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念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前概念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本文尝试从学生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高中生物前概念形成的原因,期待为概念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概念 科学 高中生物 前概念
何谓前概念?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在接受专业化的教学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些固有的观点和认识。有关研究显示,前概念广泛地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头脑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它们稳定而普遍地存在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提前发现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才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正确的前概念,消除并转化那些错误的前概念,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转变概念而教”。
笔者发现高中生物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 生活经验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学习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已经有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高中生物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生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获得很多生物学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年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常常生成的前概念都是错误的。例如,学生会从生活经验出发,想当然地认为“糖是有甜味的物质,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 “呼吸作用就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些先入为主的生活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生物学科知识的构建,需要教师提前发现并及时修正。
(二)认知能力的缺乏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各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知覺、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虽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认知系统,但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缺乏微观的想象力,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很难自如地转换,从而产生模糊的生物前概念。例如,有些学生认为水分子只能从分子数多的一侧往分子数少的一侧运动,不能从分子数少的一侧往分子数多的一侧运动,但是事实上,微观层面上,水分子的运动是双向的,只是从分子数多的一侧向分子数少的一侧运动的水分子更多,导致在宏观上表现为水从低浓度(水分子数多)向高浓度(水分子数少)的一侧运输。
此外,高中生在学习时经常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它是指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进而从一个对象的已知特性推断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特性的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一些生物概念时运用类比-推理思维有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帮助,例如许多学生将鸡蛋机械地类比成一个细胞,认为蛋壳相当于细胞壁,蛋壳膜相当于细胞膜,蛋清相当于细胞质,而蛋黄则相当于细胞核,这一类比很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
生物学中的概念需要用一定的词语来进行陈述,借助词语可以对诸多的感性材料进行概括,进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经常望文生义,用对词语的直观理解来领悟生物概念,从而产生与实际的科学概念不相符的前概念。例如,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质和细胞壁的相互分离”,无法理解质壁分离中的“质”指的是原生质层,而不是细胞质。类似的例子还很多,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用心去发现。
二、社会媒体的误导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接触各种科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客观来看,这些知识并不完全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些来源可能比学校规范的科学教学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例如曾经有广告大肆宣传核酸保健品的神奇功效,声称它能使人增强记忆,而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对类似的报道缺乏鉴别力,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澄清社会媒体中的误导,促进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三、结语
总之,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存在着诸多的前概念,它们会对我们的概念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前概念的来源和本质,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运用它,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科学概念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王学娟.重视高中生物学中的前科学概念[J] .中学生物学,2009,25(9):13-15.
[2]叶书林.高中生化学前概念的调查与转化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梁益芬,江西省萍乡中学,邮编:337000
【关键词】概念 科学 高中生物 前概念
何谓前概念?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在接受专业化的教学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些固有的观点和认识。有关研究显示,前概念广泛地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头脑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它们稳定而普遍地存在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提前发现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才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正确的前概念,消除并转化那些错误的前概念,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转变概念而教”。
笔者发现高中生物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 生活经验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学习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已经有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高中生物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生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获得很多生物学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年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常常生成的前概念都是错误的。例如,学生会从生活经验出发,想当然地认为“糖是有甜味的物质,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 “呼吸作用就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些先入为主的生活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生物学科知识的构建,需要教师提前发现并及时修正。
(二)认知能力的缺乏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各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知覺、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虽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认知系统,但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缺乏微观的想象力,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很难自如地转换,从而产生模糊的生物前概念。例如,有些学生认为水分子只能从分子数多的一侧往分子数少的一侧运动,不能从分子数少的一侧往分子数多的一侧运动,但是事实上,微观层面上,水分子的运动是双向的,只是从分子数多的一侧向分子数少的一侧运动的水分子更多,导致在宏观上表现为水从低浓度(水分子数多)向高浓度(水分子数少)的一侧运输。
此外,高中生在学习时经常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它是指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进而从一个对象的已知特性推断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特性的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一些生物概念时运用类比-推理思维有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帮助,例如许多学生将鸡蛋机械地类比成一个细胞,认为蛋壳相当于细胞壁,蛋壳膜相当于细胞膜,蛋清相当于细胞质,而蛋黄则相当于细胞核,这一类比很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
生物学中的概念需要用一定的词语来进行陈述,借助词语可以对诸多的感性材料进行概括,进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经常望文生义,用对词语的直观理解来领悟生物概念,从而产生与实际的科学概念不相符的前概念。例如,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质和细胞壁的相互分离”,无法理解质壁分离中的“质”指的是原生质层,而不是细胞质。类似的例子还很多,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用心去发现。
二、社会媒体的误导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接触各种科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客观来看,这些知识并不完全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些来源可能比学校规范的科学教学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例如曾经有广告大肆宣传核酸保健品的神奇功效,声称它能使人增强记忆,而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对类似的报道缺乏鉴别力,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澄清社会媒体中的误导,促进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三、结语
总之,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存在着诸多的前概念,它们会对我们的概念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前概念的来源和本质,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运用它,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科学概念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王学娟.重视高中生物学中的前科学概念[J] .中学生物学,2009,25(9):13-15.
[2]叶书林.高中生化学前概念的调查与转化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梁益芬,江西省萍乡中学,邮编: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