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重构: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类比

来源 :声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y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以来,主流媒体纪录片刷新了人们的观看体验.纪录片给人的印象从过去沉闷的历史题材中解放出来,逐步丰富,而后的艺术纪录片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如《生活万岁》《四个春天》等艺术纪录片登陆院线,《摇摇晃晃的人间》斩获国际大奖,《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B站年轻观众眼中的“爆款”,更多类型的纪录片进入到大众视野,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纪录片创作迫切需要从各种艺术种类中汲取营养,其中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与非虚构写作有许多趋同的特点,可以在创作中相互借鉴.
其他文献
借助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网络媒体不仅具有数字化、全球性、易检索、多样性等特征,与之而来的泛娱化、审丑文化流行、假新闻和媒体寻租等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也不乏其中.不只是技术发展的弊端,消费主义文化的误导、经济利益的诱惑等都是引发问题的原因.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与管理,正确引导消费主义文化,积极应对网络媒体失范现象,避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如今,大屏、小屏、跨屏等竞争激烈,媒体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播音员主持人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在传统节目制作流程中是最终呈现者,节 目展现的闭环.另一方面,新业态下的节目对这一闭环有了更多元的展现.专业主持人只有坚守初心,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在这一时代洗礼中精彩蜕变.
影视音乐是现代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它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影片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给予了人们精神寄托.同时,人们对于音乐的选择,能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思想.音乐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得以广泛流行并深受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存在,而音乐符号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更是藏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符号作为贯穿一部影片用以体现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音乐也有着的浓厚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国庆档期上映了一批备受观众青睐的新主流电影,这些电影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尤其是影片《我和我的家乡》,自播出以来便好评如潮,收获超高人气.该影片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了情感叙事、情感关联以及情感刺激等策略,通过触发个体家乡记忆、激励粉丝观影热情与唤醒集体观影记忆来助力影片传播,从而引发观影热潮.
近年来,主旋律作品频频进入年轻人圈层,收视、口碑双丰收.《觉醒年代》在创作中坚守历史的真实性,不再重复教科书式的叙事手法,创作观念与时俱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最终将观念深深融入故事中,牢牢抓住青年观众,爱国热情高涨.
《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两个抗癌家庭因为相互支持和青涩的爱情而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温情故事.影片思考和直面了每一 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失去与死亡,而人们要做的便是面对这种失去所呈现的爱和珍惜.文章结合影片的主题对其进行了叙事学分析,指出以冲突推进话题的转变的特征.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项目,以抗疫期间的真人、真事为创作原型,全景展现抗击新冠疫情的武汉战役.文章通过剖析剧中“小人物”的形象塑造,记录疫情时代的情感记忆,透过“小人物”的坚毅果敢和人性光辉,提炼时代精神,彰显主流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电影一直备受瞩目,电影中的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加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后的蒙古族电影进行了转型,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了全新的变化,她们在影片中追求精神独立,实现自我价值.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开始从多方面探寻女性内心情感的变化,一改大众对蒙古族电影的固有认知,逐步与时代融合,以更加细腻、更加让散发独有芬芳的特色留存在大众心中.
具有强烈实验性和开拓性的真人秀节目《我们15个》,其社会学和文化探索意义具备了实验性真人秀的核心诉求.节目从宣传话语、关键文本、参与者、节目走向等方面相比,能够找到中西方实验性真人秀的文化差异和中国实验性真人秀的独特背景.中国实验性真人秀在模式开发、用户互动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尽管在“温馨”“情怀”的主题上呼应了普世价值中的生活理念,却忽视了对文化自信内涵的深入探索.
在数字化消费者和数字化市场盛行的今天,相应地出现了传统营销向社交媒体营销的转变.我国企业运用社交媒体开展营销活动从早期的产品发布、促销推广、广告发布等,到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营销探索,诸如“自嘲自黑”“卖萌求饶”和“反向思维”等.文章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发现企业与品牌在对上述新营销方式的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运用中也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能过度使用“自嘲卖萌”,避免用户产生反感.