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如何教?如何评?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西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不仅是学校美育领域内的大事,也是中国教育界的大事。审美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行为,学校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学校美育。具体到《意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探讨。
  一、《意见》对美育内涵与功能的表述
  第一,《意见》对美育内涵的表述是非常全面的,且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意见》中阐释的第一个概念是“美”,对“美”的描述站位高远。《意见》的开篇就谈道,“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我们从其背后深层次的学理逻辑往下推演,可以发现第二个概念—审美。审美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行为,美育能够使我们的精神高贵,心灵润泽。《意见》从“美”开篇,谈到“审美”,接着又基于这个逻辑谈到了第三个概念——学校美育,并将“学校美育”与“学校美育工作”作了重要区分,“学校美育工作”是《意见》中的第四个概念。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过程中,“美”“审美”“学校美育”,都要通过“学校美育工作”才能得以落地。这四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概念,以概念的层次为逻辑逐步推演,我们可以洞见《意见》背后的深层学理逻辑。
  第二,《意见》对美育功能的表述是非常深刻的。在“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板块中,用了12个字来谈美育的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看到这样的表述,我是非常兴奋的,同时,内心也很温暖。《意见》首先是站在学校工作的角度谈“以美育人”,然后紧接着谈到“以美化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让学生接受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教育的时候,要达到对学生心灵之“化”境,这是学校德育和美育都需要格外强调的。《意见》开篇第一句就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同时,在“工作原则”中又谈到要“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其中的“活力”是内生的,是由内而外的。最重要的是,《意见》谈到了“培元”,用“培元”来谈美育的功能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表述。美育最重要的是要让心灵从其内部自由生成对幸福的真诚渴望、对生命活力的炽热追求。在学校美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在谈“如何教”及“如何评”的时候,都要以这一点为基础。
  二、美育如何教?
  美育如何教?基于《意见》,要做到以下五个层面的融合。
  (一)课程、教材、教学的融合
  《意见》对课程、教材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因为我们谈学校美育“工作”的时候,是切实操作的落地逻辑。在美育教学模式这一板块,《意见》明确了知识、技能、艺术专项、审美体验等内容,其中的“审美体验”格外重要,如果把美育加到中考的考试之中,千万不要强调“考”而忽视了孩子对“美”本身的体验。具体到课程、教材、教学三者的融合,首先,《意见》明确要求将课程设置、教材配备、教学模式改革三个因素置于新时代学校美育格局的大视野下进行统筹融合;其次,心灵美育是课程、教材、教学三者融合的内在线索;最后,课程、教材、教学三者的融合,要与学校美育的评价体系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融合
  《意见》中用了很大篇幅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及相互配合,各方要形成合力,同时也要注意美的“体验生成”方面的多领域一致性,这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在学校的引领下,通过美的叙事共同体,建构会心团体,让美育渗透在心灵浸润和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之中。学校美育应建构一种渗透在学校每个角落的,基于深层审美能力培育的教育美学,这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深度美育融合的重要根基,其深度在于心灵美善叙事的三方共建,而不在于形式层面的浅层沟通。
  (三)课程间的融合
  第三个融合,我从美育途径的角度,把“如何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直接美育,指学校开设的各级各类艺术课程,例如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第二,间接美育,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科美育,例如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课程。数学上的黄金比例、線段的优美等都融合着美育的精神,融合着对心灵的滋润。第三,隐性美育,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高度相关。学校美育至少包含了两种美的形态,一种是生活美,另一种是艺术美。通过专门设置的艺术课程来实施的是学校的直接美育,但是,生活美才是艺术美的根基。家庭、社会中的生活美,包括学校生活本身的美都格外重要。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要会说话,都要浸润、传递、引导心灵的审美精神。黑格尔对美的界定就是对心灵的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席勒对美的界定更加强调心灵的解放和审美意象的自由。隐性美育是直接美育和间接美育的重要根基。
  (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就像是一束美丽的光,里面的七彩颜色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之所以分开来谈德智体美劳,一是考虑学理分析、学科建制的需要,二是考虑学校工作的落实。所以,《意见》从其本体融合的深层视域强调了五育融合,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来谈美育“如何教”的问题,就更为全面和深刻了,美育是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的。
  (五)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合
  一位具有很高钢琴弹奏才能的教师,弹奏了一首优美的乐曲,但是,在教学中却对表现不佳的学生流露出鄙夷之情,甚至嘲讽呵斥。虽然这位教师弹奏的乐曲听起来很动听,但是,这位教师并没有与学生在“美”的过程中形成美育共生体,并没能理解师生情感融合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的是鄙视和嘲讽的“不美”,其心灵会受到创伤。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普洛丁都曾提出,美的背后是善。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共在于美的价值共生体之中,而不能只在形式的层面开展所谓的艺术教育。例如,在周一升旗的过程中,当教师和学生都在敬礼、唱国歌的时候,学校食堂的工人拖着桶从旁边经过,发出很大的声响,这刺耳的声音,不仅破坏了庄敬肃穆之美,而且破坏了庄敬肃穆之善。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美育没有做好,德育也没有做好。其实,学校里任何一个教职工,不管是不是专任教师,都可能在某些场域中对学生产生隐性却深刻的影响。只有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情感层面的融合、共在,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美善共生体,学校的美育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效果。   三、美育如何评?
  《意见》中强调了美育评价,其侧重点是基于工作落实的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把握的是学校美育评价工作操作步骤背后深层次的价值结构及审美追求。
  新时代的学校美育评价是以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为核心评判标准,以审美导向为核心追求的评价模式,强调生命美学对评价技术的汲取及超越,属于第五代评价。第一代评价的核心特征是测量,例如使用测量表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打分;第二代评价的核心特征是描述,评估者的角色是描述者,描述学生是否达到特定目标以及特定目标的优劣;第三代评价的核心特征是判断,评价发挥的是等级划分及评判的功能,此时的评估者是评判员的角色;第四代评价的核心特征是建构,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各个利益方的共同参与、建构与协商。测量、描述、判断、建构这四代评价,依次形成了评价的工具导向、目标导向、决策导向、价值导向。
  第五代评价以审美为导向,是对前四代评价导向的合理汲取及审美超越。当运用上述四代评估方法对学校美育进行评价时,就会发现评估工具与评估对象之间的不恰切。学校美育评价是基于情感和价值的心灵美的自然生成程度,而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追求技术测量结果或居高临下式的判断和等级划分。学校美育评价最核心的判断标准是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需要追问学生的心灵对美本身有沒有真正感受到,学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心灵解放和生活幸福有没有深层次帮助,学校美育是否在以美的方式进行,等等。
  美育评价具体应该如何进行?
  首先,从学生视角出发,与学生共同创设适宜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美丽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校园之美。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要营造审美文化氛围,实现校园空间环境的审美浸润,一品一物皆美育。其核心操作要点是让学生参与到美丽环境的营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评价美的主人翁。在此过程中浸润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灵与美的环境自然融合。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美的故事,建构嵌入式叙事评价体系,通过叙事空间,将美、审美、心灵浸润、价值生成四种要素嵌入其中,融为一体,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全时空的学校美育评价模式。叙事评价在本质上属于质性评价,基本操作路径是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美的故事、感受美的故事、践行美的故事,将故事之美与学生的心灵之美耦合在一起,通过演讲、故事屋、角色扮演、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美的感受、体验展示出来,将美的深层体验与美的可视化融合镶嵌。学校可以将这些活动记录在案,形成阶段性的叙事评价档案袋,为美育评价奠定基础。
  再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美育评价模式,其操作要点是打破美育评价的滞后性,实现伴随式评价。以往的评价往往没有将美育教学与美育评价过程放在同一个情境或时空之中,导致美育评价的明显滞后,无法实现共时性的过程性评价。建议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络、移动通信、云端叙事、虚拟感知等多种技术,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获取过程性的美育数据,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适时给教师提供动态反馈。
  最后,以生命美育的评价理念贯穿学校美育评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审美体验,关怀生命成长,使学校美育评价实现从技术测量到生命美育的超越。通过建构美丽校园,建构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凸显学校美育评价背后的价值根基构建,即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互补与融合。尽管我们看到《意见》中作出了很多硬性的要求,例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但实际上《意见》中也不乏温暖的表述,例如“温润心灵”“关怀”“一校一品”等。由此,我们能够洞见《意见》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是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的互补与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恰似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是学校美育评价的价值根基。
  责任编辑丨庞 雪
  学校德育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于现实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期“样本”展示的五所学校,有的学校以激发自觉为着力点,探索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有的学校通过构建体验式德育体系,形成“金字塔”的育人形态;有的学校立足校本特色,构建“水润生命”系列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基于家校共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有的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育人路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其他文献
湿疹治疗的思路分5步:去除过敏因素→ 消除局部感染→抵抗炎症反应→减轻痒感→缓解干燥皮肤。  这个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好,同时,它又是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湿疹的医学学名为异位性或特异性皮炎,多从生后2~6个月起病。起初的表现是皮肤发干,继之出现发红,并伴痒感。多数情况下,可见皮肤抓痕及脱屑;严重者,红肿的皮肤可出现小裂口,并有淡黄色液体渗出;最为严重者出现皮肤化脓性感染。  婴幼儿的湿疹从前
中国德育:赵局长,您好。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劳动教育,城阳区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您可以大体介绍一下从哪几方面做的探索吗?  赵伟:您好。谈到劳动教育,就要说到1995年。那年城阳区刚刚成立,初步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首次转变。那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学校和家庭的很多事情也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来做。也可以这样说,在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主动参加劳动的,人人都有劳
尿多了、尿少了,尿黄了、尿白了,每当这个“小龙头”的出水状况不同于往常时,妈妈的心就会乱乱的。别着急,本期我们继续请张思莱老师帮我们一起解决宝宝排尿中的常见问题。  受访专家/张思莱    1.宝宝的尿为什么黄黄的?  问:以前,宝宝的尿发黄,我听老人说,这是“上火”,多喝些水就好了。试过几次,效果也确实不错。这次,宝宝的尿又变黄了,我给他喂了很多水,可不知为什么,宝宝的尿色还是不对。  答:正常
也许你可以轻松搞定领导和下属的问题,再刁难的客户也会很快在你这儿变成友好的战略伙伴,但要成为帮小宝贝从容度过危机的Mrs.Right,却未必那么轻而易举。    如果可以在“小霸王”和“小受气包”之间选一个,大多数父母潜意识中可能会选择前者。比起收拾“小霸王”带来的麻烦,人们更难忍受自己的宝贝受欺负、吃亏。我们找到了几位有过类似经历的老师和父母,看看在冲突发生后的48小时里,这几位Mrs. Rig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组建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学生活动中心,全面负责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通过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社团活动为引领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沟通家庭,做好劳动养成教育;团结社会组织与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为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提出“1 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理念。  一、探索:寻找融合点  劳动教育是立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石笋街小学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1 N”全学科融合
妈妈们没必要等到1年以后再实施自己的身材恢复计划。在产后不久,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简单、适度的运动让自己在重返职场之前就找回自信!
父亲,男人最柔软的名字。  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衬托下,男人们赋予了这个词以不同的含义和气质,俨如他们服装的变化:从中山装,到西装,再到轻松随意的休闲装……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也越发地精致了。  在这样一个时代画面下,“新父亲”应运而生——    “新父亲”的8个标志    从传统父亲到“新父亲”,我们经历了一场细腻而艰难的演变。今天,这个部落的一系标志性变化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和传统挥手
何颖,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年段编写组核心成员。  教学是一件既讲科学又追求艺术的事情。教师理解、把握教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相应且及时的引导、支持,以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德法兼修、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教育重任。虽然教材是全国统编,但不同的施教者对每课都有自己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便有了不同的理念和面貌。成尚荣先生提出,课程要
摘要  当下,亟须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乡村儿童人文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促進其生命的健康成长和精彩发展。乡村与大自然亲近,乡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美育资源。基于乡村生态资源,行知小学开发了一系列生态美育的课程,聘请并培养了高素质的生态美育师资队伍,形成了同时服务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以生态审美为重要内容、以生态体验为主要路径的生态美育体系。  关键词  乡村;生态美育;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