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14.5mm高射机枪的设计者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高射机枪武器系统,是“八五”期间武器装备研制重点项目之一。整个系统全面达标,无任何遗留问题,已批准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对我国轻武器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我们谨向每一位参与该武器系统的研制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魏昌华 14.5mm单管高射机枪武器系统研制总设计师和总质量师。
  河南省信阳市人,1942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5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自动武器设计制造专业,同年分配到356厂工作。1984年至2002年间,历任356厂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处长、副总工程师兼科研设计处长和副总工程师等职。
  长期从事军品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工作。先后分管及主管过56-1式班用轻机枪、58式二联高射机枪、75-1式单管高射机枪、67-2式重机枪和81式轻机枪的生产技术工作。参与研制的75-1式单管高射机枪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14.5mm高射机枪系统研制中,组织协调枪、弹、装具间的技术接口和有关工作进度;直接组织、指挥和参与了14.5mm单管高射机枪分系统研制中的各环节工作,是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者;最早提出用凸轮面或斜面快速连接托架和下架的技术构想;直接解决了制转轴簧寿命和底火等技术问题。
  
  饶德 14.5mm单管高射机枪系统研制副总设计师。
  1943年1月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有翼导弹弹体结构设计与制造专业。1967年11月分配到河南洛阳三机部612 研究所工作。1973年11月调入208所,自1991年起历任副所长、副院长、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等职。曾任多项轻武器技术预研和型号研究的总研究师或总设计师。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部技改二等奖及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14.5mm高射机枪系统研制中,负责瞄准镜分系统和穿爆燃弹分系统的研制工作;负责技术设计的抓总、决策、组织协调、指挥工作;负责枪管延寿技术的调研、合作单位的选取、技术方案的确定,为枪管寿命达标做出贡献。全程参加了武器系统的方案研究、工程研制、设计定型工作。
  
  余今堆 14.5mm单管高射机枪系统研制副总设计师。
  1940年10月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4 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国营451厂工作至今。历任副所长,副总工程师。1993 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1997年受聘为中国兵工学会轻武器专业委员会第4界委员会委员。
  在14.5mm高射机枪系统研制中主要承担钨心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总体设计方案构思,提出解决脱壳弹在高温连发中出现底火脱落的具体措施,负责协调弹、发射药和底火相关的技术问题。参加了武器系统研制的全过程。
  
  高射机枪分系统
  
  严宏民 1966年7月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火炮专业,同年分配到208所枪械研究室。1996年任枪械研究室副主任;2000年后任系统总体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务。
  主要从事轻武器技术研究工作。参加了警用38mm防暴枪、89式12.7mm重机枪、14.5mm单管高射机枪、机枪连发射击精度研究、高射频、低后坐发射技术研究、先进班组支援武器、身管寿命技术等研究工作。发表了《第五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管见》、《非金属材料在枪械消声器上的应用》、《连发武器射击稳定技术研究》等论文十余篇。2003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兵器工程硕士学位,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多项。
  
  在14.5mm单管高射机枪研制过程中,负责机枪总体研究,承担了机枪供、输弹系统设计技术;参加了减轻质量、提高射击精度和可靠性、枪管寿命等重大技术问题的攻关。
  
  吴福林 高级工程师,1944年生于重庆市,1965年毕业于重庆一工校枪械制造专业,同年分配到356厂从事产品开发工作。曾任科研设计处小口径设计室主任、民用枪设计室主任、大口径设计室主任。
  工作期间,先后参加过70式班用机枪、大容量快装弹鼓、67-1、67-2式7.62mm重机枪、14.5mm高平两用机枪、M334型7.62mm 民用步枪等多种军品和军贸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在参加及独立完成的项目中,67-2式7.62mm重机枪获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容量快装弹鼓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M334型7.62mm民用步枪获1996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国家专利2项。2002年被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评选为省级科技专家。
  
  1992参与14.5mm单管高射机枪的研制,是机枪分系统枪身负责人,负责制定枪身总体结构方案,总体技术协调。解决样枪在各阶段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制订修改产品制造与验收规范,枪身左右供弹机构的发明人,为该项目研制成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罗天义 1959年重庆工校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设计室主任。1985年75式高射机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75-1式高射机枪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14.5mm高射机枪高低与水平方向同时紧定机构获国家专利。
  在14.5mm单管高射机枪设计中,负责枪架设计工作,设计了枪架各组件间的结合方式,并对枪架各组件、部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作出各构件的设计方案。分析设计了枪身、枪架、瞄准具的结合方式,对全枪人机工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作出具体安排。
  
  彭玉春 1964年2月出生,工程师。1988 年7月毕业于包头机械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同年分配到208所工作至今,现任枪械室副主任。参研的计算机辅助枪械零部件设计分析程序系统项目获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89式12.7mm重机枪项目获所级科研进步特等奖;高效弹药及高射频、低后坐发射技术项目获院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14.5mm单管高射机枪系统研制过程中,在第三轮设计中负责摇架设计,解决了卡链故障;在第五轮设计中确定了抛壳板的形状,使卡壳故障大为降低;在第六轮设计中提出并实施了托架高低机简化设计,不但简化了射击操作程序还减小了武器质量。全程参加了项目设计、加工、试验、设计定型试验及部队试验。
  
  李淑娉 1968年1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 1991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自动机械专业,同年分配到208年工作至今。
  在该项目研制中主要参加供弹机、发射机、枪管等部件的设计、计算工作,分析提出了方案阶段空膛故障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参与解决了由于拨弹齿复位不及时造成的空膛问题,设计敞开式膛口装置,在保证膛口制退效率和膛口噪声的前提下,解决发射脱壳弹精度问题。
  
  毛庆龙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自动武器专业。一直在208所从事自动武器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获部级二等奖3项。在14.5mm单管高射机枪的研制工作中,参加了从方案论证到正样机鉴定的全过程设计、试验、故障分析等,主要负责枪机、下架等部件的设计和部分技术资料的编制。
  
  孙瑞鹄 1959年8月毕业于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云南西南仪器厂高级工程师。1980~1984年参加制订了部标准《钳座及其零部件》。1987~1988年参加制订了部标准《冲压零件分类编码系统CYBM》,该标准后来上升为国家标准。
  在14.5mm单管高射机枪研制中,主要承担托架、座椅组件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参加了摇架、下架组件及其零部件的设计,负责设计了枪身精度试验台,编制了该产品的部分复杂零部件工艺规程。
  
  脱壳弹与穿爆燃弹分系统
  
  吴胜荣 1963年3月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在嘉陵工业有限公司从事枪弹设计及制造工作;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副总工程师、军品技术中心副主任,现任嘉陵工业有限公司军品技术中心主任。
  在进港装备项目DVY89式12.7mm穿甲燃烧曳光弹中任主任设计师,获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在QJZ89式12.7mm重机枪系统项目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DGJ02式14.5mm钨心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项目中,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承担科研开发的同时,还被聘为中国兵工学会轻武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火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预研项目专家组成员,2002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在14.5mm钨心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研制中,任项目负责人, 主任设计师。负责总体结构设计并组织实施,并主要对全弹各部分匹配进行设计,负责穿甲性能和精度关键技术的攻关,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外槽结合的弹托结构,该结构经检索为国际首创。该结构保证了枪弹发射时在膛内运动正确和出膛时脱壳的可靠性、一致性,从而提高了枪弹射击精度。
  
  赵树义 1952年3月29日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引信专业。历任国营第121厂科研所副所长、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任14.5mm穿甲爆炸燃烧弹(含无锈蚀底火)主任设计师。1988年曾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3年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2004年获得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 项,2001年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3年荣立国防科工委个人三等功。
  
  瞄准镜分系统
  
  曾维新 1949年10月出生,1975年12 月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承担了14.5mm单管高射机枪瞄准镜总设计。1990年因担任红箭-73红外测角仪光学设计获国家一等奖,1997年因担任12.7mm重机枪瞄准镜总设计获国家三等奖。2004年因担任14.5mm单管高射机枪瞄准镜总设计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功,2004年兵器装备集团授予“优秀科技人才”称号。1993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刘兴隆 1947年1月出生,1975年12月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光仪专业。在14.5mm单管高射机枪武器系统中,承担瞄准镜全部结构设计。曾因担任12.7mm重机枪白光瞄准镜主管设计获省级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因承担14.5mm单管高射机枪瞄准镜主管设计获兵器装备集团和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被授予“常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其他文献
在美国这个爱好玩枪的国家真是什么样的奇枪、怪枪都有,一家名为亚历山大的武器公司生产了一种发射0.50 英寸(12.7mm)Beowulf枪弹的怪枪。这里的英文名“Beowulf”当然不是英国古老的史诗《贝奥武夫》,也不是译为《战狼》的美国电影,而是一个叫比尔·亚历山大的美国人所发明的一种0.50英寸(发射12.7×42mm枪弹)的奇异步枪,称为0.50 英寸贝奥武夫自动步枪,以下简称0.50贝奥武
期刊
国产武器的研制与装备始终是《轻兵器》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这是因为,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期盼着我们自己武器的强大与腾飞。  14.5高射枪机系统是我国完全自己研制的第一支14.5mm高射机枪武器系统,作为步兵低空防卫武器。(见本期专题报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产14.5高射机枪的主要战术用途,这一战术功用与现代战争非常吻合,这一点,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次伊拉克战争。  在伊拉克战争初期,
期刊
我国新型步兵低空防卫武器——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系统正式列装部队。它展现给人们的是轻巧的身躯、美观的外形、威武的英姿和优良的综合性能,并将为保卫人民、捍卫祖国壮丽山河而建功立业。     研制背景     20世纪后期,我国步兵防空轻武器主要是58式14.5mm二联高射机枪和 12.7mm高射机枪。它们主要对付武装直升机,兼有平射战术作用。58式 14.5mm二联高射机枪用于对付2
期刊
引言     DGJ02式14.5mm钨心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以下简称脱壳弹)配用于14.5mm高射机枪,从1994年开始研制,2002年完成设计定型。该弹弹头质量45g,初速1250m/s,在1000m处以 50°着角可以击穿20mm厚的均质合金钢板。   钨心脱壳穿甲弹是19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良的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弹头采用了脱壳原理和高密度钨合金的新结构、新材料,具有初速高、弹道低
期刊
DGE02式14.5mm穿甲爆炸燃烧弹(以下简称穿爆燃弹)是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武器系统的一个分系统。该弹主要用于击毁敌武装直升机、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轻型船艇等空中、地面、和水面薄壁装甲目标,必要时,用于歼灭暴露或隐蔽在轻型野战掩体后的集群生动目标,压制敌火力点,封锁要道或隘口。   该弹于1994年4月正式开始研制, 2002年8月批准设计定型。     基本结构     穿
期刊
QJG02式14.5mm单管高射机枪瞄准镜高平合一,一镜两用,既可用于高射,又可用于平射,以高射为主。瞄准镜于1994年正式开始研制,2002年7月9 日随武器系统一并被国家一级轻定委批准设计定型。   瞄准镜由平射物镜、高射物镜、倒像镜、分划镜及其调整锁紧机构、目镜、分化照明系统、高平转换机构及枪镜连接座、粗瞄器等部分组成。   瞄准镜的高射光路和平射光路均为开普勒式望远系统,采用透镜倒像原理。
期刊
军帽和皮鞋     大盖帽(Cover)  陆战队男性军官及士兵在正式场合穿着绿色军常服时,需要佩戴同色大盖帽,穿着蓝色军礼服时则要求佩戴白色大盖帽。日常佩戴何种常服大盖帽,可根据具体场合与季节由基地指挥官下令指定。   军常服大盖帽和军礼服大盖帽均由帽架(frame)、帽套(cover)、额带(chin strap)等部分构成。帽徽从帽套前方的预制孔插进,内侧用螺母固定。   军官和士兵所用大
期刊
ITT工业公司夜视分公司已经签订了两份合同,为美国陆军夜视与电子传感器局开发新技术。第一份合同是“高技术工程与技术服务”,此项目包括开发电子像增强器,以支持美国陆军的未来部队勇士计划;ITT公司还将为安装在士兵头上的摄像机研制探测器和电子装置,整体样品计划在2005 年底交付,而工作样机将于2006年中交付。第二份合同是进一步研制强化型夜视眼镜(ENVG),该眼镜将像增强与热成像技术合二为一。20
期刊
     
期刊
综述     藏族生活在我国西部甘、青、川、滇等地,是一个强悍和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据《汉藏史籍》记载,公元1世纪前后至贡赞普时期,刀剑、铁甲制造业开始在西藏出现。当时有因打刀而出名的“眯缝眼九兄弟”,藏语称为“古司”,“古”就是“九”的意思,“司”即指“眯缝眼”,他们所造的刀剑因此也称为“古司”。当时芒康地方制铁铠甲的工艺曾兴盛一时,据说贡赞普穿的铠甲就是在该地制做的。《唐书吐蕃传》中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