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公司”正在IT业大行其道,它们将商业模式、人、品牌、经验……这些看似最易流动的资产视作命根。“轻公司”尽可能将固定资产最小化,追求高回报率,能外包的业务一概不自己经营。
可偏偏还有另一类公司,它们动辄砸下上亿元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并以此为“轻公司”提供IT外包服务而获取利润,我们称这类企业为“重公司”。体态庞大、投资回收缓慢的“重公司”在IT时代怎样生存?同为“重公司”,不同企业又有怎样的不同面孔?
两年前,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数据)曾计划在西安高新区建设一个新的数据中心,而且已经与西安高新区进展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了,但就在中金数据要与西安高新区签约时,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DS)却抢先几天宣布与西安高新区签约。考虑到当时西部的市场容量还十分有限,中金数据终止了与西安高新区的合作。
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数据中心的IT系统外包市场的竞争显然是存在的,而且还相当激烈。
数据中心就是本钱
如果说美国9·11事件离我们还有点儿遥远,那么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将灾备系统的重要性实实在在地彰显出来。中金数据高级副总裁陈天晴表示:“灾备中心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建的是数据中心,既可以用作生产中心,也可以作为企业的灾备中心。”
成立于2005年的中金数据是全内资高科技金融数据专业处理服务企业,以自建覆盖全国的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为基础,为金融、交通运输、政府等高度依赖IT系统的客户提供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恢复、系统运营管理等服务。
自主建设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的建设思路,决定了中金数据的数据中心建设速度相对较慢,每个数据中心从奠基到落成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2008年11月2日,中金数据在江苏昆山投资的华东数据中心正式奠基。该中心位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服务外包基地,占地16.7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首期工程建设13万平方米,规划规模和等级目前位居亚洲第一。华东数据中心是中金数据系统部署华东地区数据中心的核心节点,是中金数据继北京、烟台之后开工建设的第三个数据中心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已有和在建项目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第三方专业化数据中心。
此前,中金数据北京数据中心于2006年6月奠基开工建设,2007年1月31日封顶,2008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1月4日,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生产中心开始部分入驻)。北京数据中心位于北京亦庄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66175平方米,总建筑规模将达9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可用性等级最高的T4级商业化数据中心,已有中国建设银行、泰康人寿保险等企业入驻该数据中心。
2007年12月,中金数据烟台数据中心奠基。该数据中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7.8万平方米。目前烟台数据中心的主体建筑已经封顶,预计一年内就可以投入使用,而位于昆山的华东数据中心也已经完成了详细勘察工作,开始进入细化设计阶段。
“高规格将带来高性价比。机房单位面积的地面承重和电力负荷等参数相对较高,比如供电,我们的机房单位面积的供电负荷是北京市同类数据中心的两倍以上。客户如果在其他数据中心租用两三千平方米的机房,在我们这里租1000平方米就够用了。而我们的价格虽然比一般的数据中心要高,但绝不会高出一倍。”陈天晴举例说,“如果别人的单价是1元,我们也就是1.2~1.3元。”
而中金数据的同行和竞争对手——GDS也加快了扩张的脚步。与中金数据选择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相比,GDS走的是快速复制扩张的道路,尽管单体规模不大,但数量多,周期短,建设快。GDS计划在未来三年建设、运营20个数据中心,这种扩张速度在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是很少见的。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建多少个数据中心,而是如何把握“度”,既要建得快,又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花费尽量少的成本。
就像PC、服务器等产品已趋同质化一样,随着技术进步和标准、规范健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同质化是迟早的事。GDS总裁兼CEO黄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建设数据中心这个问题上强调动作快、效率高、节能环保,这也是GDS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效率高带来的最直接的益处是成本低。GDS在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成本中金数据成立于2005年5月,目前已经在北京建立了高等级的数据中心,烟台和昆山数据中心也正在建设中。未来,中金数据还将在华南、西部建立远程备份中心,最终形成一个完备的数据中心网络,提供基于数据中心的IT系统外包服务。
控制放在第一位,克服了传统数据中心重建设轻设计、重装修轻系统、高能耗低可用性等弊端。通过模块化设计、灵活的资源调配、高效制冷设计等,找到了一条有效提高数据中心性价比的新途径。黄伟表示:“我们的数据中心每平方米的成本很低,不仅节省建设费用,而且为客户提供了实惠,降低了日后长期运维的成本。”
数据中心的迅速扩张还有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财务方面的风险。一个数据中心项目必须要经过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可行性分析和现金流预测,而且要符合财务和法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但是对于某些从事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来说,这正是一个薄弱环节。“GDS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对GDS的每个数据中心项目都进行了严格审核。”黄伟介绍说。
GDS不仅在数据中心建设上有自己的心得,在数据中心的运维与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GDS采用了一套在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理念,即按照房地产的经营模式来运作基于数据中心的服务。GDS旗下的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专注于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IT运维管理咨询和外包服务,而万国数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场地租赁等。
国内某些数据中心的运营机构,扮演的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而GDS承担起了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双重责任,不仅提供数据中心设施,而且提供良好的运维和管理服务,让用户高枕无忧。“数据中心是我们提供IT系统外包服务的基础,我们的定位一直是依托自主拥有产权的高等级数据中心,提供IT系统外包服务,其中包括生产中心托管、场地资源服务和灾备中心服务。我们服务的用户主要是银行、政府等大客户。”谈到中金数据的市场定位时,陈天晴言简意赅。
好钢用在刀刃上
灾备中心服务是IT系统外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灾备外包的风险很大,其中一个很大的成本负担是必须建设符合标准的高等级的灾备中心,而建设灾备中心的投入之大、投资回报周期之长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的。从2000年到2006年,GDS仅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就投入了4亿元。这种巨额投资也直接导致公司连续多年亏损,给公司经营造成了极大压力,这种状况直到2006年才有了明显好转。
值得欣慰的是,GDS没有从中国灾备行业的“先行”成为“先烈”,这背后既有黄伟及其团队的坚持,也要归功于公司审时度势,采用主动、灵活的策略顺势而动。2005年以前,GDS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灾备外包这个核心,建立一个完善的灾备外包服务体系,包括专业外包服务、专业灾备咨询、灾备运营管理等多个层次。在这一阶段,由于市场不成熟以及用户认知程度低,GDS在基于基础设施的灾备外包服务方面遇到了很大挑战。
为了使市场培育、发展更为快捷和有效,GDS选择了配合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02年,GDS参与了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的调研活动。2005年,GDS作为惟一一家专业公司参与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编写,当时参与编撰工作的单位几乎都是政府行业信息安全主管部门。2007年,该指南成为灾备行业的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从2006年起,逐渐兴起的中国灾备市场也让GDS步入了快速成长期。就是在这一年,GDS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与此同时,GDS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和部署数据中心网络。
建设高可用数据中心,GDS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钱。基础设施服务业是一个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比较难吸引挑剔投资者审视的目光。2006年3月,软银中国携手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光大控股投资管理公司等,给GDS投资3000万美元。2009年,经过新一轮融资,GDS又获得了近5000万美元的投资。从公司成立到现在,GDS的融资规模近1亿美元。“通过新一轮融资,再加上与地方政府合作,现有资金足以支持今年5个数据中心的建设。”黄伟对此十分有信心。
中金数据注册资金高达3亿元,但这也远远满足不了建设高规格数据中心的需要。虽然中金数据没有公布每个数据中心的投资额,但有专家在参观中金数据位于北京亦庄的数据中心后认为,建设这样规模和档次的数据中心,投资至少数亿元。陈天晴也表示,中金数据一个数据中心的投资至少两倍于公司的注册资金额。“中金数据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融资和贷款,巨额负债也给中金数据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我们必须让这么大面积的机房尽快用起来,而这些只能靠大客户。”
“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最花钱的地方并不是土建,而是机电部分。我们采购的所有电器设备都是世界顶级品牌的顶级产品。银行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贯都是用最好的设备,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业务中心或灾备中心放到我们这里,我们这里的各项条件当然不能比银行数据中心的差。”陈天晴表示。
虽然融资获得成功,但是仅凭这一种方式也很难支撑几十个数据中心的建设。GDS采用了十分灵活的策略,通过拓展业务增加收入、融资性租赁、与政府及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保证了资金健康流转,同时保证了数据中心建设按部就班进行。黄伟说:“过去两三年,GDS的业务增长都超过100%,2008年的营业额达数千万美元。”
GDS成立之初,黄伟就明确地将GDS定位为专业的服务外包企业,并制定了“灾备中心服务外包—数据中心服务外包—IT服务外包”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如今,GDS正将业务范围从单纯的灾备外包和咨询,扩展到基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服务。据黄伟介绍,目前,GDS收入的90%仍来自灾备外包服务,10%来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
据悉,中金数据的北京数据中心已经入驻和签约的客户的机房租用面积已经占全部面积的70%左右。“这个数字达到80%~90%的时候,才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我们还需要给这些大客户预留一部分面积,保证他们在业务高速增长时,能满足需求。”陈天晴表示。其实,这也是中金数据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其他服务项目的主要原因。巨大的财务压力让中金数据必须尽快拿下更多大客户IT服务外包项目。而且,中金数据烟台数据中心的落成,也将给中金数据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从长远来看,中金数据还是要围绕这些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此外还要面向国际上的一些大型网络公司拓展业务。
区域覆盖张弛有道
2009年,未来三年投资40亿元建立20个数据中心的宏伟计划再次把GDS推到了峰口浪尖。从2001年在深圳建立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化灾难备份和恢复中心开始,到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运维着八个数据中心,GDS的数据中心集群计划正一步步实现。
基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服务与一般的硬件托管或软件外包服务等有很大不同,涉及的服务内容很广泛,包括企业级IT基础环境服务、数据中心平台业务、IT系统保障服务、业务连续性专业支持服务、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服务、场地基础运难服务、系统监控等,具有专业性、区域性等特征。中国地域广阔,用户分散,如果仅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建有数据中心,用户覆盖肯定有遗漏。但是,如果前期不进行周密策划,盲目建立过多数据中心,一方面会增加成本负担,另一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或过度配置,将导致浪费。
按照计划,未来三年,GDS将在全国15个城市建设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以外,GDS还将触角伸向了苏州、杭州、大连、西安、重庆、武汉、天津等地,一张覆盖全国的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正全面铺开。
同样是数据中心,但是考虑到具体区域、服务对象、成本等因素,GDS在数据中心的定位和建设上也会区别对待。比如,2009年7月已经奠基的GDS昆山数据中心完全可以覆盖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客户。但是9月,GDS还将在上海外高桥再建一个数据中心。表面上看来,这两个数据中心是重复建设。“其实,昆山数据中心是上海外高桥数据中心的备援。通常情况下,上海的用户可以就近选择外高桥的数据中心。但是考虑到节省成本等因素,上海的用户也可以选择昆山数据中心。昆山与上海外高桥的数据中心功能相同、质量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昆山数据中心的成本更低。”黄伟解释说。
在中金数据的区域布局规划中,除了已建成和在建的北京、烟台和华东数据中心以外,中金数据还要建设华南和西北两个数据中心。据悉,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的选址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将于近期正式签约,西北数据中心的选址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我们将以北京、昆山和广州的三个数据中心分别覆盖华北、华东和华南这三个经济发达区域,既可以为当地大客户提供生产中心运营服务,也可以提供同城和异地灾备服务。烟台数据中心将作为后台处理数据中心,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客户提供异地灾备服务。同时,我们也想借助烟台的地利优势,为日本和韩国客户提供IT系统外包服务。”陈天晴表示,“中金数据的数据中心数量并不会太多,因为中金数据还是主要面向大客户。在客户需要而我们又没有覆盖到的区域市场,我们也会和一些当地的数据中心合作。”
对于GDS来说,中国市场是根据地,而整个亚太市场则是关系未来的新战场。2008年,经过两年的考察和论证,GDS牵头成立了亚太数据中心联盟,并以此为跳板成功进入亚太市场。该联盟成员主要是电信运营商和IT服务外包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联盟成员可以共享此区域内的所有客户资源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GDS积极构建的位于中国的数据中心集群成了亚太数据中心联盟这个更大的数据中心集群的一部分,承担起服务整个亚太区客户的重担,不仅客户群得以扩展,而且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资源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另一个角度看,GDS中心根本不必在海外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就能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可谓一举多得。
2009年4月17日,在成都举行的国际灾难恢复与服务外包峰会暨第四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层论坛上,成都、浙江、云南、深圳等省市相关政府机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GDS共同发布了《中国城际灾备合作倡议书》,倡导整合灾备资源,提高中国的整体灾备能力。倡议书中提到的跨地域进行灾备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灾备中心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方式,符合灾备建设社会化、集约化的潮流。
重资产不是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将数据中心这个成本中心转变为盈利中心是个棘手的问题,对于专业从事IT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来说,数据中心的建设、运维与管理更是牵一发动全身,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事IT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有很多,既包括像GDS、中金数据这样的企业,也包括传统IDC,如中国万网、世纪互联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它们是如何盘活越来越庞大的数据中心资产,让数据中心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取利润的呢?
“以前,有人说我们是房地产公司,不过开发的是特殊的房地产项目而已,建好项目后靠出租挣钱。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小看了建设数据中心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尤其是IT方面的规划和设计能力。”陈天晴表示。
现在业内有人把像中金数据这样的公司归为“重资产”公司。对此说法,陈天晴倒颇为认同。“我们的数据中心投资巨大,虽然人力资源在我们的企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重资产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提升了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不过,2008年中金数据还是赢利的。”对于能有这样的结果,陈天晴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同时认为,所谓的重资产,资产一定应该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而不是靠租赁场地建起来的数据中心,不能只是二房东。
本文讨论的“重公司”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拥有庞大的IT基础设施(比如数据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提供外包服务,自己不生产、制造任何实体产品。
IDC也算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以前,IDC通常依靠托管业务,也就是出租空间、设备和网络资源来赚取利润。因此,其数据中心主要是围绕着电信资源成本来布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企业客户流失日益严重,IDC的业务发展遇到了瓶颈,IDC本身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IDC机房设施不完善,网络和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带宽负担较重,能源消耗严重,以出租IT资源为主的业务模式不能满足用户服务外包的需求等。正因为传统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与企业级数据中心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一些选择了外包服务的企业也不愿意将数据存放在IDC机房。IDC的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近几年,一些传统的IDC也开始进军数据中心外包市场,甚至向综合业务模式发展。创立于1996年的世纪互联是中国最早的ISP/IDC服务商之一,其主营业务涵盖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互联网内容分发/加速服务以及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和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世纪互联在中国已经部署了10多个独立的机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拥有按需部署、伸缩自如的弹性CDN网络体系,其在北京的电信级数据中心的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如今,世纪互联又开始涉足云计算领域。传统的IDC只有改变以托管为主的业务模式,向全面的IT外包服务转型才会有出路。
现在,人们谈论较多的还是如何从现有的数据中心过渡到下一代数据中心,下一步再过渡到云计算中心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像GDS、中金数据、世纪互联这样已经在规划数据中心集群的企业,更容易迈过云计算服务的门槛。“我们特别想成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提供SaaS应用服务的基础设施,也就是目前大家说的基础设施云。不管各种云计算多么虚拟化,最终还是要落地的,其计算业务都一定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的。”说到这点的时候,陈天晴的眼中露出向往的神情。他表示,虽然目前中金数据的业务还主要是围绕数据中心的场地资源给客户提供各种服务,但未来肯定会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业务流程再造等各种咨询服务、Call Centre服务等,力争成为基于数据中心的IT系统外包服务的领军企业。
一些能够提供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或云计算解决方案的IT厂商,也开始涉足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对于它们来说,能够提供从解决方案到外包服务的一揽子方案当然是一个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包服务更强调中立性,如何将提供解决方案与外包服务严格区分并分而治之是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就是电信运营商,发展ICT业务成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早已是电信运营商的共识。它们拥有先天的基础设施资源优势。以前,电信运营商只要把带宽和端口提供给客户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实现业务转型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必然要经过从初级的提供ICT基础架构服务到高级的提供规划咨询、管理整个外包运营过程的转变。
早在2000年,一些急于拓展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曾经尝试提供在线备份和灾备外包服务,但是并不成功,既有电信服务提供商自身准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市场和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从2008年开始,中国电信的业务转型进入到关键期,大力发展ICT业务是重中之重。以杭州电信为例,从2008年起为杭州市政府部门提供灾备外包服务成了杭州电信实施ICT业务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杭州电信在灾备中心的建设、运维、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以杭州市政府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业务整体外包项目为契机,杭州电信计划未来将服务拓展到杭州以外的城市,并且不排除为中小企业提供灾备外包服务的可能。杭州电信ICT运营中心产品营销总监王铮表示,杭州电信目前正在对上述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在某些垂直行业,也涌现出一批有潜力的IT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比如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大约两年前,记者曾经参观过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的机房。据当时陪同参观的人介绍,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计划在原有的数据中心大楼旁再新建一个高等级的数据中心机房。
2005年初,鹏华基金宣布与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将灾备系统全部交由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设计、建设、运维、管理。当时,这种以全外包的模式实现系统容灾备份在我国的基金行业还属首例。
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已经构建起覆盖全国、功能强大、安全高效的深圳证券通信网,并依托深圳证券通信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IT托管中心,承担起深圳证券市场的信息传输、数据处理和系统开发任务,同时还能为证券、基金、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行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IT外包和数据通信服务。
陈天晴认为,未来IT基础设施就会像公共电网和自来水公司一样,由专业的提供商来提供专业服务,用户在用电和用水的时候,不用关心这个电和水是从哪里来的。不过,这个过程将会很长,至少要20年以上。最终,大部分企业都不再有自己的机房,而采用公共服务。陈天晴认为,对客户来讲,采用这样的服务肯定是最有效率,也是最节约费用支出的模式。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样的模式也是最绿色的。对于有些人担心的数据安全问题,陈天晴表示,客户完全不必担心,这样的服务提供商肯定会制定一套有效的安全策略,而且肯定比客户自己做更安全。
无论是植根于行业,还是面向不同规模的企业,IT基础设施服务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如何将数据中心这样的重资产转化成利润的大本营还需要长期摸索和实践。
可偏偏还有另一类公司,它们动辄砸下上亿元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并以此为“轻公司”提供IT外包服务而获取利润,我们称这类企业为“重公司”。体态庞大、投资回收缓慢的“重公司”在IT时代怎样生存?同为“重公司”,不同企业又有怎样的不同面孔?
两年前,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数据)曾计划在西安高新区建设一个新的数据中心,而且已经与西安高新区进展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了,但就在中金数据要与西安高新区签约时,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DS)却抢先几天宣布与西安高新区签约。考虑到当时西部的市场容量还十分有限,中金数据终止了与西安高新区的合作。
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数据中心的IT系统外包市场的竞争显然是存在的,而且还相当激烈。
数据中心就是本钱
如果说美国9·11事件离我们还有点儿遥远,那么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将灾备系统的重要性实实在在地彰显出来。中金数据高级副总裁陈天晴表示:“灾备中心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建的是数据中心,既可以用作生产中心,也可以作为企业的灾备中心。”
成立于2005年的中金数据是全内资高科技金融数据专业处理服务企业,以自建覆盖全国的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为基础,为金融、交通运输、政府等高度依赖IT系统的客户提供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恢复、系统运营管理等服务。
自主建设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的建设思路,决定了中金数据的数据中心建设速度相对较慢,每个数据中心从奠基到落成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2008年11月2日,中金数据在江苏昆山投资的华东数据中心正式奠基。该中心位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服务外包基地,占地16.7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首期工程建设13万平方米,规划规模和等级目前位居亚洲第一。华东数据中心是中金数据系统部署华东地区数据中心的核心节点,是中金数据继北京、烟台之后开工建设的第三个数据中心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已有和在建项目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第三方专业化数据中心。
此前,中金数据北京数据中心于2006年6月奠基开工建设,2007年1月31日封顶,2008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1月4日,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生产中心开始部分入驻)。北京数据中心位于北京亦庄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66175平方米,总建筑规模将达9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可用性等级最高的T4级商业化数据中心,已有中国建设银行、泰康人寿保险等企业入驻该数据中心。
2007年12月,中金数据烟台数据中心奠基。该数据中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7.8万平方米。目前烟台数据中心的主体建筑已经封顶,预计一年内就可以投入使用,而位于昆山的华东数据中心也已经完成了详细勘察工作,开始进入细化设计阶段。
“高规格将带来高性价比。机房单位面积的地面承重和电力负荷等参数相对较高,比如供电,我们的机房单位面积的供电负荷是北京市同类数据中心的两倍以上。客户如果在其他数据中心租用两三千平方米的机房,在我们这里租1000平方米就够用了。而我们的价格虽然比一般的数据中心要高,但绝不会高出一倍。”陈天晴举例说,“如果别人的单价是1元,我们也就是1.2~1.3元。”
而中金数据的同行和竞争对手——GDS也加快了扩张的脚步。与中金数据选择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相比,GDS走的是快速复制扩张的道路,尽管单体规模不大,但数量多,周期短,建设快。GDS计划在未来三年建设、运营20个数据中心,这种扩张速度在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是很少见的。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建多少个数据中心,而是如何把握“度”,既要建得快,又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花费尽量少的成本。
就像PC、服务器等产品已趋同质化一样,随着技术进步和标准、规范健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同质化是迟早的事。GDS总裁兼CEO黄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建设数据中心这个问题上强调动作快、效率高、节能环保,这也是GDS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效率高带来的最直接的益处是成本低。GDS在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成本中金数据成立于2005年5月,目前已经在北京建立了高等级的数据中心,烟台和昆山数据中心也正在建设中。未来,中金数据还将在华南、西部建立远程备份中心,最终形成一个完备的数据中心网络,提供基于数据中心的IT系统外包服务。
控制放在第一位,克服了传统数据中心重建设轻设计、重装修轻系统、高能耗低可用性等弊端。通过模块化设计、灵活的资源调配、高效制冷设计等,找到了一条有效提高数据中心性价比的新途径。黄伟表示:“我们的数据中心每平方米的成本很低,不仅节省建设费用,而且为客户提供了实惠,降低了日后长期运维的成本。”
数据中心的迅速扩张还有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财务方面的风险。一个数据中心项目必须要经过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可行性分析和现金流预测,而且要符合财务和法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但是对于某些从事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来说,这正是一个薄弱环节。“GDS的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对GDS的每个数据中心项目都进行了严格审核。”黄伟介绍说。
GDS不仅在数据中心建设上有自己的心得,在数据中心的运维与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GDS采用了一套在美国已经十分成熟的理念,即按照房地产的经营模式来运作基于数据中心的服务。GDS旗下的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专注于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IT运维管理咨询和外包服务,而万国数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场地租赁等。
国内某些数据中心的运营机构,扮演的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而GDS承担起了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双重责任,不仅提供数据中心设施,而且提供良好的运维和管理服务,让用户高枕无忧。“数据中心是我们提供IT系统外包服务的基础,我们的定位一直是依托自主拥有产权的高等级数据中心,提供IT系统外包服务,其中包括生产中心托管、场地资源服务和灾备中心服务。我们服务的用户主要是银行、政府等大客户。”谈到中金数据的市场定位时,陈天晴言简意赅。
好钢用在刀刃上
灾备中心服务是IT系统外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灾备外包的风险很大,其中一个很大的成本负担是必须建设符合标准的高等级的灾备中心,而建设灾备中心的投入之大、投资回报周期之长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的。从2000年到2006年,GDS仅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就投入了4亿元。这种巨额投资也直接导致公司连续多年亏损,给公司经营造成了极大压力,这种状况直到2006年才有了明显好转。
值得欣慰的是,GDS没有从中国灾备行业的“先行”成为“先烈”,这背后既有黄伟及其团队的坚持,也要归功于公司审时度势,采用主动、灵活的策略顺势而动。2005年以前,GDS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灾备外包这个核心,建立一个完善的灾备外包服务体系,包括专业外包服务、专业灾备咨询、灾备运营管理等多个层次。在这一阶段,由于市场不成熟以及用户认知程度低,GDS在基于基础设施的灾备外包服务方面遇到了很大挑战。
为了使市场培育、发展更为快捷和有效,GDS选择了配合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02年,GDS参与了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的调研活动。2005年,GDS作为惟一一家专业公司参与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编写,当时参与编撰工作的单位几乎都是政府行业信息安全主管部门。2007年,该指南成为灾备行业的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从2006年起,逐渐兴起的中国灾备市场也让GDS步入了快速成长期。就是在这一年,GDS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与此同时,GDS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和部署数据中心网络。
建设高可用数据中心,GDS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钱。基础设施服务业是一个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比较难吸引挑剔投资者审视的目光。2006年3月,软银中国携手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光大控股投资管理公司等,给GDS投资3000万美元。2009年,经过新一轮融资,GDS又获得了近5000万美元的投资。从公司成立到现在,GDS的融资规模近1亿美元。“通过新一轮融资,再加上与地方政府合作,现有资金足以支持今年5个数据中心的建设。”黄伟对此十分有信心。
中金数据注册资金高达3亿元,但这也远远满足不了建设高规格数据中心的需要。虽然中金数据没有公布每个数据中心的投资额,但有专家在参观中金数据位于北京亦庄的数据中心后认为,建设这样规模和档次的数据中心,投资至少数亿元。陈天晴也表示,中金数据一个数据中心的投资至少两倍于公司的注册资金额。“中金数据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融资和贷款,巨额负债也给中金数据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我们必须让这么大面积的机房尽快用起来,而这些只能靠大客户。”
“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最花钱的地方并不是土建,而是机电部分。我们采购的所有电器设备都是世界顶级品牌的顶级产品。银行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贯都是用最好的设备,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业务中心或灾备中心放到我们这里,我们这里的各项条件当然不能比银行数据中心的差。”陈天晴表示。
虽然融资获得成功,但是仅凭这一种方式也很难支撑几十个数据中心的建设。GDS采用了十分灵活的策略,通过拓展业务增加收入、融资性租赁、与政府及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保证了资金健康流转,同时保证了数据中心建设按部就班进行。黄伟说:“过去两三年,GDS的业务增长都超过100%,2008年的营业额达数千万美元。”
GDS成立之初,黄伟就明确地将GDS定位为专业的服务外包企业,并制定了“灾备中心服务外包—数据中心服务外包—IT服务外包”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如今,GDS正将业务范围从单纯的灾备外包和咨询,扩展到基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服务。据黄伟介绍,目前,GDS收入的90%仍来自灾备外包服务,10%来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
据悉,中金数据的北京数据中心已经入驻和签约的客户的机房租用面积已经占全部面积的70%左右。“这个数字达到80%~90%的时候,才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我们还需要给这些大客户预留一部分面积,保证他们在业务高速增长时,能满足需求。”陈天晴表示。其实,这也是中金数据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其他服务项目的主要原因。巨大的财务压力让中金数据必须尽快拿下更多大客户IT服务外包项目。而且,中金数据烟台数据中心的落成,也将给中金数据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从长远来看,中金数据还是要围绕这些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此外还要面向国际上的一些大型网络公司拓展业务。
区域覆盖张弛有道
2009年,未来三年投资40亿元建立20个数据中心的宏伟计划再次把GDS推到了峰口浪尖。从2001年在深圳建立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化灾难备份和恢复中心开始,到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运维着八个数据中心,GDS的数据中心集群计划正一步步实现。
基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服务与一般的硬件托管或软件外包服务等有很大不同,涉及的服务内容很广泛,包括企业级IT基础环境服务、数据中心平台业务、IT系统保障服务、业务连续性专业支持服务、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服务、场地基础运难服务、系统监控等,具有专业性、区域性等特征。中国地域广阔,用户分散,如果仅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建有数据中心,用户覆盖肯定有遗漏。但是,如果前期不进行周密策划,盲目建立过多数据中心,一方面会增加成本负担,另一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或过度配置,将导致浪费。
按照计划,未来三年,GDS将在全国15个城市建设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以外,GDS还将触角伸向了苏州、杭州、大连、西安、重庆、武汉、天津等地,一张覆盖全国的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正全面铺开。
同样是数据中心,但是考虑到具体区域、服务对象、成本等因素,GDS在数据中心的定位和建设上也会区别对待。比如,2009年7月已经奠基的GDS昆山数据中心完全可以覆盖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客户。但是9月,GDS还将在上海外高桥再建一个数据中心。表面上看来,这两个数据中心是重复建设。“其实,昆山数据中心是上海外高桥数据中心的备援。通常情况下,上海的用户可以就近选择外高桥的数据中心。但是考虑到节省成本等因素,上海的用户也可以选择昆山数据中心。昆山与上海外高桥的数据中心功能相同、质量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昆山数据中心的成本更低。”黄伟解释说。
在中金数据的区域布局规划中,除了已建成和在建的北京、烟台和华东数据中心以外,中金数据还要建设华南和西北两个数据中心。据悉,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的选址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将于近期正式签约,西北数据中心的选址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我们将以北京、昆山和广州的三个数据中心分别覆盖华北、华东和华南这三个经济发达区域,既可以为当地大客户提供生产中心运营服务,也可以提供同城和异地灾备服务。烟台数据中心将作为后台处理数据中心,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客户提供异地灾备服务。同时,我们也想借助烟台的地利优势,为日本和韩国客户提供IT系统外包服务。”陈天晴表示,“中金数据的数据中心数量并不会太多,因为中金数据还是主要面向大客户。在客户需要而我们又没有覆盖到的区域市场,我们也会和一些当地的数据中心合作。”
对于GDS来说,中国市场是根据地,而整个亚太市场则是关系未来的新战场。2008年,经过两年的考察和论证,GDS牵头成立了亚太数据中心联盟,并以此为跳板成功进入亚太市场。该联盟成员主要是电信运营商和IT服务外包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联盟成员可以共享此区域内的所有客户资源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GDS积极构建的位于中国的数据中心集群成了亚太数据中心联盟这个更大的数据中心集群的一部分,承担起服务整个亚太区客户的重担,不仅客户群得以扩展,而且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资源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另一个角度看,GDS中心根本不必在海外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就能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可谓一举多得。
2009年4月17日,在成都举行的国际灾难恢复与服务外包峰会暨第四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层论坛上,成都、浙江、云南、深圳等省市相关政府机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GDS共同发布了《中国城际灾备合作倡议书》,倡导整合灾备资源,提高中国的整体灾备能力。倡议书中提到的跨地域进行灾备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灾备中心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方式,符合灾备建设社会化、集约化的潮流。
重资产不是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将数据中心这个成本中心转变为盈利中心是个棘手的问题,对于专业从事IT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来说,数据中心的建设、运维与管理更是牵一发动全身,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事IT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有很多,既包括像GDS、中金数据这样的企业,也包括传统IDC,如中国万网、世纪互联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它们是如何盘活越来越庞大的数据中心资产,让数据中心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取利润的呢?
“以前,有人说我们是房地产公司,不过开发的是特殊的房地产项目而已,建好项目后靠出租挣钱。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小看了建设数据中心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尤其是IT方面的规划和设计能力。”陈天晴表示。
现在业内有人把像中金数据这样的公司归为“重资产”公司。对此说法,陈天晴倒颇为认同。“我们的数据中心投资巨大,虽然人力资源在我们的企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重资产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提升了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不过,2008年中金数据还是赢利的。”对于能有这样的结果,陈天晴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同时认为,所谓的重资产,资产一定应该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而不是靠租赁场地建起来的数据中心,不能只是二房东。
本文讨论的“重公司”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拥有庞大的IT基础设施(比如数据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提供外包服务,自己不生产、制造任何实体产品。
IDC也算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以前,IDC通常依靠托管业务,也就是出租空间、设备和网络资源来赚取利润。因此,其数据中心主要是围绕着电信资源成本来布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企业客户流失日益严重,IDC的业务发展遇到了瓶颈,IDC本身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IDC机房设施不完善,网络和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带宽负担较重,能源消耗严重,以出租IT资源为主的业务模式不能满足用户服务外包的需求等。正因为传统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与企业级数据中心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一些选择了外包服务的企业也不愿意将数据存放在IDC机房。IDC的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近几年,一些传统的IDC也开始进军数据中心外包市场,甚至向综合业务模式发展。创立于1996年的世纪互联是中国最早的ISP/IDC服务商之一,其主营业务涵盖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互联网内容分发/加速服务以及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和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世纪互联在中国已经部署了10多个独立的机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拥有按需部署、伸缩自如的弹性CDN网络体系,其在北京的电信级数据中心的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如今,世纪互联又开始涉足云计算领域。传统的IDC只有改变以托管为主的业务模式,向全面的IT外包服务转型才会有出路。
现在,人们谈论较多的还是如何从现有的数据中心过渡到下一代数据中心,下一步再过渡到云计算中心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像GDS、中金数据、世纪互联这样已经在规划数据中心集群的企业,更容易迈过云计算服务的门槛。“我们特别想成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提供SaaS应用服务的基础设施,也就是目前大家说的基础设施云。不管各种云计算多么虚拟化,最终还是要落地的,其计算业务都一定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的。”说到这点的时候,陈天晴的眼中露出向往的神情。他表示,虽然目前中金数据的业务还主要是围绕数据中心的场地资源给客户提供各种服务,但未来肯定会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业务流程再造等各种咨询服务、Call Centre服务等,力争成为基于数据中心的IT系统外包服务的领军企业。
一些能够提供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或云计算解决方案的IT厂商,也开始涉足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对于它们来说,能够提供从解决方案到外包服务的一揽子方案当然是一个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包服务更强调中立性,如何将提供解决方案与外包服务严格区分并分而治之是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就是电信运营商,发展ICT业务成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早已是电信运营商的共识。它们拥有先天的基础设施资源优势。以前,电信运营商只要把带宽和端口提供给客户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实现业务转型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必然要经过从初级的提供ICT基础架构服务到高级的提供规划咨询、管理整个外包运营过程的转变。
早在2000年,一些急于拓展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曾经尝试提供在线备份和灾备外包服务,但是并不成功,既有电信服务提供商自身准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市场和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从2008年开始,中国电信的业务转型进入到关键期,大力发展ICT业务是重中之重。以杭州电信为例,从2008年起为杭州市政府部门提供灾备外包服务成了杭州电信实施ICT业务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杭州电信在灾备中心的建设、运维、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以杭州市政府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业务整体外包项目为契机,杭州电信计划未来将服务拓展到杭州以外的城市,并且不排除为中小企业提供灾备外包服务的可能。杭州电信ICT运营中心产品营销总监王铮表示,杭州电信目前正在对上述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在某些垂直行业,也涌现出一批有潜力的IT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比如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大约两年前,记者曾经参观过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的机房。据当时陪同参观的人介绍,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计划在原有的数据中心大楼旁再新建一个高等级的数据中心机房。
2005年初,鹏华基金宣布与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将灾备系统全部交由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设计、建设、运维、管理。当时,这种以全外包的模式实现系统容灾备份在我国的基金行业还属首例。
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已经构建起覆盖全国、功能强大、安全高效的深圳证券通信网,并依托深圳证券通信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IT托管中心,承担起深圳证券市场的信息传输、数据处理和系统开发任务,同时还能为证券、基金、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行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IT外包和数据通信服务。
陈天晴认为,未来IT基础设施就会像公共电网和自来水公司一样,由专业的提供商来提供专业服务,用户在用电和用水的时候,不用关心这个电和水是从哪里来的。不过,这个过程将会很长,至少要20年以上。最终,大部分企业都不再有自己的机房,而采用公共服务。陈天晴认为,对客户来讲,采用这样的服务肯定是最有效率,也是最节约费用支出的模式。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样的模式也是最绿色的。对于有些人担心的数据安全问题,陈天晴表示,客户完全不必担心,这样的服务提供商肯定会制定一套有效的安全策略,而且肯定比客户自己做更安全。
无论是植根于行业,还是面向不同规模的企业,IT基础设施服务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如何将数据中心这样的重资产转化成利润的大本营还需要长期摸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