌萎缩,肩外旋力减弱和异常肌电图。1例行肩胛上韧带切断减压术,1例未接受治疗,其余10例封闭治疗。11例经6~26月的观察结果,优6例,良4例,可1例。
期刊
采用光测弹性技术研究Edwards装置及“C”形Harrington棒的应力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二种方法中Harrington棒前侧各点应力值高于后侧相应点。棒体——齿棘交界点应力值最高,为棒强度的危险点,其应力值与载荷呈直线相关,Edwards装置中棒危险点应力值受载荷影响较“C”形棒更明显。“C”形棒各边界点应力值均低于Edwards装置的相应点。从材料力学角度看,“C”形棒具有更高的疲劳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