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气纵横?逸兴遄飞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宋玉,他是屈原的学生,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xuè)寥(寥,旷荡空虚的样子)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雨水止住)而水清。”此赋一出,后之文人受其影响,写到秋天,大多染上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样的诗在唐诗中俯拾即是:
  “青枫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张渭《辰阳即事》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即思悲翁,古乐府曲名)。”
  ——王维《奉寄韦太守陟》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司空曙《题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凡此种种。诗人往往以秋天萧瑟之景,或抒家国之恨,或发身世之感,或叹别离之苦,或写无端的闲愁。在思想意蕴上虽有高低之分,但悲秋的情调是相同的。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可能作于被贬谪巴蜀时期。它在古往今来众多的咏秋之作中独树一帜。诗人一洗前人悲秋的滥调,而赋予秋天一种明朗向上的格调。面对凄冷的秋天,诗人豪气纵横,逸兴遄飞(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可以说这两首诗是催人奋进的乐章,是志士励志的高歌。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感染并激励着我们。
  第一首写秋气,即秋之神韵风骨。首句用宋玉《九辨》句意。寂寥,寂静虚空。一悲字点明古人对秋天的总体感受。二句将前人的悲秋之情一笔抹倒,写出诗人对秋天的独到看法。朝,天,日。如今朝、明朝之朝即此意。春朝,春天。三、四两句是名句,是两首诗的精华所在。排,推开。碧霄,蓝天。面对着清冷的秋天,作者没有写“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也没有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晴空上的一只凌云飞起的鹤,借鹤比拟象征,托物言志。“一”字写其孤独,象征诗人处境的孤立无援;而“排云上”突出诗人永不低头、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只卓尔不群展翅凌云的鹤,不仅把诗人的视线引向蔚蓝的天空,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诗情,大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和气概。
  第二首诗借写秋色进一步突出秋的风骨。首二句写秋色之美:山明水净,白露为霜。许多树的叶子深红浅黄错杂,五彩斑斓。后两句由秋色引出秋气之清。嗾,sGu,教唆,指使。谓予不信,请君试上高楼体会一下,这种清凉之气会沁人心脾,直入骨髓,让人头脑清醒,心绪平和。而不像万物萌生百花盛开蜂喧蝶闹的繁盛春日让人想入非非,轻浮张狂,忘乎所以。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为什么能独树一帜,很值得我们深思。南宋大诗人陆游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过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他说:“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艰险外备尝,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邦家志忠孝,人鬼参幽冥。感慨发奇节,涵养出正声。”(《剑南诗稿》卷十八《感兴》)又说:“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诗由此出,而欲追古人之逸驾,讵可得哉?”(《渭南文集》卷十四《方德亨诗集序》)。综观陆游这些话,他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出好诗,仅靠才能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有一定的涵养。不仅要刻苦地向书本学习,还要在实践中磨砺,观察自然山川,了解风土人情,体验并参透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经受各种各样的艰险磨难,而且更要有一种“气”来驾驭,亦即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政治理想的指导,否则,要想赶上古人是不可能的。
  刘禹锡生活的年代正值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而日趋衰败之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集团中的各种矛盾都在激化,民生凋敝,社会动乱。刘禹锡有着朴素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和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到巴山蜀水僻远荒蛮之地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艰难困厄中,由于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乐观的个人品格的支撑,他没有自甘沉沦,而以暂时蒙尘的宝剑以自况,在人生的“砥石”上时时磨砺自己的志节,写下了许多富有战斗精神的诗文来。这从他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再游玄都观》等诸作中都可以看出。可以说《秋词》二首与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诗言志”,诗人正是通过这两首小诗,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昂扬的斗志和高尚的节操。
  《秋词》二首是以议论为主的小诗。议论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并与写景紧密结合。议论是诗的贯穿线,是写景的纲;而写景又是议论的张本。没有写景,议论难免流于空泛,缺少动人的艺术力量;没有议论,写景则会变得没有思想,苍白无力。我们不妨把《全唐诗》中所选的另外一首同题之作拿来比较一下,便会看出其中的端倪来。这首《秋词》是南唐集贤殿学士徐锴所作。其诗云:
  井梧纷堕砌,寒雁远横空。
  雨久梅苔紫,霜浓薜荔红。
  这是一首即景诗,动静结合,色彩浓艳,写深秋景象颇为形象生动。但仅此而已。诗中缺少“比兴寄托”,即陆游所说的“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写景而写景,缺少思想,内涵单薄,诗味不足。这样也就缺乏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所以这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两相比较,其中的高下优劣,不言自明矣。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在我的心目中,也有一个“知己”,它虽然是个不会说话的小洋娃娃,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成为与我患难相扶的知心朋友。  在我刚满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狠心地抛下了年幼的我,双双外出打工,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迫于无奈,我只好跟着姑妈一起生活。看着和我一般大的孩子每天都能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快乐地玩耍、撒娇,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我不明
夜深人静了,爸爸开着车带我奔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了漫长的路途,家所在的高楼已经在我迷朦的视线范围中若隐若现。  突然,前方十字路口向来绿光莹莹的信号灯变得红光满面。爸爸一个急刹车,稳稳地停在了等候线上。我不禁有些抱怨:“至于吗!这儿没有探头又没有交警,左右还没车,直接开过去不行啊?”爸爸笑而不答,一只手依旧扶在手刹上。我有些不满,捶着车座发泄。  这时,从我们后方冲来了一辆白色的轿车,它正四轮猛转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现在你正坐在考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欢畅,更坚实。  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的点点滴滴,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曾与你同桌的他(或她),明天你是否会记起初进校园时的懵懂与无知。  走在熟悉的校園里,心中感慨万千,偶然间抬头,竟意外地发现广玉兰开放在枝头了。依旧还记得刚刚迈进校园时的情景,怀着对新学校的憧憬、对新生活的好奇、对新同学的期待,我们开始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在这相处的三年里,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努力过,一起疯过,一起闹过。广玉兰的花开花落年年都有
作家张爱玲有过这么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善良,是向善、行善、乐善的美德。这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善,是一种感动。它用无声的语言,用无私的奉献,用无私的行为,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善良犹如黑夜里的一束光,带给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我曾讀到一则温暖的报道。女婴小土豆刚出生就患上了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并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小土豆是幸福的,有一对善良的夫
在写作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先“自拟标题”,然后再依题写作。标题拟得好,不仅有助于尽快打开写作思路,还可以给自己写好作文的信心。自拟标题的方法很多,不同的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好,希望大家在自拟标题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五“求”。  一“求”切题  写作文最讲究切题,而切题则需要我们从自拟标题开始做起。大家知道,标题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彰显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自拟标题的时候,可以先对所写
生命将因为你的倾听而更加完美,生命也将因为你的倾听而更加丰润。  ——题记  曾经,匆匆奔忙于成长的道路上,不顾一切地想要到达,却忘记了倾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爱上了倾听,听花开花落的声,听春去秋来的歌。  熹微的晨光中,父爱温暖的旋律,让我爱上倾听。“咣咣当当”,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奏响了一支清晨奏鸣曲,将我从美好的睡梦中拽出,瞌睡虫在脑袋中“嗡嗡”转个不停。是爸爸又在准备早餐
①生活在冻土苔原带上的驯鹿,堪称生命的奇迹。上苍要“饿其体肤”,驯鹿就降格以求,练就了用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充饥的能力。驯鹿的两角之间可拓展到近2米,分枝繁复超过30叉,有利于大面积扫雪觅食。驯鹿进化出了鹿科动物中最阔的蹄子,可从深达1米的坚硬雪里刨出食物,也易于在深雪、密林、沼泽中长途跋涉、快速行走。  ②每年春天伊始,驯鹿还要“劳其筋骨”,例行北上数千公里,在日夜兼程的战略转移中觅食。这一达变
哲人告诫我们:“人生的最佳狀态,是保持轻度的贫困。”仔细品味,颇有深意。推而广之,适度地容纳对立,或许应当是事物的最佳状态。犹如太极图,白鱼中必须有黑“眼”,黑鱼中又需要保留一点白。事物的转化往往就从这“眼”开始。  俗话说,欲壑难填。生活中保留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饭前轻度的饥饿感可以刺激食欲;劳作后轻度的疲劳感也许睡得更香;谋事时轻度的焦虑感反能时刻铭怀在心,有利于事成;繁迫时
“胫”(jìng):指小腿。“不胫而走”,原义比喻贤才投奔慕贤者;现比喻消息无须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易混淆成语有不翼而飞。“不翼而飞”主要指东西丢了,“不胫而走”主要指消息散播迅速。  该成语出自孔融的《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