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说:“看了其作品能令我心律不齐的是我的老师。”赏读韦广寿画集《心与物游——韦广寿中国山水画》,就让我出现上述生理状况。
十多年前我就跟人说,要注意韦广寿这家伙(现称老师),他的画里透出一种让人忍不住为他加油的动力。只是惯见奔突无门或四顾无路而沉沦徘徊者众,叫好就没有叫出声来,留点余地,等着慢瞧。不意弹指一挥间,这广西环江“耜阳山人”以其独具之笔墨意趣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了。
韦广寿惯画山林。他自小生长在农村,是林泉滋养的壮家儿子,出门送迎无非绿水青山,喜怒哀乐无非在这个背景里,连做梦都带着青冥苍莽的色彩,泛着陌草春泥的味儿。尽管已走出大山多年,想必那“翠木苍藤一两家,门依古柳抱溪斜”“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夜雨洗山骨,残春落涧花”已是他渗入心髓的境象,大山蕴育的一切已是他胸怀的一部分。因此,他的作品无不寄托并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之热爱、对美好之向往、对万物之崇敬。他的画一扫空泛和娇柔,显得生机勃勃,健劲雄奇。站在丰厚生活的高坡上,他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去解读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去梳理密林深涧千枝万叶,去探寻遗落的传说,去揭晓从前的好奇。他的画就像思想家在说儿时故事,就像歌唱家在哼幼时童谣。他画的是充满风雨故事的世外桃源,是饱历岁月沧桑的别样仙境。他的画决不无病呻吟,亦不见无谓的缛繁制作,堪称笔笔含情,处处生趣,弥漫着扑鼻的泥土芳香,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所说“心与物游”,画出了物我之深交,画出了山野之魂灵。
我更愿意相信,韦广寿今天的面貌得益于他曾经的赤脚生活,全靠后天的努力是绝难尽学的。
心手相应,乃真笔墨。“相由心生”,画入至境是写心。无论小品或巨制,韦广寿作画善“写”,气韵生动,行笔俊逸,总能准确鲜活地抓取并表现物象之本质及神韵,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极富笔情墨趣,最引人琢磨推敲,最害我“心律不齐”。从他的作品里,可读到各种绘画法则的生动、精彩、绝妙的运用和演绎。他的运笔常常看似不经意,其实每一笔都服从并服务于物象的塑造却不循成规。或刻意或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幅作品的艺术品质,欣赏者往往更为那份不经意所陶醉、所折服。我想,既不刻意又不随意,这是要修炼的。同时,他的作品看上去总是那样潇洒倜傥,一如其人。
也许深林里的一切形态他已烂熟于心了。最是那些细节不是人人能写的。你看,那披挂棘丛的沉坠的野果,那寄生虬枝的葳蕤的蕨叶,那隐现折转而不知去向的流泉,那柴扉半开村姑在屋后的闲适小景,还有那密林间突然一抹鹅黄的草地,这都是不可闭门造车的。
最让人心跳的,是他准确生动的非线非面的笔头技巧。
最让人琢磨的,是他妙不可言的似有似无的留白功夫。
最让人陶醉的,是他胸有成竹的亦庄亦谐的渲染胆略。
他国画里多有光影的感觉,他说他从前就画油画、水彩;他画面构成的整体感和层次感很强,他说他在学校学过版画。我说,难怪。“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这应是画家韦广寿的大致的工作和心境的写照。而关于他养性修身的画外功夫,不妨从他潇洒大气、超凡脱俗的画面去判读,也可从他书中所附几篇随笔中领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有丘壑,笔底万象新”,想必说的就是韦老师。
韦广寿
1966年生于广西环江。1990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2008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桂林画院副院长、桂林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二级美术师、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云影》获第二届全国“民族百花奖”美展银奖;《杏黄时节话丰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风又染毛南村》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岭南听秋》获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银奖;《南坪雪韵》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精品展优秀奖;《晓色》获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优秀奖;《秋染毛南》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被评为获奖提名作品;《南岭雪韵》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金奖。证得智慧到达理想的彼岸——海上山水画家李伟雄先生及其艺术追求小传
吴东林“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这是清代学者金缨《格言联壁》内的摘句;北齐颜之推也曾说“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时间相隔千年的学者都是在强调说明常追贤良左右可以受到益处,使自己的气质品格不断朝好的方向转变。而李兄似乎生来既蒙上天眷顾,打小就能一直追随贤良,转益多师。李兄60代末生于岭南广东鹤山,那是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的李铁夫先生故乡。李兄出生时鹤山小城还笼罩在大师积淀的深厚影响广大群众的艺术气息之中,浸润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李兄自幼酷爱绘画,儿时最好的玩具就是可以四处满墙涂抹的画笔。中学初二时即入得岭南画派大家杨善琛先生门下,由其弟子张丽常先生开始系统地进行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学习。这段从启蒙入门开始的正式教学一直持续到去苏州上大学前夕,而离开家乡去苏州的时候,李兄已是家乡鹤山小有名气的“画家”了。大学期间,又有幸得吴门画派大家吴羊木先生门庭青睐,受其弟子吴鸿钊先生的指导继续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在苏州这个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得吴门画派大家指导多年,李兄更系统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2010年,李兄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追随贾又福先生三年,得到贾老师亲授三年。至此,李兄已完成“转益中国画界三大派名师,兼师南北”的艺术追求过程里的“初级理想”了。能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画派核心力量的滋养,如此经历可遇不可求,是上天的恩赐。
一路走来,李兄的艺术还并不成熟,还在摸索着跌跌撞撞,只是多少辛酸苦累经过仍不忘初心。回望来路,可暂感慨: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1991年李兄毕业于江苏苏州丝绸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为何当初李兄在大学本科四年让人不解地选择了纺织品设计专业,而没有按常理直接进入美术绘画专业?这便是李兄的超前过人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在诗外”,这些是经过圣贤学者实践过的最有效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包涵了至真可行的道理,阐述表达了学习需要多角度多门类地去积累,才可能不断跨越到理想高度的真理。李兄早人一步地领悟到这些,所以在大学时选择了不是纯粹的中国画艺术,但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连的“设计”这门姊妹艺术专业。期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谓用心良苦。选择这样的绕道学习方式是需要气魄的,充满智慧同时又是很危险的。智慧的是有意绕远,实则早早进入“厚积薄发”的过程,日久则会离既定的目标近一大步,危险的是本来负重又绕远途,随时都有坚持不下的气馁,会蹈“行百里者半九十”前功尽弃的旧辙。可李兄一路坚持走未了,自幼与贤良相伴而获得的优良品格在受到考验时彰显了,难能可贵。“中国绘画需要设计”这是李可染先生的艺术观点。在北京师从贾又福先生是李兄艺术历程的重要选择,也是其艺术人生的重大转折,其艺术观也在贾先生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画风也随之巨变。而贾又福先生又是师从李可染先生的,同样强调中国画艺术需要经营,需要惨淡经营的“设计”。这样就刚刚好,李兄在苏州本科四年的学习练就了超强的图式经营能力,恰迎合和具备了中国画艺术最需要的能力。艰苦岁月,天不负有心人。 贾先生师从李可染,李可染先生师从黄宾虹。“李黄”同臻史评的20世纪山水画大家,贾先生是当代山水画巨擘。他们一脉相承,又都是开山立派的宗师,传承开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李兄师从贾又福,是这套既关联又各有精微的理论体系的最大的直接受益者。秉承师爷李可染先生“七十二难”的治学精神;秉承恩师贾又福“以石观化”的理论体系;秉承工作室“写生,临摹,创作”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李兄朝斯夕斯、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心灵王国去探究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堂奥。
可以感慨:人都是有终极理想追求的,况君子丈夫乎?早过不惑之年的李兄对艺术理想的终极目标追求,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已上升到天人合一的智慧高度,所有的艺术追逐都已归于对“道”的探究。寻求“开悟”的道而获得超越常人的智慧。脱俗的艺术家是应该有些仙气的。西方分离画派、表现主义画派的大师们大多英年早逝而名满天下;齐白石衰年尚在变法而不知能成功与否;黄宾虹人到六十还寂寂无闻;姜太公功成身退后在回顾人生的历练中彻悟而证道;张三丰是在以武术的百年勤奋修持中而证道开悟。开悟就是打开一个心结,打开一个“窍”。打开这个窍不在早晚也不在方式,只在日久天长的孜孜砣砣加灵光一现,可能就是顿悟后的开悟,而开悟后成就的高低,也就是孜孜砣砣专注于目标程度的深浅加自身本源根器的高低。回到自己的内在,向内而求,知道灵丹就深藏在自己心中,自己就是一本通向“道”的秘笈,破译读懂这本秘笈需要经年的探究。李兄艺术追求的“终极理想”是在经年不懈的惨淡经营中,去蓄积叩问心门的力量打开一个窍而突悟生命的实相真源,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成就一流的人。一流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一流的人就是在喧嚣污浊的世间能体会到清欢滋味的人;一流的人就是当天下熙熙攘攘时也能独守清欢,去证得智慧到达理想彼岸的人。
李伟雄
1968年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市,现居上海,自幼酷爱绘画。中学阶段受岭南画派大家杨善琛先生弟子张丽常先生启蒙习国画。1991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品设计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级研究班,追随贾先生连续深造三年,现为专业山水画家。作品参加汉方美术馆、北京湖社画会、上海保利美术馆等展览;作品在《美术界》《书画研究》等专业刊物刊登,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纸上家山
陈陈
有人说,人生的底色早已在童年铺排好,也有人说,成年只是童年的延展,我想,这两句话大概都是同一个意思吧。
北京夏目的某个午后,我赤脚、盘腿坐在地板上,一边翻看年初四月去山东临沂蒙山写生的山水画作,一边脑子里缠绕着这两句话,思绪一下被拉扯回到童年的山山水水中。
我家坐落在南方常见的小丘陵半山腰上,算是屋后有山门前有河,而且是两条河,一大一小,当然,这大小的标准完全是出于一个小孩眼里的主观判断,这两条河并排着,中间隔了一片稻田,小河就在我家门口的山脚下,那里简直就是我的小天堂。
小河流水清澈见底,不深也不浅,刚刚可以没过脚踝,河里的沙粒绵细松软,踩在脚下又痒又舒服,没事在河里玩水半天,衣衫尽湿却心情舒畅。夏天太阳热烈,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耀眼美好,偶尔窜出几条漂亮、活泼的小鱼儿,让人有立刻跳进去捕捉的冲动,可惜鱼儿游动的速度实在太快,一下就没了踪影,我只能心里轻叹一声,懊恼地放弃。幸好,河边开满了野生蔷薇正好迅速弥补了这一小遗憾。这蔷薇开得细细密密,犹如一块编织得极美的花毯子,蜜蜂、蝴蝶们忙着采花蜜,我则忙着顾不上被刺扎到的危险也要采上一大把,到了学校好送给要好的小伙伴。小河是我每天上学必经之路,也时常因为忘情地采摘覆盆果子,导致上学迟到被老师惩罚,但丝毫不愿意悔改。放学后飞奔回到家放好书包拿上竹簸箕去捉中午念念不忘的那几条小鱼,笨到满心以为它们还在原地等着我,或去田里采摘绿肥的花朵儿,或当哥哥姐姐们的尾巴去田埂上熏捉老鼠,或去烧红薯窑,或者成群结队地玩各种游戏直至天黑也不愿意回家……总之,整个漫长的夏天嬉戏花样可以重复,可以翻新,可是永不厌倦,真是让人欢乐至极。
大河平时水流湍急,一般不敢靠近,它的乐趣则完全在于夏天暴雨过后,河水更是急剧猛涨,红色的水流汹涌奔腾,让人又惊又怕却又充满魅力,因为可以在放学后去放纸船,放纸船这件事虽小,在小孩子心目中却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大事情,因为那是可以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一个好时机:从叠纸船的式样、颜色,到选择放纸船的有利地形,到放纸船时间的把握,再到比赛纸船能游走的远近,无一不是炫耀的资本,所以,夏天暴雨后涨了水的大河即刻能吸引所有孩子的眼光与心思。
当然,山上的惊喜一点也不亚于这水给予的:六月的荔枝,七月的芒果,八月的龙眼,还有杨梅、黄皮果、杨桃等数不胜数,还有充满成就感的游戏,比如树上掏鸟蛋、捅马蜂窝,比赛重新翻土找花生,雨后采蘑菇,星期天赶大早赴远山摘山捻子,等等。一年四季,这山与水给予我的惊喜与欢乐从未间断过,这些画面、感受、记忆深植在我内心,我常常以为我已经忘记,它们却循着我的思绪——重现,准确无误,我甚至还能感受到那花香风暖。
我那美好、放肆、自由自在,以及充满阳光、快乐、向往和梦想的童年,就在这山山水水中度过……只是可惜,现在再回去,山已荒芜河已干涸,让人不忍再看,想着伤感,思绪也戛然而止,此山此水已非此山非彼水,但好在,眼前这画作上的山山水水又确实让我触摸到了似曾相识的快乐,多少可以慰藉一下心灵吧!
陈陈
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画家,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刘进安水墨工作室。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花鸟画方向,获硕士学位,师从陈再乾教授。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现居北京。
十多年前我就跟人说,要注意韦广寿这家伙(现称老师),他的画里透出一种让人忍不住为他加油的动力。只是惯见奔突无门或四顾无路而沉沦徘徊者众,叫好就没有叫出声来,留点余地,等着慢瞧。不意弹指一挥间,这广西环江“耜阳山人”以其独具之笔墨意趣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了。
韦广寿惯画山林。他自小生长在农村,是林泉滋养的壮家儿子,出门送迎无非绿水青山,喜怒哀乐无非在这个背景里,连做梦都带着青冥苍莽的色彩,泛着陌草春泥的味儿。尽管已走出大山多年,想必那“翠木苍藤一两家,门依古柳抱溪斜”“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夜雨洗山骨,残春落涧花”已是他渗入心髓的境象,大山蕴育的一切已是他胸怀的一部分。因此,他的作品无不寄托并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之热爱、对美好之向往、对万物之崇敬。他的画一扫空泛和娇柔,显得生机勃勃,健劲雄奇。站在丰厚生活的高坡上,他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去解读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去梳理密林深涧千枝万叶,去探寻遗落的传说,去揭晓从前的好奇。他的画就像思想家在说儿时故事,就像歌唱家在哼幼时童谣。他画的是充满风雨故事的世外桃源,是饱历岁月沧桑的别样仙境。他的画决不无病呻吟,亦不见无谓的缛繁制作,堪称笔笔含情,处处生趣,弥漫着扑鼻的泥土芳香,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所说“心与物游”,画出了物我之深交,画出了山野之魂灵。
我更愿意相信,韦广寿今天的面貌得益于他曾经的赤脚生活,全靠后天的努力是绝难尽学的。
心手相应,乃真笔墨。“相由心生”,画入至境是写心。无论小品或巨制,韦广寿作画善“写”,气韵生动,行笔俊逸,总能准确鲜活地抓取并表现物象之本质及神韵,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极富笔情墨趣,最引人琢磨推敲,最害我“心律不齐”。从他的作品里,可读到各种绘画法则的生动、精彩、绝妙的运用和演绎。他的运笔常常看似不经意,其实每一笔都服从并服务于物象的塑造却不循成规。或刻意或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幅作品的艺术品质,欣赏者往往更为那份不经意所陶醉、所折服。我想,既不刻意又不随意,这是要修炼的。同时,他的作品看上去总是那样潇洒倜傥,一如其人。
也许深林里的一切形态他已烂熟于心了。最是那些细节不是人人能写的。你看,那披挂棘丛的沉坠的野果,那寄生虬枝的葳蕤的蕨叶,那隐现折转而不知去向的流泉,那柴扉半开村姑在屋后的闲适小景,还有那密林间突然一抹鹅黄的草地,这都是不可闭门造车的。
最让人心跳的,是他准确生动的非线非面的笔头技巧。
最让人琢磨的,是他妙不可言的似有似无的留白功夫。
最让人陶醉的,是他胸有成竹的亦庄亦谐的渲染胆略。
他国画里多有光影的感觉,他说他从前就画油画、水彩;他画面构成的整体感和层次感很强,他说他在学校学过版画。我说,难怪。“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这应是画家韦广寿的大致的工作和心境的写照。而关于他养性修身的画外功夫,不妨从他潇洒大气、超凡脱俗的画面去判读,也可从他书中所附几篇随笔中领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有丘壑,笔底万象新”,想必说的就是韦老师。
韦广寿
1966年生于广西环江。1990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2008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桂林画院副院长、桂林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二级美术师、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云影》获第二届全国“民族百花奖”美展银奖;《杏黄时节话丰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风又染毛南村》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岭南听秋》获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银奖;《南坪雪韵》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精品展优秀奖;《晓色》获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优秀奖;《秋染毛南》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被评为获奖提名作品;《南岭雪韵》获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金奖。证得智慧到达理想的彼岸——海上山水画家李伟雄先生及其艺术追求小传
吴东林“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这是清代学者金缨《格言联壁》内的摘句;北齐颜之推也曾说“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时间相隔千年的学者都是在强调说明常追贤良左右可以受到益处,使自己的气质品格不断朝好的方向转变。而李兄似乎生来既蒙上天眷顾,打小就能一直追随贤良,转益多师。李兄60代末生于岭南广东鹤山,那是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的李铁夫先生故乡。李兄出生时鹤山小城还笼罩在大师积淀的深厚影响广大群众的艺术气息之中,浸润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李兄自幼酷爱绘画,儿时最好的玩具就是可以四处满墙涂抹的画笔。中学初二时即入得岭南画派大家杨善琛先生门下,由其弟子张丽常先生开始系统地进行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学习。这段从启蒙入门开始的正式教学一直持续到去苏州上大学前夕,而离开家乡去苏州的时候,李兄已是家乡鹤山小有名气的“画家”了。大学期间,又有幸得吴门画派大家吴羊木先生门庭青睐,受其弟子吴鸿钊先生的指导继续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在苏州这个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得吴门画派大家指导多年,李兄更系统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2010年,李兄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追随贾又福先生三年,得到贾老师亲授三年。至此,李兄已完成“转益中国画界三大派名师,兼师南北”的艺术追求过程里的“初级理想”了。能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画派核心力量的滋养,如此经历可遇不可求,是上天的恩赐。
一路走来,李兄的艺术还并不成熟,还在摸索着跌跌撞撞,只是多少辛酸苦累经过仍不忘初心。回望来路,可暂感慨: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1991年李兄毕业于江苏苏州丝绸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为何当初李兄在大学本科四年让人不解地选择了纺织品设计专业,而没有按常理直接进入美术绘画专业?这便是李兄的超前过人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在诗外”,这些是经过圣贤学者实践过的最有效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包涵了至真可行的道理,阐述表达了学习需要多角度多门类地去积累,才可能不断跨越到理想高度的真理。李兄早人一步地领悟到这些,所以在大学时选择了不是纯粹的中国画艺术,但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连的“设计”这门姊妹艺术专业。期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谓用心良苦。选择这样的绕道学习方式是需要气魄的,充满智慧同时又是很危险的。智慧的是有意绕远,实则早早进入“厚积薄发”的过程,日久则会离既定的目标近一大步,危险的是本来负重又绕远途,随时都有坚持不下的气馁,会蹈“行百里者半九十”前功尽弃的旧辙。可李兄一路坚持走未了,自幼与贤良相伴而获得的优良品格在受到考验时彰显了,难能可贵。“中国绘画需要设计”这是李可染先生的艺术观点。在北京师从贾又福先生是李兄艺术历程的重要选择,也是其艺术人生的重大转折,其艺术观也在贾先生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画风也随之巨变。而贾又福先生又是师从李可染先生的,同样强调中国画艺术需要经营,需要惨淡经营的“设计”。这样就刚刚好,李兄在苏州本科四年的学习练就了超强的图式经营能力,恰迎合和具备了中国画艺术最需要的能力。艰苦岁月,天不负有心人。 贾先生师从李可染,李可染先生师从黄宾虹。“李黄”同臻史评的20世纪山水画大家,贾先生是当代山水画巨擘。他们一脉相承,又都是开山立派的宗师,传承开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李兄师从贾又福,是这套既关联又各有精微的理论体系的最大的直接受益者。秉承师爷李可染先生“七十二难”的治学精神;秉承恩师贾又福“以石观化”的理论体系;秉承工作室“写生,临摹,创作”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李兄朝斯夕斯、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心灵王国去探究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堂奥。
可以感慨:人都是有终极理想追求的,况君子丈夫乎?早过不惑之年的李兄对艺术理想的终极目标追求,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已上升到天人合一的智慧高度,所有的艺术追逐都已归于对“道”的探究。寻求“开悟”的道而获得超越常人的智慧。脱俗的艺术家是应该有些仙气的。西方分离画派、表现主义画派的大师们大多英年早逝而名满天下;齐白石衰年尚在变法而不知能成功与否;黄宾虹人到六十还寂寂无闻;姜太公功成身退后在回顾人生的历练中彻悟而证道;张三丰是在以武术的百年勤奋修持中而证道开悟。开悟就是打开一个心结,打开一个“窍”。打开这个窍不在早晚也不在方式,只在日久天长的孜孜砣砣加灵光一现,可能就是顿悟后的开悟,而开悟后成就的高低,也就是孜孜砣砣专注于目标程度的深浅加自身本源根器的高低。回到自己的内在,向内而求,知道灵丹就深藏在自己心中,自己就是一本通向“道”的秘笈,破译读懂这本秘笈需要经年的探究。李兄艺术追求的“终极理想”是在经年不懈的惨淡经营中,去蓄积叩问心门的力量打开一个窍而突悟生命的实相真源,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成就一流的人。一流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一流的人就是在喧嚣污浊的世间能体会到清欢滋味的人;一流的人就是当天下熙熙攘攘时也能独守清欢,去证得智慧到达理想彼岸的人。
李伟雄
1968年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市,现居上海,自幼酷爱绘画。中学阶段受岭南画派大家杨善琛先生弟子张丽常先生启蒙习国画。1991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品设计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级研究班,追随贾先生连续深造三年,现为专业山水画家。作品参加汉方美术馆、北京湖社画会、上海保利美术馆等展览;作品在《美术界》《书画研究》等专业刊物刊登,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纸上家山
陈陈
有人说,人生的底色早已在童年铺排好,也有人说,成年只是童年的延展,我想,这两句话大概都是同一个意思吧。
北京夏目的某个午后,我赤脚、盘腿坐在地板上,一边翻看年初四月去山东临沂蒙山写生的山水画作,一边脑子里缠绕着这两句话,思绪一下被拉扯回到童年的山山水水中。
我家坐落在南方常见的小丘陵半山腰上,算是屋后有山门前有河,而且是两条河,一大一小,当然,这大小的标准完全是出于一个小孩眼里的主观判断,这两条河并排着,中间隔了一片稻田,小河就在我家门口的山脚下,那里简直就是我的小天堂。
小河流水清澈见底,不深也不浅,刚刚可以没过脚踝,河里的沙粒绵细松软,踩在脚下又痒又舒服,没事在河里玩水半天,衣衫尽湿却心情舒畅。夏天太阳热烈,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耀眼美好,偶尔窜出几条漂亮、活泼的小鱼儿,让人有立刻跳进去捕捉的冲动,可惜鱼儿游动的速度实在太快,一下就没了踪影,我只能心里轻叹一声,懊恼地放弃。幸好,河边开满了野生蔷薇正好迅速弥补了这一小遗憾。这蔷薇开得细细密密,犹如一块编织得极美的花毯子,蜜蜂、蝴蝶们忙着采花蜜,我则忙着顾不上被刺扎到的危险也要采上一大把,到了学校好送给要好的小伙伴。小河是我每天上学必经之路,也时常因为忘情地采摘覆盆果子,导致上学迟到被老师惩罚,但丝毫不愿意悔改。放学后飞奔回到家放好书包拿上竹簸箕去捉中午念念不忘的那几条小鱼,笨到满心以为它们还在原地等着我,或去田里采摘绿肥的花朵儿,或当哥哥姐姐们的尾巴去田埂上熏捉老鼠,或去烧红薯窑,或者成群结队地玩各种游戏直至天黑也不愿意回家……总之,整个漫长的夏天嬉戏花样可以重复,可以翻新,可是永不厌倦,真是让人欢乐至极。
大河平时水流湍急,一般不敢靠近,它的乐趣则完全在于夏天暴雨过后,河水更是急剧猛涨,红色的水流汹涌奔腾,让人又惊又怕却又充满魅力,因为可以在放学后去放纸船,放纸船这件事虽小,在小孩子心目中却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大事情,因为那是可以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一个好时机:从叠纸船的式样、颜色,到选择放纸船的有利地形,到放纸船时间的把握,再到比赛纸船能游走的远近,无一不是炫耀的资本,所以,夏天暴雨后涨了水的大河即刻能吸引所有孩子的眼光与心思。
当然,山上的惊喜一点也不亚于这水给予的:六月的荔枝,七月的芒果,八月的龙眼,还有杨梅、黄皮果、杨桃等数不胜数,还有充满成就感的游戏,比如树上掏鸟蛋、捅马蜂窝,比赛重新翻土找花生,雨后采蘑菇,星期天赶大早赴远山摘山捻子,等等。一年四季,这山与水给予我的惊喜与欢乐从未间断过,这些画面、感受、记忆深植在我内心,我常常以为我已经忘记,它们却循着我的思绪——重现,准确无误,我甚至还能感受到那花香风暖。
我那美好、放肆、自由自在,以及充满阳光、快乐、向往和梦想的童年,就在这山山水水中度过……只是可惜,现在再回去,山已荒芜河已干涸,让人不忍再看,想着伤感,思绪也戛然而止,此山此水已非此山非彼水,但好在,眼前这画作上的山山水水又确实让我触摸到了似曾相识的快乐,多少可以慰藉一下心灵吧!
陈陈
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画家,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刘进安水墨工作室。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花鸟画方向,获硕士学位,师从陈再乾教授。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