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创业,跳入深水亦无悔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白领跳入创业的深水中。竞争的压力,工作的动荡,对个人成就的追求,让他们有了一个光荣的梦想:个人创业!
  他们包括上海土著、新移民、海归。他们或满载而归,或铩羽而归,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收获了一种经历,一种成熟的心态。
  25岁身价过亿的李想,花6年时间创业国内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PCPOP。他说,创业使自己学会妥协,变得成熟。
  
  创业,是一种意识!是因为对现状不满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和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很多臆想着有朝一日会去创业的人总说:我的时机还不成熟,我需要积累经验,积累资金,一旦这些条件成熟了,我就去创业。但这些人,大多没有真正地走向创业的道路,倒是做了一辈子的打算和谋划。在没有下水之前,能学会游泳的技术,这纯属扯淡。
  所以,不要徘徊。要么好好地安心工作,并非只有创业的人才可以实现梦想,要么,找出自己承受的底限,把握趋势,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上海土著创业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鼓励年轻人创业的报道如雨后春笋。那些办公室里坐着的,学校里呆着的,社会上闲着的,家里蹲着的人都开始跃跃欲试。创业,一时间被披上了玫瑰色的外衣,引发狂乱的幻想。创业成为了潮流,假如你对它孰视无睹,还不赶快去折腾点什么,就有与时代脱节之嫌……
  
  创业,看上去很美
  文 → 橙子
  我的几位背包族朋友中,有人受到创业思潮鼓动,开起了户外用品店。他们前期投入了一笔资金,找好门面,进货,开张,宣传,邀请各路朋友前来捧场,店子一时间红红火火。因为拥有专属于背包族们的网站,使得更多热爱户外活动的朋友知道了他们的店铺,同时他们还经常在店内举办各种户外活动讲座,达到会友加宣传的双重效果。可以说,这种网络与实体店结合的户外用品店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切似乎进展顺利,但店主却忽然发现账本上的收支开始不平衡。原来,为了增进店里的生意,扩充人气,店主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加上前来店里购物的多是圈子里的熟人,价格过高人家会认为你不够义气,价格太低又对不起成本和人工费用。再加上户外用品并不属于反复消费的商品,拥有了全套户外装备的人通常不再需要添置相关的物品,而竞争对手之间的价格战又打得异常激烈,店内商品的销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利润和销量上不去,房租、水电、人力的开销渐渐成为沉重的负担,商店在一年后不得不关门转让。据圈中人透露,最近又有人盘下了这家店,打算继续经营户外用品。不过,商店却一直因不明原因没有正式开张。
  另一位朋友的运气似乎好一些,曾经是一家知名猎头公司主管的她,辞去了高薪职务,自己开了一家猎头公司。之所以要开自己的公司,当事人并没有细说,不过自己当老板做主的感觉应该比受制于人好很多,而能够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似乎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公司经营了半年下来,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位朋友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很好地利用了自己原来在同一行业里积累的人脉和经验,比起那些必须从头学起的创业者来说,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一切水道渠成。
  创业固然需要热情和动力,但理性分析形势找准适合的定位也十分重要。许多人经不住周围人煽动,一时头脑发热,轻易作出创业的决定,孰不知真正的创业并非看上去那样美好,所要面临的压力也不仅仅来自于某个主管或某个项目,个中的苦辣酸甜也不是谁都有能力面对。想要创业的白领们,不妨掂量自己的份量,三思而行。
  
  吉普赛的梦想
  文 → 时光花园
  创业项目:网上饰品店
  一直很向往吉普赛式流浪的自由,而这样的想法也随着办公室压抑的空气和微妙的办公室政治的步步紧逼而日趋严重。是的,自由,一个让人宁可抛弃生命和爱情的字眼,在钢筋水泥,死气沉沉的鸽子笼式建筑的包围中,更欲展翅。于是,我清空办公桌上的物品,离开拥挤的写字楼。这一刻,阳光格外明媚。或许有人会说这是逃避现实,但你不得不承认,想象远比现实美好很多。假如我能将想象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不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吗?画家们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音乐家们用乐符编织美妙的旋律,设计师们则用任何材料变出好玩的戏法。至于我,希望用大大小小的珠子串出脑子里的奇妙构想。一颗剔透的蓝色玻璃珠,就是一个优美的故事;一粒泛着珠光白的贝壳,仿佛蕴藏着海洋的记忆,而当她们之间发生微妙的关联时,新的故事随之诞生。我深深迷醉于这样的享受,没日没夜地用双手创造着她们,那样的欣喜和感动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我快乐,故我在。
  当第一位顾客兴奋地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找到我的店时,我为自己的光芒照耀到别人的世界而欢欣鼓舞。每一件作品,都包裹了自己的快乐和祝福,我希望拥有它们的人,也能拥抱生命的喜乐。确切地说,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商人,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在面对冷酷的现实时,幻想总有幻灭的一天。当那些可爱的珠子变成一款款令人爱不释手的饰品时,我舒心地望着它们,看它们正一叠叠堆成小山。然而最让实际的商人所看重的销量和利润,却并无大的增幅。维持我生活的资金,基本上还是作为上班族时的积蓄罢了。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考虑到实际的生活。
  现实和理想之间,总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沟壑。当银行卡里的数字逐渐变小,而生活上的开支却不可避免时,我不得不从美梦中惊醒。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或许会让人觉得压抑不快乐,但它至少可以提供让人体面生活的物质来源。而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却连满足温饱的能力都没有。当经济基础不能稳固时,上层建筑也将随之坍塌,这样的逻辑,永远坚不可摧。可我似乎太过固执,仍然乐意选择那条90%的人都不愿走的路。因为我不舍放弃那诱人的吉普赛梦想,还能走多久,我就愿意走多久……
  
  曾经蹉跎亦快乐
  文 → 玫瑰公主
  创业项目:室内装修工程
  随手翻开办公桌上崭新的时尚杂志,一段文字跃入:1985年美国的畅销书《乐在工作》(The Joy of Working)的序言里说道:观察家和哲学家一致认为,亚洲,特别是中国人,将在全球的文化与经济上居于领先地位……中国人凭着勤奋与决心,未来的成就指日可待。但最大的挑战在于成功之后,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这样的担忧,或许,真的是现今中国成千上万创业者的困扰吧。于是,想起自己曾经坎坷、峥嵘的创业岁月,沉思,那么多年的工作、创业的过程后,自己真正得到的是什么?
  回想,90年大学毕业时,不甘于埋没在工厂、研究所里从事枯燥、单调工作的我,毅然放弃学校统一分配,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做时装商厦的营业员怕啥,没有劳保又怎么呢,始终相信,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大学生又没啥了不起,销售时装的同时我也学会了推销自己,在和师傅们的接触中,更学会了最实用的人际交往。
  一年后,我因为有着原来的销售、交际经验成为一家计算机公司的公关经理,不懂技术没关系,跟现场工人请教、学习;工程进度紧、要求高怎么办,和建设单位经常沟通、交流感情。短短2年里,为公司接洽并完成了若干大规模工程,不但收入超越我同学的3、4倍,还学习到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装潢工程知识。
  1993年,装潢公司老板接到一桩服装店门面装修生意,嫌业务太小,被我勇敢地独立接承下来。之后一个月的日日夜夜里,我几乎把自己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扑在那个小工程上。记得,开工第一天,施工场地上的所有工具一夜之间被偷盗一空,傻了。来不及等警察破案,只能问父母借钱先把设备购置齐全,按期交付工程才最重要。
  施工工人,自己找;图纸,找朋友设计,自己修改;装潢材料,自己跟厂家联系,讨价还价;甚至,个别厂家还得自己亲自跑去,叮嘱特殊要求、催促交货时间……上门面招牌的那天,通宵在现场监督并指导安全高质的安装事宜,以致第二天坐黄鱼车去进货时,瞌睡得差点从车上摔到地上……
  为这工程,哭过、愁过,流血、流汗,晒黑了、熬瘦了……只是,当工程按期交付,得到商家赞誉时,当收到最后一笔完全是净收入的工程款时,自己非常自豪又快乐。自己做老板的工程中,体验到辛苦、劳累,甚至委屈,可当完成一个又一个装潢工程,听到别人“女孩子做成这样,真不容易”的夸奖时,一切又都是值得的。
  那么多年后,再度回首,曾经蹉跎让我找到自己可以发挥潜能的舞台,每一段不同经历后的经验,都为我走向更辉煌的未来积累无尽能量。到今天,是否算成功创业者,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样的过程,让我获得了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快乐!
  
  新移民创业
  
  相比上海土著,新移民创业者更具有狼性,他们靠自己独自获取生存的空间,他们不靠别人的施舍存活于世,他们追求经济独立,因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建立在生存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知道为了获取生存的独立,有可能丧失生存的权利,毕竟自己创业面临的风险,比起打工靠别人的喂养要高得多……
  
  再苦我都能忍受
  口述 → 王向涛
  记录 → 吴剑
  地铁不快不慢地进站,人潮蜂拥,旋即带起一股强大的气流压迫着我的神经。每天,我都要感受这一“壮观”的时刻,情绪镇定之后,深吸一口气,冲入人流,好似参加一场运动会。
  在我的家乡,山美水美人烟稀。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生活,被流逝的岁月推着往前走。很多老一辈的人,甚至没坐过飞机,没在电影院里看过一场电影。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活到老安逸到老,但我不愿意人生就这样蹉跎,所以,我来到了向往的大都市,中国最好的大都市——上海。来了之后,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傻,喝酒都是拿海碗喝的,洗头是不用护发素的,连外滩,都天真地以为就是巴掌大的一块沙滩。但是我真的为此高兴,这不恰恰证明我来对了吗?在上海的每一天,对我而言都是新鲜而有趣的,由此我乐不思蜀!
  来上海4年,仿佛重生。之前建立起的仅有的那点价值观都摧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我要老死在寂寂无名的小村落。我也是一双手两条腿,我也可以凭着我的刻苦和拼搏,闯出自己的事业。下定决心后,我便投身在一个巨大的转炉里,每天身不由己地拼命旋转着,搜刮着身上每一份可以调动的能量,为的就是留下来,干出点名堂。
  像我这样的外来者,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我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我们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公司老板要加班,我第一个双手欢迎并干到最后,换来同事的白眼也无所谓;1个月内跑15个省市去推销根本没亮点的产品,我第一个报名并艰难地完成了任务……不可否认,我也会觉得累,我不是不懂疼惜自己的牲畜。甚至有时候也会打起退堂鼓,望着家乡的来信悄悄落泪。但既然选择来到上海,就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与竞争的人生之路。如果中途放弃,我的人生可能就会像村里的老人那样,平淡、无趣、悼词上写不满几句话。于是,我以别人无可想象的努力印证了自己的价值,逐步适应了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和生存压力。
  我只用了1年多,就成为公司里业绩最好的业务员。3年不到,就被老板破格提升为销售副经理。我只有大专文凭,而且是不入流的大专,面对着公司里成群的海归和研究生,我从先前自卑的“乡下人”变成了自信得有点过了头的小领导。因为,在上海这个地方,是凭实力说话的。起码在公司里,没人比我更“来三”,换句话说,我的学历、家境比不过别人,但我的实力不容置疑,我更是用苦力换来了高薪。
  去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在上海的莘庄买了套二手房,同事说,那意味着我真正成为了新上海人。办完产证的那一天,我一个人到酒店里大吃大喝了一顿,因为我知道,背负起房贷的我,今后又得过上紧衣缩食的日子了。
  以前都说老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但现在真的不同了。公司里上了点年纪的女同事,时不时想要给我介绍女朋友,“诺,上海小姑娘,窝里条件老好格。呐能啦,看看交伐啦?”虽然,此时此刻一种志得意满的虚荣心会令我瞬间迷失,但是每当想到身上的房贷,还有未知的前途,我还是会笑着婉拒她们。我不能停步!在本不属于自己的这座城市站稳脚跟,那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要想着如何扎根!否则,人潮会涌来,我会因为体力不支或者丧失意志,而赶不上前进的列车。
  2008年,凭借手头的人脉,我开始自己创业了。这意味着更多的风险,更大的责任。新一轮的挑战又开始了!
  再挤的地铁、再差的饭菜,我都能忍受!因为我在上海,我在中国最好的城市为自己打工!
  
  海归创业
  
  海外漂泊多年,他们欣慰和感慨自己的回归。真的不想参与到海归与“土鳖”的优劣比较中,更不想成为“海带”。他们乐于挖掘自身价值,激情是他们的永动力。于是,他们选择创业……
  
  回归原点
  文 → 陈晓华
  创业项目:化工原料进出口业务
  好多朋友都会问我,为啥当初放弃国外的稳定生活,回国内生活、创业。我想,理由其实真的很简单,我的父母都在上海,我的生活根源在上海,我属于上海。
  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得去日本大学深造的机会。独生女的我,在日本的一切还算顺利。学习生活了两年后,临近毕业,我居然被导师推荐去一家有名的化工集团做事。之后的几年里,由于我是中国人的缘故,集团总部派我常驻香港,做亚洲地区化工原材料的代理。所以,我经常往返于日本、香港之间,也能偶尔顺便回来上海,看望父母。
  最初几年,上海的变化不大,习惯了日本现代化工作节奏和生活环境的我,根本没考虑过回国。然而,1997年香港回归后,明显的,我就发现,上海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变化太大,几年之间,几乎可以跟日本及香港相提并论,甚至有飞速超越的迹象。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上海后,越来越强烈地被如此变化所震撼。于是,我萌生了回国发展的念头。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把这个决定与日本总部沟通时,他们居然提议,让我在上海开一个事务所,接洽国内化工原料的进出口业务。真的没想到,回国之后的我,还能延续我原来的事业,而且,还不需要我白手起家地去艰苦创业。从此,我的生活重点完全转移回上海,并在新婚老公的支持下,开始了我国内的独立创业历程。
  最初,事务所的一切事务都需要我自己亲自去操办,工商、外经贸办、外汇管理局、税务、甚至海关,各个部门环节都要一一去打交道。1999年的上海,政府管理部门“朝南坐”的办事作风犹存,往往一个流程下来,总得反复好多次。这是我在日本时从未遇到过的状况,郁闷、气愤,却根本无可奈何。
  庆幸的是,这7、8年来,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行业买卖交易,都越来越趋于规范和诚信。那么多年来,我采取优胜劣汰的生意原则,逐步积累起越来越多重信誉、有实力的客户圈子,我在上海的事务所生意也越做越顺,越做越大。日本总部也因为我一贯的良好表现,把越来越多的生意份额转移和落实到了上海。
  回来上海已经快10年了,每当我挽着老公、搀着儿子在这个时尚又熟悉的城市里惬意穿行、快乐生活的时候,我总会欣慰和感慨自己当初的回归。上海,我的人生原点,是我收获、拥有幸福的永远保障。
  
  海归心,慈母情
  口述 → Sally
  记录 → 徐缨
  2003年秋天,在经历过留学、工作、购房、育女的七年美国之旅后,带着几许忐忑不安的心情,抱着对陌生的祖国甚为好奇的女儿,我回到了上海。
  回望这五年的海归生活,有着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形象一点说:已经长出了本地化的“裙边”。 随着越来越多海外学子从欧美回来,在国内日新月异的环境之中,尤其是海归人数占总数1/4的上海,海归早已不属于稀有“动物”,我现在终于可以有信心地回答一个回国前夕别人和自己最常问的问题:该不该回国?想当年,提这问题时,担心的成分远高于疑问。
  我是典型的江南女,不可救药地深爱着我所熟悉的江南。但由于长期浸淫在理工实验与电子电路设计之中,我窃以为已消弭了许多烟雨江南渐迷离的韵味,但我对江南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作为母亲想让女儿多传承些吴越文化,也是最后促成我打道回府的主要原因。
  我回国接受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是我的本行,但薪水不及我在美国时的1/3,不习惯,不合理,不顺利“扑面而来”, 但我早已在“盛宴之后,心既平,气也静”了,我将它一一平静地接受与度过。最初,我要每天搭乘地铁,挤在人群之中往返浦东与浦西。那时,南加洲的灿烂阳光,宽敞舒适的别墅以及安静惬意的房车,对我而言,真成了过眼云烟,我要在这熟悉的上海话与拥挤的人群中找到我的着力点和坐标。
  我很喜欢这里勤奋而高素质的年轻人,我给我的团队争取到许多海外培训的机会,将美国总部的企业文化灌输给他们,即Createwealth创造财富、Have fun追求快乐、Build legacy建立传统、Take care of each other相互关怀。凭着在海外练就的韧劲和江南人特有的人事聪慧,我自主创业,成为一家全球IC行业顶尖产品的中国区总代理。
  家里拥有世纪公园全景的复式楼,每天又可以开车往返张江科技园了,虽然工作更忙碌,但我却有着一份“望着山又是山”的平静与喜悦,浦东的良好规划令我在休息时间能很方便地操练高尔夫和游泳,丰富的餐饮和购物广场总不会让我失望。我还能挤出时间在上海的知名学府研读EMBA,眼界比以往更开阔,心境比以往更平实。
  我近来比较费心的还是女儿Michlle。这个“美国制造,美国交货”的美籍华人,在回国前有着自由的幼儿园生活,双语俱佳。曾几何时,已成为浦东某公立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她,在学校演讲“我心中的祖国”时,声情并茂;在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时,字正腔圆,我是满心欢喜的。但她冷不丁地冒出一句“I is……”的英文,会让我生生噎住!这个跟着我回国的“小海归”让我想起了一个外国的笑话:一个人拼命训练鱼走路,鱼真的会走路了,但是在一天牵鱼过桥时,鱼失足掉进水里,竟然淹死了!多少父母把儿女从国外带回,想要打好中文基础,她的英文却成为“I is……”,她是另类的。现在有一些报道,提到海归与“土鳖”的优劣,或有海归成为“海带”的现象,我想要说的是,没有恒久成功的模式,人在不同阶段的定位很要紧,而激情是我的永动力。
  
  在爱情来临之前,
  为自己博数字
  文 → 蓝调莎
  在古北季诺店与莉莉小坐。莉莉,肤色洁白细腻,细高个,柳叶眉,体型很窄。每次见到她,都是一副干净利落清爽的样子,而后,才发现,她骨子里有一种无所不在的淡淡妩媚与慵懒。今天天气很好,她上面穿着一件本白毛衣外套,下面是一条橙色灯芯绒长裤。
  莉莉,中专毕业后,由父母送到新加坡读语言,五年后,为寻找合适自己呆的地方,又去了菲律宾,纽西兰,最后回上海父母家。
  看见她经常独往独来,神情雅致而落寞,我对她说:“你身上有着一种非常特别的质地,它使你与他人有了距离感,但对此,你一点也没因此想要改变自己。”她浅浅一笑,回答说:“是。在有些方面,我一直不太习惯,比如,地上,真脏。有的人,很奇怪。”
  莉莉,两年前,在一个party上与她认识,她当时在古北一个台湾人房产中介公司里做法务顾问。熟悉这一行业后,去年,她离开那里出来自己做,选的也是房产中介这一行,办公室也设在古北地区。她对我说:“没想到,出来做,行情就变了。自己做,好累。”
  创业累,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为人家打工又何尝不累?我问了她属相,慰藉着:“慢慢来,你这个属相与自身结构,迟早是要为自己做的。”
  在越来越高级、先进的高端物资冲击着眼球的现世,有点想法的人要想活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都会累。何况她的累,有两份,一份是创业的累,一份是一人走在路上的累。行走路上,创业欢乐与烦恼及一大堆人生困惑,没有人共享与分担,两份重量压在身上,人,怎会不累?!
  想起她自出国后,一路是在独自探索,没有具体的攀缘物,什么都靠自己。虽然,有几次,她几乎都已经把自己交给极喜欢自己的人手上,可以享现成福了,但是,最终因为没有感觉心有不甘,最后还是走人作罢。从女孩开始,她虽有父母深爱,但出门在外毕竟是一人行走,冷暖自当,真的很不容易。
  她告诉我:“由于至今自己是一个人,有人说闲话。”我说:“适龄女性未走进婚姻,已成为社会现象。现代社会,不必在意这些,又不为他人活。”她听后笑。这时,我才发现,其实她不太笑,或者只是非常非常淡的浅浅微笑。她的笑映衬到她不太笑的脸上,感觉到在她笑完后,脸上笑容忽闪即逝,回到她淡淡的落寞、清静的样子里。
  我对她说:“现在你这样很好,你天生擅长与他人打交道,一旦人脉开通,不愁没有前景。”她听后开心地说:“是呀,在等下一波行情,而且一定会来到。”对此,我真为她高兴,在爱情来临之前,为自己博数字,方向很明确。借此可以激发自己的无限斗志。如此,不仅可以活得充实,挖掘出一定的自身价值;最终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成果。
其他文献
中国人大多有职业高低之分,搞清洁的,做民工的,简直不当人看。然而,从小我就被培养什么都要动手去做,无论贵贱。老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低做起,是必要的。我对每一个人,都同样的尊重,因为他们的价值,不是用金钱衡量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要装修,请了几位装修工人,是从农村来的。其中一位叔叔给我印象很深很深。他苍老的面,就像干裂的土地,似乎一碰就会掉灰。他的眼睛,常常是浑浊的,但笑起来却很灵动。
期刊
摄 → 祖忠人    这几年的电视屏幕,清宫戏、古装戏统领江山,看过了皇帝、格格、王爷皇太子们的明争暗斗,再来看那些普通小人物,他们或者坚强、或者勇敢、或者忍辱负重,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观众,也让影视制作公司看到了市场的一些契机。    目前,相对北京活跃的文化气氛,上海的文化创作氛围比较平稳,但是在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潜力上,上海有着更大的能力。杨震华和他领导的上海新文化传媒投资集团就在上海这篇文化沃
期刊
4月的上海,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场会聚了国内外服装设计精英的激情盛会拉开了帷幕。独具创意的展览展示,新秀辈出的设计赛事,观念碰撞的论坛交流活动,时尚前卫的流行趋势发布,以及贴近民生的商贸活动使第十四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分外妖娆多姿。    迄今为止,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已成功在沪上举办过十三届,每一届服装节都为上海跻身世界时尚之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同时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平添一抹海派亮色。本届服
期刊
看《梅兰芳》像是看了两部电影。头一部是余少群饰演的梅兰芳年轻时代,与十三燕较劲,场场戏都紧紧拎起来,绝伦精彩。后一部是成年梅兰芳,婚外恋、赴美、抗日,场场戏都生生凑起来,无端涣散。编剧怎么会脱节若此而陈凯歌视而不见?也许是阿娇被删的戏份担任了这串联的关键?均不得而知,只是不应该。  影片要说的主题盖过梅兰芳这个人本身。影片英文名叫做“forever entralled”(永远的奴役),影片里又自始
期刊
真快,日历一翻,转眼又是新年。  礼物和祝福都在不知不觉中增多,再过些日子,该是短信问候排山倒海到来的时候了。  新年找乐儿,挺及时的一个题目,都市里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其实已经很多了,但高兴的人可能很少。什么都想要,看什么都真没劲,这就是当代都市人的一个病症:不会找乐儿。  新年伊始,本刊将带你走进一个众人找乐儿的世界,一起找找什么是新年里的乐事,守望一点平日难以梳理的幸福。可能快乐很小,但通过找乐
期刊
4月9日至11日,上海创意新地标卢湾区智造局,几位本土服装设计师的原创设计发布会精彩上演,将2008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活动浪潮推向新高。    此次上海时装周秋/冬发布会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它开始与国际时装周的运作模式接轨,实行每年春季发布秋冬系列趋势,秋季发布次年春夏季系列趋势的分季节发布模式。本届上海时装周秋/冬发布继续沿承了“创意新生代、中国新力量”理念,充分展示当代上海纺织服装行业的原
期刊
其实,我就是梅兰芳    缘分到了!  曹:黎明你好!  黎:可凡你好!  曹:《梅兰芳》马上就要公映了,作为梅兰芳的扮演者,心里会不会有一些些忐忑?要接受观众的检验。特别是那么多喜欢梅先生艺术的京剧爱好者的检验。  黎:肯定有的。演员演完一部电影,就是给观众去考验。但是,我觉得跟导演合作完整部电影,我们在整个戏里面都挺踏实的。我相信陈凯歌导演,名声这么大,我觉得一定有他很厉害的本领。在合作过程里
期刊
暴走,大走特走。呼朋唤友,一同迈开双腿,抛开一切烦恼,只管甩开大步往前走。  曾几何时,在这城里,我们只是穿行。在滚滚的车流里,拥挤的人行道上,还有被高耸蜂起的楼群条分缕析的天空下,老板的阴郁的目光里,办公室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行。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心都会发霉。  于是,这个春天,我们决定暴走。彻彻底底地在行走中寻求一种释放,一种解脱,一种唤醒……    定义  文 → 杜瓦    
期刊
还记得9年前来欧洲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从荷兰皇家航空那汪湖蓝色仿佛色谱盘里那样标准的大鸟里落下来后,再从中央火车站夹杂在艺人和旅人中一头就扎到了欧洲中心的空气里。    住在从火车站往市中心方向走的第一座大楼维多利亚酒店,晚上我关了灯往对面望去,闪闪烁烁一片莺歌艳舞,我坐在宽大的窗框上,在速写本上勾勒着对岸的灯火,心中播放的是英国歌手David Sylvian的Forbidden Colour
期刊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我进了一家杂志社工作。虽然名义上是文字编辑,但是因为我才毕业,什么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都没有,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在充当打杂的角色。我们杂志的主编姓黄,本名里有个“霞”字,听起来乡土味道十足,所以她很不喜欢别人叫她的本名,哪怕称呼她黄小姐也不行,她喜欢别人叫她的英文名字——LUCY。我一直都不太习惯用英文名字称呼别人,总觉得那是假洋鬼子的做派,好好的中国人,叫什么老外的名字?  刚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