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古诗词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此完善学生的优良品格,应该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自2016年9月正式提出以来就迅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其结合了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
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语文将成为学科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学习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学生是世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人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内容过多,压力过多,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这类问题需要有教育的积极干预可以帮助解决。
古诗词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青年一代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认同人类智慧的结晶,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未来学生发展目标。
2.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教育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教育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我们既要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也要立足本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内外”结合,使中国学生在世界的发展中既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能不忘初心,使理想得以实现。
语文学习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诗词作为文化传承的积淀,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中国社会及整个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课标要求,当代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品读中国经典文学,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优良习惯,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与古人对话,感知历史,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领略不同时代人们的风采。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传承优秀的诗词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指文化传播能力与文化推广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对古诗词的学习保有较高热情,积极传播中华优秀的古诗词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人民引以为傲的优秀根基,自国家倡导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来,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更加紧密,部编版教材的古诗词比重从小学到高中比从前明显增加,中考试题中古诗词比重也越来越大。
然而学生答题的情况却令人堪忧,虽然古诗词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但课外古诗词鉴赏等灵活考题学生回答的情况很差。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显然没有理解诗歌内涵和意蕴,对于诗词的鉴赏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层面,这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不相符的,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偏颇
古诗词并不是人们日常交流用语,自然很多学生觉得繁杂的古诗词不接地气,读起来比较绕口,记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站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下理解记忆诗词,自然对于诗词真正的内涵也很难理解。随着古诗词难度的增加和考试的要求,学生对此更很难提起兴趣,兴趣与记忆相关,失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也会增加许多困难。
2.学生无法形成文化自觉
在语文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古诗词素养和能力强的同学很少,能够准确记忆理解诗词的同学较少,能创作古诗词的同学更少,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无法关照文化的根基,将很难进行文化传承,这与核心素養和新课标所要求学生达到的水平并是不相符的。
3.学生的学习缺少文化自信
在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初中作为衔接性的阶段,“温度”与“深度”的缺乏导致学校体制存在问题。中考古诗词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古诗词教学中更偏重于技巧和应试,缺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凸显“诗言志歌咏言”的文化理解,无法获得更多样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过程中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利于古诗词的深度学习。本文试从文化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1.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诗词创作背景和时代,甚至跳出课堂的局限,关注课外相关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经历,融合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有趣且便于记忆的词语将诗词进行分类,从课内到课外进行诗词衔接与拓展,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关雎》《蒹葭》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将《诗经》的诗歌进行分类:颂赞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农事诗等,点明其重要的艺术成就,如形象性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另外可将学生引导跳出课本,举例《诗经》中另外几类相关诗词以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各学科融合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学生在文化上的觉醒。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都是文化自觉的重要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置身于诗词当中,体会诗词意境,还可以通过诗词大赛,书画比赛等形式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自觉重在寻找文化的根,中华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学生需要做的重在批判发展,传承优秀的文化。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大量的诗词中含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企盼、对友情的怀念这类情感,这些诗词中蕴含的精神,都是支撑学生前进的力量,通过此类诗词的学习,学生们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中华文化中的文化自觉。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个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认同和推行,优秀的中华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被沿用至今,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琢磨诗词意义,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鉴赏能力的提升,通过增加学生学习诗词的灵感,以此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得以提升是非常好的途径。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类汇总,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情感变化,以杜甫为例,自他从官开始到被贬流放时期分别写作了不同的作品,可以将不同时期的诗词找出来,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诗歌。
另外也可以将不同诗人的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进行对比,可以将陆游与毛泽东同样描写梅花的《卜算子·咏梅》共同学习,体会古今诗人写作诗词时的不同心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诗词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的身后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习诗词后,还可以进行适当延展,比如与梅并称为“四君子”的兰、竹、菊同样可以列举诗词进行学习,相关的知识学习,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交叉学习,加深文化理解,加强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通过碎片化学习时间学习古诗词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课上留出一些时间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并进行讲解,请其他同学评鉴也是积累文化的良好方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将读诗鉴诗作为学习的日常习惯,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与发展。
核心素养对21世纪的教育界都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经过不断地实践,将会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及审美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家的实力将伴随新一代青年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愈加强大,中华文化也将因青年一代的传承而使中华古诗词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守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6.
[2]徐妍.“文化傳承与理解”在高三学段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教育.2017.10.
[3]王明昌.“文化传承与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5.
[4]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与教学,2018.
(作者介绍:关芸婷,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朱华,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自2016年9月正式提出以来就迅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其结合了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
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语文将成为学科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学习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学生是世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人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内容过多,压力过多,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这类问题需要有教育的积极干预可以帮助解决。
古诗词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青年一代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认同人类智慧的结晶,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未来学生发展目标。
2.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教育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教育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我们既要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也要立足本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内外”结合,使中国学生在世界的发展中既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能不忘初心,使理想得以实现。
语文学习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诗词作为文化传承的积淀,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中国社会及整个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课标要求,当代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品读中国经典文学,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优良习惯,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与古人对话,感知历史,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领略不同时代人们的风采。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传承优秀的诗词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指文化传播能力与文化推广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对古诗词的学习保有较高热情,积极传播中华优秀的古诗词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人民引以为傲的优秀根基,自国家倡导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来,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更加紧密,部编版教材的古诗词比重从小学到高中比从前明显增加,中考试题中古诗词比重也越来越大。
然而学生答题的情况却令人堪忧,虽然古诗词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但课外古诗词鉴赏等灵活考题学生回答的情况很差。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显然没有理解诗歌内涵和意蕴,对于诗词的鉴赏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层面,这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不相符的,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偏颇
古诗词并不是人们日常交流用语,自然很多学生觉得繁杂的古诗词不接地气,读起来比较绕口,记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站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下理解记忆诗词,自然对于诗词真正的内涵也很难理解。随着古诗词难度的增加和考试的要求,学生对此更很难提起兴趣,兴趣与记忆相关,失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也会增加许多困难。
2.学生无法形成文化自觉
在语文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古诗词素养和能力强的同学很少,能够准确记忆理解诗词的同学较少,能创作古诗词的同学更少,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无法关照文化的根基,将很难进行文化传承,这与核心素養和新课标所要求学生达到的水平并是不相符的。
3.学生的学习缺少文化自信
在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初中作为衔接性的阶段,“温度”与“深度”的缺乏导致学校体制存在问题。中考古诗词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古诗词教学中更偏重于技巧和应试,缺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凸显“诗言志歌咏言”的文化理解,无法获得更多样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过程中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利于古诗词的深度学习。本文试从文化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1.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诗词创作背景和时代,甚至跳出课堂的局限,关注课外相关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经历,融合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有趣且便于记忆的词语将诗词进行分类,从课内到课外进行诗词衔接与拓展,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关雎》《蒹葭》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将《诗经》的诗歌进行分类:颂赞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农事诗等,点明其重要的艺术成就,如形象性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另外可将学生引导跳出课本,举例《诗经》中另外几类相关诗词以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各学科融合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学生在文化上的觉醒。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都是文化自觉的重要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置身于诗词当中,体会诗词意境,还可以通过诗词大赛,书画比赛等形式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自觉重在寻找文化的根,中华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学生需要做的重在批判发展,传承优秀的文化。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大量的诗词中含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企盼、对友情的怀念这类情感,这些诗词中蕴含的精神,都是支撑学生前进的力量,通过此类诗词的学习,学生们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中华文化中的文化自觉。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个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认同和推行,优秀的中华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被沿用至今,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琢磨诗词意义,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鉴赏能力的提升,通过增加学生学习诗词的灵感,以此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得以提升是非常好的途径。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类汇总,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情感变化,以杜甫为例,自他从官开始到被贬流放时期分别写作了不同的作品,可以将不同时期的诗词找出来,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诗歌。
另外也可以将不同诗人的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进行对比,可以将陆游与毛泽东同样描写梅花的《卜算子·咏梅》共同学习,体会古今诗人写作诗词时的不同心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诗词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的身后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习诗词后,还可以进行适当延展,比如与梅并称为“四君子”的兰、竹、菊同样可以列举诗词进行学习,相关的知识学习,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交叉学习,加深文化理解,加强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通过碎片化学习时间学习古诗词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课上留出一些时间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并进行讲解,请其他同学评鉴也是积累文化的良好方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将读诗鉴诗作为学习的日常习惯,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与发展。
核心素养对21世纪的教育界都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经过不断地实践,将会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及审美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家的实力将伴随新一代青年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愈加强大,中华文化也将因青年一代的传承而使中华古诗词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守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6.
[2]徐妍.“文化傳承与理解”在高三学段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教育.2017.10.
[3]王明昌.“文化传承与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5.
[4]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与教学,2018.
(作者介绍:关芸婷,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朱华,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